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花木兰》字幕翻译看中西语言和 文化差异

2024-02-04 13:40赵倩妮
今古文创 2024年5期
关键词:字幕翻译中西文化花木兰

赵倩妮

【摘要】不可否认,花木兰是中国著名的女英雄。花木兰的故事起源于《木兰辞》,并逐渐衍生出戏剧、小说、绘画和电影等各种文化作品。2020年9月,由刘亦菲主演的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在全球上映。从西方角度讲述中国故事,必然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碰撞。本文以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为中心,从字幕翻译的角度出发,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花木兰》;字幕翻译;中西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5-010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5.033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影视作为一种最被人们接受的娱乐方式,在带给人们娱乐的同时,也承担着传播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任务。2020年9月11日华特·迪士尼影片公司在中国内地上映真人版电影《花木兰》。该片根据1998年迪士尼同名动画片改编而来,取材于中国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的事迹。故事源于一首南北朝叙事民歌《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主要讲述她本是个安分守己勤劳织布的传统女性,却在国家动荡之际,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义无反顾地走上沙场勇战柔然的故事。“花木兰”作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女英雄,一直备受中国人的崇敬。

除了关注精致的电影布景、连贯的叙事线、唯美的拍摄手法以外,电影的台词翻译也有多处值得考究。本文分别以两个层面为出发点,以中西语言差异和中西文化差异的视角,解析电影《花木兰》中的字幕翻译。

一、中西语言差异

(一)被动与主动

英语中被动语态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英语往往过度使用被动语态,尤其在正式写作中,并且使用被动句子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表达习惯。(连淑能,2010)然而,在汉语中,如果在句子中不需要指明动作的执行者,并且主动和被动的意义没有混淆,通常不使用结构上的被动语态。相反,被动意义会使用主动形式来表达,这在英语中较不常见。

例1:Some say the phoenix is consumed by flame and emerges again.

译文:有人说凤凰会浴火然后重生。

例1的背景是木兰把祠堂门口供奉的凤凰弄坏了,所以父亲对她说凤凰浴火会重生,即使断了翅膀也能存活。这里译文没有将句子直接翻译为被动语态“有人说凤凰被火焰吞噬后会再次出现。”而是用主动表被动,此处就是用主动的形式表达英语的被动意义。

例2:It is forbidden to use the power of chi in destructive ways.

译文:严禁用气造成破坏。

电影中一位臣子向皇帝禀报,柔然部队身边有一位巫女,擅长用“气”,引领柔然大军连连获胜。这里没有将句子直接翻译为被动语态“以破坏性的方式使用气的力量是被禁止的。”

例3:Citizens,we are under attack from Northern invaders.

译文:村民们,我们遭到了北虏的入侵。

战事吃紧,战士们带着皇帝的圣旨,来到花木兰居住的地方向村民们征兵时说了这句话。这里没有将句子直接翻译为被动语态“村民们,我们被北虏攻击了。”而是用“遭”字构成了被动式。因为在中文中,除了“被”字之外,“让”“给”“受”等也可以构成被动的句式,但也大多表达类似“被字式”的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情。

(二)抽象与具体

抽象表达在英语中相当常用,主要体现在抽象名词的广泛使用上。抽象名词含蓄,对事物的本质高度概括,客观冷静,适合理性思维、表达深奥的这里。英语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大大方便了抽象表达法的使用。而汉语是意象性语言,文字符号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的特点。(连淑能,2010)且汉语没有词缀虚化手段,因此,语义的词化和抽象程度较低。

例4:You told me my journey was impossible.Yet here I stand.A proof that there is a place for people like us.

译文:你曾说我的征程是天方夜谭,而如今我却站在此处,证明我们能够拥有一席之地。

原文中的“impossible”和“a place”的字面意思是“不可能的”和“一个地方”,译者将其译为四字格成语“天方夜谭”和“一席之地”。这样的表达言简意赅,整齐对称。

例5:Soon,you’ll be a young woman and it is time for you to hide your gift away.To silence it’s voice.

