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模式是打磨出来的

2024-01-12 06:55高可为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商业模式尝试

小时候,经常听长辈念叨一句话:上学的比牛毛都稠,考上的比牛角都稀。這是几十年前的事。那时候,考大学非常困难。

我想,这句话用在创业者身上,也是合适的。每年有大量的企业被创办,但能拿到风险投资,走上资本市场,引起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终归是极少数。

曾经看到这样一组统计数字:中国每年约有100万家企业倒闭,平均每分钟就有2家。其中4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存活5年以上的不到7%,10年以上的不到2%。统计数字具体是多少并不重要,但不管怎么说,成功特别是大的成功,都是小概率事件。因此,也可以套用一句话,创业的比牛毛都稠,成功的比牛角都稀。但是只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来,说不定也能创造奇迹。

事实上,很多奇迹也是这么诞生的。

当年,扎克伯格创办Facebook时,他还只是个沉默寡言的大二学生。Facebook第一行源代码,是他在一个名为柯克兰的大学生宿舍楼里用自己的电脑写下的。他创办这个网站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让同学投票评选出谁是哈佛大学的“校花”和“校草”。然而十几年下来,Facebook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站,用户超过15亿人,市值超过5000亿美元。

2004年2月4日,Facebook上线。很快,这个网站获得了哈佛大学在校生的青睐。在哈佛大学这个狭小的市场,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以后,Facebook开始向波士顿周边大学以及其他常春藤大学扩展,然后才是高中和公司。直到2006年9月11日,才开始对所有用户开放。一步一步走下来,当年的小不点儿竟发展成了一家企业帝国。

彼得·蒂尔曾这样回顾PayPal的创业历程:在PayPal创立之初,用户只有24个人,全是PayPal公司的员工。

他们认为,打广告吸引顾客,成本太高。于是,PayPal通过直接付钱给注册用户,再给用户让利,使其邀请伙伴注册。这项策略使得PayPal公司的获客成本降至每个20美元,而且可以保证每天有7%的增长幅度。这就意味着,每10天用户就可以翻一番。这样下来,4—5个月后,他们就拥有了成千上万的用户。

后来,他们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超级用户——eBay公司,从此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02年10月,eBay以15亿美元收购PayPal。到今天,PayPal市值已超过800亿美元。从零起步,不长时间就成长为独角兽企业,似乎奇迹总在不经意间发生。

这个世界上,不是没有奇迹。只不过奇迹总是在我们想象不到的地方,以我们想象不到的方式发生。如何让奇迹发生在我们身上?如何找到一条通往未来的路?如何选择最有效的经营策略?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这是所有不甘于平庸的经营者,都必然要思考的问题。

如何迅速建立一套有效的商业模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有样学样,照葫芦画瓢。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把自己的成长,建立在别人的经验基础之上,省去大量摸索的时间,也让自己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

我曾经留意过,很多卓越的公司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在模仿中实现创新,在抄袭中实现超越。腾讯总裁马化腾曾说:“我要把所有互联网商业模式都纳入腾讯。”成功者都有海纳百川的特点。

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总指挥韦伯说:“阿波罗计划中没有一项新的发明,技术都是现成的,关键在于综合。”那么浩大的登月工程,没有一项新发明,但人家把现有的技术组合在一起,却干成了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

小米的学习对象非常多元。用雷军的话说:“向同仁堂学习,强调真材实料做好产品;向海底捞学习,和用户做朋友,和用户互动;向沃尔玛学习,高效率地运作,控制好自己的成本,缩短中间环节,这样使你的价格以接近成本价直销。”

酒仙网是中国前些年崛起的酒类电商公司。酒仙网的商业模式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网上超市,二是关于品牌的运营,三是酒快到,四是酒仙网打造的互联网上的酒类品牌。创始人郝鸿峰指出:“分开而论,没有哪一个业务单元是酒仙网独创的。天下文章一大抄,商业模式也是。”反过来说,把这几块业务组合到一起,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创新。

国内的大公司,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还有:海尔的技术来自德国,万科的榜样是美国的帕尔迪公司,盛大的游戏是跟韩国人学的,等等。国外的大公司也都是这样。

日本公司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所谓“改善”。半导体技术是美国人发明的,但被日本人发扬光大;日本没有发明电视,但是把电视变薄了;日本没有发明汽车,但是把汽车变小了……

再比如韩国三星公司。它所采取的就是复制加模仿的战略。三星从头到尾都不研发产品,而是用钱去买技术。买来以后,再做进一步的改良和创新。李健熙说:“如果付1亿韩元就能够以一周的时间获得技术,硬要投入10亿韩元,还要三五年的开发,(实在)是一种浪费。付5%的技术费没有关系,只要能够缔造10%的利益、利润就行了。”

再比如美国苹果公司。作为当今商业上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它的产品和技术也不都是原创的。《商业模式全史》的作者三谷宏治指出:“平板电脑的鼻祖应该是1991年推出的PenPiont(GO),最早的智能手机应该是1996年诺基亚开发的Nokia 9000 Conmmnicator,而1999年蓝莓R-M也曾引发过一次智能手机的狂潮。至于数码音乐播放器,以索尼为首的生产商经过了一番混战之后,苹果才姗姗来迟。iTunes也是如此,早在数年前各大公司就开始用互联网发布音乐。因此从公司战略上来讲,乔布斯并非在创新,而是旧物升级、二次发明。”

