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研究

2024-01-15 09:06王玲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村落文创文化产业

王玲

(1. 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 浙江宁波 315211; 2. 台湾艺术大学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研究所, 台湾新北 22058)

0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地方高校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强服务地方的能力。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乡村振兴也对挖掘和培养乡村文化创意人才提出新要求。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支撑,需要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建设资源和产业生产资源,形成‘文化支农、文化惠农、文化富农’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1],而这种文化转化力的核心就是文创人才。 以2022 年文化和旅游部会同教育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出台《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为契机,地方高校如何利用乡村振兴机遇从城市竞争的红海中转移,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成为重要的研究主题。

地方高校与当地乡村社会经济的互动发展是复杂、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文创领域亦是如此。 从地方高校类型来看,研究者们多关注涉农院校、职业教育两大类,从专业层面来看,虽然学者们提出乡村文化产业概念并围绕乡村文化资源、资本、人力、基础设施等现实条件展开分析,升级为农村特色文化产业生态系统[2]。但对乡村文创人才培养主要以乡村内部人才培训为主,外部专业型文创人才多以支援存在,仅少见部分农科高校提出培养服务三农的青年文创人才[3]。国外少数发达国家深入实践乡村文创产业,比如美国文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纽约大学与布兰森小镇合作以乡村音乐为主打元素塑造多样文艺样态;日本越后妻有地区用艺术重构乡村,鼓励高校艺术工作者打造地景艺术,成为“全球最美乡村复兴样本”。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国内外学者主要停留在高校单向服务乡村层面,少见思考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尤其在当下地方高校文创人才的城市发展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缺乏对城乡分场域文创人才培养的探讨。 在具体培养类型层面也多是“艺术设计师”这一微观服务型,而前端“文化策划师”和整体“文化运营师”未引起重视,乡村振兴多融入单类课程或社会工作平台中,地方高校如何针对城乡产业特质进行文创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与实践平台搭建缺少研究。 因此本文从耦合角度出发,思考乡村振兴与高校文创人才培养双向互动关系的优化,并基于浙江某高校文创振兴乡村团队与文化创意产教融合平台进行案例解读。

1 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之间耦合共生的理论构建

“耦合,原为物理学名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 ”[4]随着科技发展,“多个事物之间的动态联系成为多学科交叉的基本动因,耦合关系也应用于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用来反映系统之间物质、信息、能量等要素的循环转换和动态平衡状态”。[5]与之相似,高校文创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是动态演变的过程,二者之间存在着多要素互补和功能支撑作用。

1.1 乡村层面:乡村振兴需要文化赋能,但是文创人才严重不足,亟待高校助力

“乡村振兴,文化不能缺位,文化作为乡村的灵魂,也是乡村发展的动力。 通过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不仅将有效发挥文化的经济属性,为乡村产业赋予内涵和意义,提升价值属性,激发乡村产业活力,还将有效发挥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丰富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6]

在经济层面,基于乡村文化资源所开发的文化产品及其服务成为乡村产业的重要内容,且有效地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助力乡村经济升级。 在文化层面,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为城乡融合提供新的载体,丰富的文化产品既可以引领乡村文明建设,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方式。 在人才层面,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产再到文化资本的整个转化过程中,人才是关键却也是乡村文化、产业振兴最直接的瓶颈,而且乡村要振兴,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人才传输。 然而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青年人才、优质人才“外输”现象严重,同步叠加乡村人口老龄化严重,使得部分乡村出现“无人可用、人才难留”的问题,尤其是乡村文化产业领域的基础条件尤为薄弱,仅仅依靠乡村本土文化人才无法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引进大量外部人才。 因此“新一轮上山下乡运动的关键,取决于对人的教育获得、职业获得和要素流动”[7]。高校在乡村振兴中有着人才、科技和教育融合发展的优势,可以为乡村提供智力支撑,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治理。

1.2 高校层面:高校人才培养需要产教融合,乡村振兴拓宽文创人才培养的场域和平台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8]。 乡村振兴战略为地方高校指明工作方向,地方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体,需要坚持服务为导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供给侧改革,立足产教融合,培养真正懂得乡村、扎根乡村的人才队伍。 而且当下城市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2023 年5 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青年失业率已突破20%, 其中大学毕业生失业率高达30%以上”[9]。因此鼓励大学生进入乡村就业创业,既能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也为大学生提供成就人生价值的机会与空间。

