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司马光》为例谈文言文学习

2024-03-07 14:57余江花
课外语文·上 2024年1期
关键词:司马光古文文言文

余江花

★《司马光》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具有开启蒙学的价值。文言文簡洁明了而又意蕴深长,语句优美流畅。同学们应尽力将语言、文章、文学与文化等在文言文学习中结合起来,这是文言文入门习得的关键一步。同学们还应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尝试着主动摸索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促进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文学习中的有机融合。

《司马光》文字虽简短,却具有千钧之力。全文只有两句话30字,却以精练的笔墨描绘出一个机智果敢的七岁男孩形象。作为小学课本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具有非常强的概括力,成功叙述了司马光少年时的一件救人事迹。这就是文言文魅力所在:简练。在学习《司马光》时,在课文注释、字词图画、上下文连读和想象补充等方面,同学们应跟随语文老师的讲解节奏,在反复学习中领受文言文的无穷意蕴。同时,同学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解释字词和翻译层面上,还需在老师引领下,兼顾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的交合及熔炼。

一、“开步走”:从初识字词到动词连用,习得历史

身为三年级小学生,同学们应正确朗读《司马光》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与现代文比较,以发现其言简意赅的特色,从而激发对学习古文的兴趣。须特别指出的是,在以前的启蒙故事中,司马光砸的是“缸”,而在古文中砸的是“瓮”。“瓮”是一种口小肚大的容器,收口的是“瓮”,敞口的才是“缸”,“瓮”通常用于装更多的水、酒和米。落入水瓮比落入水缸,更具有危险性。

文言文善用动词,可使同学们直观感受到故事情境和人物动作。文中通过连用一些具有强烈动感的动词,极富感染力。“戏、登、跌、没、弃、持、击、破、迸、活”连用,表达了一连串动作和情状,生动地展现了故事经过,并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譬如,“水迸,儿得活”中“迸”,表明水流很大,比“涌”要快很多。笔者还发现,让同学们熟记这些动词串联,并在朗读时多用语调、停顿和节奏,能帮助大家更快、更好地背诵该文。

这篇课文因何以司马光的名字命名呢?首先,当其他小伙伴都感到惊慌失措时,司马光却能冷静果敢地举起石头去砸瓮,这显示了他敢作敢为的品质。其次,这则文言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证明历史上的司马光七岁时就已有成人风范,听人讲《左氏春秋》他非常着迷,回家他又讲给家人听。由于不断研读,他陶醉其中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以上事实表明,司马光具有聪明才智,又经不懈努力,终成杰出历史人物。他身居高位,写作并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文言文启蒙教育不仅能提升小学生的文本朗读和文字认知能力,更能培养儿童积极向上、向善救困的心性。作为首篇文言文,《司马光》在整个小学文言文学习中具有深远意义。在小学阶段,文言文启蒙为同学们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并铺设了一条文化通道。同学们要通过这个通道,汲取历经千年时空还焕发生机的中国先贤智慧,并在朗读与认知中点燃对文言文识记和习练的热情。

小学文言文学习并不简单。同学们要潜心研读,沉下心来反复吟咏,注重模拟情境,习得古代文化与语言知识,品味古文语言风格,学会情感领悟和深层认知,从而为将来的古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多次深度领会熟读:在自我学习中逐渐明晰语言、品语境界

小学生学习古文,需要多次熟读紧紧跟随下,在自我学习中逐渐明晰语言、品悟境界。首先,通过字典自我学习,逐步提升古文修养,方能成为“古文小达人”。比如,在熟读“瓮”这个字之后,不仅要读其音,而且要主动查其义。同学们通过字典上的上“公”下“瓦”的字形和“瓮”的“嗡嗡”拟声的想象,可深度理解“瓮”字的含义和记忆它的发声。大家还可以对自己讲解,以便加强巩固:“公”就像肚腹滚圆、声音洪亮的老翁,而下“瓦”就是指陶器的质地,还可以说出“陶器不倒翁”这个不错的构思。以上自我学习,点燃同学们对课文的探究兴趣,为后续“登瓮”“击瓮”“破瓮”等深入学习做好了铺垫。

