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双万计划”的产品设计专业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以“服务设计”课程为例

2024-01-29 15:21陈嘉嘉
纺织报告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双万计划一流课题

陈嘉嘉

(南京艺术学院 工业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教育部2019年4月发布的《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明确指出:计划在3年内建设10 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 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通过建设一流本科专业,高校可以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离不开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石,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载体。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1],计划在3年左右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如果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还涉及教学管理层面的监督及运行机制,不能让一线教师充分发挥教研所长,那么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则是其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潜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试验田。当然,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也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1 课程实施背景

南京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于2020年成功获批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称号,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专业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要建设满足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专业,必然先“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在对标国家一流本科课程5类金课的建设要求、梳理2016版产品设计专业培养方案课程的基础上,产品设计专业建设了3门在线课程,分别为“文化创新产品设计”“服务设计基础”“科技创新与设计”。

“服务设计基础”慕课是“服务设计”课程的线上资源,其设立的目的在于构建“服务设计”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服务设计”是后工业时代对传统设计领域的新拓展,全方位地体现了设计概念,并致力于为某个群体创造有用、好用、想用的服务,或为某个组织创造有效、高效的服务,从而营造更好的体验,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2]。经过30多年的发展,“服务设计”已成为全球设计领域的核心命题,是当今社会、商业、文化、组织创新等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变革力量。学习“服务设计”有助于学生建立全局性思维,初步掌握规划服务、组织服务资源、执行服务活动的能力,能在设计活动中有意识地将所涉及的人、物、信息以及与服务运行相关的事务整合。可以说,课程设计本身就是一项服务设计,从服务设计的视角来看,课程设计首先要做的是选择服务模式,即教学模式。

2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MOCC-inside、MOOC、SPOC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教学实践的新形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将线下课堂教学的群体学习优势与线上教学中的个性化学习融为一体,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动态积累和广泛共享[3-4]。

国内外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以归为两大范畴:一是关于技术应用的研究,探讨在线课程本身的优势和特点、技术平台和模式建构等;二是从哲学、社会学层面研究混合式课程与社会、人的发展关系等。本研究探讨的“服务设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就是在第一大范畴的语境中进行的。

混合式教学理念于1999年在美国首次被提出。柯蒂斯·邦克(Curtis Bonk)等在《混合式学习手册:全球视野和本土化设计》一书中给出定义,认为混合式教学是融合传统面对面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两者优势的学习系统[5]。因此,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开放资源和在线课程建设本身。我国最先倡导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的何克抗教授则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5]此外,还有不少该模式应用于各类课程的实践,这类文章大多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最后总结出该模式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然而,目前已有研究聚焦于宏观层面的居多,对具体学科的课程建设等微观层面涉及较少,尤其缺乏对设计类线上、线下混合式专业课程的研究。

3 “服务设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3.1 教学目标

针对艺术类学生缺乏开展实际项目所需逻辑思维能力、系统创新能力、用户洞察及分析能力、团队协同能力等问题,基于课程团队持续在服务设计领域的科研、实践成果的反哺,该门课程的线下教学部分得到了不断打磨。自2015年起,开始使用校内网络教学平台等逐步实施该课程的线上教学,并于2019年正式开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如下。

(1)帮助学生转换设计思维,强化系统创新意识。产品设计思维强调“造物”,服务设计思维强调“谋事”,前者着眼于点的创新,后者着眼于体系构建及创新。通过案例分析、课堂小型工作坊等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完成思维转换、构建服务设计的系统观。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提升其用户洞察力。“服务设计”以用户为中心,洞察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从移情视角出发,听用户所说、感用户所感。

(3)帮助学生树立协作意识,塑造其正确的设计价值观。通过组织、策划、执行设计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共创工作坊,帮助学生树立协同设计的意识,强化其组织管理能力,使其由“服务设计—师”转变为“服务—设计师”,成为帮助不同人群满足需求及共同实现创新设想的设计师。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系统掌握“服务设计”的基础理论及方法、工具,理解服务设计思维的内在逻辑,掌握服务设计方案评价、原型制作、验证与迭代的手段;具备开展服务设计项目所需的同理心、洞察力、可视化表达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领导力;树立正确的设计价值观,服务社会大众及人类命运共同体。

3.2 教学设计

课程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课程的理论教学包括服务设计的发展及趋势、定义与类型,语言与流程,方法与工具、案例分析、原型制作、验证与迭代、实施与落地。课程的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小型工作坊、课题实践、原型制作与实验、实地考察与调研、模拟路演等活动。

在教学设计方面,该课程延续了艺术类院校师徒制的教学传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形成小班化、精英化、导师化教学形式,采用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融通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下3个部分。

