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观念视域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规律和科学思维

2024-01-02 11:01杜悦嘉
南海学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政治思维建设

杜悦嘉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 广州 51003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核心议题做出了一系列统筹安排和系统谋划,充分彰显了我们管党治党的方略迭新、构设有序。而其中“坚持系统观念”,就是我们大力推动此项工作的方法依循。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1]20政治建设的构成要素及其内在联系与结构功能的复杂性、交互性,决定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所以,将其置于系统观念视域下进行整体性分析,不仅有助于从多重向度深刻揭示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同时也有益于运用多个角度的科学思维方法,为新征程上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系统实践提供新理念、拓展新思路。

一、系统观念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方法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2]这表明,系统观念对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进一步说,系统观念是一种宏观与微观并重、解构与建构并存的系统分析方法,主要依据系统的具体特点,并按照“要素-结构-功能”三个层次来厘清系统的构成基础与运行逻辑,以实现对系统总体定位的根本性认识,而这恰恰也是系统理解党的政治建设的三个基本维度。

(一)要素分析法解析党的政治建设构成基础

众所周知,“系统是由一些元素(要素)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而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3]。因而,坚持系统观念首先就要对事物进行要素分析,即将一个系统总体解构为诸多不同要素。分析党的政治建设的构成基础亦是如此,必须从其多元多层的要素体系入手。这里,既包括深挖党的政治建设内容层面的具体构造(以坚定政治信仰为灵魂支柱,以把握政治方向为核心功能,以强化政治领导为首要任务,以坚守人民立场为政治立场,以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为主要实践,以严明政治纪律为有力保障,以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四性”为关键举措,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固本工程,以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为重要支撑,以永葆党的政治本色为目标指向),也包括聚焦党的政治建设要求层面的精准提炼(“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本质要求,“摆在首位、统领全局”的总体要求,“制定法规、强化约束”的制度要求,“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的过程要求,“增强政治功能、提高政治能力”的现实要求),还包括对照党的政治建设不同范畴的概念缕析(性质宗旨范畴的概念: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目标;方向道路范畴的概念:政治立场、政治使命、政治任务;政治关系范畴的概念:政治权利、政治责任、政治协商;政治文化范畴的概念:政治和谐、政治认同、政治情感)等,从而构成了一个组分庞杂、层次鲜明、意蕴显著的有机整体,使得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成为一项需要实现诸多要素相融相通、共同发力的系统工程。从此意义上看,只有以坚持系统观念为依托,对关涉党的政治建设诸多要素的活动网进行一体化观察、全方位审视,才能全面解析党的政治建设各个要素的质、量、度,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综合施策。

(二)结构分析法理顺党的政治建设的运行逻辑

结构作为系统的存在方式,旨在强调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与秩序、排列和分布。坚持系统观念的过程,实质上也是结构梳理的过程。这是因为,通过对结构体系的疏通与厘定,不仅可以完整展现系统的运行机制和作用机制,而且可以进一步厘清影响系统发展的动力、状态等根本性问题的深层逻辑。对于党的政治建设而言,其绝不是一个“平面化”的结构体系,而是一个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信仰、立场等“精神内核”来展开的,并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要求的多维度结构体系,正是这些结构体系的集合清晰勾勒出了党的政治建设的运转脉络与行动流程。主要包括:组织权威与领袖权威相统一的政治权威体系,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的政治主体体系,“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价值体系,以党章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以“四自能力”为主体的政治能力体系,以“三位一体”为范式的党内政治文化体系,及以“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目标的党内政治生态体系。至此,不难发现,党的政治建设的运转脉络就是沿循各结构体系逐层拓展的,每个结构体系的覆盖范围和发展态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党的政治建设作用对象及辐射区域,深刻影响着其运行状态与实践状况。这就表明,理顺党的政治建设运转过程中的结构体系是系统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特质及力度等基本属性的关键环节。而坚持系统观念,就是通过逐层建构、系统梳理的方式,将党的政治建设运行逻辑化无形为有形,以确保党的政治建设过程真正依循系统原理下的各结构体系顺利展开,最终达成一种规范有序、耦合联动、持续稳定且良性运转的理想状态。

