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猪八戒形象解析

2024-02-04 13:40尚思我
今古文创 2024年5期
关键词:猪八戒形象西游记

【摘要】在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吴承恩塑造的精怪形象都是以丑陋、怪异为主的。猪八戒也是其中之一,猪八戒之丑主要體现在相貌、行为、语言和人性上,但与其他丑的形象不同,猪八戒没有让人们产生厌恶心理,反而使其形象更为立体丰富,妇孺皆爱。“丑”作为“美”的对立,同样具有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

【关键词】猪八戒;形象;《西游记》;丑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5-001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5.004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塑造了很多经典的非人的怪异丑陋但个性鲜明的精怪形象。其中也包括《西游记》中重要角色之一的猪八戒。猪八戒相貌丑陋怪异,性格上丑陋自私,但是从读者接受角度来看,猪八戒却是最惹人喜爱,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角色。为何容貌丑陋且性格上又存在缺点的猪八戒能勾人心肠?猪八戒的丑不仅仅止步于表层含义上,还应该多层次、多角度地去深度剖析猪八戒丑之内涵。这也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本文旨在从美学原理中审丑的视角,来分析《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并探究猪八戒之丑的美学价值与意义。

一、猪八戒之丑的具体表现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通过细节的描写塑造了猪八戒立体丰富的“第二英雄”形象。他是不完美的英雄,是正与邪、丑与美的结合。这种美丑的辩证书写,使其艺术价值大大提升,具有审丑视角的美学意义。猪八戒之丑主要集中在人性与动物性之中,体现在相貌、行为、语言、人性之丑四个方面。

(一)相貌之丑

猪八戒的出场可谓是“未见其人,先闻其貌”,在小说《西游记》第十八回中,便从高老庄高太公口中得知还未出场的猪八戒的丑陋相貌,称他为“丑头怪脸的女婿”,随后向唐僧和孙行者诉苦时又仔细地描述了这位女婿的相貌,“初来时,是一条黑胖汉,后来就变做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呆子,脑后又有一溜鬃毛,身体粗糙怕人,头脸就像个猪的模样”[1]225。“鬃毛”“人身猪头”在高太公口中,猪八戒早已不再是他当初招来昏去明来勤谨的女婿,而是一个与丑陋怪物无异的妖怪。

孙悟空受高老所托前去“降妖”,与猪八戒正面相遇,在一阵飞沙走石后看清了猪八戒的真容,《西游记》中这样写道:“只见半空里来了个妖精,果然生的丑陋:黑脸短毛,长喙大耳;穿一身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裰,系一条花布手巾。”[1]227如果在憎恨猪八戒霸占自己女儿的高太公口中描述的猪八戒模样可怖有夸张成分在,但是在孙行者这里就能得到客观的评价,“黑脸短毛”“长喙大耳”,果然如高老所说是一副猪精模样。而且在孙悟空的形容中,猪八戒的穿着也不是十分美观,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裰,梭布是古代家庭木机所纺织出来的布,是民间最便宜的布料,就是在这样不讲究的衣着之上,猪八戒还系上了花布手巾,导致孙行者嘲笑他“原来是这个买卖”[1]227,一副庄稼汉的打扮。猪八戒丑陋非人的面容加上农民般朴实的穿着,增加了猪八戒这一形象的矛盾性,也使猪八戒的形象更加丰富立体。

(二)行为之丑

《西游记》中,对猪八戒行为上的丑也有诸多描写。主要表现为色心不死,对女色的追逐。《孟子·告子上》有言:“食色,性也。”[2]饮食和男女是最普通的民生问题,是人一生都无法回避的。对于普通人来说,拥有普通的欲望再正常不过,但不管是作为皈依佛门的出家人八戒或是执掌天河之水的天蓬元帅,猪八戒的色心不死就是其个性行为上致命的丑陋之处。也正是由于这个致命的缺点,才导致天蓬元帅猪八戒在王母蟠桃会时,贪饮杯中酒,趁着酒醉神志昏沉,闯入广寒宫意图轻薄嫦娥仙子,最后被贬下凡间错投猪胎,造成他阴差阳错的人生轨迹。

