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角下手工艺类非遗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

2024-01-29 15:21胡宇婵
纺织报告 2023年11期
关键词:遗文手工艺文旅

胡宇婵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81)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其中,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占据了我国非遗的半壁江山。一般而言,我国的传统手工艺多以师徒制为主,在艺人间代代相传,以手工制作为特点,成品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从2003年人类非遗这一概念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记录,加上2016年开始于国内愈演愈烈的非遗风,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走出工匠作坊,走向普罗大众。在非遗技艺的加持下,除了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审美,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非遗技艺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不断挖掘其内在经济价值。自此,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具有更深的文化资源属性[1],开始以文化为基础,以非遗技艺为载体,通过对商品的重构创作,形成具有文化属性的非遗文创产品市场。这类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应有更高的文化价值、技艺展示效果和市场竞争力,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是地方文化优秀的传播体。

1 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及其文创产品应用现状

1.1 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现状

现今,国家大力推进非遗的保护工作,并提出“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理念,表明了传承与发展同样重要。这就要求传承人在保证其技艺核心不变的前提下,结合区域特色、时代特点进行发展和创新,在文化核心延续的基础上,平衡非遗商业化与非遗传承性进行商品创作。以非遗苗绣为例,其与银饰相结合,以日常配饰的方式走入市场,被大众熟知和喜爱,为非遗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非遗一直是社交媒体的关注热点,而各媒体让非遗技艺站在了聚光灯下,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非遗、走近非遗的机会。然而,除了相关从业者和专业爱好者对非遗保持一定兴趣,其他人仍将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束之高阁,对非遗的了解仅停留在媒体上,与日常生活绝缘,一旦非遗的热度消退,便不再关注,主要问题如下:第一,人才困境。“后继无人”是多数传统手工艺者面临的最大困境。一门技艺,从入门到能产出合格产品,需要长期的练习和打磨。在金钱至上、效率至上的今天,虽然各级政府为非遗传承提供了资金支持,但只能补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及传承人,许多从业者、爱好者只能浅尝辄止,体验过后仍要回归日常[2]。另外,非遗传承人的后代也不愿意接班,调查发现,大部分传承人的后代要么完全放弃手艺,要么进行相关作品的销售,真正沉下心从事的人少之又少。第二,创新困境。非遗的传承发展未能取长补短、融汇创新、与时俱进,以贵州特色蜡染技艺为例,蜡染是十分适合生产性保护的技艺,但在创新与变革的尝试中,蜡染图案上由传统的抽象几何纹样演变成了花鸟虫鱼的写实纹样,丢失了民族审美,且至今多停留在蓝染布上画蜡,首先是颜色单一,其次是未能解决蓝染掉色问题,进而变成一种工艺品,无法融入大众市场。第三,市场困境。在非遗技艺的市场化过程中,一方面,大众市场不愿意为非遗技艺带来的商品溢价买单,导致优秀的非遗产品受到冷落;另一方面,定位合适的非遗文创同质化问题严重,市场审美疲劳,亦难获得好口碑。此外,在从众效应的影响下,一些技艺过度商业化,失去了“本真”也是难以忽视的现实。

1.2 非遗类文创产品现状

总的来说,近年来,非遗类文创产品发展越来越规范。从发展初期的以手工艺匠人制作为主变成了团队合作、各司其职。在以手工艺者为主的阶段,因制作者缺乏团队和广泛的市场视角,大多存在缺乏设计、表现形式单一、产品种类简单、缺乏文化内涵的问题。随着“非遗热”的席卷,专业设计师、运营团队、营销专家参与进来,开始对非遗手工艺进行深入挖掘,从选材、定位、设计、营销等多维度提升非遗文创产品的吸引力。最常见的就是各大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如故宫博物院文创、敦煌研究院文创及线上文创产品的销售,其中,大英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形象得到了提升,包含了吸引人的外形、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人们愿意驻足、欣赏与购买。

文创作为手工艺类非遗传承的重要途径,具有将诸多城市传统文化进行创意转化的功能,也是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的重要途径。现如今,市面上大多数非遗文创产品都是将文化物化,借助市场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加上独特的文化内涵进行产品创作,这是现行的将非遗与商业快速结合的有效途径。然而,不是所有非遗技艺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表现,市场仍需探索新的结合途径。

1.3 文旅融合的非遗文创产品意义

谈及非遗保护,应用是最好的保护方式。对于手工艺类非遗技艺,现有的主要应用方式为文创产品应用。在文创产业视角下,非遗技艺可以作为文创产品的主体技艺进行呈现,通过对其进行二次创造,赋予非遗文化核心。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不仅能有效保护与传承非遗,还能更加高效地展现其文化价值。如果再与文旅结合,突出地域特色,赋予其旅游属性,对地区旅游收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都有所助力。

文旅融合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不是非遗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充分考虑技艺的呈现效果和文化内涵。这是每一个非遗文创产品应有的灵魂,只有经过深入思考、策划、设计的产物,才能在不脱离其本身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将技艺本身的审美与地域特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保留文化遗产内涵的同时兼具创意感和功能性。

2 文旅融合视角下手工艺类文创路径探索

非遗的文化内涵和技艺资源是文创产品设计的有效素材,非遗、文创、文旅三者结合可以为设计师提供无穷的设计灵感。因此,深入剖析和应用非遗文化资源,融入地域特色,应用于文创产品,可有效提升产品的艺术价值和内涵,助力文旅产业进一步发展。

