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背景下高职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研究
——以辽宁轻工职业学院为例

2024-01-05 07:06姚金鑫张文明
辽宁高职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校园智慧素养

姚金鑫,张文明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辽宁 大连 1161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并指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报告着重强调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要与良好网络生态紧密联系,细致研判了新兴媒体快速发展带来网络治理的挑战。而网络文明以去中心化的技术将人、事与物形成新型紧密链条[1],多元的思想带来各种思潮交锋,敌对势力披着光鲜的外衣在舆论阵地渗透渲染,低趣味不良信息充斥网络,荼毒了社会风气。

高职院校学生对信息的选择、信息的判断、信息的整合能力不强,规避网络风险能力较弱。面对学生网络素养与科学技术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们除了引导学生辩证地审视客观事物的对立面与矛盾点外,还要与时俱进,从智慧校园建设方面入手,结合网络素养教育,来化解这一风险。

智慧校园建设是以人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智慧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满足校园治理的重要工具。其具有师生联系紧密、数据交互速度快、辐射面极广的特点,在舆情突发、传播和扩散的过程中能够对网络舆情给予准确的引导和治理。

一、网络素养及其相关概念

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化为一体的整体表现[2]。

在国外,澳大利亚学者Mark Pegrum 指出:“网络素养应该包括利用网络保持理智、根据需要获得有用信息的能力。”[3]新加坡教育部颁布的“21 世纪素养”框架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理念[4],认为知识与技术能力必须以价值作为根基,其于此才能塑造出一个人良好的品质和端正的行为。

在国内,卜卫[5]在基于对媒介素养及其教育意义的分析之上,指出了培养网络素养需要发展计算机知识与操作、信息的创造与传播以及保护自身不受网络侵害等能力。林洪鑫等[6]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的方式,发现高校网络素质教育落后、家庭网络素质教育缺失、社会多元文化思潮冲击、网络监督不严,以及个体心智是影响网络素养的主要因素。

2010 年宗平等[7]发表了《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与设计方法,给出了智慧校园的总体设计策略和体系架构。同年,浙江大学建立了智慧校园实验基地[8]。由此高校开始逐步发力建设智慧校园。

网络素养教育与智慧校园分别属于人文价值范畴和技术形态范畴,但基于网络互动的关系思维,智慧校园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和服务平台,其技术手段与学生网络素养的素质教育相互影响。这对智慧校园背景下高职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策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素养存在的困境

(一)智慧校园建设与网络素养教育结合的困境

推进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较强专业素养的高素质智慧型人才[9]。若智慧校园建设持续向技术层面倾斜,其相关技术与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分离运作,会造成“具体”的技术与“抽象”的文化难以碰撞出火花。当前仍有部分智慧校园建设未结合素质教育理念,未有效看待网络素养教育的赋能加持作用,试图以校园数字化技术彰显校园信息化建设成果,这无法回答新时代背景下“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二)学生自身对网络素养教育的认知困境

网络素养涉及知识、情感态度、行为技能等多个维度[10]。学生作为受教育群体,相比教育者,他们可能在更小的时候就接触了网络世界,而部分学校宣传教育的内容相较于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有时会出现“时滞”现象,这让早已接触网络上“活跃”信息内容和多种载体形式的学生对这种“僵硬”的教育输出产生逆反心理,认为网络素养教育是教育者言语裹挟下的产物。这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将网络素养教育理解为是一种校园教育行为,失去了对网络素养教育的兴趣。

三、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素养的调查与分析

本文以我院(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在校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抽样调查方式,通过“问卷星”调查平台(www.wjx.cn),借助微信等社交软件发放电子问卷350 份,回收问卷329 份,有效问卷329 份,有效率94%。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个人基本信息情况调查、学生网络素养情况调查和智慧校园建设情况调查及学生建议。本次调查样本如下:男生共90 人,占比27.36%;女生共239 人,占比72.64%。大一新生共244 人,占比74.16%;大二学生共85 人,占比25.84%。