在西天取经的一路上,处处都留下猪八戒好色印记。包括在孙悟空和唐僧与猪刚鬣“初相遇”,猪八戒因为好色去做了高老庄的倒插门女婿,然后霸占高翠兰,即使已经认唐僧为师,但是依然惦记回高老庄做女婿,猪八戒临行前对高太公说:“我今日去做和尚了,不及面辞,休怪。丈人啊,你还好生看待我浑家:只怕我们取不成经时,好来还俗,照样与你做女婿快活。”[1]238取经之路还没迈出第一步,猪八戒就已经为自己想好了退路,不但没有要一定取得真经的毅力与恒心,甚至还要老婆孩子热炕头。其实在拜师之前,猪八戒还有一段婚姻。猪八戒向观世音菩萨坦言,被贬下凡后,卵二姐看猪八戒有一些神通,便找他做上门女婿,一年后卵二姐去世,猪八戒继承了她的云栈洞和财产。从天蓬元帅到出家变成八戒之前,猪八戒的生活一直围绕着女色,因嫦娥投为猪胎、因卵二姐获得洞府、因翠兰与师父师兄相遇。

(三)语言之丑

猪八戒的形象虽然以猪的妖性为主,但是从猪八戒的穿着或者是手持九齿钉耙的武器抑或是其行为上所体现的劳动经验上来看,其内核是农民形象的典型化身。因此,猪八戒身上不但具有农民阶级小市民的优点还具有农民阶级所具备的缺点。农民阶级受教育程度不高,因此这一阶级所形成的语言社团的用语特点也较为直白粗俗。故而猪八戒之丑,也体现在其语言粗鄙的劣性之中。

在《西游记》第四十六回中,唐三藏误以为孙悟空被热油烹死后对着油锅祝祷,而猪八戒此时却说不是这般祝,便气呼呼地骂道:“闯祸的泼猴子,无知的弼马温!该死的泼猴子,油烹的弼马温!猴儿了帐,马温断根!”[1]587最后,孙悟空因猪八戒的乱骂,忍不住现了本相。还有在《西游记》第六十一回中,猪八戒听闻牛魔王变作他的模样将孙悟空费尽心思讨来的芭蕉扇骗走便破口大骂:“我把你这血皮胀的遭瘟!你怎敢变作你祖宗的模样,骗我师兄,使我兄弟不睦!”[1]762当罗刹女拜求还扇之时,猪八戒却道:“泼溅人,不知高低!饶了你的性命,就够了,还要讨什么扇子,我们拿过山去,不会卖钱买点心吃?费了这许多精神力气,又肯与你!雨蒙蒙的,还不回去哩!”[1]771在猪八戒的语言中,感受到他语言上出自底层人物无赖的市井之气和粗俗鄙薄之感,这样无礼耍赖的话怎么会是出自神仙之口?猪八戒的无赖之象着实与村民无异。

(四)人性之丑

猪八戒的相貌、行为、语言之丑是猪八戒这一形象的显性特征,而猪八戒之丑的隐性特征则体现在妖性和神性以外的人性上。人是动物的高级形态,猪八戒的人性之丑不仅仅是自然产出的动物性本能的淫念兽欲,更是源于人性劣根所引起的利益追逐和无休止的贪欲。

猪八戒在向观音菩萨坦白时曾说:“是我咬杀母猪,打死群彘,在此处占了山场吃人度日。不期撞着菩萨,万望拔救,拔救。”[1]92猪八戒转世投胎拥有人的记忆,却生于猪胎,导致人脑猪身,使他无法面对以猪为母、以彘为兄的残酷现实。于猪八戒而言,人兽殊途,人类形态是高于动物形态的,以神的形态被贬下凡间为人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却投错猪胎,以母猪为母这样的事实无疑是在挑战猪八戒人性的尊严,因此痛下杀手,咬杀母猪、打死群彘,毁灭事实以此泄愤。这是猪八戒内在的人性底线与尊严所迸发出的愤怒与丑恶。

猪八戒的人性之丑还表现在他曲意迎合,圆滑逢迎的人性处事技巧上。猪八戒在孙悟空前喊他哥哥,在身后就骂其是弼马温,在唐僧面前乖顺讨好,却在唐僧看不见的地方称他为“罢软的老和尚”。明朝武宗世宗的任性荒淫不仅助长了奢靡風俗,也使民俗风尚方面发生转变,市民由淳朴节俭变为奢侈放纵,人格方面由方正守节变为圆滑虚伪。猪八戒自跟随唐僧取经以来,对师父言行的迎合和拍马,对孙悟空这一“平级”的示弱诬陷,都折射出明代社会风尚下人性的丑陋与缺陷。