唐代诗人杜甫曾有一句诗是:“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什么意思呢?只有不拘一格地学习各家的长处,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老师。相声大师侯宝林说得好:“只以为养,不以为样。”学习别人,不是为了完全照着别人的样子去做,而是为了丰富、发展、完善自己。

当然,真正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打造自己的商业模式,僅靠学习、模仿是不够的。有时,还得另辟蹊径,开拓创新。

创新,首先意味着要走新路。要走新路,首先要穷尽各种可能性,知道新路在哪里。用胡适先生的话说,叫大胆假设。但是,所有创新也都是有风险和代价的。因为有风险和代价,所以要特别小心。用胡适先生的话说,叫小心求证。

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加到一起,就是所谓尝试、试验。如此,既能享受创新的好处,又能控制创新的风险,减少创新的代价。在腾讯,马化腾曾就业务发展提出三个有名的问题:这个新的领域你是不是擅长?如果你不做,用户会损失什么?如果做了,在这个新的项目中自己能保持多大的竞争优势?他的高管团队则把这三个问题解读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做最有把握的事。

1941年,毛泽东在研读苏联哲学家西洛可夫、爱森堡等合著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一书时,曾写下这样一句批注:“在认识过程,战术决定战略;在实践过程,战略决定战术。”

小马要过河,有的说水很深,有的说水很浅。怎么办?可以试一试。不试一试,就不知道水的深浅,也就不知道路子该怎么走。试一试,就是战术性的尝试。走过去,就是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可口可乐公司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早期,它集中进行了一系列经营方面的重大尝试。这些尝试,包括分散经营、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新可口可乐、收购装瓶商、国外扩张等。后来我们都知道,这些尝试多数都失败了,有些失败得甚至有点荒唐,但不能因此就说它没有意义。不试一试,谁知道能不能成呢?

不经战术性的试探,怎能获得战略性的认知?

有人把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为“两试法”。所谓“两试法”,就是试点法和试错法。因为有了试点,所以敢于试错。政治学者吴稼祥说,“两试法”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最主要法宝。这话还是非常深刻的。

当然,尝试和试验一定要有方向,要符合公司的使命和愿景。用阿里集团学术委员会主席曾鸣的话说,要进行“有纪律性、目的性的试错”。要通过试错,对未来的设想进行不断的验证和调整,直到找到“未来在今天的‘映射点’”。只有从这个点切入,才最有可能实现未来的理想。试点、试验,可以帮助企业辨明方向,把握重点,形成方法。

试点、试验成功以后,决不能就此止步,必须乘胜追击。要把方法和模式固定下来,迅速在体系内推广。要借助扩张因子,建立正向循环,迅速扩大经营成果。方向明确、方法灵活、行动果决,三者缺一不可。

沃尔玛公司是世界上经营规模最大的公司。沃尔玛的做法是:“尝试许多试验,抓住机会,保留作用良好(又符合核心理念)的部分,修正或放弃作用不好的部分。”恰如沃尔玛一位高级主管所说:“我们的座右铭是行动、改正、尝试,如果你尝试的某些事情有用,就保留下来,没有用的就改正,或是尝试别的事情。”

创新具有重要价值,试验和尝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普遍的认识。但是创新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试探也不足以探明所有的道路。

有一种困难,是所有企业永远都无法克服的:经常面临很多选择,不知道哪一条是正确的路,也没有人能告诉他哪一条是正确的道路。更要命的是,不可能所有的路都走一遍。

许多人,不只是管理者,骨子里有一种倾向:试图找到一个最佳方案或一条最优路径,并且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事实上,所谓的最佳方案或最优路径,是根本不存在的。执着于追求最优解,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要么就是偏执,要么就是懒惰。这样做,会把公司置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

从哲学的角度看,事物总是发展的,事情总是变化的。一件事情的结果,可能是另一件事情的原因,因而会导致另一个结果。这件事情的结果不重要,但由于连锁反应,它所导致的后续结果可能很重要。因此,要把一件事情的价值和影响,放在一段足够长的时间里去评价。事实上,人的认知能力是有边界的。有些事情,特别是大时间尺度的事情,往往超出人认知能力的边界。因此,谁也不能保证,当下的选择一定是最优的选择,目前的方案一定是最佳的方案。最好的答案、最佳的路径,很可能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

因此,对看不透的事情,要抱有敬畏之心。要保持开阔的视野,不能闭门造车。要保留足够的余地,不能孤注一掷。并且,不仅要保留足够多的选项,还要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只有这样,才可能给奇迹的发生保留一席之地。

