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的民间文化传播研究
——以凤阳花鼓为例

2024-03-01 14:26周忠慈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凤阳花鼓花鼓文化

周忠慈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要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离不开文化的作用加持。 民间文化既是乡村文化的精要所在,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组成部分;既是乡村得以延续发展的根基,也是乡村振兴的精神之源。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安徽凤阳花鼓便是凤阳县劳动人民在劳作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文艺形式,反映了凤阳人民的思想情感。 自诞生以来,凤阳花鼓就一直在村头、街头、庭院、广场等场合演出,其艺术形态和传播活动对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进入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一项重大铸魂工程,不仅以无形的力量改变着大众的精神面貌,还以有形的力量推动着乡村产业振兴。 因此探究凤阳花鼓文化传播,将有助于激发传统文化活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1 凤阳花鼓文化分析

1.1 主要特点

1.1.1 表现形态与功能综合性

从艺术形态构成要素来看, 凤阳花鼓涉及多项艺术形式,说唱是其中最基础、最核心的表现形式。 由于舞蹈语汇较为单调,表演角色概括集中,所以演唱就成为故事叙事和情感表达最关键的手段。 演唱的主要形式有“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其中“坐唱”一般为长篇叙事性故事演唱为主;“唱门头”主要是沿街乞讨短篇演唱,注重吉祥话、祝福语。 凤阳花鼓的曲调比较丰富,核心是当地民间小调,悠扬委婉,后经过发展改编,逐渐产生了众多新曲调。 舞蹈方面主要是敲鼓和手持花鼓作出的其他动作。 从其功能来看,主要包含消遣、娱乐、教育等,比如其歌唱和舞蹈能帮助劳动者放松身心、恢复体力。其中的《报娘恩》《劝世文》《麻将歌》等都有劝人行孝、戒赌等内涵,教育和规劝作用比较突出。

1.1.2 文化传播过程的流变性

凤阳花鼓的艺术形式在传播过程中与各地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相互交融,形成了继承与发展并存的特点,同时也展现了其活态流变的性质。其中,凤阳歌的流变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在凤阳歌的传播过程中,对各地民间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学者研究发现,与凤阳歌同宗的曲调在各地民间歌曲、曲艺音乐、器乐曲中高达三百多首。然而,流变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各地的民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凤阳花鼓。花鼓艺人在外地为了迎合听众口味,主动学习演唱各种地方的民歌小调,从而使凤阳花鼓中的一些歌曲在曲调和内容上受到了影响。这种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丰富了凤阳花鼓的内涵,也促进了民间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1.1.3 传播活动开展的季节性

凤阳花鼓源自农耕社会,因而其传播活动也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点。 由于农耕生产的规律性, 花鼓艺人通常在农闲时背起花鼓外出表演,以补贴家用。 因此,凤阳花鼓的传播活动主要集中在冬季和春季。 在冬季初,花鼓艺人开始出门表演,而到了次年的二、三月份,他们则逐渐返回凤阳,这种季节性传播模式使得凤阳花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呈现出相应的规律性。

1.2 基本价值

1.2.1 历史层面

凤阳花鼓承载着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见证了百年来中国的发展历史。因此通过凤阳花鼓的产生、演变、传播等能活态认识到过去百年的历史发展状况[1]。 比如从凤阳花鼓中能了解到明初的移民运动、凤阳县当地的自然灾害和现代与当代的历史变迁。 如抗战时期的《新凤阳歌》《讨饭歌》等剧目,揭露了当时中国人民受到的苦难;解放战争时期的《十条毛巾》、土改时期的《土改歌子》、抗美援朝时期的《送郎参军》等等,都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生活状况。

1.2.2 精神层面

凤阳花鼓体现了当地人民的价值观和情感,沉淀着极为深厚的文化精神,也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凤阳花鼓的精神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批判精神。 当时花鼓艺人大都为生活所迫远走他乡卖艺, 他们风餐露宿,受尽苦难,品尝尽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因此唱出的花鼓便发出了对社会的批判[2]。 比如《凤阳歌》中就提到“大户人家卖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唯有我家没得卖,肩背锣鼓走街坊”。 《讨饭歌》也诉说了十分悲苦的生活,控诉着社会的冷漠和黑暗。 二是幽默达观的态度。 凤阳花鼓艺人虽然长期处在社会底层,外出讨生活,负面情感积累过重,但在花鼓表演中他们往往以一种十分幽默和达观的态度对待各种苦难。 比如《单单唱个凤阳歌》 中就带有比较浓烈的自我调侃趣味,体现了达观、幽默的态度。