二、猪八戒之丑的审美生成

从四个方面丑的论述中,可以感受到猪八戒这一形象构成了多种丑的集合。人们本能地接受选择美的事物,猪八戒为什么是特别的那一个?罗森克兰兹曾说:“丑是一种轮廓鲜明的对象材料,不在美的范围以内……但又始终决定于对美的相关性,因而也属于美学理论范围里。”[3]猪八戒是符合丑的规定性的,是合规律的丑,这使猪八戒的丑具备了美学意义。

(一)映衬之美

用丑来对比美,是艺术手法中惯用的手段,利用丑陋来使美更美,使恶更恶,越是可以衬托美的丑,就越是具有美学意义和价值的。《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形象上的丑,一定程度上就是在为小说中其他形象做陪衬,凸显其他形象的美。在“四圣试禅心”这一回中,黎山老母所装扮的妇人叫出她的爱女时,吴承恩按照每个人的性格特色设计了四种不同的反应,“那三藏合掌低头,孙大圣佯佯不睬,少沙僧转背回身,你看那猪八戒,眼不转睛,淫心紊乱,色胆横纵”[1]288。出家人不近女色,不贪图荣华富贵,本来就应该是他们应该秉持的底线,但此处猪八戒的跨越底线,却使其他三人在诱惑前坚守本心显得并不是理所应该,而是难能可贵值得赞扬的高风亮节。

此外,人物形象的性格塑造上也存在着鲜明的对比。这个对比主要是与孙悟空、唐三藏发生的。孙悟空是敢作敢当、不畏强权、英勇善战、粗中有细的第一英雄形象,他为了义气下到地府划掉生死簿;为了追求平等待遇大闹天宫;为救师父多次上刀山下火海,是一个近乎完美的角色。接着就是唐僧,唐僧身上表现着儒教和禅宗的艺术投射,是二者结合的产物,身上既有儒家思想教育下的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同时又具有禅宗悲天悯人的慈悲胸怀。反观猪八戒,好色贪吃、懒惰贪财、嗜睡任性,只想着怎样过最舒坦,身上充满了猪的动物性和世俗的人性。无疑,猪八戒的品质是丑的,因此,孙行者与唐三藏的品质的美就愈发鲜明,这种丑也进而成为艺术表现和欣赏的对象。

(二)阅读快感

猪八戒是一面镜子,读者站在这面镜子前,可以照出自己的优点,感受自己与猪八戒相比之下的高尚人格,还可以照出自己的缺点,因为猪八戒的丑陋形态正是每一个读者的真实演绎。猪八戒虽然有种种丑恶,但真实、大胆、坦率,展现真实的自我,在虚伪、表面的社会中,给读者带来一种宣泄的快感。高小康在《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深层结构》中写道:“作为文化精英的士大夫们之所以会欣赏那些粗俗猥亵、充满暴力的故事,正是在于它们具有生命活力宣泄的意味。”[4]在主流思想影响下,读者行为与欲望在现实社会中长期受到囚禁与桎梏,要在现实生活中达到人格与人性欲望上虚伪的理想主义,因此即使是人性的本能,也便是错的。而猪八戒就是人类情感的宣泄,是情感缺失的补充,是读者内心隐藏的欲望的投射。猪八戒的审丑快感便在于此。

猪八戒作为《西游记》中的第二英雄,是正与邪的辩证,是美与丑的结合,这样的人物形象相比于武力值极高富有正义感的孙悟空来说,更会给读者带来快感。孙悟空这一英雄形象的缺点不足一提,其实如孙悟空这样的英雄形象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但是这些英雄形象都没能如猪八戒一般,能够给读者带来极为逼真的代入感和共情心理,也无法与读者产生共鸣。因为猪八戒的丑恶、美善都极具真实性,将人性的缺陷与优点赤裸裸揭开,并且作者并没有因为猪八戒的丑而否定他英雄的地位,而是以幽默讽刺的态度“圆滑”地肯定其在书中的地位和价值。这种有缺点的小市民的英雄形象对读者而言,具有超乎寻常的代入感,读者因而会有产生“我也可以”的幻想,正如当下社会所流行的“草根”英雄逆袭一般。

