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天下: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情怀表达

2024-01-02 11:01王付欣郭笑笑
南海学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胸怀和平命运

王付欣,郭笑笑

(1.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2.中国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是党的鲜明品格,具有历史延续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作为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胸怀天下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兼顾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方面。一方面,胸怀天下的世界观要求用世界眼光看待世界,正确把握世界发展的大势;另一方面,胸怀天下作为方法论,要求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去改造世界,不因私利而损害他人利益。

面对当前全球海洋治理的困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接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1]463中国共产党以胸怀天下的情怀提出了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方案——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这一主张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海洋领域的具体表现,是中国共产党以世界眼光看待海洋问题、遵循客观规律解决海洋问题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表现,为解决全球性的海洋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一、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情怀的理论渊源与历史逻辑

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的鲜明品格,是“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所作出贡献”[2]21的情怀基础。这一情怀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践行,努力做到知行统一的结果,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清晰的历史逻辑。

(一)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情怀的理论渊源

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深厚底蕴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有许多与胸怀天下相契合的内容,成为胸怀天下情怀的深厚底蕴。比如,“和而不同”主张求“和”,是胸怀天下能够产生并提出的出发点,只有以“和”为目的,才能够以平等的、尊重的眼光去看待其他国家和民族。再如,“推己及人”主张“仁爱”“爱人”,是胸怀天下情怀能够产生并提出的助推器,只有秉持“推己及人”的理念,由己到人,才能够将“爱人”推广延伸,直至覆盖到世界各国。又如,“大同世界”是胸怀天下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从“和”出发,以“爱人”为手段,所要达成的和谐世界。这表明,胸怀天下是以平等、尊重的眼光看待世界各国,能够将对本国人民的爱,延伸到全人类身上,最终建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大同。

首先,“和而不同”是胸怀天下的出发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的外交原则。“和而不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本貌的写照。“和”是一种特殊的状态,是矛盾体系整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允许差异与不同存在;“同”则泯灭一切差别,寻求完全一致。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处理国际关系,与各国友好交往,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外交原则以“求同存异”为中心,允许各国差异存在,把焦点放在各国共同利益上,寻求各国和平相处,实现合作共赢,为建立新型国际秩序贡献中国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对外交往中,始终谋求各国共同发展,凸显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

其次,“推己及人”是胸怀天下的方式,也是中国共产党仁爱之心的体现。推己及人的本质就是“爱人”,是儒家“仁爱之心”的表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推己及人”的展现与延伸。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推己及人”的思想,以促进中国发展实际为起点,以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为最终目标,始终秉持“世界上的民族都是‘地球村’中的一员,亦应和平相处、相互扶持”[3]。无论何时何地,中国愿与全世界人民友好相处,以自身发展带动他国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最后,“大同世界”是胸怀天下的最终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远大的理想境界。大同社会作为儒家的一种理想,在《礼记·礼运》中得到了详细的刻画,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外户而不闭”[4]。 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展这一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2]21。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不仅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人民谋求幸福生活,而且始终维护联合国的合法地位,维护国际秩序,携手各国以解决全球性问题,为建构大同世界而不断努力。

2.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汲取力量

首先,胸怀天下以唯物辩证法为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万事万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必然与其他事物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中国共产党始终以联系的眼光看待事物,秉持各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中,始终“同呼吸,共命运”,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从别国的困难中谋取利益,从他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5]。针对各领域出现的全球性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提出中国方案。

其次,胸怀天下以国际主义精神为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强调国际主义精神,主张“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号召各国无产阶级摒弃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团结起来共同参与反对剥削、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各方面的矛盾冲突不断涌现。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秉持国际主义精神,呼吁各国政党“要做伙伴关系的推动者”[6],倡导各国要“坚持开放的政策取向,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提升多边和双边开放水平”[1]201,通过合作解决各类全球性问题,最终实现共赢。