2 凤阳花鼓的传播现状

2.1 主体层面

一是政府。政府是凤阳花鼓文化传播的主要推动者。 比如在财政方面,加大了花鼓文化保护和传播支出,设立了专门的保护项目,开办了主题培训班。 二是艺术团。 比如凤阳县文化馆艺术团、滁州学院凤阳花鼓艺术团、凤阳花鼓研究会等,都为花鼓传播提供了平台。三是传承人。当地所有参与凤阳花鼓表演,掌握花鼓表演技能的人才,都对花鼓文化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是博物馆与大剧院。凤阳县城内建立了凤阳花鼓大剧院,供日常进行花鼓表演。 凤阳县博物馆内也专门展出了凤阳花鼓,对于花鼓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是非遗保护中心。 凤阳县非遗保护中心以凤阳花鼓戏、凤阳花鼓、花鼓风等为重心,全面展开知识普及和传承事务。 详细主体见表1。

表1 凤阳花鼓文化传播主体

2.2 方式层面

一是人际交往传播。凤阳花鼓文化在人际交往传播中的主体主要是当地群众、销售相关工艺品的商家、观看表演的观众以及外地游客,他们通过彼此交流互动, 使花鼓文化在其间传播,持续壮大影响力,扩大影响范围[3]。二是民间组织传播。凤阳县当地的各类民间组织虽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演出时间也不固定,表演也并非主业,但由于组织形式灵活,且不受场地和设施设备的限制,更能深入到一些条件较弱的村镇,使凤阳花鼓真正走入千家万户。 三是政府机构传播。 在所有传播主体中,政府机构占据绝对主导,主要在于能投入大量财政资金, 制定专项支持政策,并为花鼓表演搭建专门的平台,因此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传播效果[4]。四是大众媒介传播。大众传媒通常都拥有庞大的用户量,通过其进行凤阳花鼓文化传播,能最大程度上保障传播效率,扩大传播范围。

3 乡村振兴下凤阳花鼓文化的传播路径

3.1 奠定传播基础,持续夯实文化内容

3.1.1 深化文化内涵

任何文化都存在消亡的风险,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文化内涵缺失,导致其失去了继续传承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人为忽视等原因也可能会使文化面临传播与传承困境[5]。对于凤阳花鼓而言,本身文化内涵丰富,传播意义重大,除了要重点宣扬其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 娱乐教化等基本作用,还要积极挖掘其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如积极乐观、忆苦思甜等地域个性和人生态度,从而在强化大众文化认同感的基础上,促使凤阳当地重视对花鼓文化传承,学会应用花鼓文化精神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3.1.2 增强文化认同

在悠久深厚的民间文化中,凤阳花鼓文化具有独特地位, 然而在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的当下,凤阳花鼓基本失去了原先的生存土壤,其中与乞讨相关的部分已基本不被人所提及。这种对凤阳花鼓文化内涵的不认可及刻意回避,使其进一步传播受到了极大限制。 实际上,凤阳花鼓文化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尤其在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此,其中蕴含的苦难、 贫穷等历史标记不仅不能被忽视和规避,反而应该被正视和珍视。 这些标记是凤阳花鼓文化真实而独特的一部分, 它们见证了过去的历史和人民的艰辛奋斗, 也是凤阳花鼓文化所承载的社会记忆。 因此,需给予充分正视,并不断传播下去,有助于民众树立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认同。

3.1.3 构建文化精品

凤阳花鼓文化要实现更好地发展与传播,还需积极打造文化精品,建立与当代发展需求和大众审美相符合的精品文化。比如可以尝试将花鼓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 在旅游景点组织演出活动,或建立花鼓、小锣工艺厂,严控产品质量与标准,扩大销售渠道,逐步建立凤阳花鼓文化产品市场,形成文化品牌[6]。 或者在花鼓表演中融入一些时尚元素,创新表演动作和歌曲,使其与现代审美更契合,在展现民间文化魅力的同时,提升凤阳花鼓的知名度, 也为后续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3.2 明确传播核心,加大传承机制构建

3.2.1 加大传承支持

在凤阳花鼓艺人中,多数年龄偏大,由于无法只靠花鼓表演维持生计,因此难以对花鼓事业投入百分百心力。要想解决凤阳花鼓传承人的生计问题,还需有政府出面,比如根据表演者从业年龄提供一定补贴,根据实际情况将传承者列入政府保障体制之内,提升社会与经济地位[7]。或出台专项政策,对凤阳花鼓传承者的最低待遇给出明确保障,尤其针对年龄偏大、身体状况欠佳的老一辈艺人加大医疗保障。

3.2.2 实现规模传承

作为一项民间艺术文化, 凤阳花鼓艺术表现较为零散,多以“师带徒”“父带子”为主进行线性传承,效率较低、周期较长,已难以适应当前时代需求。 对此,可以尝试运用高校教育资源开展规模化传承。 比如凤阳县所属市滁州就利用当地高校,在校内建立了非遗传习中心,组织一批专家学者进行凤阳花鼓传习教材编撰,开设专门课程。 同时该传习基地还面向社会开放,招收广大凤阳花鼓爱好者, 建立一条产学研相互结合的传承道路。 借鉴此经验,可向当地中小学、 幼儿园进行推广, 比如开设凤阳花鼓精品课,通过线上课程扩大传播范围,使更多人了解凤阳花鼓文化。