(三)喜剧效果

作者以夸张的喜剧效果略带嘲讽地塑造猪八戒这一形象,使猪八戒既满足了主流思想所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又通过猪八戒种种丑的表现体现了欲望觉醒的意识。孔建平在《书写欲望缘何会画蛇添足——〈卖油郎独占花魁〉与〈鲁滨逊漂流记〉对读札记》一文以中西方小说对比为例谈道:“都在书写欲望,又必须屈从于正统文化的压力,努力弥合欲望美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因而采用“用喜剧或闹剧情节来冲淡‘意犹未尽’的尴尬”“老生常谈的伦理道德”这一画蛇添足的惯用手法,其实质是由于“小说实质上是流行文化与超文化的欲望表达的混合体,文化的强制力量使得画蛇添足成为一个共通现象”,这一美学断裂“实际上并不意味着膨胀的欲望对正统意识形态的屈从和认同,而意味着欲望力图在旧文化容忍的范围内寻求突破……小说的美学价值也就是冲击旧道德、旧伦理、旧宗教的文化价值”[5]。而《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之丑的喜剧效果,正是如孔建平所言用喜剧和闹剧来冲淡欲望所给人带来的暴露感和直观性。作者要借猪八戒的丑来成为自己书写欲望的宣泄口和冲击旧道德、旧伦理的途径,因此,猪八戒之丑的喜剧效果是人性欲望和作者冲击传统的“遮羞布”,也是猪八戒要具有喜剧效果的成因。

美是难的,审丑也是难的。审丑是人类直视缺点,直视内心最深处欲望的勇气。人们可以从审丑中获取美的界限,从审丑中捕捉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东西。审丑是人类改正自我纠正错误的机会,是人类豁达的手段。“猪八戒的审丑”其本质特征是“猪八戒的欲望美学”。猪八戒体现着“物色之欲放纵与道德观念的禁忌的张力书写……来展现人类欲望核心内容的审美认知”[6]。

吴承恩笔下《西游记》中的神魔世界,虽然是靠他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但却是现实世界的缩影。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受到儒学思想控制,始终强调人理性的重要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及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一直作为服务于君主统治的主要思想。而猪八戒作为《西游记》小说中的第二英雄的正面形象,却与当时主流思想的要求截然相反,甚至成为主流思想所批判的形态,这象征着作者借猪八戒这一形象之手表达着他对当时现实社会伪善的不满,寻求思想上的解放。

自明代以来,伴随中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级的自我开始觉醒,特别是王阳明的心学,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充分肯定人主观感受,高举人的感性生命的重要性。猪八戒就是代表着市井百姓阶层的崛起,是顺应时代的产物,猪八戒贪财、好色、自私、贪吃等种种丑陋,正是市民阶级内心的真实性的反映,这也是为何人们认为猪八戒这一形象逼真的原因,他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真实欲望和生命的本真需要,是最真实的,也是最贴近生活的。

尽管中国古代在猪八戒之前,就早已出现有关审丑的思想理论,如庄子对于身体丑陋残缺但品德高尚之人的赞扬,将他们成为“全德之人”,但是猪八戒这一形象是与众不同的,他的横空出世无论是在艺术表现还是现实内涵上都是对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突破,作为正面形象的主角却拥有平民化的种种缺点,无视出家人的清规戒律,打破规则,这在古代文学作品之中很难找到,而这些都极大地拓展了猪八戒艺术审美表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

[2]杨伯俊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255.

[3]鲍桑葵.美学史[M].张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高小康.论中古代叙事文学的深层结构[J].中山大学学报,2005,(02):29.

[5]孔建平.书写欲望缘何会画蛇添足—— 《卖油郎独占花魁》与《鲁滨逊漂流记》对读札记》 [J].名篇欣賞,

2009,(04):138-143.

[6]康建强.中国古代小说欲望书写的方式、运演逻辑及审美生发功能[J].明清小说研究,2017,(03):125.

[7]康建强.中国古代小说欲望美学研究史述论[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04):29.

作者简介:

尚思我,长春理工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猪八戒形象西游记
猪八戒下凡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猪八戒开超市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猪八戒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