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发展

2024-02-04 13:40景明瑞董智纯
今古文创 2024年5期
关键词:实践观实践劳动

景明瑞 董智纯

【摘要】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框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提供了稳固的支撑。马克思实践观从产生到发展再到后来的完善,在此阶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唯物主义哲学进行了完善,实现了历史论与自然观之间的有机融合,以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之间的哲学统一。实践在当今世界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国内外对于实践这一范畴的关注度也逐步加深。然而,与之相应的是实践越来越被简单化和庸俗化,从而产生了“泛实践论”的发展趋势,将本来不属于实践范畴的活动也强加于实践,似乎实践才是真正的本源。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发展过程的总结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掌握实践概念,纠正思想。

【关键词】实践;劳动;实践观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5-006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5.022

实践理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该如何解读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就成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中之重,对于人们抵制泛实践论、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守旧主义等极端思想的入侵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就显得越发重要,了解“实践”的发展过程和逻辑思路就成为当前的主要目标。

马克思实践观念大致分为以下四个主要阶段:博士论文时期、莱茵报时期、德法年鉴时期以及德意志形态时期。这个阶段是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诞生并在革命实践中发展和丰富的重要时期。马克思积极投身于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工作,将自身命运与共产主义事业紧紧相连。在此基础上,它逾越了黑格尔的辩证唯心论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性的唯物论框架,孕育并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从而铸造了一个源于实践的新的世界观。

一、由理论批判转向对物质利益难题的研究

从古希腊时代开始,传统西方哲学家们追求的是普遍的、永恒真理。但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再到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哲学家们对于实践都在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索。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可以分为理论科学、实践科学、艺术三大部分。他把纯粹的形式看作是最高的知识,这类关于“善”的知识具有神性,其重要性要高于实践科学和艺术。康德将实践一分为二,有关“自然”的实践属于技术实践,有关“自由”的实践属于道德实践。技术实践以因果性为原则,道德实践以“理念”为原则并且超越自然因果性,最终达到“自为”的状态。黑格尔批评康德把主体与客体进行的分离做法,提出要运用实践将二者再次结合,但是黑格尔的实践只不过是绝对精神自我扬弃的环节。费尔巴哈将客体引入对实践的论述,将前人的观点进行唯物主义的改造,认为实践应当从“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1]

由于当时封建势力对群众的压迫,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主要对古希腊时期的伊比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以及怀疑论哲学进行了研究。上述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注重个人的自我意识,当时马克思也受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影响。与之相应的是,伊比鸠鲁的无神论观念也契合当时的社会环境。

在《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比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马克思通过原子的自动偏斜来说明人的自由意志从而反对宗教对人们的精神高压。并且主张哲学和现实二者之间的统一。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时的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但却又不同于二者。黑格尔认为世界从属于绝对精神,但马克思强调了自主意识对现实的能动作用;青年黑格尔派则将思维和存在割裂,只是单方面的强调个人意志的作用,尤其是精英意志的作用,但马克思主张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2]。

在此阶段,马克思虽仍受限于唯心主义的框架,主要是将哲学视为批判性工具,并未明确阐述其对于实践的深入理解。然而,此时的他已逐渐钻研哲学与物质世界之间的联系。他主张“哲学实践的本质在于其理论性”以及“实践是哲学实践”。同时,他强调了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現实世界的重要性。

马克思在《莱茵报》任职期间,将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相结合,从而在哲学和现实之间建立起了纽带,并且认为“哲学是时代的精华”,把关注的焦点转向到了现实中的实践领域。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等文章中,揭露了书报检查制度只是为当局者服务的幌子。他认为出版物不是高层权贵的私人物品,而应该反应广大人民群众真实的生存状况和诉求,是真理的表达。在《关于林木盗窃法》中,人民大众的利益被林木所有者所取代,此时的马克思从理性出发,对国家和法律进行批判。可以看出这时的马克思还是以“客观精神”为出发点对现实给予批判,但是他对现实问题的探究对实践增添了新的内容。

理性与现实中的矛盾使得马克思对原有的哲学信仰产生了动摇,为了论证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猜想,马克思批判地分析了黑格尔在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并将自己的观点沿着唯物主义方向深化了。

“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他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3]在马克思看来,家庭和市民社会才是国家的真正组成部分,国家只不过是更高形态的家庭和市民社会而已。青年黑格尔派错误地认为只需将人从宗教的压迫中解救出来就可以实现人类解放。由此,在《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指出,“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在这样的社会中,获者不劳,劳者不获,上层贵族坐享其成,劳苦大众却受尽屈辱,所以劳动人民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现实的彼岸。因而产生压迫的根源在社会关系中,而不是在宗教中,只有将无产阶级和哲学结合起来,人类解放才能代替政治解放。

虽然在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实践理论仍受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影响,他的社会问题理论仍以“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为出发点。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阶段,马克思的思想已经在多个方面迈出了重要的步伐,超越了费尔巴哈的观点。首先,马克思在这一时期对宗教的根源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对宗教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他的观点不仅仅停留在宗教批判,还拓展到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作用和使命的阐述,这为他的革命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马克思对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标志着他从思辨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过渡。这一阶段的马克思已经开始将他的理论观点与实际社会变革联系起来,着眼于社会实践的转化和改造。综上所述,尽管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但在这一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已经逐渐演进,深化了对社会问题和革命的理论探讨,同时也开始强调实际社会实践与理论的有机联系,从而标志着他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二、对科学世界观的努力探索