(三)功能分析法确证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

“任何系统都有自己的功能,而这种功能是多样的。”[4]坚持系统观念,除了确保系统内部组成要素和整体结构合理循环之外,还要考察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关联和相互影响,才能为系统的完整行为提供适宜发展空间,从而最大限度释放出系统的强大功能。那么,聚焦到党的政治建设,其作为方向指引和根本要求,是贯穿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的“指挥棒”。因此,党的其他各项建设都是与政治建设系统有着密切联系的外部环境。由于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直接关系着系统的功能效用,所以党的政治建设也是在对其他各项建设起到纲举目张、以一持万作用的过程中,彰显其统摄功能,确证其统领地位的。具体来讲,党的思想建设要提质增效,必须依靠党的政治建设所发挥的“指南针”作用来廓清思想迷雾。可以认为,党的思想建设过程就是在政治建设统领下塑造共产党人政治灵魂的实践过程;党的组织建设要顺利推进,须臾离不开政治建设所发挥的“控制阀”作用来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才能确保党拥有强大的组织体系和忠诚的党员队伍;党的作风建设要有所作为,就必须以政治建设为“营养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定力,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党的纪律建设要严明恒久,关键就在于充分发挥政治建设的“压舱石”功能,以突出政治纪律的首要地位;党的制度建设要落地见效,就必须依托政治建设这一“主心骨”。毕竟,党内制度从制定设计,到价值取向,再到建设效果皆需服从、服务于党的政治建设;反腐败斗争要实现从压倒性态势向压倒性胜利转变,核心就在于把牢政治建设这一“定盘星”,才能确保全党上下秉持坚如磐石的政治决心和坚不可摧的政治意志。综上所述,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并不能靠自身的具体工作来获得,而是在统筹兼顾党的其他各项建设的固有特性和价值定位、在协调平衡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实际要求与具体环节的过程中,不断发挥其独特功能和多重效用来加以彰明。换言之,系统观念下党的政治建设,就是以系统最优为目标的功能分析法,全力推动党的其他各项建设进行优化升级,使其以更加科学的联系机制和组织结构整体涌现并集成彰显,进而在党的建设这一总系统中实现有序衔接、同频共振、融为一体。

二、系统观念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规律

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冯·贝塔朗菲认为,“系统观点的历史,应当追溯到马克思”[5],是马克思把人类社会视为一个由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等诸多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系统考察,发现正是由于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推动社会系统不断向前发展,从而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鉴于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1]20这就是说,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实际工作中,也必须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全面综合地去认识问题,始终坚持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单一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来分析处理问题,才能克服从部分求整体的固有方式,摆脱线性因果决定论的思想束缚,进而避免产生碎片化、片面化认知,深刻把握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规律。

(一)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在系统观念视域下,任何事物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普遍联系、动态发展、有迹可循的。因此,党的政治建设也绝不是偶然形成、凭空产生、片面静止的,而是全面的、系统的,经过若干不同发展阶段的,既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又立足于新的时代方位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运用,是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结果。其中,创新性是以继承性为前提条件,而继承本身也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创新发展。

