现代戏创作的“盐城现象”论纲

2024-01-02 12:19
关键词:现代戏淮剧盐城

李 晓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二部,江苏 盐城 224005)

新时期以来,作为地级市的盐城,在江苏和全国都称得上是现代戏创作和演出的高地和重镇,在全国性的戏剧创演大赛和评比活动中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包括政府文华大奖和曹禺戏剧大奖,由此被业内专家誉为戏剧创作的“盐城现象”。[1]现对其的形成与表现作一初步解读,以彰显其在全国现代戏创作、演出中的重要地位和业界影响力,以及对当下现代戏创作的引领、示范、借鉴、启示作用和意义。

一、现代戏创作“盐城现象”之溯源

对现代戏创作的“盐城现象”提法,实际上早已有之,只是其的具体说法和名称有所不同而已。1989年徐柏森就曾提出过“盐城模式”,[2]2004年曹瀛讲的是“盐淮现象”,[3]2013年王新荣亦称“盐城模式”,[4]2015年,江苏省文化厅厅长徐耀新明确指出“盐城素有‘现代戏之乡’的美誉,戏剧创作在江苏全省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是江苏编剧力量最强的地区,成为‘全国现代戏创作基地’,形成戏剧创作的‘盐城现象’。”[5]这应该是最早也最权威“盐城现象”的提法。2017年,淮剧《小镇》《送你过江》、京剧《青衣》《红军故事·半条棉被》、扬剧《花旦当家》锡剧《三三》等一批精品佳作,在全国戏剧界相继打响,引起轰动性效应。盐城现代戏创作在全国领先的精彩表现和丰硕成果,引起了戏剧界的瞩目和高度重视,中国戏曲艺术研究所所长王馗先生不仅将“盐城现象”与“上海经验”“江苏经验”相提并论,而且还着意说明“江苏戏曲最受人瞩目的成绩在于现代戏创作,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在盐城形成了现代戏的剧作家团队,引领着淮剧、淮海戏、扬剧等剧种的现代戏创作,陈明、徐新华、袁连成等优秀剧作家堪称其中的代表。他们的作品不仅活跃在江苏的戏曲舞台上,而且已经开始向省外输出,这种由剧作家和剧团共创剧种辉煌的‘盐城现象’反映了当前中国戏曲现代戏创作的一种趋势,相关作品所达到的高度已得到戏曲界的普遍认同。”[6]2018年6月中国现代戏曲研究会第30届年会在盐城召开时,对新世纪戏剧创作的“盐城现象”展开了深入研讨,其时既有人称其为“盐城剧作家群”,也有同志称其为“盐城现象”。[7]虽然其提法、所指各有侧重而有所区别,但其实质与内涵则基本上相同或相近,尤其是近年来渐趋同于“盐城现象”的提法。

仲呈祥认为:“盖堪称举国注目之艺坛‘文化现象’者,必须具备几个硬件:一是有相当数量的有一流思想、艺术质量的代表作品;二是有响当当的公认的有影响的创作领军人才(包括编、导、演、音、美诸方面);三是有一支为之总结、抽象、概括创作经验的有较高美学、史学品位和修养的理论批评队伍;四是有数量可观的爱艺术、懂艺术、会欣赏的受众群众。”[8]确实,能被称誉为戏曲创演的地域“现象”应是一件十分严肃而荣耀的事情,既需要有众多的剧作成果等实证材料予以证明,同时还应是社会大众和业内专家所公认,而非某一个人所指称或某一地区者自加冠冕所为。故本文拟根据仲老给“戏曲现象”所确定的标准,对戏剧创作的“盐城现象”作一初步的解读和简述。

二、现代戏创作取得了一批在全国有着广泛和重大影响的优异成果

自新时期以来,盐城的戏剧创演呈现出一种生气蓬勃、方兴未艾的良好发展势头,取得了一批在全国有着广泛和重大影响的卓越成果。

1978年淮剧《金色的教鞭》先后参加江苏省地方戏赴京汇报演出和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6周年演出,引起国内戏剧界的瞩目;

1980年淮剧《打碗记》晋京演出获文化部颁发的“全国优秀剧本奖”,先后被全国20多个剧种争相移植搬上舞台,至今仍常演不衰;

1981年淮剧《一字值千金》入选文化部举办的部分省市戏曲现代戏进京汇报演出,深受好评;

1985年淮剧《奇婚记》参加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获得剧本、表演等共七个一等奖,凯旋而还;淮海戏《花大姑说媒》获文化部首届全国农村小戏调演创作一等奖;

