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话叙事看 中西方语言、 思维、 文化的差异

2024-02-04 13:40韩春杰
今古文创 2024年5期
关键词:差异思维语言

韩春杰

【摘要】神话起源于远古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原始文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神话的发展不仅对原始文明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现代社会心理和跨文化交际有着丰富的指导价值。本文从中西方神话叙事的角度,选取人们广为熟知的中国汉族创世神话和西方的创世神话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不同的神话所蕴含的思维文化差异性以及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

【关键词】中西方神话;语言;思维;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5-003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5.010

一、引言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先民们对世界与自然认识的反映,是早期人类对于世界认知的一种自足的解释体系,它反映了人类的初级思想,真实地体现了一定的思维形式结构及文化心理,是不同国家、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由于不同国家、民族的生存环境,经济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差异,使得世界精神文明宝库中呈现出各具特色的神话。作为神话体系中的开端,创世神话体现了初民对于世界存在和人类起源等哲学性问题的思考与想象。同时,“创世”是神话的核心,狭义神话学认为只有同时满足“以创世为主题”“产生于蒙昧时期”两个条件才能纳入神话的范畴,其他皆非严格意义上的神话,而只是神话的延伸物。(罗筠筠、李洁琼,2020)因此,对中西方的创世神话进行探究,有助于从更为深刻的层面上理解中西思维、文化以及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性。

二、中西方创世神话产生的根源

(一)西方创世神话产生的根源

西方的创世神话有着庞大的体系与组织结构,内容丰富,其中出现时间较早,發展较为成熟的便是“两希”文明和古希腊的创世神话,它们对于解释欧洲的起源与人类存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古希腊和希伯来创世神话的产生与长期的游牧经济生产方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由于古希腊和希伯来都属于游牧民族,他们对于土地的概念是淡薄的,甚至把土地看作卑污的,所以要强调灵魂的飞升,并创造出一个天堂,作为灵魂的寓所。(赵晓玲、张璐,2008)在追求灵魂的飞升,并与其游牧经济特点相适应的过程中,一种强大的道德观念和理性思维产生,对古希腊和希伯来人民产生自我的约束,上帝作为创造万物的神便具有了强大的约束力和惩罚力。此外,古希腊的经济方式具有明显的商业性,由于山脉岛屿众多,人们便开始向外谋求发展,长期的海上冒险与探索使得古希腊先民们追求个体自由,一方面对于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另一方面又不满自然现状,努力探索大自然的规律,以期战胜自然。

另外,“两希”创世神话产生的根源又可以从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得以窥见。希伯来神话产生于奴隶社会,社会矛盾的突出使得人们将希望寄托于神灵,希望通过万能的神可以使自己的民族得以解救。因此,在希伯来神话中,人们可以看到神创造了万物,神具有统领一切的权力,同时,神的意旨也只能服从不得违抗;同样,在古希腊的创世背景下,社会处于原始氏族时期,生产力极为低下,变化莫测的大自然既是希腊原始初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又是他们最大的敌人。

(二)中国创世神话产生的根源

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创世神话,它们并没有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或某一特定的情节展开,也没有像古希腊创世神话那样具备完整的诸神谱系。因此,中国的创世神话作为早期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多民族文化早期相互融合的结果。

中国创世神话产生的经济因素在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人们依靠土地生存发展,因此与土地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同时,人们遵循自然规律的发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大自然当做他们得以生存的保障,依靠土地维生的祖先们世代固定地居住在一个地方,久而久之形成了体现血缘关系的家族制度,这种与血缘宗法为底蕴的社会具有浓厚的内向性,从而使得血缘关系纽带,生活伦理十分突出。

此外,中国创世神话产生于远古时代,那时正值部落母系氏族阶段,由于各部落相互融合发展,各个部落民族的神话也因此相互交融。但不得不提及的是,在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密切,人类一方面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一方面又会深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在自然灾害的折磨下,人类则显得束手无策,这时便渴望有能解救他们的人神出现,因此,在创世神话中就出现了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体现出至高无上的母性情怀。