从继承性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继承发展。比如在党的政治属性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公开表明,无产阶级政党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党;在党的政治领导方面,他们详细阐述了没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6];在党的政治能力方面,他们主张党员干部要具备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7]的能力。列宁在领导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过程中也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问题,强调政治与经济相比不得不占主要地位,明确了选人用人的首要标准必须是选拔政治上“绝对可靠”的人,提出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目的就是为确保“党的政治行动必须一致”[8]等一系列观点,为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丰厚理论支撑。二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理论的继承。纵观党的百年征程,可以看到,党的政治建设理论是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个长期积累、接力探索、从隐到显的动态发展过程,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管党治党的政治智慧结晶。从创新性来看,党的政治建设这一思想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一方面,“党的政治建设”概念的提出,本身就开创性地完善了党的建设系统框架。另一方面,创造性地指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仅是大力彰显了其统领地位和突出作用,更是表明了对新时代党建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从而为党的政治建设系统良性运转、创新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二)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系统主体对自身理论形态的体认是驱动系统运行实践的逻辑前提和重要基础。聚焦到党的政治建设系统中,其首要步骤就是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理论的指导驱动功能。即通过理论确立、价值注入等方式以形成指导此项工作的思想共识与理论支持,并不断转化为实践过程中的行动自觉与理性探索。毕竟,党的政治建设这一系统工程,最初就是以理论的形态呈现出来。具体地说,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着眼于党承担的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围绕“为何以及如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理论命题而展开的系统实践;它含有特定的内容要素,包括“人民的政治立场”“坚定的政治信仰”“良好的政治生态”“坚强的政治领导”等构成系统整体;它具有特定的逻辑架构,通过各个要素的协同合作,系统分析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整体思路。与此同时,我们亦应当看到,其理论形态的呈现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实践过程。因为这一思想理论就是在党的百年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以现实实践为重要条件和检验标准的。进一步说,系统观念下党的政治建设并不是要构建一座理论的宏伟大厦,其最终取向始终是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推动党的政治建设获得高质量发展。

综上可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相贯通的系统工程。始终沿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逻辑理路不断丰富与发展,既蕴含着对政治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与理论升华,同时又作为行动指南引导政治建设系统合理运行、演进优化。

(三)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众所周知,价值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没有价值理念的指引,复杂系统的各个元素(行动者)就没有行为的主动性和指向性。也就是说,系统主体所锚定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对于系统各层次、各元素具有提纲挈领的统领导向和组织调动作用,会指引着系统朝此趋向付诸行动,最终展露在系统特征与功能的各方面各环节。从此层面上来讲,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就是融贯于党的政治建设系统的价值理念,体现着该系统实践发展的整体倾向和总体趋势。

一方面,党的政治建设系统本身就具有鲜明党性,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固有属性,反映着党如何保持政治上的先进性,把准政治建设的方向性。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在其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铸就的,落实在政治建设系统实践中则集中表现为始终对党绝对忠诚、自觉维护党的利益、坚决捍卫党的原则、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站稳党的政治立场,以确保党的政治建设系统不会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政治方向上的偏差。

另一方面,党的政治建设系统价值就在于人民性,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政治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一切工作“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9]。所以,党的政治建设系统工作的落脚点必然也是为民服务、为民谋利。具体而言:在党的政治建设系统运行中,强调坚定政治信仰,就是为防止党员干部因信仰不牢而腐朽蜕变,走上与民争利的错误道路;强化政治领导,就是为最大限度释放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领导效能,进而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提高政治能力,就是为党能更好地驾驭纷繁复杂的政治局面,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可见,政治建设作为党建系统的统领,必须在为人民谋福祉的道路上发挥关键性作用,才能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夯实政治根基。总之,党的政治建设是兼具党性和人民性的系统整体,既葆有以人民至上为核心内容和价值取向的鲜明党性,又饱含以先进纯洁、坚强有力的党性为基础的人民性,充分彰显了把全面践行为民服务作为政治建设的系统要求。

(四)坚持使命引领与问题导向相统一

万物皆有目的,目的支撑发展。亚里士多德曾指出:“若某一事物发生连续的运动,并且有一个终结的话,那么这个终结就是目的或为了什么。”[10]系统的目的性原理告诉我们,必须首先确定系统应该达到的最终目的和状态特性,才能明确系统在现实运行中可能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与状态,并据此来透析系统的现状及发展。事实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提出是基于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所担负的政治使命和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是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的有机统一。其中,政治使命的引领体现的就是呼唤政治担当以观照党的未来发展,旨在强调党的政治建设系统的应然状态,即党应该建设成为什么样的党,党的政治建设应当沿着何种方向前进,发挥何种作用。而政治问题的导向则体现的是提高政治能力以观照党的现实发展,旨在强调党的政治建设系统的实然状态,即党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党的政治建设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面临哪些风险和挑战。