译文:很快,你就会成为一名少妇,现在是时候,把你的天赋藏起来了。以免它露出锋芒。

白天花木兰在屋顶上追着鸡跑时,运用了“气功”,居民对她指指点点。于是晚上父亲与花木兰谈话,希望花木兰像一个女儿家。如果对原文中的“To silence it’s voice”逐字逐句翻译,我们将译为:“让声音安静下来”,这个表达十分抽象。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所以译者将其译文为“以免它露出锋芒”,使译文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真实而自然。

例6:I'm truly blessed to be in the presence of such enchanting women.

譯文:老天有眼,让我今生能见到如此妩媚的女子。

这是花木兰第一次打扮得如此像“女孩”。原文中的“in the presence of”的字面意思是“有某人在场”,若直译过来为“老天有眼,让如此妩媚的女子在场”,这种方式不仅让中国观众难以接受还让人摸不着头脑。而译者将这种抽象的情况直接具体的译为“见到”。这样的表达不仅符合逻辑,也使译文更加自然和亲切。

(三)替换与重复

英语中的替换主要是指英语中比较忌讳重复,如果一个词在语句中再次出现重复,大多会被替换、省略或转换,以避免无意中的重复。与之相对的是汉语中的重复指的是避免重复,汉语中更多地使用重复,连续使用某个词是常有的事。

例7:One warrior knows another.You were always there yet I see you for the first time.

譯文:英雄识英雄。你以前虽一直在我身边,而这次我才真正理解了你。

花木兰凯旋,见到父亲,父亲激动地对花木兰说出这些话。原文中的“One warrior knows another”就很好地体现了英汉语言中的替换与重复。原文用“another”不定代词替代了名词“warrior”,汉语则重复其所代替的名词“英雄”,译为“英雄识英雄”。英语常用代词,汉语少用代词,因此较常重复。

例8:Merge your path with mine.We will be strong together.

译文:同我一道吧,我们联合起来会更加强大。

不知所措的花木兰遇见了女巫,女巫劝花木兰归顺于她,二人一同夺取属于她们的位置。原文中的“mine”等于“my path”,英文中为了避免重复名词“path”,所以用名词性物主代词“mine”替代了。译文也直接翻译为“同我一道吧”。

例9:Yet physical force need not be met with equal force.The warrior yields to force and redirects it.

译文:但我们不应以相同的力量回击,战士应避其锋芒,借力打力。

这句话出现在上战场前,统帅对所有的战士们的训话中。原文中的“The warrior yields to force and redirects it.”就体现了英语的替换和汉语的重复,原文用为了避免重复,用“it”代词替换了“force”名词,汉语则重复其所代替的名词“力量”,译为“借力打力”。这里译者不仅遵循了汉语的语言习惯,还使用了汉语爱用的四字格表达,使译文显得更地道。

二、中西文化差异

(一)事物的认知不同

中西方对相同事物的认知存在差异。比如说西方的龙,传说都是恶魔的象征;而中国龙是一种高贵代表,古代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中国是龙的国度,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这就是区别。在《花木兰》这部电影中,也有中西文化认知模式差异的例子。

例10:It is Mulan I worry about.They’ll call her a witch.It’s time you talked to her.

译文:我担心的是木兰,人家会说她是巫婆的。你也该说说她了。

白天花木兰在屋顶上追着鸡跑时,运用了“气功”,居民对她指指点点,母亲害怕木兰因此而无法找个好人家,忧愁地说出此番话。原文中出现了“witch”一词,意思为巫婆、巫师等,专指会施魔法的,或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

在西方文化中,巫师拥有超自然的能力,可以施展巫术、魔法和占星术。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也有巫师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说文》中也有记载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因此巫女通常负责的工作就是驱邪、洁净、祈雨、祝祷风调雨顺。

然而,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在商朝,“巫”已经成为一种官职。可见,在中国文化中,巫师不仅备受尊重,不少人甚至为统治者所看重,这也是因为中国文化中,人们总是对未知的事物感到敬畏。在西方社会,女巫还曾遭遇大规模的捕杀,她们并不像中国的女巫那么幸运,这也会因为在西方文化中,女巫实际上是人们对于未知事物恐惧的产物。

其次,“巫婆”中的“婆”字指老妇人,而当时的花木兰当时正当妙龄,如花似玉,观众是无法将其与“巫婆”联系在一起的。

综上所述,这里译者将“witch”一词直译为巫婆有些不合适,译为“不详之身”或者是“妖怪”可能会更为中国观众所接受。

(二)人生价值观的不同

在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中,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在价值观、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多个层面,产生了不同的反应。由于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差异而导致对迪士尼电影《花木兰》有不同的认识。

例11:Yes, it is best.I will bring honor to us all.

