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角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
--以“‘数’说新会柑”为例

2024-01-16 02:13黄肖慧
教育观察 2023年32期
关键词:新会陈皮跨学科

黄肖慧

(江门市蓬江区教师发展中心,广东江门,529000)

一、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将文化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能有效发挥“转识成智”植入文化基因、形塑内在精神力量的巨大价值。[1]新课程标准提出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跨学科主题学习,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和学生成长规律、紧密联系数学课程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培育的应然向度。跨学科主题学习旨在形成学科知识的大格局,在课程的交叉处、融合处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2]这揭示了跨学科主题活动对育人价值的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反思教学跨学科活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跨学科主题学习“‘数’说新会柑”为例,从目标制度、项目规划、项目实施三个方面切入,探讨如何让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更贴近学生的需求,如何构筑文化视角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转变学习方式以及引领深度学习。

二、反思过去:数学跨学科活动存在的问题

数学知识兼具理论性和抽象性,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点众多且应用实践不足,学生的能力水平大多停留在机械应用层面。为了实现应用实践向迁移创新的转化,促进学生跨学科素养的培养,本研究结合校园农场的新会柑丰收,针对小学六年级学生开展“‘数’说新会柑”的数学跨学科主题活动。活动具体要求学生了解新会陈皮的制作方法,体验制作过程,了解新会柑和普洱茶的比例,体验制作柑普茶的过程。“‘数’说新会柑”跨学科主题活动知识图谱如表1所示。

表1 “‘数’说新会柑”跨学科主题活动知识图谱

活动结束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本次活动进行反思与交流。学生认为本次活动比课堂中单纯的笔头练习更加有趣,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容易学习。同时学生也表示,本次主题活动内容不够丰富,不了解新会柑是什么,为何名气这么大,对其背景故事及新会柑的其他功效仍不了解。

这次主题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以切身体验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新会柑有什么用”这一驱动问题的思考,激发了学生对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探究欲,让学生看到了知识和世界的联系。由访谈得知,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只有行为参与而没有认知参与,教学设计无法实现应用实践向迁移创新的转化。实践促使教师反思并优化方案,设计更贴近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活动。

三、目标制定:让学习设计更贴近学生的需求

教师只有找准教学起点,制定深层次的教学目标,才能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结合学生对新会柑的功能、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需求与体验需求,下面将从六年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储备角度分析学情,结合学生学习需求制定传统文化视角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

(一)分析学情

知识储备方面,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科知识和基本的数学技能,如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计算、分数与比例的知识、轴对称图形知识,以及简单的测量、基本推理等。能力储备方面,小学六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从具体事例中归纳出普遍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解释其他类似的问题或现象。

(二)明晰目标

目标是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的导向。[3]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究过程要求项目组成员在问题的提出、项目方案的确定、成果资料的收集整理、成果展示方式等环节中分工合作,分享交流。因此,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不能只停留在固有知识和经验的重复。首先,从学生的视角设计开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代入一定的角色,带着责任感与价值判断进行实践学习。其次,基于数学学科的关键概念,适当融合跨学科大观念,丰富学习内容与形式。最后,给予学生学习资源、具身体验等多元支持,在学科相融的环境中让学生习得核心概念与知识、逐步建构高阶认知策略、培养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方式。跨学科大观念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整合性,强调对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因此,“‘数’说新会柑”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一是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或云游等方式,认识新会柑,了解新会陈皮的发展历史及其价值,了解陈皮越陈越贵的原因,感受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提高文化自信。在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培养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

二是在制作柑普茶及包装盒的过程中,探索柑皮和茶叶的最佳配比,探究最环保、省材的包装方案,培养严谨的求知态度。通过制作环保酵素洗洁精,解决柑肉污染环境的问题,把柑肉变废为宝。在真实情境中综合利用学过的知识,逐步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勤于反思的能力。

三是通过对多个体验活动的分析与评价,感悟中华传统“和”文化、“物尽其用”的大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强化文化意识。

四、项目规划:构筑文化视角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该项目围绕中华传统“和”文化、“物尽其用”的大观念,以陈皮的特性、功能、衍生品制作等主题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载体形式,设计了“皮之效益”“茶之巧作”“肉之妙用”三个子项目活动,引导师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强化文化意识。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数’说新会柑”跨学科主题学习结构图

五、项目实施:转变学习方式以引发深度学习

(一)创设情境,文化溯源

跨学科学习是一种以解决真实问题为核心的深度学习方式。[4]研究过程需要综合运用调查访问、收集资料、信息筛选、实验对比、制作模具等方式,对学生的综合学习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寻找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以及项目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

【片段一】皮之效益

情境创设:同学们,新会陈皮被誉为广东“三宝”之首,假如你是陈皮店老板,店里来了一位外省的客人,对陈皮不了解,你会怎么宣传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顾客呢?