最后,胸怀天下以实现全人类解放为最终指向。“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7]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不是部分人的解放,而是全人类的解放,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与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站在一起,以实现人民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幸福,没有自己的私利;与“第三世界”国家站在一起,反对殖民与霸权,致力于构建一个没有压迫、平等尊重、共同发展的和谐世界,以真正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二)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情怀的历史逻辑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逐步总结出来的、经过实践检验的历史经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国内局势紧张,肩负重任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秉持“只有为着保卫祖国而战才能打败侵略者,使民族得到解放。只有民族得到解放,才有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得到解放的可能”[8]的理念,将中华民族的利益与世界利益密切相连。在中共一大上,党确定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基调,展现出了胸怀天下的情怀。正因为拥有这种情怀,使得中国共产党看清历史发展大势,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击退了帝国主义列强,同时也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其他深陷殖民战争的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展生产力,始终葆有为人类做贡献的理念。毛泽东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9]一方面,为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人民志愿军援助朝鲜,最终获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力推动了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10]。另一方面,中国积极与世界各国交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较高的站位提出了国家间交往的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解决中国外交问题的同时,也推动了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构建。这一时期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在发展自身,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同时,也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和国际秩序,实现共同发展。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中国把自己的发展看作是对人类贡献的问题,是保证世界和平的问题。”[11]中国共产党在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通过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与世界其他国家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促进经济共同发展。另外,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中国始终站在和平发展的一边,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做斗争,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管理。这一时期的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发展,极大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认可度,同时也维护了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担负着更重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应该对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12],并在多个场合表明,中国支持和参与联合国事业,愿与世界各国实现共同发展。针对一系列的世界性问题,中国呼吁世界各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应对各类全球性问题;秉持全人类共同价值,反对文化霸权;针对西方的现代化现状,中国始终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摒弃“暴力”与“剥削”,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并不断深化胸怀天下的情怀,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发展,使得胸怀天下成为了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和观点。

由此可知,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紧密联系,始终秉持以自身发展带动世界各国发展的理念,带领中国人民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在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赢得了许多国家和人民的认可,树立起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二、“海洋命运共同体”与新时代中国海洋观的形成与发展

“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1]463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关注、利益博弈的重要领域。面对全球海洋治理的困境,我国主张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解决海洋问题。这一主张是在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海洋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全球海洋治理的现状而提出的,贯穿着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情怀。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涉及包括海洋安全、海洋和平、海洋经济、海洋文化以及海洋生态多个方面,是我国“和平、合作、和谐”的海洋观在新时代的鲜明展现,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海洋领域的具体展开。

(一)“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有海无防,面对海上封锁,毛泽东提出要建立“海上长城”和“海上铁路”。一方面,注重海防,大力建设海军,建立一支“保卫自己”“保卫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保卫远东和世界和平”的强大海军[13]400。另一方面,注重航运,致力于组建自己的远洋舰队,开辟了西北欧航线、地中海航线等多条航线,积极进行科学考察。这一时期,我国注重海防,大力发展航运事业,在维护主权安全和利益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海洋,以实现“兴海洋,振中华,造福人类”[13]506的理想。

改革开放后,国内外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时代主题也发生改变。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海洋由原来的“护国屏障”逐步发展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一方面,我国利用海洋大力发展经济。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使得中国从沿海到内陆逐步开放,海洋成为了对外连接的窗口,成为了发展经济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我国倡导以和平方式解决涉海问题。针对海洋领土争端,邓小平提出了“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思想,放大共同利益点,缩小矛盾点,以和平、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此外,在注重海军建设的基础上,邓小平强调“一种长期、积极、区域、纵深防御”[14],即实施积极防御为主的海洋军事战略,绝不主动挑起海洋战争,这些举措都充分表明了“我们中国人是主张和平的,希望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15]。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倡导以协商合作解决矛盾冲突,为解决国际海洋争端提供了一种以暴力战争以外的新的解决办法,展现中国智慧,有效地维护了海洋和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共产党不断加深对海洋的认识,注重海洋开发和海洋安全。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提出“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将认识海洋提升到全局和战略高度,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供了战略依据。同时,江泽民高度重视海洋安全问题,注重海军的信息化、现代化建设。针对国际海洋争端,他强调要摒弃冷战思维,“确立新的海洋综合安全观,创造性地提出了海洋安全的新模式——海洋合作安全”[16],对维护海洋安全与和平有着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之后,中国将“海洋开发”战略由理论逐步转变为实践。面对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以及海洋领域的问题,胡锦涛提出构建“和谐海洋”的主张。他指出“推动建设和谐海洋,是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共同追求”[17]。随着党的十八大召开,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谐海洋”也增加了“人海和谐”之意,即注重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强调实现人与海洋和谐共处,这使得我国对建设和谐海洋的认识更进一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继承前人海洋相关理念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海洋的认识更加深刻全面,提出了一系列相关论断和理念,“海洋强国、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命运共同体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问题重要论述的‘一体三面’”[18]。习近平积极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强调“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1]26;“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海洋为纽带实现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带动多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各国海洋经济的共同发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海洋主张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际形势以及全球海洋治理的现状所提出的,是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以中国为起点,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载体,最终在世界范围内构建起“海洋命运共同体”。因此,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海洋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海洋领域的表现,蕴含着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人类情怀。

