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信标记“都说” 的多角度研究

2024-02-04 11:04李玲
今古文创 2024年5期
关键词:句法语义

李玲

【摘要】“都说”作为现代汉语转述性传信标记,言者在使用“都说”引述他人话语时,对引述内容的态度具有正向与负向之分。立场态度的不同,表现出来的语法现象也有差异。本文将针对这一差异对“都说”进行考察,有助于丰富传信范畴的多样性。

【关键词】传信标记;句法;语义;语用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5-012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5.041

现代汉语中存在两个“都说”,一个是副词“都”和言说动词“说”构成的短语“都说”;另一个是表示传信标记的“都说”。例如:

(1)李嘉诚和王永庆都说重视用户是他们的成功之道,虽然到达目标的路更长,也可能更辛苦,但我们这样做终究会得到认可的。

(2)都说“黄金有价宝石无价”,作为珠宝之王的钻石如何定价,一直让人弄不明白。

例(1)中的“都说”是短语,在句中作谓语,表总括义,用于客观陈述言者主体所说内容;例(2)中的“都说”是传信标记,在小句中作插入语,用于转述社会的普遍认识与看法。

经考察语料发现,传信标记“都说”对所引述内容的立场与态度具有正向与负向之分,所谓正向态度是指说话者对所引述的内容进行肯定、确认与赞同;负向态度是指说话者对所引述的内容进行否定或质疑。那么言者态度的不同体现在句法、语义、语用上有何差异呢?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考察。

一、“都说”的句法结构

(一)“都说”引导成分的性质

“都说”一般不作小句的主要谓语,通常和后引内容一齐作为插入性成分使用,且删除后并不影响句子的合格性和句义的理解;有时“都说”与其后接内容也可作为固有成分存在,已经固化为语篇的一部分,删除后会影响句义的完整性,影响听众的理解。例如:

(3)a.都说当劳模光荣,可当劳模也真累,特别是女人当劳模那就更不容易,又是家庭、又是孩子,甜酸苦辣唯有自己知道。

b.可当劳模也真累,特别是女人当劳模那就更不容易,又是家庭、又是孩子,甜酸苦辣唯有自己知道。

(4)a.都说如今生意不好做,可要说难中之难,恐怕就是那些代理公司了,但北京惊喜公关事务所却是个例外。

b.可要说难中之难,恐怕就是那些代理公司了,但北京惊喜公关事务所却是个例外。

例(3)的“都说”及其后引成分“当劳模光荣”属于插入性成分,说话者的话语重心在后一小句,“都说”及其引语部分删除后并不会影响句义的完整性,如例(3)a;例(4)a中“都说”及其后接成分已经融为语篇的一部分,如若去掉,语句将变得不完整,话语就难以理解,如4(b)。

(二)共现成分

言者在用“都说”表达正向或负向立场时,后接小句分别都会有不同的词语与之共现,主要分为积极色彩的词语和否定色彩的词语。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表达正向立场还是负向立场,施事主语皆不会与之共现。

1.与正向立场共现

在话语交际中,言者倾向于选择具有积极色彩或表达肯定态度的词语共现,来表明自己的话语态度。例如:

(5)王明华感慨地说:“都说万事开头难,确实如此。海绵城市建设没有先例,怎么建,大家只有摸索着前进。”(《人民日报》2017年)

2.与负向立场共现

通过分析语料发现,言者在表达负向态度时,往往会采用“可是,然而,却”等转折性连词或副词与之共现,使之在语义上形成对比,凸显言者负面立场。例如:

(6)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可是现实生活中,往往是成年人“不知少年愁滋味”啊。

二、“都说”的语义

(一)语义背景

“都说”在会话使用中,通常具有两种语义背景,即作论据和作靶子。

1.作论据

说话人在表达正向态度时,是将“都说”所引述的内容作为一种理论上的论据,以此来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支撑点,使自己的话语更具权威性与说服力。

(7)都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此话一点也不假。当初正是因为在深圳感同身受的几年学习生活彻底改变了史玉柱的生活。(《史玉柱传奇》)

例(7)中,说话者用“都说”后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并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是为其后引出“史玉柱”作铺垫,同时表明自己的话语并非一家之言,从而使话语更具说服力。

2.作靶子

说话人用“都说”表达负向态度时,“都说”及后接内容通常是用于“设靶”,即引出他人的言论作为目标,以利于言者对其进行批驳(施春宏,2020),表达自己的立场与看法。

(8)人人都说你医术高,我看是鬼话连篇。(毕淑敏《教授的戒指》)