更具体地说,坚持以使命为引领,拓展了党的政治建设系统的深度和广度,体现了党在加强自身政治建设过程中始终保有登高望远、着眼未来的高度自觉。可以认为,只有坚持使命引领,才能深刻认识到党的政治建设现状与政治使命要求之间的差距,及时察觉捕捉到党内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指明方向遵循,提供实践路径,从而不断推动党的政治建设系统从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转变;而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则是党的政治建设系统的原动力和助推器。不可否认,党的十九大之所以提出“政治建设”这一重大课题,根本上就是针对党内在政治方面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所作的战略安排,旨在全力解决党内尚未解决的紧迫问题、可能反弹的老旧问题以及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整体而言,系统观念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一方面要以使命引领作为党放眼追求的目标和努力实现的“高线”,成为带领党朝正确方向阔步前行的强大牵引力。另一方面,要以问题导向作为党着力填补的“缺漏”和坚决守住的“底线”,成为指引党立足当前、直面挑战的强大推动力。

(五)坚持抓“关键少数”与管“绝大多数”相统一

系统观念认为,系统运行主要是由系统内各要素通过相互联系、协同作用而涌现出来的结果。这意味着,要实现系统的有效运转,所采取的行为举措必须注重协调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必须是基于对各要素功能特性的深入理解,以形成对系统演进优化的联合作用。鉴于此,党的政治建设系统运行既需抓好作为部分的“关键少数”,以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又要管好作为整体的“绝大多数”,以发挥每名党员的主体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致力于推动党的政治建设系统高效运转。

其中,抓好“关键少数”体现了对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系统规律的深刻把握。因为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制定具体内容还是强化执行监督,都是以抓好“关键少数”为重中之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好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组成人员是关键。把这部分人抓好了……很多事情就好办了。”[11]416故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也“必须坚持领导带头,首先从中央政治局做起”[12]55。只有抓好“关键少数”,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才能确保党的政治建设系统收获实效。不仅如此,一旦抓好“关键少数”并发挥示范作用,便会形成“头雁效应”。毕竟,“上行下效,上率下行”[12]54。“中央怎么做,上层怎么做,领导干部怎么做,全党都在看”[12]8。可以说,让“关键少数”发挥出排头兵作用,对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有着事半功倍的系统成效。

另外,管好“绝大多数”表明了党的政治建设系统实践落地见效。毋庸讳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全党一起动手,激发每名党员的主人翁意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所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反复出现“全体”“全党”“所有党组织”等字眼,充分显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政治建设中“绝大多数”主体作用的发挥格外关切。从某种程度来说,管好“绝大多数”就是党的政治建设系统整体提质增效的强大场势。由上所述,作为“关键少数”的各级党员干部是推动党的政治建设系统工作的骨干和带头人,作为“绝大多数”的普通党员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系统实践的载体和执行人。系统观念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旨在防止单兵突进、顾此失彼,强调以抓“关键少数”来统领“绝大多数”,并以管“绝大多数”来塑造“关键少数”。

(六)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统一

依据系统的层次性原理,掌握系统各要素之间关联程度的现实表征和状态反映,全面厘清不同层次要素间的横向并列或纵向延伸关系,是促使系统发挥聚合效用、实现功效集成的重要环节。事实表明,新征程上影响党的政治建设系统功效的成因纷繁复杂。面对此种境况,如若仍以惯性思维沿用传统意义上“看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的简单方式,抑或是“表现什么症候就纠治什么症候”的线性举措,势必难以达成多病共治的良效。故而,必须对党的政治建设现存桎梏进行系统考察,并基于系统观念来建构破题方法。进一步说,就是既要高度重视治标,着力针对党内各种政治问题的表层现象予以横向纠正,又要更加重视治本,注重对产生这些政治问题的深层原因进行纵深剖析,以严明政治纪律为现实抓手,才能对党的政治建设产生标本兼治、系统施治的综合效果。