(二)新时代海洋观的发展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海洋领域的重要主张,也是我国海洋观的具体表现。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中希海洋合作论坛上首次提出我国“和平、合作、和谐”的海洋观。这一海洋观是对共产党人新时代海洋观的凝练总结,深刻表明中国愿与各国共建“和平、合作、和谐之海”。和平是对于当前时代主题的回应,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是国家间进行海上合作,构建和谐之海的前提;合作是应对全球海洋治理困境的手段,只有各国携手合作,才能应对当前所面临的海洋困境;和谐是最终目标,即构建“和谐海洋”,既包含了国与国之间以交流协商的方式处理海洋事务,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谐相处,也包含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人海和谐相处的美好期盼。

首先,维护海洋和平。“海洋的和平安宁关乎世界各国安危和利益,需要共同维护,倍加珍惜。”[1]463和平与发展是当前时代的主题,维护海洋和平,是各国谋求海洋发展、共享海洋开发成果的前提,同时也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当前,一些西方国家仍秉持零和博弈思维,妄图通过“战争法则”夺取制海权来控制世界,对海洋和平造成严重威胁。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倡导用和平而非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以协商交流化解矛盾争端、以对话交流代替武力威胁,共护海洋和平。

其次,促进海洋合作。“当前,以海洋为载体和纽带的市场、技术、信息、文化等合作日益紧密。”[1]464无论是在发展海洋经济,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海洋科技的发展方面,还是在实现海洋信息共享,促进海洋文化繁荣方面,都离不开各国之间的协作。合作是解决全球海洋治理所面临的难题,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手段。在海洋经济方面,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建立起独立的蓝色经济链条,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以合作实现各国蓝色经济的发展;在海洋文化方面,海洋命运共同体倡导在合作中促进海洋文明的发展,在交流中实现取长补短,共兴海洋文化。

最后,构建和谐海洋。和谐海洋既包含了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即各国以交流协商的方式解决涉海问题,也凸显出海洋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活发展的重要性。海洋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人类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当前海洋酸化、海洋微塑料以及石油泄漏等问题严重危害海洋环境,过度捕捞造成了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海洋关乎人类生存,中国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并以实际行动践行承诺。海洋命运共同体主张“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1]464,倡导各国共同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提高对于海洋生态的重视,共建良好的海洋环境,实现人海和谐共处。

三、胸怀天下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中的体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2]21。当前,世界各国纷纷将眼光聚焦于海洋,以期通过海洋开发利用谋得利益,促进发展;与此同时,国与国之间的利益矛盾也由此加剧,各类海上争端正在威胁着来之不易的和平。面对全球性的海洋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既有利于各国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人类进步,也有利于维护海上和平与安全,实现世界大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无论是这一主张提出的前提条件,还是实践原则、具体实践,都深刻彰显了胸怀天下的情怀。

(一)先导: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

眼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个人格局的大小,是制定原则与计划,进行实践的前提条件。“坚持胸怀天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世界眼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总结出来的重大历史经验,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实践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在看待海洋问题时,也始终持有世界眼光,秉持“世界海洋”的理念。无论是面对海洋霸权,还是海洋开发利用,抑或者是海洋污染问题的治理,中国共产党认为这些问题关乎到各国的利益,关乎到人类未来的发展前途,秉持共同携手合作的理念。

首先,以世界眼光看待海洋霸权问题。当前全球海洋“各治理主体为了追求个体海洋利益,往往选择搭便车的方式逃脱治理责任,或者是采取单边行动置集体利益于不顾”[19]。这给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活动提供了空间和机会,导致海上冲突争端频发。这类事件对国际海洋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影响和平发展。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主张以和平的方式处理海洋争端,反对霸权主义,倡导多边主义,共建国际海洋新秩序。

其次,以世界眼光看待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丰富,能够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比如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可以利用技术打造“海上农场”缓解粮食问题,丰富“蓝色药库”;可以从海水中提取镍、铬等化学元素,促进工业的发展;可以利用潮汐发电,缓解用电问题等等。如何开发利用这一蓝色宝库是当前各国都在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认为海洋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发展,缓解或解决人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倡导通过各国合作,实现海洋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最后,以世界眼光看待海洋污染问题。海洋污染问题仍然存在,除了垃圾污染之外,石油泄漏、海水酸化、海水富营养化等问题也频频出现,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海洋具有连通性,一旦某片海洋出现了污染问题,很有可能随着海水流动到其他海域,爆发全球海洋问题。此外,一些污染物进入海洋生物体内,随着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一系列的疾病,甚至死亡。因此,全球海洋的污染问题必须要受到重视。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认为海洋污染治理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倡导各国携手共同处理,努力实现人海和谐。