例(8)中,言者对后接内容的态度是负向的,此两例中“都说”及后接内容都是用作“靶子”,也即说话人用“都说”引出世俗的一般认识与看法,随后对其进行否定与质疑。

(二)语义特点

“都说”在会话使用中,所引话语与后接内容形成了多種语义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等。在这些语义关系中,引述内容具有两种语义特点:一是依据性;二是靶向性。

1.依据性

所谓的依据性,指说话人的话语依据,是说话人观点的凭据,通常用于提高言者话语认同度,多出现于顺承、因果、递进等语义关系中。

(1)顺承

在顺承语义关系中,“都说”引导小句一般作为先导成分出现,与后接小句构成顺承义的复句,自然顺畅的转接话题,引出自己的观点与态度。例如:

(9)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运动最直接的好处是提高个人的身体素质。(《人民日报》2016年)

从表达功能看,上述例句属于顺承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新观点与话题,后一个分句则沿着新话题展开叙述。“运动最直接的好处是提高身体素质”是对“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话题的延续。

(2)因果

表示“因果”关系的“都说”,既可以作为先导成分或事件出现,先行解释原因,引导话题,与后句构成前因后果式因果复句;也可以作为后续成分出现,对前面的先导成分进行补充性的解释说明,与前句构成前果后因式复句。例如:

(10)它们花开的早,又能治病,山里人可喜欢它们了!都说“姊妹花开幸福来”。谁家要是生了丫头,都愿意在院里栽姊妹花,求个吉利,丫头长大了,能找个好婆家。(《人民日报》1983年)

例(10)中,“山里的人都喜欢姊妹花”,原因是“姊妹开花幸福来,栽姊妹花能求吉利”。

(3)递进

“都说”引导小句时,也可和后接小句形成递进的语义关系,“都说”小句一般是位于先导成分的位置,后半小句在语义上形成递进。例如:

(11)都说“一个女婿半个儿”,我的这“半个儿”,要比我亲儿更孝顺!(微博)

2.靶向性

所谓的靶向性,是指说话人用“都说”引导他人的观点,随后引出自己的看法进行反对或批驳,此时他人的观点就是作为一个靶子而存在,说话人的话语重心在于突出自己的观点。具有这类特点的语句通常以转折关系为主。

在转折语义关系句中,“都说”引导的成分通常是作为前句出现,后句中常有转折义的词出现,与前句形成语义上的转折,以此来对他人观点进行否定或质疑,凸显言者观点。例如:

(12)都说人言可畏,其实人言不可畏,只要你真正干事,就自然会有人支持你。(微博)

(13)都说家丑不可外面,可是这个女人只要往门槛上一坐,什么丑事都会被喊出去。(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综上可见,言者在会话交际中表达正向态度时会倾向于选择顺承、因果、递进等语义关系;表达负向态度时多会选择转折性语义关系。

三、“都说”的语用功能

(一)评价功能

作为引述类传信标记,“都说”的后接信息并非说话者所亲历,大多为社会团体所共知的常理、事理、看法与经验,具有非现实性,其真值具有真或假两种可能性,有待事实验证。在传信功能的基础之上,说话者可对此命题的真值做出自身的评价与判断,因此,在不同的语境中,“都说”可浮现两种不同的态度:正向态度和负向态度。通过检索ccl和bcc语料库,共检索到评价功能的“都说”语料118例,其中用于表正向态度66例,占比56%,由此可知,“都说”在使用中倾向于用引证表确认态度,但总体上二者相差不大。

1.标示言者对所引内容的正向态度

正向态度也即确认态度(施春宏,2020),是指说话人在话语中用“都说”标示言者对引语内容的信息的确认,言者认为引语观点正确,或提供了当前语境中相对重要的信息,故使用“都说”为自己的话语提供佐证,同时提醒听者将注意力放在引语内容上。例如:

(14)都说相由心生,心情衰的人一张脸看起来绝对是晦暗的,心情不错,神清气爽才会容光焕發。(微博)

言者在使用“都说”标示确认态度时,有时可从后续句找到一些迹象。

“都说”与正预期副词“果然”连用,存在一种预设的机制,具有一种“常理如此,事实也理应如此”的意味,表明实际情况与先前的预设相符,言者先前的主观预设为真,从而起到了证实该命题为真的评价的功能,属于正向评价。例如:

(15)都说此公放荡不羁,果然一副风月老手风度。(夏目漱石《我是猫》)