……

1995年淮剧《太阳花》受文化部邀请晋京作观摩演出,主演梁国英荣获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的“梅花奖”;

1996年淮剧《鸡毛蒜皮》参加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获优秀新剧目奖、优秀编剧奖;并获文化部第六届文华新剧目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1999年淮剧《画像》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金奖;

2000年淮剧《太阳花》、淮剧《来顺组长》、淮剧《三秀才》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展演,获“六艺节”贡献奖;

2002年《十品村官》,晋京参加庆“十六大”全国优秀剧目展演;

2004年淮剧《十品村官》参加中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获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入选文化部向全国基层剧团推荐优秀剧目,获第 16 届中国曹禺戏剧奖;淮剧《祥林嫂》参加全国优秀地方戏调演,获优秀编剧奖、优秀剧目奖,同年再次奉调进京作观摩演出;

2005年新版淮剧《太阳花》受邀参加国家文化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而再次晋京展演,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方大姑扮演者、有着“淮剧公主”美誉的年轻演员陈澄荣获中国戏剧最高奖的“梅花奖”。一部戏先后出两朵“梅花”,再次轰动全国戏剧界;

……

2015年淮剧《小镇》、锡剧《杨家碾坊》、扬剧《花旦当家》在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第27届年会上分别获得2014—2015年度“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剧目”荣誉称号;小戏《良心》入选国家艺术基金立项项目,并获“中华颂”第六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金奖和优秀编剧奖;

2016年淮剧《小镇》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获得第十五届政府“文华大奖”;淮剧《送你过江》《赶鸭子下架》入选文化部“戏曲剧本孵化计划”一类作品;扬剧《花旦当家》被中宣部、文化部选为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开幕大戏;锡剧《两兄弟》入选文化部2016年度戏曲剧本孵化计划;

2017年淮剧《小镇》参加文化部主办的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参加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新年戏曲晚会;淮剧《菜籽花开》参加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演出;淮剧《送你过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锡剧《三三》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淮剧《留守村长留守鹅》参加中宣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开幕式演出;京剧《青衣》参加文化部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京剧节开幕式演出;话剧《为钱癫狂》参加田汉研究会举办的小剧场艺术荟萃比赛,获话剧类一甲一等奖、编剧一甲第一名;锡剧《等你回家》入选文旅部2017年度戏曲剧本孵化计划;

2018年京剧《红军故事·半条棉被》参加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演出;参加文化部、中宣部举办的元旦戏曲晚会;秦腔《项链》先后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舞台艺术现实题材创作作品计划,参加文化和旅游部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淮剧《小城》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参加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淮剧《留守村长留守鹅》入选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京剧《大树成荫》入选文旅部戏曲剧本孵化计划,参加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江苏地区)展演;淮剧《十品半村官》、壮剧《我家住在铜鼓岭》、锡剧《通运桥》、楚剧《大哥大嫂》、柳琴戏《矿湖情缘》入选全国舞台艺术现实题材创作作品计划;

2019年淮剧《送你过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在“2019 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的共5部作品中,淮剧《送你过江》与京剧《红军故事》荣列其中。

2020年淮剧《谷家大事》入选中国戏剧家协会2020年重点题材新创剧目改稿会;淮剧《首乌花开》亮相全国戏剧展演;淮剧《小城》入选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国家重点扶持剧目;

2021年,陈明黄梅戏《青春作伴》;徐新华京剧《红军故事·半床棉被》、评剧《革命家庭》;袁连成黄梅戏《蝶恋花》等五部作品入选全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徐新华淮剧《小镇》入选“百年百部”传统精品复排计划……

据不完全统计,新时期的40余年间,盐城市剧作者先后获得国家级戏剧奖项或奉调晋京作汇报、观摩演出,以及入选国家级艺术资金舞台艺术项目等共达百部(项)之多。[9]在新时期的每一时段中,盐城的戏剧创作都有新的发展,并产生过一批在全国有着重大影响的戏剧作品,为广大观众和业内专家所称道。

三、实现了戏剧创作由“高原”到“高峰”的突破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现代戏创作的题材更加广泛,艺术体裁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艺术个性和风格也更加鲜明独特,不仅在数量上有大的发展,而且在艺术质量上有更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剧作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上更上一层楼,留下一大批既受到观众欢迎又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经典型戏剧作品。特别是自2015年来,盐城戏剧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历史阶段,完成了由原来全国戏剧创作“高原”到向“高峰”的突破,这也是盐城戏剧创作史上最为成熟最为繁荣最为辉煌的重要历史时期。