(一)高职学生接触网络时间过早且网络娱乐化倾向明显

调查显示,小学时期就开始接触互联网的学生占比60.18%,初中、高中及大学接触互联网选项占比仅四成,由此可见大学生接触互联网的时间较早。在未成年时期学生接触互联网的比重较大,而此时是学生身体和心理成长最关键的阶段,还未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每日上网时长在3 小时以上,其中6 个小时以上占比达到32.83%。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上网以“休闲娱乐”为目的占比为86.63%,“解决学习生活上的问题”和“社交需要”分别占比68.09%和64.74%(见图1)。由此可知,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娱乐、学习、社交是大学生上网的三大主要动机,且娱乐化倾向较为明显。

图1 高职大学生上网主要目的统计

(二)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并渴望提升网络信息鉴别能力

超过八成学生认为不可以在网络上随意发布信息,必须在法律或道德观念允许范围内发布,说明大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规则意识,且具有法律意识和道德约束意识。但仍有11.55%的大学生认为可以随意发布信息,说明对高职学生全面普及法律常识、开展科学有效的网络素养教育仍是十分必要的(见图2)。在高职大学生上网应具备的能力调查中,近九成学生优先选择“鉴别信息真假能力”作为第一选项(见图3),说明当代高职学生面对海量信息仍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隐私意识。

图2 高职大学生网络信息发布情况调查统计

图3 高职大学生上网应具备能力统计

(三)当前网络生态环境复杂而学生自我提升意识不强

近一半学生上网时优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部分同学发生过“参与网络骂战”“吐槽明星私生活”“公开他人的个人信息”等行为(见图4)。在讨论新闻事件时,79.03%的学生倾向于理性分析评论。当评论其他网民对于争议热点事件的观点和看法时,37.69%的学生会在调查之后再转发有事实依据的观点,28.27%的学生是经过思考之后只转发想法相同的网民观点,另有34.04%的学生不进行调查直接发表看法。当自己面对评论争议性热点事件时,仅有四成同学能保持中立,等官方信息公布后再作出判断(41.46%),还有部分同学易受到强势、影响力大的观点影响(6.69%),可见在这个问题上学生也需加强自我提升意识(见图5)。

图4 高职大学生上网行为统计

图5 高职大学生遇到争议性观点行为统计

调查结果表明,88.45%的学生认为网络素养和一个人的品行和价值观挂钩。在提到网络暴力和人肉搜索等事件时:47.42%的学生表示反对,认为公开他人隐私的做法不道德;24.01%的学生持围观态度,认为与己无关;20.97%的学生保持中立,觉得当事人及散布消息者的做法合乎逻辑;7.6%的学生支持这样的做法,认为应该得到惩罚。当从学生自身视角调查是否遭遇过不文明的网络现象时,五成同学表示遇到过不文明网络现象,超六成学生面对不文明网络现象会选择有所行动(见图6)。由此可见当下网络环境不容乐观。

图6 高职大学生遇到不文明行为处理方式统计

(四)学生对智慧校园建设需求向安防建设倾斜

目前我院智慧校园网总访问量超过24.6 万人次,事务中心共有33 项办事流程(见图7),已实现多个管理系统的互联,以及各行政部门横向联动、数据共享(见图8)。除网络素养有关调查外,我们还加入了智慧校园需求调查。在建设智慧校园时,学生认为智慧校园应具备无处不在且稳定的网络(82.37%)、维持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79.33%)、有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74.16%),以及具备突发事件的监管能力(68.09%)。除业务方面的建议,面对当前复杂的互联网环境,87.84%的学生赞同学校加入网络事件预警机制,并希望增加个人信息保护机制(86.93%)、网络暴力等事件预警技术(72.04%)、垃圾信息过滤机制(68.69%)、学生网络素养评价体系(65.05%)、内容发布监督机制(60.49%) 等。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智慧校园建设增加网络事件预警、不良信息过滤、个人信息保护有着更多的期盼。