就治标的角度而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正视并解决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重点从严惩政治腐败入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13],加之党内存在的很多其他问题也都同政治问题相关联,尤其是腐败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在政治方面出现了问题,亟须党下定决心,开出猛药,严惩政治腐败,先达到缓解病情、消除炎症的效果,才能从治标的过程中探索出治本之道,大力推动党的政治建设系统进程。从治本的角度来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14]131因而,只有坚持以严明的政治纪律为准绳,才能有效处理党内政治野心家及其违法乱纪团伙的政治腐败行为。毕竟,任何腐败现象的产生,都“不能只讲腐败问题、不讲政治问题”[15]80。所以,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从政治上看,党内的腐败问题、政治问题也都要从政治上来解决,否则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此观之,只有实现治标与治本的科学组合、互促支撑才能突破瓶颈,从权宜之计转向长远之策,切实增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系统性与功效性。

三、系统观念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科学思维

恩格斯曾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16]毛泽东也表示:“系统地解决问题才叫作科学,不是系统的而是零碎的,就是正确的也不是科学的。”[17]习近平总书记亦强调:我们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18],“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1]21。这些论述一再表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从整体主义视角出发,坚持以系统观念统摄各种思维方法,这样才能既有“望远镜”又有“显微镜”,协同联动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形成系统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落实落细的磅礴力量。

(一)坚持历史思维,不断深化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规律探索

在坚持系统观念的思想方法中,加强前瞻性思考是首要要求。其实质就是依据系统的动态性作出判断,探寻发展的规律性科学统筹,通过思维的预见性规划行动。进一步说,系统观念中的前瞻性思考是基于对系统的连续性认识而展开的,旨在把历史、现实与未来发展贯通起来思考。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19]因此,必须坚持历史思维、运用历史眼光、总结历史经验,不断深化对治国理政的历史规律探索,推动新征程上党的政治建设走向光明未来。

具体而言,就是要善于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政治建设智慧。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究其根源,就在于历史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同样是基于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中积累凝聚而成的政治智慧,并且也是一个贯通过去和当下且达至未来的连续系统。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提出“从政治上建党”、“提高党内政治水平”、建设一个“政治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虽然遭遇严重挫折,但也有新的探索,不仅着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而且切实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这一时期政治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更是以超强的政治定力和坚定的政治信仰,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指明了党的政治建设发展方向。可见,我们党历来注重从政治上建设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任何时候都必须注重政治上的要求,从而使党的政治建设系统顺利推进。不仅如此,为了强化系统观念、做好前瞻性思考、用好历史思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旨在使全党上下深入学习党的历史,牢固树立大历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进而能够在“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制”[20],做到在现实工作中抓住历史机遇、洞察历史趋势,始终掌握历史主动性和工作创造性,使党的政治建设系统发展变化更为可控、目标前景更加明朗。

(二)运用战略思维,确立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

运用战略思维是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一维,旨在对系统内外各个要素的先后次序和相互关系进行排布与部署,从而奠定整个系统战略的骨架和脉络,以确立系统整体的定位和走向。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21]10,并号召全党在加强政治建设工作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21]62,克服短视,统揽全局,真正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系统关涉要素的优势和劣势,做出最佳排序与科学组合,以结构决定功能为指导实现扬长避短,将各个要素实现有序衔接、彼此配合,且都能纳入整体局势之中发挥各自作用,最终从战略高度确立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地位。

