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与中国典籍翻译

2024-02-04 13:40李扬陈萍
今古文创 2024年5期
关键词:言语行为翻译红楼梦

李扬 陈萍

【摘要】本文以奥斯汀(J·L·Austin)和塞尔(J·R·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指导,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红楼梦》英译本中的部分对话为例,论述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通过讨论,一名合格的译者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源语言及目标语言,还需要学习言语行为理论的相关知识,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指导,准确捕捉源文本的预期功能,并确保目标文本在目标语和文化中执行相同的功能,实现译者的翻译目的。

【关键词】言语行为;翻译;《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5-0095-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5.031

一、言语行为

交际中,我们使用语言的目的除了陈述以外,也可以将语言作为其他信息的载体。在社交活动中,信息的传递不仅仅在于传递其本身,还在于希望传递的信息能够以某种方式影响对方的观念和言行。

“言语行为”这一术语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

Austin)于1955年首次使用。奥斯汀认为,言语行为是话语行为(verbal behavior)的单位,是意义的基本单位。[1]奥斯汀的学生约翰·塞尔(J·R·Searle)进一步指出,“语言交流的单位,并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是符号、词或句子,而是完成言语行为时符号、词或句子的产生。”[1]

(一)言语行为的定义

奥斯汀把句子分为两类,分别是叙述句(Constative)和施为句(Performative)。[2]叙述句是陈述事实或提供信息的句子,以肯定或否定的方式陈述一个观点或情况。施为句是用于发出命令、请求或邀请的句子,表达一个行动的要求或要求对方采取特定的行动。施为句还可以再分为两类,分别是显性(explicit)施为句和隐性(primary)施为句。

以《红楼梦》杨戴英译本中第三回(60)的句子及其改写为例:

A.I have chosen the second day of next month for my daughter’s departure for the capital.(我已择正月初六日小女入都。)

B.My daughter will leave for the capital on the second day of next month.(小女将于正月初六日入都。)

C.The day for my daughter’s departure for the capital is the second day of next month.(正月初六日,小女将动身入都。)

D.I tell you that the day for my daughter’s departure for the capital is the second day of next month.(我告诉你,正月初六日,小女将动身入都。)

不难看出A、B均是施为句。其中,A是显性施为句,因为句中含有“chosen”(选择),可以理解A的句意为“我要我的女儿正月初六那天启程去首都”。B是隐性施为句,B可能不是在陈述该行为,而是对将来行为的一个预言,也有一个很明显的词“will”在其中。C和D是两个不同类型的句子,C是叙述句,D是施为句,可实际上C和D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所以,也可以把C看作是隐性施为句。奥斯汀认为,虽然施为句不像叙述句一样需要判断句子信息的真假,但是施为句的可接受性依然是需要听话人去判断的。判断的标准有:①说话者是否具有实施该行为的能力;②说话者是否真诚;③说话者是否遵循一定的语言表达规范;④话语其本身有没有带来一定的后果。[2]

(二)言语行为的分类

这里介绍塞尔关于言语行为的分类方法,塞尔把言语行为分为五大类,分别是:

1.声明(Declarations):通过说出话语来创造新的现实状态。例如,裁判宣布一个进球得分。

2.描述(Descriptives):传达信息,描述或报告一个已经存在的状态。例如,陈述事实、提供描述或给出解释等。

3.指示(Directives):试图让听者采取某种行动。例如,下达命令、提出请求或提供建议等。

4.承诺(Commissives):将说话人承诺到未来的行动中。例如,许下承诺、保证能做某事等。

5.表達(Expressives):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意图或信念等主观的信息。例如,道歉、祝贺或感谢等。

(三)三个次言语行为

人们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无论其是否含有明显的施为意图,都会包括“说”的成分和“做”的成分,而且交际过程中的话语还会影响听话人的观念或言行。因此,奥斯汀提出,任何一个言语行为都由三个次行为构成,即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3][4]在社交活动中,说话这一行为本身是言内行为,言内行为的内容可以是句子、短语、单词等。通过说的话来传递信息,这一行为是言外行为,它涉及说话者的意图,如断定、疑问、命令、描写、解释、道歉、感谢等。说话人说的话在听话者身上产生了某种效果,听话人受到影响,这是言后行为,如使某人生气,成功地劝说某人做某事等。[8]

二、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看翻译实践

(一)翻译实践与言语行为理论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口头表达、意义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它涉及将SL(source language,源语言)中的文字、句子、意义等内容转换为TL(target language,目标语言)中相应的表达,以实现跨语言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译者熟悉相关的文化,具备熟练的双语转换能力,还需要译者具备一定的言语行为知识。言语行为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发,其中包括以下几点:

1.意图和目的的准确传达:在翻译中,译者需要深入理解源语言文本中的言语行为目的,并相应地选择目标语言中的言语行为类型和表达方式,以实现同等意图的传达。

2.上下文和语境的重要性:译者需要仔细分析源语言文本中言语行为的背景信息,在目标语言中选择恰当的言语行为类型和表达方式,以确保译文能够在相应的上下文中传达相似的言语行为效果。

