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口腔黏膜白斑的研究进展

2024-02-18 14:15高云琪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白斑癌变中医药

高云琪

(吉林省松原市中医院药剂科,吉林 松原 138000)

口腔黏膜白斑(Oral leukoplakia,OLK)是一类常见的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它的定义为“发生于口腔黏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能擦去,也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可定义的损害,属于癌前病变”[1]。OLK是口腔中最常见的潜在恶性疾病[2],部分OLK可转化为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据报道[3],OLK的癌变风险为1%~30%。OSCC是口腔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全球最常见的十种恶性肿瘤之一[4],很难在疾病早期发现,且缺乏特异性的检测标志物及治疗方法[5]。OSC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总体仍然呈现出上升趋势[6]。因此,寻求合适的OLK的治疗方法,可以延缓疾病进展,避免其进一步恶化、癌变,防止其对健康造成更大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OLK中有着独特的优势[7],无论是单独服用中药,还是联合西药使用,均可表现出显著的优势。现对中医药及中医药联合西药治疗OLK的现状及其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1 中医对OLK的认识

现代中医理论认为,OLK 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病因分内外两方面。内因多为饮食不节、起居失宜、七情抑郁、动火伤血等,而致元气亏损、正气虚弱;外因则指过于寒冷或炎热的气候以及烟、酒、槟榔等的外来刺激。此种外来邪毒、邪气长期慢性刺激可引起气郁、气滞,进一步引起气血失和、蕴积不散,是OLK 产生的原因[8];此外,气血两虚,虚实夹杂,病发于风,皆蒸于上,火气上炎,也是口舌糜烂的重要原因[9]。

根据中医“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脾之脉络“连舌本散舌下”的理论,OLK 的发生与心、脾二脏最为相关。湿热郁结于心经,心移热于小肠,湿从热化熏蒸于口、舌,则致口舌生疮。再者,脾主运化水湿,开窍于口,脾气通于口,胃脉挟口环唇,而脾脉过舌下[10],若脾失运化,湿停毒郁,湿邪侵蚀口腔黏膜,就可以导致OLK的发生[11]。

此外,也有学者[12]认为,气机升降失常,脾气不足,湿浊凝结于上,亦可能与OLK 相关,这种情况的患者大部分病程较长,病灶黏膜颜色呈现灰白或白色,不伴有疼痛,其中部分患者常常伴有胃肠疾病。

因此,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对OLK 的主要治疗理念为滋养肝肾、健脾化湿、补益气血、育阴潜阳、清热解毒、扶正祛邪、生津安神[9],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改善微循环、减轻上皮角化、减少炎性渗出、促进口腔上皮修复,达到消除黏膜白斑的目的[13]。

2 中药治疗OLK进展

2.1 药物选择鉴于OLK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辨证,其治疗以健脾疏肝、活血化瘀为原则[14],主要选择具有清热、健脾、燥湿、泻火、解毒作用的中药,诸药配伍,共奏滋补肝肾、健脾利湿、理气活血、清热解毒之功,使气机升降正常、气血通畅,以达除斑之效。临床上可用于治疗OLK 的中药种类丰富。例如,白术、党参、茯苓、柴胡、生麦芽等均具有补中理气、疏肝解郁、宁心安神等功效,故常共同组方,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使机体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的生理功能得以维持。亦可选择枸杞子、陈皮、黄芪、木香等中药进行配伍。

此外,自拟方剂中常辅以丹参、红花、牛膝、连翘、车前草等中药,以达通利降浊、上病下治之功,同时增强活血化瘀、清热泻火、消肿散结之效。

2.2 疗效评价大量研究表明,中草药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或逆转OLK 癌变过程[7]。李培英等[14]自拟“斑净乐冲剂”(由党参、白术、茯苓、生麦芽、防风、连翘、车前子、红花、丹参、怀牛膝组成),总有效率达90%。刁文献等[15]在此基础上去麦芽增加柴胡、木香、陈皮三味,自拟为“去斑汤”,再次获得了肯定疗效。贾存恩[16]根据辨证施治原则把14例OLK分为气滞血瘀型、痰湿凝聚型和气血失和型,分别采用自拟的“白斑1、2、3 号方”治疗。1号方为当归、柴胡、赤芍、香附各15 g,川芎、蔷薇根、积雪草各12 g,桃仁、红花、枳壳、三棱、莪术各10 g,甘草6 g;2号方为法半夏、陈皮、茯苓、白术各15 g,薏苡仁30 g,瓜蒌18 g,枳实、浮海石各12 g,甘草6 g;3 号方为党参、白术、白扁豆、茯苓、山药各15 g,熟地黄、莲子肉、薏苡仁、丹参、当归、黄芪各12 g,香附、枳壳各10 g,五味子、甘草各6 g,总有效率为64.3%。其余自拟方剂如白蒲清口汤、加味连术汤等[9,10,17,18],尽管成分不尽相同,但均对OLK有确切治疗效果。此外,复方灯盏花胶囊[19]、复方绞股蓝胶囊[20]也被证实可减轻OLK患者的上皮异常增生情况,在预防、延缓甚至阻断OLK 癌变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另外,不同学者先后对补中益气汤加减[12]、连术汤加减[21]、桃红化斑汤[22]等中药治疗OLK 的效果进行了临床研究,总有效率均高于90%,且不良反应较西药治疗组更少,甚至未发生任何不良作用。