学生通过讨论,提出“陈皮为什么越陈越贵”“新会陈皮蕴涵了哪些文化价值”等子问题。通过查阅资料、采访调查,学生了解到不同年份的陈皮价格,并将其整理成统计图表,从数据角度理解民间俗语“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通过观看视频资料、亲手制作陈皮,学生了解新会陈皮的“入茶、入库、入膳、入方”特性,发现新会陈皮与万物皆“和”的特征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谐万邦、人心和善的“和”文化。学生以陈皮店老板的视角完成“新会陈皮”宣传小报的制作(图2),并融入信息技术元素,制作成“智能新会柑知识导游”,优化顾客的阅读体验。

图2 “新会陈皮”宣传小报

设计意图:该环节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综合运用数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跨学科的知识,以陈皮店老板、小导游的主体视角认识新会陈皮的发展史,通过不同的形式创新性地展示学习成果,在与不同对象的交流中,传播和分享新会陈皮的特征与价值。学生从“天时”“地利”“人和”的角度认识新会陈皮的独特之处,感受新会陈皮是人们对环境、时空、人力的充分利用,是对“物尽其用”发挥到极致的产物,同时探寻新会陈皮蕴涵的“和”文化价值,认识新会陈皮的“和”文化表现,增强对家乡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二)动手操作,体验文化

【片段二】茶之巧作

情境创设:

新会柑普茶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相传广东新会人“粤东四大家”之一的罗天池偶然发现新会陈皮跟云南普洱同时冲泡,香味相得益彰,堪称一绝,一直流传至今。新会陈皮与云南普洱都是以越陈越香、越陈越有价值而著称于世,是浑然天成的完美结合。各位陈皮店的小掌柜们,亲手制作并包装一盒柑普茶,与到店客人一起体验茶文化吧!

该子项目持续时间大约4周。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柑普茶的制作流程,获取柑普茶制作方法:开果-挖果-半晾-填茶-风干。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新会柑,学生合作制茶,并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柑果与晒干果皮的质量比、新会柑皮与普洱茶叶的质量比。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茶之巧作”学习记录单 单位:克

计算结果:新会柑果与柑皮的质量比大约为6∶1,新会柑果与柑皮的质量比大约为7∶6。

柑普茶风干后,进入制作柑普茶独立包装的程序。首先,学生根据柑普茶的近似形状,确定包装盒用正方体最合适。随后,通过测量柑普茶的大小,对比正方体包装盒的4种展开图,发现“33型”正方体展开图的表面积最小,最节省材料,具体如图3所示。通过拼摆发现,在8个柑普茶独立包装盒拼成的形状中,正方体表面积最小,用材最少。因此,外包装礼盒沿用正方体。最后,为柑普茶礼盒设计有意义的图案标识。学生利用几何图形的特征、轴对称知识,结合学校的标志、新会柑的文化内涵等元素为柑普茶礼盒设计图案标识。

图3 研究最省材的“柑普茶包装盒”

设计意图:跨学科主题教学可以激励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促进头脑思考,深化体验、体会、体悟,层层深入。[5]通过制作柑普茶,经历新会柑和茶叶的配比过程,学生体会到制茶的乐趣,提升了文化感受力,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通过给柑普茶制作包装盒、研究最省材的优化设计,学生经历了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运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体会了数学的工具性和严谨性。通过设计柑普茶包装盒的图案标识,学生思考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兼备的图案元素是发现美、表达美的有效路径,同时培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有机融合的创新意识。

该环节是对美术、劳动与数学等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劳动意识。通过对最省材的包装盒设计研究,学生体验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进一步感受“物尽其用”观念的应用。

(三)拓展创新,观念融合

【片段三】肉之妙用

情境创设:新会陈皮不仅药用和营养价值高,新会柑肉也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然而,受长期以来“皮比肉贵”观念的影响,“取皮弃肉”的现象随处可见。据不完全统计,新会地区每年大约有数万吨新会柑肉被丢弃,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对当地环境造成污染。作为一名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把柑肉变废为宝,你打算怎么做?

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用新会柑果肉制作环保酵素洗洁精,应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计算水、碱、果肉各种原料的质量,根据不同配方或同一配方不同比例制作酵素洗洁精,从中发现使原料价值最大化的制作方法。学生分享“变废为宝”的感受,结合实地走访与线上查阅,进一步了解生活中更多“变废为宝”的妙招,做成小海报或成果汇编,以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在成果展示会上作环保宣讲,呼吁人们树立环保观念,养成环保习惯,创造智慧生活。

设计意图:“肉之妙用”综合运用了数学、劳动、语文、综合实践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带领学生持续深入地解决问题,形成了问题解决的策略和逻辑。以“变废为宝”为目标的活动,不仅指向数学比例知识的应用,更指向学科内部、学科之间的创造性关联。这种关联是在劳动实践、创意表达的实践感悟中发生的,是通过问题解决的逻辑形成的。学生交流“变废为宝”活动的感受,进一步感悟“物尽其用”的大智慧,实现新会柑价值的最大化是对其存在性最好的尊重。学生从人与自然之“和”,向人与人之“和”、人与己之“和”迁移思考,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态之“和”,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华“和”文化,建立安身立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结语

本项目学习以“新会陈皮”为载体设计主题活动,项目设计关注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项目实施培育了学生问题解决、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交流合作等关键能力与学习品格,注重挖掘新会陈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巧妙地聚集数学、美术、信息技术等跨学科的知识,用精神文化的高阶认知包裹学科知识的低阶认知,实现核心知识再建构,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文化土壤。本项目选取新会陈皮作为项目主题的载体,是填补学生认知空白、增强文化传承的佳选。 “皮之效益”“茶之巧作”“肉之妙用”三个子项目以中华传统“和”文化、“物尽其用”为聚合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链接到多元的、开放的场景中,融通了跨学科素养,将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赋予跨学科主题学习精神内核,使之成为更具可塑性、可迁移的观念。“‘数’说新会柑”主题学习的实施,在文化素养、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内涵发展上形成协同效应,彰显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使学生在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新会陈皮跨学科
逐光·葵意时钟
——新会葵艺创新产品设计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卡西米罗·吉塞拉的诗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风暴来了!新会非药品遭严查,明令水产非药品类不得销售、立即停止经营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陈皮很养生 但不宜久服
聊聊陈皮的保质期
蛇胆陈皮制剂中陈皮UPLC指纹图谱
四邑方言新会话的声韵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