3.文化差异的处理:译者需要注意不同文化之间对于言语行为理解的差异,在翻译实践中,根据TL所习惯的礼貌准则、社交规范,翻译者可以适当调整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以传达符合目标文化期望的效果。

4.语用修辞和言外之意的处理:翻译者在处理源语言中的修辞手法和言外之意时,需要考虑目标语言中相应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以确保译文能够传达类似的效果和情感色彩。

5.礼貌用语和社交策略的运用:翻译者在处理源语言中的礼貌用语和社交策略时,需要考虑目标语言中相应的礼貌习惯和社交规范。翻译者可以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以在目标语言中传达源语言的社交意义和交际效果。

为了正确地翻译文本,译者需要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源语言文本的言语行为意义,并在目标语言中实现准确地传达其相应的言语行为效果。

(二)译本简介

本文选取的翻译实例均源自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翻译,以二人的《红楼梦》英译本作为研究文本,对翻译中言语行为如何处理,如何利用言语行为理论的知识实现译者翻译目的展开叙述。

1.《红楼梦》原著简介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据历史记载,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了本书的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为清代文学家高鹗续作。《红楼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思熟虑的人性描绘,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5]

2.《红楼梦》杨戴译本简介

该《红楼梦》英译本于1978年出版,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首先,该译本所参照的中文《红楼梦》版本是我国红学界公认最接近原貌的版本;其次,杨宪益先生从小就对外国文学作品十分感兴趣,其夫人戴乃迭生于一个英国传教士家庭,在牛津大学就读期间攻读中国文学,因此,楊戴译本是公认的最为保真的《红楼梦》英文译本。[6]

(三)翻译实例

案例1:

原文:如海乃说:“已择了正月初六日小女入都,尊兄即同路入都,岂不两便?”(《红楼梦》第三回)

译文:“I have chosen the second day of next month for my daughter’s departure for the capital”,continued Ruhai.“It would suit both parties,surely,if you were to travel together?”(杨戴,60)

这是林如海对贾雨村说的话,从言语行为的三个次行为入手,分析这个句子。林如海说这句话本身(用正确的语调把句子完好地说出来)是言内行为;林如海说出这句话的意图是要让贾雨村跟自己的女儿于正月初六日共同前往首都,这是言外行为;而这个句子之后,贾雨村听了林如海的话,恭敬地答应了这个安排,这是言后行为。

林如海的话语含有两类不同的言语行为:

1.描述:林如海表明自己已经做出的决定,即选择了正月初六那天让自己的女儿启程前往都城。他陈述了自己的决定,并提供了相关信息。

2.指示:提供建议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指示型言语行为。林如海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建议,即让贾雨村在正月初六时同自己的女儿一同启程前往首都,他的话语会影响贾雨村的后续行为。而“岂不两便”则是使用虚拟语气,以帮助性的语气来提供建议。

“正月初六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农历的说法,需要处理成正常的太阳历来翻译,再参考原文写作内容的时期来翻译。“It would suit both parties,surely...”也很好地再现了原文中的“岂不两便”。整体的译文完整地还原了林如海在原文中的两类言语行为,即描述和指示,同时也保证了原文表面意义的正确传递。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既是SL的听话人(即信息输入对象),又是TL的说话人(即信息输出对象)。首先,译者作为一个听话人,要确定说话人的言内行为,充分理解和意会说话人的言外行为,在此基础上,说话人才能让自己预期的言后行为顺利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说SL言语行为的整体意义已经准确传达,也只有这样,译者才能带着这种对原语的理解,用TL来传达原语中的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同时希望在TL的听话人的身上再现原语在SL的听话人身上产生的言后行为。[4]

案例2:

原文: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红楼梦》第三回)

译文:Xifeng switched at once from grief to merriment.“Of course”,she cried.“I was so carried away by joy and sorrow at sight of my little cousin,and I forgot our Old Ancestress.I deserve to be caned.”(杨戴,71)

案例2是王熙凤听了贾母的话之后做出的回应。王熙凤说这句话本身是言内行为;王熙凤说这句话既表示了自己关心妹妹林黛玉,又表达出自己尊敬贾母的态度,这是言外行为;而贾母听完王熙凤的话之后,消了气,不再说王熙凤的不是,林黛玉听了王熙凤的话,也加深了对王熙凤的印象,这是言后行为。

王熙凤所说的话表达出了对林黛玉的关心,这种表达说话人对一定情境的感受或态度的话语都是表达型言语行为。后面的话语也委婉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歉意,“该打,该打!”以一种打趣地方式表示自己的歉意,这也是典型的表达型言语行为。

最后看译文。原文中的“忙”是“急忙”的意思,被杨戴翻译成了“at once”,形象生动。后续,杨戴用“I was so carried away by joy and sorrow”十分贴切地再现了下文中王熙凤的话“一心都在她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该打,该打”则是翻译成了“I deserve to be caned”。整体来看,这个翻译完整地再现了原文中的表达型言语行为,也正确地传递了原文字面的意思。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与SL文本的作者一样,都是在进行创作,由于译者的主观性,有可能会在再创作的过程中进行适当地改动而不是完全地忠实原文,但是译文必须能够再现原文的言语行为,且传递的意思与原文相近或相似。