综上,中药治疗OLK 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3 从分子机制角度阐述中药对OLK的治疗作用

OLK 的主要病理改变为上皮异常增生,若不加以控制,会向着癌变的方向进展。因此,抑制细胞异常增殖、减少染色体损伤与抑制血管生成,是治疗OLK 以及防止其癌变的重点。

大量研究表明,中草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断或逆转OLK 癌变过程。动物实验[23-26]已表明绞股蓝、增生平、复方半枝莲、中药复方冬菊等中药制剂对于不同致癌物诱发的OLK 均可起到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此外,在临床研究[19,24]中,复方灯盏花、增生平对于抑制OLK 病情进展的作用也是显著的。

除抑制细胞异常增殖外,诱导增殖细胞凋亡也是治疗OLK 的思路之一。研究[27]表明,绿茶粉单独或与姜黄素联合使用,均可起到诱导异常增生细胞凋亡的作用。动物实验[24,28]还证实,增生平、山豆根、蓬莪术等具有减少染色体DNA 损伤的作用,这也可以防止OLK向癌变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血管生成在癌症的发生过程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抑制血管生成可一定程度上阻止OLK 的恶化。研究[29]证实,灯盏细辛不仅可以保护血管内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还能起到降低癌变率的作用。

除长期慢性刺激、致癌剂损伤、遗传因素之外,免疫功能不全同样与OLK癌变相关[11]。段开文等[30]的研究表明,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复方苔藓片能增强口腔上皮局部免疫反应,使机体对肿瘤的排斥反应增强,进而抑制OLK癌变。

以上研究均表明,在现代医学的背景下,中药在对OLK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 中西医结合治疗OLK的进展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其治疗可以更有成效。经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OLK,能有效控制病程发展,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例如,中药与西药维甲酸、平阳霉素合用,可增效减毒,并可降低OLK的癌变率[11];而党参、柴胡、红花、车前草等组成的中药方剂在防止白斑切除术后复发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郭敏华[31]对8例OLK患者以维生素A加维生素E联合四君子汤、苦参、金银花、鱼腥草、土茯苓、生甘草、紫荆藤、丹参等药物治疗。对失眠多梦的患者再佐以五味子、酸枣仁,对口苦口干的患者加柴胡治疗。结果显示8 例患者均达治疗效果,且中医“千人千方”的针对性治疗方法,更加体现了个体化治疗的精确性。在此方基础上,李玉霞等[32]对5 例OLK 患者再加用泼尼松口服,每日15 mg,分3次服用,获得了肯定疗效。

姜倩等[33]对比了单独使用转移因子胶囊,以及联合服用血府逐瘀口服液两种治疗方案,结果显示,后者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前者。毛杰[34]重复了上述实验,验证了转移因子胶囊联合中成药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可有效缩小白斑面积及减少白斑数目,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无不良反应。

董文杰等[35]对60 例OLK 患者分别给予单纯局部涂维甲酸和加用党参、柴胡、木香、防风、陈皮、红花、白术、茯苓、车前草等9 味中药水煎服两种治疗方法,结果表明,后者有效率较前者高36.8%。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OLK 效果肯定,优于单独使用西药治疗,而且中药的配伍能一定程度上减轻西药带来的不良反应,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临床意义。

5 结语

OLK 具有潜在的癌变可能性,而且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因此,及时诊断并尽早治疗,以及探索其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中医药是治疗OLK 的可行方法之一,具有效果肯定、安全可靠的优势。但目前关于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研究多存在着病例数少、观察时长不足、缺乏随机对照双盲设计、研究过程不够严谨规范等问题,导致结果缺乏说服力。此外,由于中药成分复杂、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使其深入研究受阻。因此,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在于根据中药的治疗原则,探究其有效成分,并进一步探明中药有效成分在OLK 治疗中的分子机制,同时顺应现代口腔医学发展的趋势,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OLK的可能性,将取得更大的成效。

猜你喜欢
白斑癌变中医药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免疫应答研究进展
白斑消褪靠自灸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惹人痒的外阴白斑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下咽癌的区域癌变现象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维吾尔医治疗85例外阴白斑临床疗效总结
Eag1 在大鼠口腔舌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