译文:是,这样最好,我会光宗耀祖。

例12:You’ve betrayed the regiment.You’ve brought disgrace to the Hua family.

译文:你背叛了军队,给花家蒙羞。

电影里到处都是类似的痕迹,为了家族荣誉而战、你的工作是给家族带来荣誉等等。给人感觉国家不是最重要的,家族荣耀和前途才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这个逻辑很符合欧美社会。

(三)历史文化的不同

电影中也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比如说对于中国古代的女子来说,“孝”指找一个如意郎君,嫁为人妻,拥有一段美满的婚姻。而在西方国家,“孝”仅是单纯尊敬。(金瑞,邵华:2018)在《花木兰》这部电影中,除了对孝文化的认知不同以外,也有其他不同的例子。

例13:My people have suffered enough.Now I must act. I will kill this Bori Khan like I killed his father.With my own hands.

译文:我的子民已经受了太多苦,如今我必须行动。我会像杀了他父亲一样杀了这个鲍里可汗,我亲自动手。

电影中,鲍里可汗攻入都城,约皇帝决一死战,皇帝直接去了,并说要亲手把敌人斩于刀下。结果,皇帝被敌人绑在楼顶,只能等着花木兰来救。堂堂统领千军万马的大国皇帝,自己出门与敌人单挑。放在中国观众的眼中,可能会对这个情节感到非常疑惑不解。

三、总结

《花木兰》这部电影中实际上还有许多欧美过家对中国文化理解不透彻的地方。比如说,花木兰家的宗祠门口摆放的凤凰和电影台词中的“phoenix”是同一个意象吗?因为英文中的“phoenix”是不死鸟的意思,但500年重生一次;而中国的凤凰是不死的。电影中,花木兰在赶路时,把最后一个苹果让给自己的马吃了,但苹果是在清朝道光年间才传入中国的,其原产地在欧洲、土耳其、中亚西亚等地区,后来才被引进中国,这与故事发生时间不符。

虽然影片有许多地方都体现了文化差异,但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模式、人生价值观和文化历史。所以,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而影视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作为译者,首先要尊重每个国家的文化差异,其次也要学习文化差异。无论在翻译什么,译者应该都明确自己是在实现文化交流,做到尽量减少文化冲突。

参考文献:

[1]陈红梅.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花木兰2020》的字幕翻译研究[J].英语广场,2021,(22):33-35.

[2]陈镐,许子健.独特的英雄崇拜——美国个人英雄主义[J].今古文创,2021,(34):77-78.

[3]蔡玥琳,戴莉.从《花木兰》影片台词看中式价值观[J].电影评介,2015,(10):21-23.

[4]郭静.西方影视作品中的中国观——以《末代皇帝》、《喜福会》、《功夫熊猫》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02):182-183.

[5]金瑞,邵华.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以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字幕翻译为例[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8,(04):146-147+156.

[6]姜添耀.西方皇帝与中国大不同[J].大科技(百科新說),2015,(08):45.

[7]刘明玉.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花木兰》字幕翻译[J].宜春学院学报,2021,43(04):84-88.

[8]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9]王梦蕾.迪士尼版电影《花木兰》人物精神分析[J].文学教育(下),2021,(11):130-132.

[10]吴帅平,杨玲.觉醒的女战士——简析迪士尼真人电影《花木兰》中的女权思想[J].今古文创,2021,(41):83-86.

[11]王艳华.跨文化视角中的《花木兰》[J].台州学院学报,2008,(02):58-62.

[12]周星,雷雷.中国影像:超级英雄创造的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8(02).

猜你喜欢
字幕翻译中西文化花木兰
花木兰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花木兰
安阳有个“花木兰”
如何克服语言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
从《破产姐妹》看美剧字幕翻译者的限制与选择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从语境维度理论的角度探讨电影《卑鄙的我2》中的字幕翻译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