没有高原,何来高峰。就以2015—2019这五年盐城戏剧创作数量而言,每年大、小剧本创作的总数大约在80~100部左右。艺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密切相关,没有一定数量为坚实基础,其质量往往是很难保证的。换言之,戏剧的创作质量是建立在数量基础之上的。“盐城戏剧生产所呈现的创作‘井喷’现象,更是领先江苏,为全国戏剧舞台所瞩目,被业界赞誉为戏剧创作的‘盐城现象’。”[10]盐城剧作家所取得的成就让许多业内著名专家惊叹不已,并由此给予了现代戏创作“盐城现象”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这当中,陈明作为盐城戏剧创作的领军人物,其《十品村官》《送你过江》双双获得全国戏剧文学最高奖的“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文华奖和曹禺戏剧奖、屡次拔得头筹,为业界所瞩目;其与盐城市淮剧团共同完成的《十品村官》《半车老师》《送你过江》《范公堤》先后四次奉调晋京为党的十六大、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作献礼演出,这对于一个剧作家和县级剧团来说是何等的荣耀。

同为盐城戏剧创作的代表人物、全国著名剧作家徐新华,其淮剧《小镇》不仅在全国戏曲大赛中获得国家文华大奖的金奖,先后四次奉调晋京演出,还代表国家出访欧洲,向世界人民介绍了淮剧这一既是全国文化遗产又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地方剧种,使得淮剧由此走向了世界;[11]其任编剧的评剧《革命家庭》2022年再获全国第十七届文华戏剧大奖,颇为难得,令人倍感振奋和自豪;

全国知名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杨蓉的京剧《青衣》、锡剧《三三》,曾被选为全国现代戏创作展演和中国京剧节的开幕式演出剧目,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和专家的瞩目与重视,其《青衣》还被《人民日报》推荐为2017年全国五部“年度戏剧”之一,可谓是享誉梨园界。

全国知名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江苏省淮剧团原首席编剧袁连成先生近年来先后创作了淮剧《家有长子》《唢呐声声》《赶鸭子下架》《祥林嫂》《留守村长留守鹅》《村里来了花喜鹊》等多部既有高度思想性又极具艺术观赏性的戏剧佳作,尤受广大乡村百姓的喜爱,更为难得的是其剧作大多先后入选了国家艺术资金扶持项目。

在小戏创作方面颇多精品佳作、取得杰出成就的孙智宏先生,曾在2017 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江苏小戏专场”的汇报演出中,经文化部艺术司组织专家审定的入选的淮海戏《贴春联》《绝对秘密》、锡剧《稻草人》《今天老师来家访》共四个剧目中,孙智宏一人居然“四出小戏占其三”,实属罕见与不易,因此被冠之“小戏之王”的美名……

正是这“一系列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作品,为改革开放40年以来每一个阶段的盐城现代戏创作树立了标杆。”[1]于是“盐城现象”才在戏曲界不胫而走。也正因为此,盐城下属的盐都区和响水县才被全国现代戏协会和全国文联田汉研究会分别授予全国首家的“中国戏曲现代戏创作基地”“中国小戏艺术之乡”,中国现代戏创作研究会才会两次选择在盐城召开现代戏创作研讨现场会,并先后就盐城戏剧创作的“盐城现象”与现代戏淮剧《小镇》的创作展开热烈而深入的研讨。诚如季国平所说:“盐城的现代戏创作在国内舞台上十分突出……被业界称为现代戏创作的‘盐城现象’”。[12]

正是有了高原为基础,其高峰便凸显出来了。这高峰就是盐城戏剧创作的代表人物和领军人才,即陈明、徐新华、杨蓉和袁连成等戏剧创作的领头人,正是他们和他们的作品,以及他们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才成就了戏剧创作的“盐城现象”。也正是盐城戏剧工作者的奋发有为,在响应文化部、省文化部门提出的文艺创作由高原向高峰转变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盐城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戏剧创作向高峰的挺进和突破。盐城也由此改变了原先的戏剧创作有“高原”而无“高峰”的历史,实现了飞速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由此进入了全国戏剧创作的“第一”阵列,成为“高原之上的高峰”。因此戏剧创作的“盐城现象”才不断被人们所提及。