有人评价三星是一个缺乏战略导向的公司。因为它总在多头下注,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他们几乎用过所有智能机的操作系统,自己也开发过操作系统;他们既用第三方的芯片,自己也开发同类芯片。多头下注,哪条路走得通、走得顺畅,就走哪条路。那么,成本如何降低,利润如何获取呢?三星通过尽量优质的工艺、产品质量以及巨量的营销投入,支撑起产品高昂的售价。

1959年7月,在庐山会议召开期间,毛泽东在同秘书李锐等人谈话时,说过这样一段话:“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老百姓讲话,“你不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所以也就“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还有一件可能葬送公司未来的事情,那就是过于专注。“专注、极致、口碑、快”,是雷军总结的互联网创业“七字诀”。他这个说法,得到很多人的认可。

在这个“七字诀”里,专注是排在第一位的。专注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专注固然意味着聚焦,有利于增强自己的力量,但过于专注,会限制人的视野和格局,从而让人错失一些机会。并且谁也不能排除,这些机会就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契机。

当然,也不能太分散。过于分散,会削弱做事和攻坚的力度,影响企业当下的发展,搞不好也会招致重大挫折,造成重大损失。

成功的道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能眼前见利见效,保证我们生存下去,又能创造无限的可能性,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的自传《将心注入》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根据空气动力学来研究蝴蝶,它不可能会飞起来。正是因为蝴蝶不懂这个道理,所以它飞起来了。”

蝴蝶为什么会飞呢?是因为它懂空气动力学吗?肯定不是。那是因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它有这个潜能。其次,是它不断努力、不断尝试、不断练习的结果。蝴蝶会飞,跟道理和逻辑无关,跟本能有关,跟锲而不舍的努力有关。

有些路子,别人走出来了,我们觉得简单;有些模式,别人做出来了,我们觉得容易。事实上,完全不是这回事儿。不是这些模式理解起来有多困难,而是他们探索的过程、摸索的过程非常困难。老百姓讲话,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很多事情,事后看起来很简单,但当时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很多事情千头万绪、千丝万缕、千变万化,选项太多。作为当事人,身处其中,能做出一个正确选择,并不容易。

很多事情,事后看是一条路,当时看可能就是一个坑。也有可能本来是一条路,但你走不出来,就真的成了一个坑。还有可能本来是一个坑,但你走出来了,就真的成了一条路。

当年,阿里巴巴公司的模式无人看好,但它走出来了,于是就成了一条路,成了许多人学习的榜样。京东商城走的是与阿里巴巴截然不同的另一條路。在当时,很多人也说是坑。但今天它也走出来了,于是也成了一条路,成了许多人学习的榜样。

我们多数人都是凡夫俗子,未来在我们面前一片漆黑。没有谁事前知道哪条道路能走通,哪个模式能成功。所以,摸索道路的过程,打造模式的过程,既艰难又复杂。

有人说,在火箭奔月的过程中,97%的时间在调整方向和轨道,只有3%的时间在既定的轨道上飞行。企业也是这样,好模式都是不断调整、不断修正的结果。在修正中前进,在总结中提高,大概也是卓越企业经营管理的常态吧。

做企业,如同盖房子。盖什么样的房子,需要你备什么样的材料。反过来说,你有哪些材料,也决定着你能盖出什么样的房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离开资源和机会,去谈论经营策略和商业模式。离开资源谈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就是空中楼阁;离开机会谈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就是海市蜃楼。

模式的形成,和大河的形成有点类似。先是有一条能淌水的小河沟。因为能淌水,河流会把河床冲刷得越来越宽。河床越宽阔,能通过的水流量也越大。水流量越大,河床也会越宽阔。流水与河床反复相互作用,一条大河就形成了。好的模式,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资源、创造更多的机会。资源和机会的增多,也会使现有的模式变得更加成熟、高效、有力。

当然,无论采用何种商业模式,都需要时间和坚持。只有不断坚持,才会有积累,资源和机会才会越积越多。当资源和机会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特定的经营结构。当结构优化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特定的商业模式。成熟的商业模式,会帮助企业抓住一些发展机遇。抓住了发展机遇,才会进一步积累资源和积蓄能量。这个过程,就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快。不经意间,奇迹就出现了,一个强大的企业就出现了。

人都喜欢听极端的话,说极端的话,做极端的事。《荀子·天论》云:“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片面性,好走极端,是人性最本质的特点。

我不赞同机会主义。那是没头的苍蝇,瞎撞。我也不赞同计划主义。你不是天之骄子,老天哪能轻易遂你所愿?

我主张有计划的机会主义。我不相信理性的力量。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办法。我也不相信经验的力量。昨天的办法,用到今天,不一定还行得通。我相信经验基础上的理性的力量。要把经验梳理、升华,才会更可靠。

对于经营管理,我不喜欢用设计、计划、规划这样的词。因为它们并没有反映商业的现实。我喜欢用发育、演化、打磨这样的词。一句话,好模式都是打磨出来的。

(作者:高可为,来自聊城大学商学院,微信号:18563710639)

猜你喜欢
商业模式尝试
商业模式画布
商业模式画布
商业模式画布
再试试看
我们来尝试一下“反安装”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尝试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Intertextile春夏面辅料展关注科技、环保创新应对商业模式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