具体到文化产业领域,乡村振兴涵括整个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条,既是文化资源的供给方,又是文化市场的需求端。 在供给端,资源是产业开发前提,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第一步就是文化资源挖掘能力的训练,而村落是乡土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聚地。 当前中国的文化产业肩负着经济发展与文化自信传承的责任,我们更需要深挖乡土中国的文化基因,思考中华文化传承路径,逐步摆脱当代文化长期依赖西方的话语逻辑,突破文化困境并为中国发展提供文化养分。 在文化市场消费端,乡村文化市场消费潜力正在提升。2022 年上半年全国文化消费专项调研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的文化消费地点、文化消费频次等分布趋同”[10],而乡村文化产品的供给数量与质量却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与此同时城市居民文化消费也逐渐转向乡村场域。途家《2023 年上半年乡村民宿发展报告》显示:“截至7 月该平台乡村民宿累计接待300 万人次,为房东创收超15 亿元,是2019 年同期的3.5 倍”[11]。 这也吸引文化企业加强对乡村文化市场布局,这些作为市场主体的文化企业为乡村带来的是知识输入、投资机会、规模经济。

在此背景下,村落成为实践场地,乡村文化资源转化项目成为实践项目。 高校人才培养方向需要根据文化产业行业转向去拓展乡村场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大国之基,高校基于社会服务责任需要为乡村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智力支持,与此同时乡村振兴也拓宽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场域和平台。 二者最终目的都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彼此之间耦合关系如图1 所示。

图1 高校文化创意类专业与乡村振兴耦合关系图

2 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耦合共生的案例解读

本文选取浙江某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乡村建设团队为研究对象, 面对乡村振兴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该校广告学、 文化产业管理、 工业设计等文化创意类专业师生主动转变文化产业城市主场域观念,于2015 年组建文创乡村建设团队,探索城市与乡村两大场域耦合互动,推进城乡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在实践层面,该团队探索高校资源与乡村资源耦合,成立师生共创工作室对接村落产业项目,将文化全产业链导入村落基地,匹配产业岗位打造乡村文创人才。 在效果层面,团队已与宁波市东钱湖镇、尚田街道、慈城古县城、前童古镇等6 个乡镇(街道)签订合作协议,帮助15 个村落完成各类型文创产品设计生产,实现师生发展与村落振兴同频共振,最终形成以“文化创意合作、产业链条衔接、城乡价值共生”为核心理念的文创乡建模式,促进产学研合作培养乡建人才,助力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振兴。 因此,该团队的实践案例可以回应研究所关注的耦合问题,本文总结其耦合实践样态主要呈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2.1 文化产业的乡村场域与城市场域耦合互动,推进城乡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2.1.1 转变“文化产业城市场域”观念,差异化定位打造“城乡文创人才”

伴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我国人口教育多以服务城市为中心,存在“离农”倾向,加剧农村人才匮乏的局面。 文化产业领域也是如此,诸多高校停留在传统城市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之中,缺少培养乡村特色文化创意人才的意识。 但是人才培养须为社会需求服务,乡村急需文创人才,城乡文化人才结构矛盾日渐凸显。 浙江作为我国共同富裕的先行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是突出优势也是核心政策导向,该团队实事求是面对特色定位问题,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和浙江地域优势,将文化产业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场域,以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有效路径,将文化产业从城市延伸至“乡村场域”,引导人才“向农而行”。

2.1.2 分类培养文创人才,乡村振兴战略融入上下游文创产业链

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可以分为“定位”“开发”“运营”“升级”四部分,因此在乡村文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需要借助全产业链导入,匹配岗位打造乡村“文化资源调查人才”“文化策划人才”“艺术设计人才”“产业运营管理人才”,进行人才分类培养,不同岗位对接相应能力培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供需匹配。该团队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课程方案,跨专业师资合作,调整课程体系,将其分为基础课程、方向课程、专题课程三大类,其文化创意类专业课程群如图2 所示。

图2 浙江某地方高校文化创意类专业课程群

基础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挖掘乡村资源,进行资源调查。 方向课程分为“创意策划”与“运营管理”两大课程群,策划课程群着眼于乡村文化的定位开发,基于前期资源调查进行特色要素提炼、精准定位发展方向。 运营管理课程群关注项目持续运营,设计课程群辅助两大方向,专题课程群邀请专家进行政策解读,帮助师生从理论高度把握国家对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明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培养乡建情怀,对接市场需求形成良性互动。

2.2 高校资源与乡村资源耦合,寻求协作创新,推动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

2.2.1 校外村落和文化企业进入课程体系,拓展村落实践基地,实行项目式教学

采用村落合作项目主题教学,一团队对接一村落,师生团队从资源调查开始,到文旅规划再到文创子项目设计实施,将课程带入真实完整的村落文化项目现场,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逐步了解乡村文化产业项目运作流程,激发内在潜力,把握村落发展定位及要求,深入理解国家战略机遇,主体性逐渐凸显。 采用与校外文化企业合作参与课程设计,教师将市场动态实践转化为教学案例,学生跟随项目组到一线市场去学习,指导学生乡村文化项目的创业实践,并孵化出乡村文化旅游创业团队,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业项目,学生也可以在文化产业市场学习调研中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并做出调整,为就业做准备。