进一步说,就是要锚定全局性的战略目标。既要做好精准谋划,也要做好长远安排,使党的政治建设系统能够更为恰切地处理内部组织循环及其同外部环境交互的运作过程,更为深入地嵌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增强其在现行政治运行框架下的党政关系适配性和执政绩效合法性。那么,从其内部组织循环看,旨在突出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总体建设的“牛鼻子”,必须在战略部署和实施过程中全力抓住,才能让整个党建系统做到“一子落而满盘活”。从与外部环境交互看,旨在强调党的政治建设系统要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机衔接、统一起来。首先,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注重政治上的要求,以加强政治建设为根本保障,才能不断向纵深发展。其次,新征程上党承担的任务更加艰巨,必须通过政治建设来提升党的政治能力和领导水平,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拓新局。再次,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要求。党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强领导者、主要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党能否确保改革沿循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化推进。最后,要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以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政治保证,而这恰恰也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所在。简言之,“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22]。坚持系统观念,内在要求党的政治建设工作既要求实效、谋长远,又能观大势、谋大事,充分体现对战略思维的科学运用,从所有细枝末节和无关宏旨的事物中超拔出来,以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抓住政治建设来提纲挈领,从而助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局发展。

(三)注重辩证思维,正确处理党的政治建设中的各种关系

根据系统的过程性原理,党的政治建设亦是一个政党进行自我调适的有机过程。落实在具体过程中,就是要以辩证思维正确处理好党的政治建设中的各种关系。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23]在他看来,“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能非此即彼,要用辩证法、要讲两点论,要找平衡点”[24]。始终用联系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考量党的政治建设问题,才能将其中相互关联又独为一隅的各个构成基质通过相互作用组成子系统构件,并将其打造成为政治建设系统的基础支撑与实际载体,从而使新征程上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能够在合乎规律的系统条件下进行,并取得集成统合的系统效益。

首先,注重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领导下的民主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从政治高度认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国家没有集中统一领导,没有党中央权威,是不可想象的,这是最紧要的政治,也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他也明确指出,“强调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不是就不要民主集中制、不要发扬党内民主了呢?绝对不是!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11]586。这就是说,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也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才能确保全党上下团结一心,共同承担起政治责任。其次,注重净化政治生态与提升政治能力的辩证统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注重从宏观层面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也要注重从微观层面来提升党的政治能力,才能为其提供坚实保障。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最终还是要依靠人来实现,尤其要依赖于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为内在动力。显然,唯有把握好二者的辩证统一,才能做到内外协同,以形成党的政治建设的整体性力量。最后,注重政治纪律约束与政治文化熏陶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14]131,是在政治上调整全党思想行为的规范总和,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保驾护航。在强调纪律刚性约束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非常看重政治文化的柔性熏陶作用,认为其反映着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对党的政治建设具有浸润滋养的深层效用。所以,注重二者的辩证统一,旨在坚持刚柔并济,是系统观念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辩证思维的重要体现。

(四)倡导创新思维,激发新时代管党治党的内生动力

冯·贝塔朗菲认为:“系统从它们的真实性质和定义来看,不是封闭系统。每一个生命有机体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系统。”[25]这表明,任何系统都具有开放性,其通过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信息与能量的交流,从而使系统获得演进动力,实现动态发展。在此意义上看,党的政治建设系统也是开放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用创新思维来激发管党治党的内生动力,畅通政治建设系统的运行边界,使其同外在环境变化相适应,从而完成系统的改造更新。

一是与时俱进地推动理论创新。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本身就实现了理论上的创新发展,因为它旨在着眼新时代、聚焦新任务、对准新问题,不断开拓管党治党的新思路、新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以全新的视角出发,创造性地提出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是新时代管党治党的治本之策。不仅如此,他还开创性地将环境学中的生态概念引申到政治建设领域,强调“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15]33,表明党的政治建设系统就是随着净化管党治党环境要求变化而进行的动态性调适和持续性改造,是聚焦政治领域开展生态治理,实施“靶向治疗”。