2.1 延续核心,保证非遗文创内核

近几年,非遗技艺在文创产品中运用广泛,一方面是因为手工艺类非遗需以实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基于文旅融合的大环境,要求非遗技艺充分发挥文化内涵、地域特色,并以恰当的形式—文创产品表现出来。近年来,从旅游景点售卖的简易染色围巾、文化衫等价低量大的植物染产品,到本土品牌精心研发、由非遗匠人手工制作的创意精品,非遗文创市场已初步形成,但审美单一、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也已经显现[3]。

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通过延续核心的形式进行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沿用传统的工艺和材料。手工艺类非遗是中国人热爱生活的具体表现,尤其像刺绣、蜡染这种需要一针一线、一笔一画操作的精细工艺,其技艺内蕴含的温度和情感最为感人,所以在设计这类文创产品时,笔者认为不可以完全用机械化、模板化的方式,而是要在平衡成本的基础上适当保留技艺中最精髓的技术和材料,保留技艺中本质的文化和审美内涵以及文创产品的温度。二是进行核心审美的提炼创新。非遗文创产品的核心逻辑是非遗技艺的市场化和进一步发展,而不是技艺的传承与延续,所以通过技艺核心的提炼并适当进行艺术创新和修改,在不失去非遗技艺审美的前提下,创新也是一个有效的尝试。如对图案和造型进行提炼,将蜡染中常出现的“蝴蝶妈妈”形象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创新,将其与明信片、记事本、冰箱贴等产品巧妙融合,保留其图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意义,或保留非遗技艺的核心部分,结合其他材料,在保留其外形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如蜡染日历,绘画技艺复杂,可将画蜡部分用其他材料替代,保证外观的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或将非遗技艺的色彩进行提炼,以贵州苗族为例,不同支系的苗族有不同的色彩体系,这就给设计者提供了提升文创产品视觉张力的机会,将这些独特的色彩搭配与其他设计元素相结合,何尝不是在延续非遗核心的同时进行的一种创新。

2.2 从实用性出发,让非遗文创产品日常可用

基于文旅视角进行的文创产品设计,除了是对审美的把握、对技艺的留存,还有一定的实用性追求。这就意味着在继承非遗技艺和民族审美的前提下也要注重产品的实用性。以生活型文创产品为例,口红、粉饼、梳子、文具等都可以作为文创商品的载体,在留存非遗技艺的同时,功能性也不可或缺。非遗文创产品不仅要落实美观性和艺术性的要求,也要多考虑功能性,要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避免消费者购买后因使用不便而将产品束之高阁。设计师在这一方面应积极总结经验,不断进行有效尝试,通过日用品非遗,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此外,文创产品中也有一类以装饰为主、实用性为辅的产品,如冰箱贴、盲盒、邮票、家用摆件等。这类文创产品可以大胆融入非遗文化元素,强调产品的文化主题,多考虑文化性、非遗技艺、民族审美,使非遗技艺与审美能以更全面、震撼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最大限度地传播非遗审美的同时,让消费者对产品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2.3 从技术出发,提高传统工艺生产效率

优秀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除了留存了技艺、文化、审美外,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商品且可以产业化,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但非遗技艺,尤其是手工艺类非遗技艺多以手工艺人的人力和技艺为主,若想保证产品质量并大规模生产,一是技艺速度难以达标,二是技艺水平无法维持统一高度,且商品的价格也会随着人力成本水涨船高。因此,对应用于商品中的技艺改良或者人工技艺控制势在必行,流水化生产不失为一剂良方。手工艺人熟能生巧是对工艺质量最好的保证,所以可以安排大量的培训,让不同步骤由不同人员大批量分步完成,分工精确,团队配合,不仅可以让工人某一个领域的工艺更精湛,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商品质量。

2.4 引入设计团队,规范引领非遗文创审美

振兴和发展民族手工艺不仅是对文化的传承,更具有深刻的民生意义,意味着在保护非遗的同时也开发了一种新兴的高附加值产业。在此过程中,“原生态化”“共生态化”就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所以需要引入专业的设计团队,探索市场化、艺术化、设计化的现代转化,规范化地引领非遗文创审美,这对于实现民族和传统手工艺的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在进行非遗文创设计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技制宜,通过研究、探索、实践,对其进行合理的二次创造,在保证非遗文创拥有非遗文化核心精神内核的同时,传承非遗、发展文创,通过专业团队,突出民族手工艺的民族性、地域性、文艺性,不仅能有效保护与传承非遗[4],亦可助力旅游文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非遗的活态传承。

3 结语

对于手工艺类非遗技艺的传承,市场化是其必然趋势。在文旅融合视角下,从非遗出发,开发旅游文创产品,全方位展示非遗魅力,不仅有利于我国非遗的活态传承与保护性发展,更具有深刻的民生意义,对旅游文创经济发展和非遗融入日常均大有裨益。振兴与发展非遗技艺是让非遗通过文创走入千家万户,通过延续核心,保证非遗文创内核和实用性,让非遗文创产品日常可用;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提高传统工艺生产效率;通过引入设计团队,规范引领非遗文创审美等。在深度挖掘非遗技艺精神内核的同时融入民族文化内涵和区域特色,满足当代人的审美以及产品体验需求,使非遗文创产品的魅力获得有效释放,能应用于大众日常生活,这对于非遗手工艺的传承、地域特色的宣传、旅游文创经济的开发均有所助力。

猜你喜欢
遗文手工艺文旅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春暖花开:书籍设计》《粤东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实践研究:文遗复兴,梅州好礼》
文旅融合视域下的广西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文旅照明的兴起
家谱所见查日乾遗文辑存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