“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敏锐地察觉到当前存在的全球性海洋问题,而且以世界性的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全人类发展的角度提出中国方案,是其胸怀天下的人类情怀的展现。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实现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各国的海洋权益,实现共同发展;有利于遏制海上霸权的发生,维护海洋和平与安全;有利于实现人海和谐相处,推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海洋领域的贯彻与落实,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保护海洋生态。正因为如此,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具有了全人类意义。

(二)实践: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

原则规定着实践活动的规范与性质。实践原则的提出是进行具体实践的基础,关乎实践活动的发展方向。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方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共商是以各国相互尊重为前提,基于共同的目标或利益而共同商议。海洋问题事关各国利益与发展,中国倡导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增进互信,加强海上对话交流”[1]463。因此,海洋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各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对话平台,有利于集思广益,为海洋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好的解决思路。

共建在共同商议的基础上,倡导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以实际行动说话,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共建实现了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的转变,是实现共享的手段。“海洋命运共同体”以合作为主要手段,呼吁各国以行动积极参与其中,为各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新的实践平台。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密切联系世界各国,为促进世界蓝色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创造了有益条件。

共享是共商共建的结果,最终实现各种涉海问题的解决,使得世界各国共同享受全球海洋治理的成果,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将“海洋命运共同体”由我国的主张发展成为各国共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目的就是要携手各国共同解决世界性的海洋问题,通过国家间的合作实现共赢,使各国都能享受海洋带给人类的益处。因此,海洋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各国共享全球海洋治理的成果提供了实现平台。

共商共建共享这一原则,体现出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性质。“共”表明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需要多国共同参与,以合作来共同实现目标,具有合作平等性质而非霸权性质。“商”与“建”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享”的目标。“共商共建共享”这一原则充分展现出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情怀,表明秉持全球性的问题必须由世界各国共同参与解决、共享努力的成果,也表明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态度。中国尊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以社会制度划线,也不以强弱为由区别对待,倡导协商交流、平等对话;在各类国际事务中充分发挥大国担当,积极倡导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促进海洋经济繁荣与文化发展,为世界人民谋福祉。

(三)载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

具体行动是对原则的践行,实现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变,是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关键一步。中国古代便已形成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舶交海中,不知其数”。这条海道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东南亚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东盟,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倡议。这一构想将过去与现在连接起来,再一次以海洋为载体,促进与各国的友好往来与共同发展。这条“海路”是一条“自主自立、自强自信之路,是对话交流、多元共生之路,是包容发展、合作共赢之路”[20]。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致力于“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蓝色经济发展,推动海洋文化交融,共同增进海洋福祉”[1]464。这与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目的不谋而合,为各国参与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搭建了参与平台。中国积极与多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带动周边发展。以中国为起点,不设特定国家为终点,其沿线国家类型多样,尊重各国的意愿,通过展现政策优势吸引各国主动加入,从点到线再到面,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海上丝绸之路”,带动沿线国家经济的发展。

当前,中国已与多个地区和国家签订合作备忘录,不断深化港口等航运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海洋作为载体带动双方经济的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方面通过经济之间的合作,改善多国人民的生存现状,尤其是带动了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比如在非洲,中国公司已经建造了坦桑尼亚的巴加莫约港等多个港口,有效地促进了非洲对外贸易以及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这条海上丝路也实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减少国家间、民族间的隔阂,促进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深化与周边国家合作、带动沿线国家发展、实现合作共赢所提出的重要倡议,深刻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情怀。

“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最新方案,有利于各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各项事务,共建全球海洋治理新秩序,实现治理成果各国共享,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情怀。中国始终主张和平发展,通过各国交流合作,实现合作共赢,赢得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认可。英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蒙哥马利在《三大洲》中指出“从长远来看,世界和平的关键在中国,中国作为一大强国的兴起是必然的,这符合人类总的利益,有助于缔造一切国家的普通人民深切期望的和平世界”[13]422。中国的命运与世界命运紧密相连,中国的发展关乎世界的发展。中国始终秉持“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态度,与各国的友好合作,以中国的发展带动各国发展。面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重整行装再出发,秉持胸怀天下的情怀,努力为全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胸怀和平命运
命运的更迭
胸怀军旅梦
命运秀
胸怀 情怀 不曾忘怀
胸怀 情怀 不曾忘怀
博弈·和平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期盼和平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