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以前对“副本”的批判转到对“原本”的批判。这其中包含了人本逻辑和经济逻辑的双重逻辑,并且被认为是马克思学说的秘密和诞生地。这里,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

马克思将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并且将劳动看成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然而“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劳动的现实化应该是劳动的对象化,但是在国民经济学中却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劳动是持消极态度的。除此之外,现实中工人们的工作内容单调乏味,环境恶劣,劳动带给工人的只有苦难,工人从“类存在物”完全变为资本家的工具。

《手稿》中,作为出发点的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劳动”,依然还表现出理想化的性质,异化劳动被归结为人的本质的丧失,并且共产主义代表的是人的本质的复归,是自我异化的扬弃。这距离以生产实践为基本观点的唯物史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接下来的《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将焦点从理想的抽象劳动转移到了现实中的物质生产。

《神圣家族》象征着马克思与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全面评估与反思。马克思批驳了鲍威尔及其同伴们将“自我意识”视为推动世界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的立场。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角度来看,共产主义绝不会在抽象的理论中批判中实现,而将在“实实在在的实践中”完成,因为必须由实践将思想现实化。至此,这时的马克思已经站在唯物辩证的观点上看待实践与认识,实践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内在关系问题。第一,马克思认为从事现实社会劳动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他用现实中的人代替了费尔巴哈抽象的人,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第二,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社会物质生产活动也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实物”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由此可以看出距离形成“生产关系”这一概念已经不远了。第三,生产劳动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认识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才可以“真正的認识这个历史时期”。[4]

尽管这一时期马克思实践观的思想还不是很成熟,但是距离新世界观的诞生只剩“一层窗户纸”而已。

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将实践引入认识论,并将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提了出来,同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做了最后的清算。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批判了由费尔巴哈主导的旧唯物主义,因为旧唯物主义大多只从客观视角去揭示对象,但忽视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性质,他未能看出整个现实世界的核心实际上围绕人的实践活动展开。相较于费尔巴哈以“直观”为衡量真理的准则,马克思提出“人们应在实践中去验证他们思考的实性”,进而将实践确立为审定真理的基准。真理代表客观事物及其内在规律在人脑中的准确反映,意味着主观理解与客观法则之间的协调。在确定某一认识是否为真实时,不能单纯依赖主观推断,否则容易沉溺于“空洞的经院哲学”争论。实践之所以可以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因为实践是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相统一起来的中介,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将头脑中的思想物化,通过物化后的结果去检验支配它的思想是否正确。所以,实践是理性的普遍性和感性的直接性的同一。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将人理解为抽象的个体,试图从人与人间的关系,认为“人的类本质”就是“理性”。但这种看法脱离了现实,只能看到“一种内在的、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将人视为一种离群索居的生物,只是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已。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中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现实的主体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构建的,也就是人与人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一切关系。不同的生产力决定不同的社会实践方式,进而决定了各不相同的人的本质。所以,人的本质回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向前,现实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5]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黑格尔认为社会生活是绝对精神自身运动的产物,费尔巴哈则认为社会生活是道德等众多意识运动产生的。马克思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他认为社会生活的实质就是人通过实践作用于现实世界以及社会关系,并对二者进行改造而已。人的物质活动、精神活动都是以实践为中心的,所以精神领域内产生的一切谬误和问题一定可以在人的现实实践中找到问题所在的。从马克思的观点可以看出,人们可以在实践中找到所有关于社会精神理论的缘由。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标志,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通过《形态》的写作,使之前散落在各处的新思想得以系统地阐述,形成了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完整的世界观。但是在《形态》中,马克思将实践这一概念更加的具体化,取而代之的是“交往方式、物质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出自经济学中的概念。这是因为马克思认为代表人类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光靠对“空洞的实践”的分析说明是不可取的,必须依靠与之相联系的现实生活中去寻找一条发展的道路,尤其是在经济生活中去寻找。

首先,马克思强调从物质生产出发来解释生活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意识的产生是和人们的语言、交往方式、物质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决定了意识的发展。“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由此进一步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其次,实践是感性世界的基础。与费尔巴哈只注重用哲学解释世界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注重的是如何使哲学理论转化为现实力量进而改变世界。他们认为人们进行的实践活动是“人的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现存世界的基础,是人与人相统一、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基础。

最后,用物质生产将实践的概念细化,更能体现出共产主义根到底是在生产力、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的作用下不断实现的。不断的发展生产力,并且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使之不断适应发展的需要,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人们摧毁了私有制,实现了向本质的富贵,形成“自由者的联合体”,共产主义才会实现。

可以看出,《形态》对实践概念的细化,使得马克思的实践思想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实践的核心焦点是人类的塑造过程以及对全面自由的不懈追求。不难看出,马克思成功地将伦理与政治的实践哲学传统进行了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了深度革新。他坚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联必须是紧密无缝的,使得理论获得更为实际的应用价值。此外,他特别强调了劳动在实践中的关键地位,这使得实践不只是代表伦理和政治的具体行为,还赋予其深厚的道德含义。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视角看,真正的哲学探索不应仅停留在纯理论层面,而应深入现实的各种情境。这一思维模式的变革使得马克思的哲学观点与传统学说形成了鲜明的差异,为哲学界带来了真正的创新。因此,对实践的深度研究不仅有助于大家深化对马克思哲学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大家更好地将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黄楠森.马克思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景明瑞,男,汉族,宁夏固原人,宝鸡文理学院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

猜你喜欢
实践观实践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马克思对旧哲学基础的反思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