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放矢,摸清中考古诗词应试方向

2024-03-07 14:57刘帅娟
课外语文·上 2024年1期
关键词:炼字表现手法古诗词

刘帅娟

★古诗词是中考当中的重要考查内容,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题型有向高考接轨的趋势,着实让每一个同学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古诗词,由于创作的年代遥远,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会有一种陌生感,古诗词鉴赏也成为难解之题。其实,这缘于同学们没有正确把握住中考古诗词的考查方向。于是,在考场中,有的同学在做这一类题目的时候完全没有章法。要想在2024年的古诗鉴赏题中顺利得分,我们需要进入诗词的世界,才能有的放矢地摸清中考古诗词应试方向,才能在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下面,笔者试着谈谈中考古诗词应试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诗词内容的考查

诗词是用来表情达意的,跟当前写作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的新课标要求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古诗词鉴赏首先要弄明白诗人在诗词中的真实意图,才能更好地进入到诗词的世界里面去,去感知诗词作品中的形象和意象,进一步感知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诗词的内容:

其一,从题目入手,猜诗意。通常情况下,诗词的题目是诗词内容的高度概括。于是,我们可以通过诗词的标题基本上了解到诗词的内容(以“无题”、词牌名为标题的例外),如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怀古》和张养浩《山坡羊·潼关》这两首诗,题目中的关键词是“有怀”“怀古”,就是感怀古人、古事、古物,是诗人对繁荣历史时代、英雄人物的追忆。那么,很自然地,诗词的内容就会夹杂着一些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谈及的英雄人物“孙权”,以此表达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憧憬。

其二,从意象入手,懂意蕴。所谓“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诗人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物象当中,通俗地讲,就是“借物抒情”或者叫“借物寓理”,这一点与我们在现代文中学到的象征手法类似。比方说在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中的“杨花”“子规”两个意象,不但点明了时间的概念(暮春)——杨花飘落,还渲染了一份凄凉冷落的气氛,毕竟“子规”叫声凄凉,它代表着伤感和落寞,两个意象的运用,烘托了离别的愁绪。古诗词中的意象有很多,比方说梅兰竹菊代表着人的高尚品格,如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又比如蚕、蜡烛,代表的是忠贞不贰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再比方说,鸿雁、明月等,象征着对故乡亲朋好友的无尽怀念,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抓住了诗词的意象,就能理解诗人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读懂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此,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积极地积累,方能有的放矢,精准把握意象背后的真实内涵。

其三,从形象入手,晓情意。形象相比于意象来讲,所占的比例较少,而诗词的形象大多数都是诗人本身。比方说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断肠人”的形象,这是一个多么伤感的游子啊,伤心到连肠子都要断了,让我们看到了天涯游子的孤独和无奈;再比方说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年轻时候出行时的豪放、洒脱的形象。我们在鉴赏诗词的时候,可以透过人物形象这扇窗,去思考诗人的内心世界,这样就更能读懂诗人的情思。

其四,从炼字入手,悟情思。古人有时候作诗,为了一个字竟然“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可见,古人十分讲究“炼字”。所谓“炼字”,就是诗人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站在诗词鉴赏的角度,炼字也叫作“诗眼”,它是诗词中最关键的一个词,通常情况下诗词中的关键词(“诗眼”)是动词、形容词一类,比方说在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中的“平”“阔”“正”“悬”,这四个字相当精妙,因为“潮平”,两岸才显得“阔”;又因为“风正”,帆才有了悬空的态势。总的来讲,阅读诗词的时候,我们要独具慧眼,抓住诗词中的“炼字”,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独特的视角,也正因为古人善于炼字,才能实现诗词的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表现效果,让诗词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

二、关于鉴赏技巧的考查

古诗词鉴赏,其重点还是在文学鉴赏,而选择的角度不同,其鉴赏的手法也不同,一般地,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对诗词的鉴赏:

其一,从表现手法入手,悟思想。很多人会把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混为一谈,其实这是有误解的。通俗地讲,诗人确定自己将要表达的思想,于是通过一些诗词的技巧将其传递出来,这就是表现手法。因此,表现手法远比表达方式的范围大。表现手法的类型很多,一般在中考的古诗词鉴赏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见下表)。

总的来说,通过这些表现手法,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在其中倾注的思想情感。

其二,从语言特色入手,明语感。诗词作為最精妙的文学精品,它绝佳的语言特色成为我们民族文学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页。因此,我们要关注诗词的语言特色,诗词的语言美反映在精练、含蓄和节奏上。所谓“精练”就是用尽量少的文字来表达最深邃的情感和哲理,跟前文谈及的“诗眼”类同,比方说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的“若”字,它把宽阔的天涯浓缩在“邻”当中,让人无形当中拉近了距离。再说语言的含蓄美,都说我们的民族是“内敛”的民族,我们的情感宣泄是比较含蓄的,这种民族的特性也反映在诗词当中,比方说在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当中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伤感,也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这份情感穿越时光隧道,让我们在今天相遇。再谈节奏美,诗词讲究的是平仄、押韵,它不但能诵读,还能歌咏,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比方说在王维的《使至塞上》中,诗中的“边”“延”“天”“圆”“然”,这些词中末尾字的韵母都是“”,充满无穷的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久久回味。

其三,从修辞手法入手,知形象。修辞手法的运用是诗词中的神来之笔,它能够将深刻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让读者能够明晰诗词的内容和情感。它的类型、鉴赏角度和方式跟我们现代文的阅读文学文本鉴赏手法类同,这里不再赘述。

归根到底,学古诗词也是在学习文化知识。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生生不息发展的力量源泉,传统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懂得和传承文化更是一个人拥有较高人文素养的重要体现。所以,我们学习的目光应该具有前瞻性,不应该单单将中考的古诗词学习当作拿高分的目标,而应把它看作提升自我修养、拓宽视野的重要方式,站在这样的视域来看古诗词,无疑就会显得心态平和,将学习古诗词鉴赏变成一件乐事,何必苦恼诗词鉴赏呢?

猜你喜欢
炼字表现手法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厚重感
浅析低碳园林营造原则及表现手法
室内园林绿化装饰布置原则及主要表现手法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炼字·炼句·谋篇(外一则)——杜甫《望岳》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炼字”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