案例3:

原文:“刘姥姥,你放心。大远的诚心诚意来了,岂有个不教你见了真佛儿去的?”(《红楼梦》第六回)

译文:“Don’t worry, granny.You’ve come all this way in good earnest and of course I’ll help you to see the real Buddha.”(杨戴,175)

该案例是周瑞夫人回复刘姥姥的话。周瑞夫人开口说这句话本身是言内行为;周瑞夫人说这句话是表达自己答应刘姥姥的请求,希望刘姥姥相信她的承诺,建立信任,同时安抚刘姥姥的疑虑和不安,这是言外行为;刘姥姥听到周瑞夫人的话后,接受并积极回应了这个承诺,这是言后行为。

得知刘姥姥的所求之后,周瑞夫人立马告诉她“放心”,答应下来,承诺可以让刘姥姥见到府上管事的人。周瑞夫人说的话,属于承诺型言语行为。承诺自己一定会让她见到府上管事的人,让刘姥姥放心,安抚她的不安。虽然周瑞夫人没有直接说“我一定”这样的话语,但是“岂有个不教你……”在该语境下也是承诺的意思。

杨戴将“岂有个不教你……”翻译成了直接的承诺“of course I’ll help you to...”尽管这个翻译没有完全忠实原文,但也同样属于承诺型言语行为。周瑞夫人的这句话,通过承诺帮助刘姥姥见到府上管事的人,以安抚她的情绪。这个翻译在交流中也能起到与原文话语相同的作用,尽管没有完全忠实于原文,但是译文传递的信息与原文是一致的。

案例4:

原文:尤氏……贾珍……见邢、王二夫人说道:“二位婶婶明日还过来逛逛。”王夫人道:“……我们今日整坐了一日,也乏了……”(《红楼梦》第十一回)

译文:...old Mrs.You...Jia Zhen...The latter urged Lady Xing and Lady Wang to come back again the next day,but Lady Wang declined,“We have the whole day here and we’re tired...”(楊戴,305)

该案例为尤氏、贾珍在送邢夫人和王夫人临走前,邀请两位夫人明日再来的话语,以及王夫人的回复。在此重点看王夫人的回复。王夫人说这句话本身是言内行为;王夫人说这句话的意图是为了婉拒尤氏和贾珍的邀请,这是言外行为;而尤氏和贾珍听了王夫人的话以后,知道邢夫人和王夫人他们没有接受邀请,做出回应,这是言后行为。

王夫人的话,看似描述了他们旅途辛苦的状态,实则是出于礼貌,没有直接回绝尤氏和贾珍的邀请,采用了一种比较委婉的方法,这一行为即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通过暗示、影射的方式传达某种意图,而不是直接表达。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人的意图可能隐藏在其表面的字面意义之后,需要依靠说话人和听话人共有的背景知识和信息,以及通过听话人合理的推理,了解说话人真正的意图。

杨戴并没有完全忠实原文,将尤氏和贾珍邀请两位夫人明日再来的话翻译成“urged Lady Xing and Lady Wang to come back again the next day”,即描述尤氏和贾珍邀请两位夫人明日再来这件事,而不是翻译出尤氏和贾珍说的话,但这个翻译也可以表达出原文中所传达出的邀请含义。在翻译王夫人的话时就完全忠实原文,也使用了间接言语行为表示婉拒。总体译文传递的信息与原文是一致的。

三、结语

译者不仅需要熟练掌握SL和TL,也需要全面掌握言语行为理论。好的翻译应该实现功能等价,这意味着目标文本在考虑SL和TL之间的文化和语言差异的情况下,执行与源文本相同的言语行为。译者需要准确捕捉源文本的预期功能,确保目标文本在TL和文化中执行相同的功能。为了实现这一点,译者需要深入了解言语行为理论和源文本的预期功能。总之,准确的翻译不应该只是简单地传达句子中单词的含义,还应该考虑SL和TL的文化背景,同时传达源文本的预期功能,准确传达源文本的预期言语行为。

参考文献:

[1]何莲珍.论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J].浙江大学学报,1996,(04):111-116.

[2]束定芳.言语行为理论评述[J].外国语教学,1989,(02):10-16.

[3]何伟,彭漪,余晖.英语语用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吴勇.论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1):73-78.

[5]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9.

[6]林煜峰.从文化输出看《红楼梦》英译本翻译策略的选择[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0):37-38.

[7]Yang Hsien-Yi,Gladys 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M].Beij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4.

[8]Hickey,Leo.(Ed.).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07):10-24.

作者简介:

李扬,男,白族,云南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陈萍,通讯作者,女,汉族,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猜你喜欢
言语行为翻译红楼梦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浅谈文化对言语行为的影响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道歉言语行为的功能
浅议乔姆斯基评斯金纳的《言语行为》
对《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