在课文中,“瓮”是至关重要的道具。同学们对“瓮”的准确识别,不仅可以让大家感受到汉字形意相通的美妙,还可改变对“司马光砸缸”故事的传统认知,激发学习古文的热情。对于“瓮”和“缸”的差异,同学们可以通过画一画“瓮”和“缸”的草图来对比,这样可以深度明晰:若同伴掉入口小肚大的“瓮”中比掉入口肚一样大的“缸”中,危险性更大。因为“瓮”口呈收束状,像一个已稍稍拉紧的口袋;可想而知,掉入“瓮”比掉入“缸”更难于沿边缘爬出,越挣扎,反越容易呛水而导致溺亡,所以“瓮中捉鳖”这个成语表明“鳖”在“瓮”中难以逃掉。

思考是学习利器。在文言文自我学习中,同学们对以上字词的领会,先做到多次熟读,并读音正确,然后根据字形、字义拓展梳理,但不必“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读音正确”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文言字的正确读音,像蚂蚁啃骨头一样,更好地深入理解文言文方成为可能。

同学们只有对文言文达到熟读成诵的水平,并主动查字典自学,才能对学习文言文中的“拦路虎”不畏惧。例如在“初步感知”“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面,同学们对生僻字和不理解的地方,可参考注释辨识和查字典进行深度学习和拓展。例如,对“司”字,可进一步拓展学习“公司”“司机”“司仪”“司令”等词语,而“司”字所表示的复姓“司马”可从欧阳、上官、诸葛等复姓中进行梳理。再比如,对“没”字的读音辨析,要结合上下文、注音和注释去读“m”,那么“没水中”就表示“被淹没在瓮水之中”,而若读作“mi”表示“没有在水里边”,那就无法理解了。

另外,同学们可从《司马光》中“光持石”三字,领略司马光“智勇”双全。当看到同伴落入瓮中,他冷静思考并迅速找到解决办法。司马光举起一块大石头,用力向瓮的底部砸去。在持石砸瓮过程中,司马光必须注意位置,不能太往上,只有在瓮底上方,才能让水迅速流出。同时,他也不能使用小石头,砸时要顺着偏下的方向用力,以免伤到水中的同伴。因为思考周全,同学们对司马光的智慧与勇气才会从心底里赞叹不止。而从“群儿戏于庭”这句,同学们可模仿出“群儿戏于田”“群儿戏于园”“群儿戏于院”等,通过词语置换,还可以诱发同学们创作文言句的学习兴趣。

三、文学及文化高度:在想象中“悟情、认知相依从”

学习《司马光》时,同学们还要借助“想象”来提升“悟情”和“认知”能力,通过“悟情、认知相依从”进一步认识文言文的文学及文化高度。这种“想象”是非常重要的情感与思想体验。笔者曾让学生们想象,那个最终得以生还的“一儿”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一学生答说,获救“一儿”说:“司马光,你的智慧和勇气救了我,感谢你赋予我第二次生命。”我赞许地说:“你的‘悟情能力好高,让人惊叹!”

笔者随后又提出新要求,让同学们转换角色,以司马光或同伴身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这种创新讲述方式激发了思维,大家从最初的直译转变为发挥想象和角色变换讲述故事,还添加了辅助动作。多样化的讲述,让同学们兴趣盎然,多次讲述实践提高了大家对故事的情感理解和情趣发掘。文言文识记、诵读能实现文学及文化方面的修炼:道德、教养与美。

在小学生的文言启蒙学习中,同学们要从《司马光》开始,培养自身的文化理解和认知能力。《司马光》带来的启示既包含“沉着镇定”“机智勇敢”,还有“打破常规”的思维意义。

《司马光》简洁明了,赞颂了超常思维,强调了人的道德品质、智慧胆识的重要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对同学们的成长都具有启示作用,有助于进一步培养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司马光古文文言文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司马光砸缸之谜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称象
司马光砸缸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司马光“警枕”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