图7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智慧校园办事中心分析大厅

图8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智慧校园业务办理统计数据

四、智慧校园背景下对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素质提升的思考

以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智慧校园建设调查为基础,下面重点探索互联网与教育间双向赋能的方法,利用智慧校园建设技术手段最大程度发挥智慧校园在网络素养教育中的助推作用,以打破技术层面与文化层面壁垒,实现“立体化”育人。

(一)探索智慧校园建设与网络素质教育融合路径,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智慧校园建设对教育的影响已经从改变和优化转变为塑造和引领,其与网络素养教育的契合点在于制度层面、环境建设和受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智慧校园作为学校信息化发展主要推手,要在已有架构基础上,开发教育内容,创新学校网络素养教育形式,提高学生的网络技能与网络素养,培养有素质的“数字公民”,从而达到“服务教学,培养人才”的目的。

(二)学生主观能动与网络素养教育目标一致,引导学生正确的网络行为

受首因效应的影响,人们对网络信息先入为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时,前期教育阶段需要防止碎片化信息、不良信息影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优化网络安全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完善网络安全事件报告与处置流程,规范使用教育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的行为。要重点关注大学生群体网络参与的自觉性和规范性,提升个体层面的自主教育,保证学生有主动促进数字教学资源规范和精良的意愿,避免有害的信息腐蚀大学生的精神灵魂。

五、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策略

(一)构建智慧校园网络素养教育宣传矩阵

智慧校园可以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整合优化各种资源。要以学生沉浸的互联网虚拟世界为主战场,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加入宣传教育模块,与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网络新媒体平台链接,增加辐射面积,加深与学生间的联系,在使用信息化服务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人文环境氛围。要以目前新颖的宣传方式抓住学生的眼球,而非采用说教的形式生硬地输出观点,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反客为主”地宣扬正能量的立场与观点。

(二)搭建智慧校园网络信息预警治理平台

大数据时代,智慧校园建设与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十分重要。首先,通过收集、分析信息,研判网络舆情,可以及时获取网络意识形态方面的态势;其次,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互动云等前沿技术,做好数据动态监测和学生信息保护工作,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动态监测机制;最后,通过平台反馈数据,利用智能筛选、深度挖掘等技术手段进行分析研判,形成舆情预警机制。通过校园网可视化管理,利用收集到的深层关联的数据,预判事件发展趋势,从而对网络暴力、舆情事件予以及时追踪和处理。

(三)拓宽个体思维认知,增强法律意识

学生作为当前网络用户的主要群体,除了对他们进行德育渗透,还应加强法律观念约束,从而提升网络素养培育效果。要利用智慧校园技术手段,促进法律意识教育与“互联网+”时代网络发展相适应。尤其是法律约束关口必须前移到互联网端口,及时发布可操作性的法律解释和法律规范文件,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管理,推进网络法治化管理,维护网络法律体系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以校园文化宣传为载体,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意识,让学生网民时刻秉持一种“底线自觉”意识。

(四)增强高校学生主体意识,提升自身主观能动性

各类软件的个性化推荐算法使学生对手机上网的依赖度逐渐增加,因此,对学生进行网络素养培育时应着重规范其网络交往时的边界意识,自觉防御社交圈子化,保证他们不因群体情绪影响自身行为,提升他们对不良信息的鉴别力。同时,增强他们自主思考能力,坚持网络信息道德和隐私保护道德规范,让他们回归到自身主体意识和理性思考中,保持辩证的态度,提升网络素养水平。

总之,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证明,技术进步虽然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但社会的长足进步很难依靠单一技术或是技术本身,社会发展必然是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共同合力作用的结果。因此,若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素养,就必须打破技术与教育“平行线”发展的思维模式,转向“合力驱动”的发展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和硬件设施建设,补齐网络空间发展不完善的漏洞。既要以教育的视角看待技术,也要以技术的视角审视教育。相信未来的智慧校园建设将是技术图景下的教育表达,也是网络素养培育需求下的必然手段。

猜你喜欢
校园智慧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