“此公放荡不羁”属于外界传闻,言者在接收这些说法与传闻后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形成了自己的预期“这个人行为放荡不羁”,随后用正预期词语“果然”引领小句,证实当前信息与预期相符,表达出说话人正向评价。

2.标示言者对所引内容的负向态度

负向态度指言者对所引内容进行否定与质疑。言者在使用“都说”标示负向态度时,或是引述或表示不确定的信息来源,对信息的真实性有所保留;或是通过亲历而对所引信息进行否定或批驳。其后续句中通常与转折性连词“但、然而、而、可”等转折性连词连用,此时言者对命题的真值也存在一种预设的机制,有一种“常理之外”的寓意,表明实际情况与言者先前的主观预设不相符,凸显言者观点的独特性,属于逆转性评价功能。例如:

(16)人们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戚焕堂老人虽已越过百岁大关,但模样看上去却更像七旬左右。

例(16)表达了言者对引语的不赞同态度。言者用“都说”引出俗语“人生七十古来稀”,随后就用“戚焕堂”老人的例子表达了对此俗语的否认态度。

(二)传信功能

1.转述功能

张成福、余光武(2003)认为现代汉语插入语具有转述功能,属于传信范畴。他还指出转述是说话人所述事件或用来佐证自己看法的信息来自别的相关信息,多是泛泛而谈。也就是说,所转述信息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并不高,其真实性有待考察,说话人仅是用于佐证,使自己的说法“有据可依”。传信标记“都说”具有这一转述功能,即用于标示其后引信息来源于间接引述第三方。表转述功能的“都说”所引导的句子通常是作为文章固有成分存在,是语句的一部分,不可以删除。例如:

(17)都说男儿志在四方,那女娘难道就能永远依附父母而活吗?(微博)

2.引证功能

在社会交际活动中,人们所能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是有限的,因此,在陈述命题或事实时,引用他人的看法与经验来佐证自己的话语就显得十分必要。传信标记“都说”还具有引证功能,即说话人引用社会常理或他人的看法、经验等用于佐证自己的看法,使得自己的话语更具有说服力,以此达到“背书”的效果。当“都说”表引证功能时,所引导的句子通常是作为文章的插入语,可以删除且不影响句子的合格性。

(18)小王是王大爷的外孙,都说隔辈亲,王大爷真心疼自己的孙子,一心想把自己名下住房给小王,小王也承诺赡养照顾王大爷。(微博)

“都说”在表传信功能时,它所引述的内容多为人们日常经验、看法或成语、谚语、诗句等。其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中的“俗话说”相似,二者都可作为传信标记使用,但二者又有差异。首先,在语体的选择上,“俗话说”多出现于书面语体中,多用于引用;而“都说”则多出现于非正式的口语中。其次,在主观性上,“都说”常常隐含着言者正向或负向两种立场态度;“俗话说”通常只隐含言者正向的立场态度。

四、结语

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和参与框架四个维度对传信标记“都说”进行考察。在句法上,“都说”引导的成分既可以是插入语也可以是句子的固有成分,可以分别与积极色彩的词语、转折连词共现;在语义上,言者用“都说”表达正负立场时分别可以用来作论据和作靶子,具有论据性和靶向性两种语义特点;在语用上,具有标示言者正负向态度的评价功能和表转述和引证的传信功能。

参考文献:

[1]Goffman,E.Forms of talk[M].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1.

[2]胡壮麟.语言的言据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

(01).

[3]胡壮麟.汉语的言据性和语篇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1995,(02).

[4]董秀芳.“X说”的词汇化[J].语言科学,2003,(02):46-57.

[5]方梅.北京話里“说”的语法化——从言说动词到从句标记[J].中国方言学报,2006,(01).

[6]陈颖.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7]玄玥.“说”的一种新用法——客观叙述标记词[J].汉语学报,2011,(02).

[8]乐耀.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的性质和概貌[J].语文研究,2014,(02):27-34.

[9]刘红妮.表层结构简化与“按说”的词汇化[J].汉语学习,2014,(02):40-47.

[10]喻薇,姚双云.言说动词“说”的语法化考察[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8(02):7-16.

[11]李冬梅,施春宏.跨层词“说是”的多重话语功能及其浮现路径与机制[J].语文研究,2020,(04):26-34.

[12]施伟伟.转述传信标记“据说”“听说”“传说”的性质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2,41(01):91-94.

[13]方梅.北京话里“说”的语法化——从言说动词到从句标记[J].中国方言学报,2006,(01).

猜你喜欢
句法语义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语言与语义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深+N季”组配的认知语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