三、创世神话影响思维方式的差异性

(一)整体性与分析性

整体性与分析性的思维方式是相对于天人关系,主客体的存在关系来区分的。《三五历纪》中曾记载闻名的中原创世神话,“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一万八千岁”。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盘古作为开天辟地之神,将最初的‘混沌’状态分为天地。在其开天辟地之后,更是化生为万物为人类造福。在《述异记》中记载:“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从上述神话记叙中可以看出,盘古作为开辟天地的神,在其牺牲后,他的头化为山,眼睛成为太阳和月亮,毛发成为一草一木。可见其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化作世间的万物,与万物和谐共生,体现了人与天地万物融合为一的思想。这也恰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注重整体性。宇宙天地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主体和客体,人与自然万物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相反,西方的思维方式则是更加体现分析性的特点。在希伯来创世神话中,上帝耶和华第一日创造了光,并将光和暗分开,称光为昼,暗为夜;第二日又创造了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空气称为天;就这样通过六日的不同分工,万物通过上帝的语言意志创造完成。因此,第七日便成了安息日。基于上帝创造万物的行为,可以看出创世的过程是有着严格的顺序性,并将整体分为部分,深入分析各部分,各要素间的作用与联系,这体现在思维方式上是分析性的。

(二)内向保守性和外向开放性

在盘古创世神话中,其牺牲后的身体部分化为世间万物,人与万物相互融合,主客不分。这在思维中体现了主体与客体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统一。通过对自身主体的认识,寻求人与自然高度的和谐与统一,并不注重探求改造和征服外部世界。与此相反,古希腊的创世神话中,受当时经济方式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人们在摆脱混沌状态后,对于自然并非是顺从,而是与自然抗争,创世神话中的各位神也是极富冒险精神。这体现在思维方式上是开放性的,思维的对象更倾向于外界而非自身,改造自然,为己所用,更易于接受新事物。

(三)模糊性和精确性

中国的模糊性思维方式与整体性是相联系的,在盘古创世神话中,我们知道盘古牺牲自我,化作世间万物,却未曾在神话中对其进行详细介绍,同样,在女娲造人神话中,人们也只是清楚女娲解救人类于危难之中,是正义与善良的化身,为人类所崇拜爱戴。但是对于神的明确来历却众说纷纭。这体现了在中国传统思维中,人们习惯用模糊的思维去认识模糊的整体,用模糊的语言去整体综合把握事物,更加注重自己的直觉体悟;反观古希腊的创世神话,《神谱》记载“世间最初出现的是混沌(chaos)和盖娅(Gaia,即大地),二者构成了万物生长的基础”。之后便出现了众神,他们有着清晰的谱系,各司其职,主管着天地万物,这体现了西方创世神话中思维的明确性,明确界定好神灵的职能与分工,作为独立的个体部分不断加强自己所属的地位。这也正反映了西方追求精确的思维方式,这种精确性更是与逻辑分析性思维相辅相成的,从而为西方科学、数学等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性基础。

四、创世神话影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思维方式可以看做是文化深层内容的一部分。创世神话中所体现的思维差异便可以折射出文化的差异性。在中国神话内容里,无论是盘古最先打破了世间混沌的状态,垂死化作世间万灵,为人类开创一个新生的世界;还是女娲在共工怒撞不周山致天塌陷之后,因不忍心看到人类面临灾难,炼五色石来修补天空,使人类免于灾难,他们的行为都体现出了无私奉献,牺牲小我来成全大我的文化心理,表现出我国文化里固有的集体主义精神,关注集体的利益,从而实现自我更大的价值。而在西方的创世神话里,世间的万物是在上帝个人的意志下创造出来的,上帝认为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日月星辰的出现也正是出于上帝自身的喜爱而产生,创世出自上帝的绝对权威,以及后面的记载亚当夏娃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上帝降罪于人类的故事,这种对世界的绝对主宰权力正是个人主义的强烈体现。

(二)天人统一与天人对立

中國创世神话体现的一个重要的思维特点是其整体性,这种整体性也恰恰体现出天人统一的文化内涵。盘古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熔铸了血与汗,骨与肉最终凝结成万物,神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人同在一起,回归于大自然;同样,在女娲造人的创生神话中,有这样的记载:“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为人。”人类产生于黄土,最终又回归土地,这都体现了人与天地的统一,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相反,在西方的创世神话中,上帝作为独立的个体,在其自身意志的指挥下创造出自然万物,并且要服从其绝对的权威,其次,如果人类违抗神意,自然也会随之受到惩罚。例如上帝不满人类的黑暗堕落,便大降洪水来毁灭世界。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西方的神话并非像中国创世神话里把自然看作是与人生命有机地联系融合在一起,而是体现出天人对立的思想观念。

