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解《琵琶行》三个层次的感伤

2024-03-07 14:57高伟乐静雨
课外语文·上 2024年1期
关键词:歌女琵琶行白居易

高伟 乐静雨

谈及唐朝诗人,有“诗仙”李白展其恢宏的意象,有“诗圣”杜甫写其坎坷的经历,有“诗佛”王维写其清净的向往……由于人生轨迹的不同,不同的诗人似乎有不同的“属性”,而白居易是唐朝诗人当中比较独特的一个。

首先,他积极为官,体察民间疾苦。杜甫虽然笔下多有记录“安史之乱”的诗歌,但是他并没有以为官的姿态去写民间的事情,而是以亲历者的角度哀叹。但是白居易毕竟为官一方,他高喊“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歌创作原则,深得人心。而且在当时,他经常深入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文化风俗;在朝廷,他秉持中庸之道,擅长处理矛盾、调解纠纷,为时政稳定和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次,他创作多样,极具艺术水平。如果说,王维是具有美术风格的诗人,那么白居易就是具有音乐色彩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不拘泥于古诗格律,大胆地运用平仄声调,创造出豪放清新、富有节奏感的诗歌形式。最后,他人生跌宕,写尽人生悲歌。他个性坦诚率真,又多次与官场上的权臣作对,曾多次被发配流放,于是他的笔下多有世事无常的感慨。本文以《琵琶行》为例,解读分析这首诗的情感。

一、读懂《琵琶行》的悲意

(一)第一層悲意:与友分别之悲

白居易是率真的一个人,愤世嫉俗,朝廷之上很多人与白居易不过是泛泛之交。只有元稹、刘禹锡等有相同抱负和理想的人与他相知较深,也因此,他们在白居易心中肯定拥有一定的地位。在《琵琶行》的开篇,作者悲意丛生。因为,他即将要和自己的好友分别。本来白居易已经被贬到荒芜之地,已经悲凉透顶,幸好有一个好友说说世间事,谈谈胸中话,但是好友要分别,这是何等的悲哀啊!白居易在诗中特意渲染了内心的悲意。首先,借景抒悲情。“枫叶荻花秋瑟瑟”,“秋”在古诗词当中是一个伤感的词汇,这个时候秋风阵阵,似乎秋风也替“我”悲凉;“别时茫茫江浸月”,分别的时候,江面弥漫着一层薄薄的雾,雾气掩盖了诗人的视角,实际上这个时候的诗人已经泪流满面,看不清前方的道路,寓意着自己的前途也将了无希望。其次,借酒消悲愁。“酒”在古诗词当中也是一个特别的意象,送别怎能无酒相送呢?诗人只能将分别的愁绪寄托在这三盏两杯淡酒当中——“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道尽了诗人心中无穷的悲意,让人可悲可叹。

(二)第二层悲意:歌女命运之悲

在封建时代,普通人家甚至家道破败的女子,有的被卖作童养媳、丫鬟,有的被卖进风月场所,真的是“怎一个‘惨字了得”。《琵琶行》中的歌女也一样。她从小就表现出高超的音乐天赋,可谓是“才艺双绝”。正如诗中琵琶女的自述:“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曲罢曾教善才服”),而且她长得非常漂亮(“妆成每被秋娘妒”),无数的公子哥儿整天围着她转(“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不惜花重金讨其欢心(“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可谓迷倒万千少男。可惜随着时光的流逝,歌女的青春年华也逐渐地消逝(“暮去朝来颜色故”),最后居然“门前冷落鞍马稀”,来听曲、捧场的人日渐稀零,最后只能屈身下嫁商人。平安“上岸”,似乎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但是,事情的走向似乎又往喜的反面发展。歌女本以为能够与下嫁之人终身相伴,谁料商人重利,总说做生意(“前月浮梁买茶去”),足足两个月的时间没有联系,实际上应该骗了她的钱和她的情然后“溜之大吉”,只剩下她一个人与明月秋水做伴,独自面对冰冷的寒江水。歌女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悲剧收场,这是时代的必然,也是那个时代下层人民的悲哀。可悲可怜!

(三)第三层悲意:诗人跌宕之悲

白居易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连皇帝都对他十分赞赏,把他招募到自己的身边,可谓风光无限。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时很多的朝廷大臣时时刻刻盼着他出差错,然后找个机会弹劾他。终于,一心为公的他上表请求从严缉拿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这种越权上谏(这不是他的职责范围),使他撞到了“枪口”上,一纸贬谪命令将他贬到了“江州”,做一个无事的司马。所以,《琵琶行》后几句,其实是带有白居易本人深深烙印的。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写诗人深沉的悲凉和感慨,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分析如下:

其一,是从繁华都市到穷乡僻壤的悲凉。在东京,白居易是享尽荣华富贵,笑看“春江花朝秋月夜”,看尽了这个唐王朝的繁华与热闹,高楼大厦给了他视觉上的极大冲击,美酒给了他物质上的极大享受,而音乐给了他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当然,并不是说白居易是一个声色犬马、贪图享乐的人,而是说在这个地方他“一日看尽长安花”。但是,在江州这个地方呢?荒僻,人烟稀少(“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无聊,乐声难觅(“终岁不闻丝竹声”)。就好像一个爱好创造、爱好音乐的人瞬间耳聋了一样,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凉吗?

其二,是从朝廷重臣到“九品芝麻官”的凄凉。白居易担任的最高官职为太子少傅和刑部尚书,可以说他实现了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理想。被贬之后,他远离了权力中心,过的是闲人的生活,那种“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权力牺牲品的凄凉,那种“蕙兰不采,无异蓬蒿”的无人赏识的悲痛,就像一根根针一样刺痛白居易的内心世界,所以他才喊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与歌女的共鸣之意。让人可悲可叹。

二、读懂殊途同归的悲意

在《列子》和《吕氏春秋》中,记载有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其故事演化成“高山流水”一直为后世所传颂。在《琵琶行》当中,白居易与歌女不也是延续着“高山流水”的传奇吗?两人都是白居易所说的“同是天涯沦落人”,只是“不相识”罢了,但听罢一曲两人似乎已经情感相通,算得上知音,因为他读懂了歌女的弹奏—“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种情深义重的“读懂”让人惊叹—白居易与歌女其实是同病相怜的一类人,一个本应该在朝堂之上指点江山,一个本应该在教坊之中笑媚人生,两人都经历过长安的繁华大梦,却又在偏僻荒凉的江州相遇。他们的“悲”其实是相通的:我本优秀,本该绽放人生,奈何到头来人海沉浮,悲意人生。只是,白居易的情感当中更具有深层次的含义。作为一个文人,他的身上自觉承担着儒家提倡的“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他很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拯救苍生,于是,在这篇《琵琶行》中带有对社会政治的批判,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歌女就是白居易,白居易借歌女的遭遇来寄寓自己仕途之路的坎坷。总而言之,这首长篇叙事诗那伤感的意蕴和多重悲意在层层渲染、层层表露之下,让人感动而泪下,具有震撼人心的无穷力量,真可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猜你喜欢
歌女琵琶行白居易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稼轩词与宋代家庭歌女的书写
早春(节选)
蚯蚓·地龙·歌女
论晏几道的恋情词
即事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
吴绪经水墨画
知我者谓我心忧——解读白居易《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