四、盐城戏剧创作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盐城的戏剧创作在满足地方演出需要的同时,还为省内外的演出团体提供了大量剧本创作方面的支持与帮助。陈明《遍地月光》《矿湖情缘》, 徐新华秦腔《项链》、京剧《红军故事·半条棉被》、扬剧《真假二十四小时》《县长与老板》、淮剧《诺言》、评剧《革命家庭》等;杨蓉京剧《青衣》《大树成荫》、锡剧《三三》;袁连成《留守村长留守鹅》《村里来了花喜鹊》《我家住在铜鼓岭》《黄文秀》;国家一级编剧朱正亚创作的扬剧《湖湾金秋》、柳琴剧《血色秋风》《鸭鸣湖畔》、京剧《九月菊》;国家一级编剧孙茂廷创作的《清清骆马湖》《春雨无声》;曾汉才的柳琴剧《古城拉魂》;仲春梅创作的锡剧《云水谣》等,都是由外省、市的有关剧团排演而搬上舞台的。近年来,盐城的戏剧创作逐步走出盐城,走向全国,向京剧、越剧、扬剧、锡剧、淮海戏、黄梅戏、甬剧、壮剧、楚剧、秦腔等多个剧种输出剧本。仅新世纪,盐城剧作者创作的剧本,搬上外省、市舞台的就高达60多部,[12]同时还在有关省、国家级的比赛中获得重要奖项,或入选国家级艺术资金项目,盐城为全国戏剧创作的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多年来形成戏剧创作、产出、运行、管理的有效机制

现代戏创作持续发展和繁荣,定然有着历史传统、文化之都等多方面原因。在盐城的市、县文化部门都建有剧目创作室,其有编制、有人员,也有创作任务、目标,由此逐步形成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以及由精干专业创作人员和众多业余作者组成的庞大创作队伍,以及一直坚持“春播”(题材规划)“夏耘”(辅导改稿)“秋收”(汇演检阅)“冬藏”(精品打磨)之“四季歌”的规划、辅导、评审、激励的运行、管理机制与创作生态。张之薇对此曾作精当总结:“说到戏曲现代戏创作,江苏盐城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坐标……长期以来有一支建制完备、新老接替、持续产出的编剧队伍”,“正是由于以盐城市剧目工作室为轴心职业编剧培养的体系化,剧本孕育孵化的制度化,造就了盐城40年不间断,更新换代不萎缩的编剧团队,最终成就了盐城编剧从量变到质变的完美跃进。其实,好的剧本不断涌现才是‘盐城现象’越来越被关注的实质。”[1]后来省内其他地市也纷纷借鉴、仿效了这一做法。

六、有一支专门从事戏曲表演的导、演等专业人才队伍

戏曲和其他门类的文艺不同,剧本创作后还需要舞台表演的再度创作,这就需要有专门的从事导、演和演奏、舞美等行业优秀人才的共同合作才行。可喜的是经过长期来的戏剧创演工作实践,一批优秀的各类专业人才从舞台实践工作中脱颖而出,成为有关方面的领军人物。

盐城有一批自己的导演人才队伍,他们的身影经常出现在省、市内外的艺术舞台上。王咸俊,国家一级导演,导演过大型戏剧《青豆与红豆》《太阳花》《一江春水向东流》《唢呐声声》等30多台,曾在国家和省戏曲大赛中荣获“优秀导演奖”“五个一工程奖”等。蒋宏贵,国家一级导演,曾执导淮剧《鸡毛蒜皮》《半车老师》《十品村官》《鸡村蛋事》《宋公堤》等多部现代大戏,曾获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优秀导演奖、文化部第六届“文华”新剧目奖、中宣部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等多项大奖。王友理,国家一级导演,其导演的剧目有淮剧《金色的教鞭》《三秀才》《蓝齐格格》《画像》,扬剧《县长与老板》《真假二十四小时》等,曾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特别贡献奖等。该市还有计划有目标地在培养本地新生导演力量,如中年导演曹阳,就是从舞台表演转行而来,其既有丰富舞台表演实践经验,又经过专业院校导演的专业深造,已经导排了《危情七天》《娘愿》《首乌花开》等多部剧目,经常接受外省市剧团邀请前往承担导演工作,是盐城新一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在市内外有着较大影响和良好发展前途。