(三)权威观的差异

从上述体现的思维方式来看,中西创世神话中所体现的权威观也是有着较大差异的。在中国创世神话中,盘古牺牲自我为人类开辟新的天地,女娲抟土造人,修补天空,使人类免于灾难。在人类心中,他们是绝对神圣的权威,是人类行为的典范,这样具有英雄色彩的神为后世所尊崇,对于其权威的崇拜心理也随着历史的进程积淀下来,以至于“天子”“皇帝”这样的称号长期存在于不同的历史朝代;同样,古希腊创世神话也不乏英雄,但是在这些英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心理是对权威的蔑视,他们敢于挑战权威,不服从权威的安排。例如普罗米修斯漠视宙斯的命令,为人类盗取火种带去光明,这是公然挑战权威的表现,并在即将受到惩罚之际,普罗米修斯发出“我痛恨所有的神!”的话语。在古希腊创世神话里,他们对于诸神的态度是不屑的,并不存在权威与圣人之分,他们随心所欲,争权夺利,不断巩固自己的地位。因此,这样的文化心理表现的是对权威的质疑,敢于批判的精神,这也为西方在科学上探索求知,富有创造批判性精神的发展打下基础。

五、创世神话影响汉英语言特征

思维方式是沟通语言与文化的桥梁。思维方式与语言也是密切相关的。一定的思维方式呈现出某种特定的语言形式与表达。思维方式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连淑能,2002)从中西方创世神话中,人们可以看到各自体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这无疑对汉英两种语言的特征产生了影响。整体模糊性的思维方式使得汉语呈现出综合性结构,是意合的语言,词语的连接是凭借语义和语序的关系构成,并不过于追求形式的严谨,多散句,喜欢从整体来把握句子;而英文体现的分析性结构则受逻辑性分析的思维方式影响,语言更加注重形合,擅长分析,采用直线思维,直接表达主句,其次通过连接词拓展分句,逐步深入分析。英语句子的连接是通过连接词,各种短语和语言的形态变化来实现的。例如中文表达“她谈了半小时,告诉了他一切,然后起身离开办公室!”而翻译到英文里,需要添加连接词和代词使这隐含的逻辑显现出来“她(和他)谈了半小时,(她离开前)告诉了他一切,然后(她)起身离开(他的)办公室”。我们就需要考虑前后的关系以及需要用什么连接词来连接句子的逻辑,所以英文就可以灵活翻译成“Before she rose and walked out of his office, she talked for half an hour,telling him all she knew.”

此外,汉语语言多具象化,而英语则更倾向于抽象表达。从中西创世神话记载可以看出,中国的创世神话语言以象喻理,运用丰富的比喻等修辞手法来描述盘古开天辟地,而在西方的创世神话中,上帝直接通过语言明确地表达出创造万物顺序,并没有过多形象的描述,而是用抽象的语言明确表达。

六、结语

中西方创世神话是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孕育的精神财富,是原始先民们在有限的认知下对于世界的探求,代表了人类早期智慧的结晶。不同的神话所体现的思维差异性,综合概括为一种神话初级思维。这种初级思维为后综合思维的探究提供丰富的指导意义,并对当代文化和语言产生深远影响。从神话叙事把握中西文化背景下语言与思维方式的发展,有利于深层次发现各方面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02):40-46+63-64.

[2]罗筠筠,李洁琼.论中国创世神话的特征和演变方式[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05).

[3]晋曼芸,闫玉华.从创世神话的异同看中西方文化[J].名作欣赏,2022,(11):25-27.

[4]彭婷.中西方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海外英语,2016,(24):139-140.

[5]齐俊.从创世神话看中西方神话之文化差异性[J].青年文学家,2013,(35):134-135.

[6]史新慧.中国创世神话解读[D].郑州大学,2005.

[7]向柏松.中国创世神话发展历史论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06):172-176.

[8]姚小平.中国的语言起源神话—— 《中国创世神话》读后[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02):68-70.

[9]赵晓玲,张璐.中西创世神话之比较[J].山花,2008,(09):131-134.

猜你喜欢
差异思维语言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相似与差异
思维跳跳糖
语言是刀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