3.2.3 整合传承队伍

最近几年,凤阳花鼓文化传承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一些民间团体甚至自筹资金在各地进行公益演出,政府、高校等也都积极编排相关节目组织演出,整体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然而,由于政府和各演出团体联系不紧密, 大多各自为政,难以在表演形式和效果上取得突破。 对此,还需当地将所有凤阳花鼓表演团队整合起来,从中选拔优秀人才,整编成精英团队,融入省或者国家相关艺术团中,只有通过这一平台和资源,才能更好地带动当地表演团队的发展。

3.3 整合传播资源,聚集文化传承力量

3.3.1 注重渠道整合

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迅速发展背景下,如何有效应用各类媒介传播、 传承本土民间文化,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议题。大众传媒、民间组织、政府机构等应协同发力,有针对性地对凤阳花鼓展开文化活动报道;深度挖掘凤阳花鼓蕴含的文化内涵,全面弘扬文化精神核心;制定专项规章制度,组建专项传播部门,从体制与机制层面优化传播流程[8]。

3.3.2 关注政府行为

政府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其在资源和权威方面的优势,使得政府主导的文化活动和项目具有很强的传播力。 因此,提升政府组织机构的作用,加大对凤阳花鼓文化的传播力度,对当地花鼓文化的发展大有裨益。 具体而言,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政府可以牵头并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参与到对凤阳花鼓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其文化内涵。 通过收集、整理和出版相关的研究成果,可以系统地整理和保存凤阳花鼓的文化遗产。

其次,政府可以引导和组织中小学生参与博物馆、 大剧院等文化场所的参观和学习活动,通过观看与凤阳花鼓相关的主题演出,增强他们对这一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加深其对凤阳花鼓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最后, 政府可以利用其资源和平台优势,开发集文化欣赏、休闲旅游、经济发展于一体的凤阳花鼓文化主题节日。 在节日期间,可以邀请全国各地的民间艺术团体进行集体展演,展示不同地区的凤阳花鼓文化特色。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扩大凤阳花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其中。

此外,政府可以与旅游部门合作,将凤阳花鼓文化纳入到当地的旅游线路中,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通过将凤阳花鼓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3.3 加强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基于传播者和被传播者的情感联系,构建信息交流空间,从而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实现内容传播。 凤阳花鼓也是如此,在特定的时空当中,当地居民、凤阳花鼓工艺品商家、观众、游客等不仅是传播者,也是被传播者,要加强他们间的情感联系,优化人际传播形式,拓展传播途径。 一方面,可邀请游客与观众参与到实际表演中,学习跳凤阳花鼓舞,唱凤阳花鼓歌,在增强其游玩体验的同时,深化对凤阳花鼓文化的印象。 另一方面,当地民众和工艺品售卖商家也可化身为信息传播站点, 在进行文化宣扬的同时,充分挖掘凤阳花鼓爱好者,通过赠送观演门票、纪念品等方式,把其吸引到传播队伍中。 此外,也可以运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将凤阳花鼓文化传播出去,在社交媒体中形成良性互动。

3.4 创新传播方式,疏通文化发展媒介

3.4.1 注重现代技术应用

应用现代数字技术建立凤阳花鼓数字博物馆,将所有相关音视频资料、文字资料整理起来,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促使受众远程就能进行视听联动,获得最丰富的文化资料。 也可以应用AR 技术,在当地设置专门的凤阳花鼓文化体验馆,定时播放AR 视频,每天利用限量免费票邀请受众观赏, 使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观感,从而提升文化传播质量。

3.4.2 打造花鼓主题IP

对于凤阳花鼓主题IP 建设, 需牢牢扎根在中国本土文化中进行。 以动漫IP 为例,可以依托自身品牌效应,借助专业团队,充分挖掘凤阳花鼓背后的文化故事,推出专门的动漫吉祥物或者人物主题产品,促使凤阳花鼓文化能依托现代人最受欢迎的媒介形式进行传播,打破人们对凤阳花鼓的刻板印象,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文化传播与弘扬当中。

在数百年的发展传承下,凤阳花鼓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其文化传播进行挖掘和探索,找寻更为有效的传播路径,对于该艺术文化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在实际传播中,还需在肯定传播主体和方式的前提下,夯实文化内容、整合传播资源、明确传播核心、创新传播方式、疏通文化发展媒介,实现凤阳花鼓文化保护传播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

猜你喜欢
凤阳花鼓花鼓文化
小花鼓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淮岸花鼓情
新媒体背景下凤阳花鼓的传承研究
年味里的“虎文化”
凤阳花鼓的历史形态及现代特征研究
凤阳花鼓的内涵初探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凤阳花鼓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研究
幸福花鼓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