从戏剧表演人才来说,作为非遗文化遗产淮剧的发源地的盐城,不仅有专门培养淮剧表演人才的鲁迅艺术学院,而且基本上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淮剧团等,近年来淮剧表演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仅盐城就先后有梁国英、王书龙、陈澄、陈明矿四位淮剧表演艺术家获得全国戏剧表演最高奖的梅花奖。盐城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裔小萍,成为非遗淮剧艺术的传承人。目前,梁锦忠、徐红珠、吕辅国、李阜生、崔成华、薛建华、戴建明等老一代淮剧演员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在向大众推出优秀剧作的同时,还对青年演员进行师带徒式的重点培养。程红、王雷、征慧、徐荣君、陈芳、李志芬、何敏星、沈佳秀、邱文亮、黄礼锦、呼来且、崇蓉、蔡娟、翟学凡、吉海燕等一批年富力强、出类拔萃的优秀中年演员已挑起了盐城淮剧事业发展的重担,近年来则有更多的淮剧新秀如张泠、刘亚军、王登洲、周建文、邢琛、何秋华、王慧、王娟、李爽等在剧中担任主角,在表演方面迅速成长起来。与此同时,盐城还向处于文化大都市的上海淮剧团输送了诸多如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全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梁伟平,以及梁仲平等诸多的淮剧优秀表演人才。由此可见,盐城努力营造并形成了地方戏曲良性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七、形成了盐城自己的戏剧评论队伍

戏剧创作和表演的实践,都需要有科学戏剧理论的指导,这就离不开专业的戏曲评论的专门人才。新时期开始,盐城就建立了江苏省淮剧艺术研究院,既使得戏剧创作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又能及时总结创作经验,使得戏剧创作与评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如著名剧作家、戏剧评论家曹瀛,作为原市剧目室党支部书记,其先后创作了20多部戏剧作品,同时还承担起对全市年轻编剧的创作指导工作,后又自觉地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理论研究和戏曲评论上来。首先是“从美学的角度来关注当代戏剧创作”,在《戏曲研究》《艺术百家》《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论审美理想与戏曲创作》《论剧作家的审美感悟》等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其次是重视对盐城剧作家创作进行跟踪研究。如陈明坚持“三小”创作原则,其就通过评论来作理论阐述,还参与了徐新华《小镇》后期的修改加工全过程,殚精竭虑地为剧作后来的艺术打磨出谋划策。最后是总结创作经验,研究成败得失,阐明戏曲创作规律成了曹瀛后期理论思考与评论的重点。在盐城,既精通戏剧评论,又能从事戏剧创作的老同志已不在少数,徐柏森、邓小秋、张铨等老先生都是这样。更可喜的是,现在还有高校的老师也加入戏剧创作研究和评论的队伍中来,如盐城师范学院的王玉琴、孙晓东教授,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孙曙教授、李晓老师等,从而使得盐城的戏剧理论研究和评论人才老中青结合,济济一堂。

八、在盐阜城乡有一大批酷爱现代淮剧艺术的忠实观众

盐城是非遗淮剧艺术的发源地,自古以来盐阜人民就十分喜爱颇为亲民的草根艺术的淮剧,因为淮剧素以其“乡土气息”、编演“老百姓”身边的故事而受到广大乡村民众的欢迎。盐城的戏剧工作者们长期以来就一直扎根在基层,他们熟悉当地民众生活,了解民众所思所想,与民众情感相通,萍水相依,鱼水相亲,因此创作反映这块土地上的社会生活题材和内容,成为他们的拿手好戏。对这种接地气、富有浓郁生活气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现代戏作品,尤其是具有鲜明盐阜地域特色和淮剧剧种特色的“三小戏”,其多以家庭伦理、婚姻爱情、社会道德、乡村建设为其主要表现内容,再加上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与通俗易懂,故而广大群众喜看、爱看、乐看。这才是诞生“盐城现象”的肥沃土壤与坚实基础。

戏曲创作已成为盐城城市形象一张靓丽名片,也是非遗淮剧在传承、保护方面的一杆耀眼的旗帜,更有着盐城人自豪与骄傲的城市文化建设标杆的重要意义。诚如戏剧专家武丹丹所言:“盐城剧作家精耕细作,厚积薄发,形成令人瞩目的‘盐城现象’,这不是一代人的努力,而是几代盐城戏剧人的积累,也是盐城戏剧从业者和文化管理者共同努力的结果。”[13]季国平亦认为,盐城“有着很好的戏曲现代戏创作的传统,有土壤、有根基、有人才、有队伍、有成果、有观众,在戏曲现代戏创作方面具有行业示范性,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值得总结、推广。”[14]因此,对戏剧创作的“盐城现象”进行深入探讨既有经验总结、理论升华、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对全省乃至全国的现代戏剧创作的繁荣和发展也将起到借鉴和激励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现代戏淮剧盐城
淮剧小镇:古韵悠悠淮乡情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非遗盐城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传承淮剧国粹 丰厚人生底蕴
——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中心小学“淮腔今韵”文化项目掠影
“东方湿地之都”——盐城
现代戏的发展路径与创作走向
诗性现代戏的中国表达——张曼君现代戏创作探要
闽剧现代戏《生命》首演
越剧现代戏 袁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