二是因势而进地推动实践创新。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21]245。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不只是简单提出新的理论观点,而是要找出相应的实践路径。比如:针对党内不断出现的腐败问题,要以惩治腐败作为加强政治建设的重难点,落实在行动中就是要发挥巡视利剑作用,尤其要深化政治巡视,才能发挥出巨大的震慑效应,实现党内正气充盈、政治清明。此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加强政治建设的法规、条例和细则等,着力从制度上创新,并借此建立健全党的政治建设系统对外部信息的反馈响应机制,以保持党同其执政资源和法治基础的互联互通,进而构建内外联动的完整链条与生态回环,确保党的政治建设系统在时序推进中呈现出开放式发展态势。

(五)遵循法治思维,始终坚持党依法执政的领导方式

系统观念认为,各个要素的相互联系及其方式构成了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因而有必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方式,使系统关涉的要素关系处于最优状态,促进整个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不断优化升级。从某种程度上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法治思维,坚持党依法执政的领导方式,以规定政治建设系统的执行序列和行动理路,促进其提升整体效能,实现全面跃升。毕竟,“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26]8。法治作为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保障政治建设系统顺畅运行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26]109所以,党要加强自身政治建设的系统实践,必然也要以法治思维为根本遵循,使其关涉的差异化要素在相互协同中各尽所长,从而最大限度释放系统效能。

首先,要在党的政治建设系统运行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坚决落实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尤其要针对党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补齐制度短板,不断完善法规体系,时刻为政治建设扎紧制度之笼、织密法规之网。其次,要在党的政治建设系统实践中注重维护党纪法规的严肃性、权威性,强调全党上下都要严格遵守党的组织制度和法规纪律,这同时也是确保党的政治建设系统得以优化的强力载体介质。最后,要在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系统工作中做到“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27]95,坚决防止出现制度虚置空转、法规疲软走样的现象,使党内法规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全面增强全党依法执政的高度自觉,真正做到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为党的政治建设系统运行提供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进而打破能量界域,产生复合增益,开拓良好局面。

(六)强化底线思维,扛起防范化解政治风险的责任担当

毫不讳言,强化底线思维是坚持系统观念的必然要求和内蕴之义。这是因为,一个系统要保持最佳状态,就必须秉持底线思维来系统分析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的矛盾问题,才能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使系统获得长期稳定发展。关于这一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1]26具体到党的政治建设系统工作中亦是如此,一定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28],这样才能牢牢把握防范化解政治风险的主动权,充分彰显我们党坚持系统观念的创造性实践。

第一,精准画出底线。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27]92,以更加明确的底线、更为周详的预案继续充实完善党的政治建设系统,全面做好防范政治风险的准备。具体来说,就是要使广大党员干部明确纪律底线,特别是要将政治纪律作为不可逾越的“警戒线”,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与此同时,还要明确道德底线,始终将廉洁自律作为修身之本和做人之基。毕竟,“法是他律,德是自律,需要二者并用”[14]722。如果每个人都能对自我进行道德约束,那么党的政治建设系统也将涌现正向结果。第二,坚决守住底线。在党的政治建设系统运行中,明确底线是前提基础,守住底线才是关键环节。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守住为人处世、用权交友的底线,才能将党的政治建设系统要求落到实处。进言之,就是要学会用好“两面镜子”来守住底线。既要以先进典型为镜,发现不足、找出差距,照出自身努力的方向和进路,又要以反面典型为镜,认清危害、汲取教训,以前车之鉴避免后车之覆,做到结合实际、检身正己,从而以政治底线的坚守,涵养强大的政治定力。第三,奋力追求高线。底线思维从不是一种满足于划出底线、坚守底线的消极思维。如若仅仅将其当作是认识并守住不犯错误的底线,不但会给党的政治建设系统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成为部分党员干部不担当作为的借口理由。这就是说,底线思维是一种立足于画底线、守底线的基础,奋力追求高线,争取最大期望值的进取思维、开放思维,旨在实现“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既要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对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又要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防止和克服辨不明方向的政治麻痹症,才能全方位狠抓工作落实,全面促进党的政治建设得到全流程的系统性提升。

猜你喜欢
政治思维建设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