2.2.2 校内实践竞赛平台搭建,推进“以赛带学”+“课岗对接”+“课证融合”三路径耦合

在校内利用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拓展实践平台,设置奖励机制,鼓励师生合作申报“乡村文创类”课题,将项目研究导入教学过程,将大学生暑期实践平台紧密结合浙江省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帮助学生深入农村,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形成乡村文创产品。 将学科竞赛“浙江省会展策划大赛”和“浙江省奖励旅游策划大赛”拓展为演练平台,导入“浙江省乡村振兴大赛”,以竞赛项目化教学为导向,以“乡村文创”为主题,制定教学任务,实行“校赛—市赛—省赛—国赛”逐级选拔,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 同时引入“旅游计调师”“会议运营管理师”等资格证书考试,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理论运用于工作实际并完成某项职业能力认证,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度和职业方向感。

2.3 “师师合作”与“师生互动”并行,实现师生发展与村落振兴耦合共生

2.3.1 教师跨专业合作,教研相长,实现教学科研的互补发展

调整工作思路,突破文科专业团队建设薄弱环节,立足新文科建设理念,从教师层面进行协作,探索建立“乡村文化创意工作室”涵括了汉语言文学、文化产业管理、广告设计等专业。 团队清晰的乡村文创定位也为教师提供相对明确的研究方向,因为乡村文化建设也是学术研究重点领域,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形成系列文化资源调查研究报告,发表学术论文,形成决策建议稿,帮助地方政府完善优化乡村文化产业政策,在课题研究中产生的研究数据、典型案例、视频资源可以进一步反哺专业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2.3.2 学生阶梯式目标分解,跨年级合作进阶,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效提升

关注高校学生时间管理问题,合理地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安排阶梯式晋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将空闲时间有效地应用于专业知识学习中。 重点是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培养计划,将课程进行“知识目标+竞赛目标+实战目标”三分解,分年级逐层突破。 第一阶段:身份转变,由学生转变为策划人;第二阶段:改版策划,即对现有的乡村文化策划项目进行改版;第三阶段:策划实战,考查学生对于乡村文化项目可行性、可操作性的训练。 通过阶梯式的互动教学,学生在老师帮助下取得阶段式的成长。 实践课程则是教师带领学生与企业村落合作,实行“项目落地”式成果应用和“课程作品集”式成果展示,让行业认知专业,让企业了解学生,引导学生进入相关乡村文化产业领域就业。

2.3.3 文化创意融入村落,校村合作共创,特色文化产业业态赋能乡村振兴

深耕宁波区域古村落、古县城,协助鄞州区环东钱湖7 个村落完成文化空间设计重塑,并获评浙江省AAA 级景区村庄,参与宁海县实施艺术振兴乡村的行动,完成前童镇4 个村庄文化礼堂布展设计,制作奉化区尚田街道全域旅游规划、奉化区西坞街道古韵雷山特色小镇规划等,进行镇域区域格局重塑,构建全景旅游体验格局。 团队参与浙江千年古城复兴计划,与慈城古县城合作完成古县城历史文化展示馆落地开馆,启动慈城博物馆集群建设项目等,始终坚持以文化艺术推动村落活化,探索乡村文化产业和社区营造的各种可能性。

3 结语

本文对地方高校文创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耦合共生关系进行理论建构与案例分析。 在理论层面,从文化、产业、人才、目标四维度剖解了二者的互动关系,这为后续研究地方高校与乡村振兴的系统耦合提供启示,也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参考视角。 在实践层面,基于浙江某高校乡建团队案例创新性地提出了以“文化创意合作、产业链条衔接、城乡价值共生”为核心理念的文创乡建模式。 实证案例表明乡村作为文化资源的供应方、文化市场的消费方以及文创人才的需求方拓展了高校文创人才教育和实践的平台,高校在文化产品产出,文化人才输出与产业业态更新等方面推动了村落活化,实现乡村文创人才的分类培养,这一耦合机制在助力地方村落振兴同时可以有效地推进高校学科专业发展。

然而,由于区域差异造就各地文化资源和文创产业发展的多样性,本文所提出的共生路径具有地域局限性,加之对乡村文化市场要求比较高,所以在欠发达地区实施可能存在现实困难,而且地方高校、村落、企业三方基于行业市场项目的合作平台保障机制还不完善,师生共创工作室与专业课程耦合度需要提高等,这些方向有待在未来研究中继续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村落文创文化产业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陶溪川文创街区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