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文化与音乐教学共生共长
——非遗文化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案例研究

2024-02-17 20:03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小学
新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培训音乐学校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小学 李 娜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脉,也是民族的灵魂。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非遗文化,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之门,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提升。为了使学校音乐课堂的教学形式有新的突破与创新,教师尝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非遗文化,让音乐课堂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充满活力。

一、以文化建设为抓手,夯实非遗进课堂的基石

为了实现音乐教学与非遗文化的完美融合,确保学生可以在音乐课堂中深入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学校注重加强非遗文化建设,努力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非遗的魅力。

1.精心布置非遗展览

为发挥墙壁育人功能,学校动员广大教师通过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搜集当地非遗资源,精心布置非遗文化展览,分“走进非遗文化”“非遗历史长河”“非遗传人故事”“非遗表演掠影”等板块,对非遗文化进行系列化、形象化的展示。为加深学生了解,学校组织遴选了校级“非遗讲解员”,分年级组织学生观看展板,聆听讲解员的介绍,对非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精心设计非遗班会

为了引导学生走进非遗文化,学校大力发挥了班会教育功能,设计了“相约非遗”“我与非遗同行”“我当非遗继承人”等系列主题班会活动。低年级老师组织学生在演一演、说一说、画一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非遗文化;中年级老师组织学生参与采访非遗传人、讲述非遗传人故事、观看非遗表演等活动,激发学生对非遗的喜爱;高年级组织学生参与“我为非遗代言”“我来当一回非遗继承人”等活动,让学生走入非遗文化。

3.精心组织非遗观摩

为了让学生对非遗有直观的了解,学校与当地文化站等相关部门,定期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学生通过听、看、唱、奏等多种实践手段,了解和掌握非遗音乐文化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创造力。

二、以专题培训为载体,探寻非遗进课堂的路径

1.优化培训力量,让培训人员适得其所

为将非遗文化进课堂,切实提升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关键。为此,学校首先注重培训队伍的建设,构建了“1+1+1”的培训队伍,其中第一个“1”,即为邀请一组非遗文化传人;第二个“1”,即为聘请参与非遗文化研究的社会人士;第三个“1”,即为组织一支肯钻研、乐奉献的音乐骨干队伍。学校定期邀请非遗传人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定期开展非遗沙龙研讨、非遗展示等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校音乐骨干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特点、传承方式、表现形式等,为深化非遗进课堂研究提供了强力支撑。

2.完善培训机制,让培训管理有章可循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提升培训效果,学校大力加强培训制度建设。一是制定了非遗文化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一把手校长亲自担当组长,分管德育副校长具体负责培训工作的管理。二是制定了非遗文化培训考核制度,重视了培训的过程性管理与培训成果的考核。三是制定了非遗文化培训奖励制度,对主动参与培训且取得明显成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将其结果列入教师绩效考核的指标。

3.丰富培训内容,让培训活动有序推进

为将非遗融入音乐课堂,教师首先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掌握非遗表演技巧,同时还须深入研究非遗与音乐教材的相通点,挖掘非遗文化与音乐教材内容的结合点,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音乐课堂的基本路径。为此,我校科学制定了非遗文化培训工作方案,要求参与培训人员必须做到“三个必须”。一是必须学会一种非遗表演技能;二是必须领会非遗与教材内容的有机融合方式;三是必须编写一个年级段的非遗进课堂的实施方案。在一段时间培训之后,参与培训人员在研究教材、研究非遗的基础上,打通了两者之间的壁垒,梳理出了各年级渗透非遗文化的操作路径,为深入推进非遗进课堂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三、以教学改革为关键,优化非遗进课堂的方式

从小学音乐教材的编排体系看,每个单元基本上都涵盖了欣赏(欣赏•评述)、表现(造型•表现)、创造 (设计•应用)和联系/融合(综合•探索)四方面的内容,是学生学习艺术、提升艺术素养必须经历的活动和过程。

1.非遗融入“艺术欣赏”,深化音乐情感体验

“聆听”是开启音乐课堂的“钥匙”,是音乐学习的基本方式。让学生拥有灵动的耳朵,方能更好地让美好的音乐住进学生的内心。六年级《碧野青山》一单元旨在引导同学们感受中国各民族民歌的风格特色:藏族民歌豪迈奔放,新疆民歌活泼轻快,蒙古民歌深远悠长……老师引领同学们用心聆听,感受歌曲情绪,感悟歌曲内容,体会歌曲的节奏和韵律。教师在本单元教学中,拓展融入了《如东新店山歌》,让同学们通过聆听感受本土乡音文化的特色。同学们首先通过聆听,细细品味山歌的歌词内容,然后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再随着音乐轻声哼唱歌词,感受歌曲韵律。

2.非遗融入“艺术表现”,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非遗文化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统情感,包含了丰富的民间音乐元素。通过音乐课堂与非遗文化的融合,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从而提高音乐表现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小学苏少版三年级《赶花会》一单元民歌文化的教学中,老师尝试将河南民歌《编花篮》的教学融合如东舞蹈非遗作品《泼花篮》的欣赏。教学伊始,老师拿着非常漂亮的花篮伴着《编花篮》的伴奏音乐,让孩子跟着老师一起来做律动,让孩子在音乐游戏的同时感受歌曲轻松欢快的韵律。

3.非遗融入“艺术创造”,激发创意实践灵感

在“演”这部分教学中,学生在音乐游戏、音乐舞蹈、音乐演奏等活动中,深入了解音乐的内涵和精髓,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为此,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将舞蹈类的非遗有机整合其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又丰富了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非遗文化。

小学四年级第六单元中乐曲《马刀舞》的欣赏,曲调热情奔放,节奏粗犷强烈,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时代气息,听后使人仿佛看到一队战马嘶鸣、刀光闪闪的铁骑勇士,以排山倒海之势冲破敌阵勇往直前。《马刀舞》与当地的非遗《跳马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同样拓展欣赏了当地非物质文化群舞作品《跳马夫》,让学生亲身投入如东“马夫舞曲”的韵律中,感受如东非遗韵律的美妙。老师首先从“跳马夫”演员的装束、道具开始引入,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模仿都天王爷的形象,激发孩子模仿体验的兴趣。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共同学习舞蹈中的经典动作。

4.非遗融入“多元文化”,提升文化理解素养

学校开了设音乐童话故事课程,让学生通过音乐故事的表演来展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针对小学二年级音乐教材中,安志顺作曲的打击乐合奏曲《鸭子拌嘴》一课,拓展融入江苏如东马塘非遗音乐作品《马塘锣鼓》。在欣赏完安志顺于1982 年创作的清锣鼓乐之后,教师再来引导学生欣赏马塘的本地特色音乐《马塘锣鼓》。同样都是民族打击乐合奏,却各具特色,表现出了不一样的故事情境。先让学生完整欣赏《马塘锣鼓》的音频素材,让学生通过聆听,猜猜这部作品中是否用到了和《鸭子拌嘴》同样的打击乐器。接着,出示《马塘锣鼓》的现场演奏视频,让同学们通过视听享受进一步感受马塘非遗文化的乡土特色。最后,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起源、发展,通过尝试片段的演奏,感受作品节奏、力度的丰富变化,充分了解其作品所蕴含的创作背景和音乐故事,感受打击乐的艺术魅力。

在音乐教学中融入非遗文化,有助于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文化底蕴,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心。

猜你喜欢
培训音乐学校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音乐
学校推介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
音乐
秋夜的音乐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