3.2.1 课前导入

在课前导入部分,教师通过建立班级微信群、QQ群投放在线学习资源、课程课题说明及背景资料,使学生在课前对“服务设计”课程及课题产生初步的认知。与此同时,课程团队也获得了学生学习效果的一手反馈。“服务设计基础”在线课程就是作为线上学习资源在这一阶段被投放给学生的,主要介绍“服务设计”的相关知识,分为界定服务设计、服务设计的语言、服务设计的流程和工具、服务设计实践、服务设计发展展望等5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介绍服务的定义及其产生的背景。第二个部分主要介绍服务设计的语言,着重介绍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接触点用户旅程等服务设计名词。第三个部分会简单介绍服务设计的流程和每一步使用的工具。第四个部分主要介绍服务设计的案例。第五个部分会讨论服务设计师应该具备的能力、现有的服务设计组织以及未来服务设计的发展方向。

3.2.2 课堂讨论与练习

课堂教学主要围绕各班学生的具体需求,采用集体备课形式,对“服务设计”基础理论的核心知识点进行答疑、讨论、讲解;根据课程实践课题不同阶段的需要,通过小型工作坊的形式,分步骤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服务设计工具进行实操;按服务设计的程序,以小组的形式对每个时间节点的工作任务进行简报、点评及总结。

3.2.3 课后实训

课后实训部分主要通过产学研结合,围绕课程课题,通过讲座、实地考察、调研访谈、实验验证、共创工作坊等形式,师生协同,在定制化的学习氛围中完成课程课题设计,继而形成申请专利、参加比赛、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项目雏形、参会发言、举办展览等一系列师生共创成果。

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其需求与共创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教学形式,注重线上自学、线下教学与课后辅导并行;注重课内授课与课外课题实践并行;注重产研结合、重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注重其自学的拓展性,并持续通过社交平台与学生互动、交流,完善课程教学。

3.3 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

3.3.1 线上自学+线下教学+课后辅导并行

线上自学使用中国慕课大学等,通过单元作业与测验、在线练习与互动、最终考试等形式,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知识点和完成课题所需要的技能;线下教学通过大大小小的实践练习,帮助学生重温知识点、锻炼能力、提升素质;课后辅导采用小组“云辅导”或“happy hour”等形式,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3.3.2 课内授课与课外课题实践并行

以模拟项目制进行课程课题的授课,根据课题需要,在授课过程中选定所要详细讲授、练习的方法与工具以及需要重温的核心知识点,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在规定的时间节点进行简报及评价,完成子任务。

3.3.3 产研结合、重构教学情境

通过案例教学、角色模拟教学和实践教学创设服务体验场景,改变教室形态,营造基于学习任务的学习情境;亦可走出课堂,在实地情境中完成教学任务;将互动与兴趣诱导作为教学情境重构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灵活安排课堂。

3.4 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该课程采用了多元化、过程化的评价方式:

(1)线上自学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2)线下课堂学习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包括出勤率(5%)、迷你工作坊(5%)、定期简报(10%)、团队协作能力(10%)及最终课题实践(20%);(3)课外实践占课程总成绩的20%。采取学生自主选择形式,根据课程课题完成专利申请、参加比赛等任一活动即可获得该部分成绩。

3.5 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

自2019年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来,该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教学改革效果得到积极评价,强化了学生的系统创新意识、用户洞察力、团队协作力及组织管理能力,使其成为可以帮助不同人群满足需求及共同实现创新设想的设计师;教学团队成员多次荣获各级人才称号;课程组荣获校级优秀教学奖,以研助教方面的经验得到学界、业界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在国内外研讨会上做过数十次分享;师生共创的教学成果颇丰,获得各级各类奖项数十项,指导学生完成创新创业课题近10项。

4 结语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既结合了传统线下课堂教学的优点,又结合了线上优势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而言,能以其熟悉的网络环境拓展教学资源的获取渠道,更有利于其开展主动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对教师而言,这种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手段,在特殊时期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教学质量,也使其不断更新调整教学内容,在个人专业成长方面不断进步。虽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服务设计”课程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该课程的持续建设以及实施过程中每届学生的不同特质,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例如部分学生自制力不足,学习线上教学资源时仍需要教师不断督促。因此,教师对课程知识点或技能检查机制的设计尤为关键。再如由于线上课程平台的设计不足,师生在该平台上的交流形式单一;教师进行课程管理时受到学生信息脱敏处理的影响,无法与学生及时联系等。这些技术性问题导致的学习效果不佳情况也时有发生,无论是教师个体还是学生群体,都无法解决。因此,需要构建完善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系管理机制,以面向未来的教育需求和挑战,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支持和资源,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使课程教学更加灵活、多样化。

猜你喜欢
双万计划一流课题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基于“双万计划”的“野外损伤的救援与处置”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思考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浅析“双万计划”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类金课建设的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森林工程专业课堂实物教学探索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双万计划”背景下商务经济学专业建设内涵探讨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