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镜像中追寻永恒的必然

2024-03-10 17:19游暐之
歌剧 2024年1期
关键词:聂耳田汉义勇军

游暐之

1935年5月3日,在位于今天上海市徐汇区的百代小楼录音棚,由党的左翼电影小组直接领导的上海电通影片公司拍摄的影片《风云儿女》,在此进行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的首次录音。《义勇军进行曲》,原名《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在准备录音之前,影片投资人朱庆澜将军建议将曲名改为《义勇军进行曲》,以凸显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敌斗志,契合当时抗战的大背景。

1935年5月24日,由许幸之执导,田汉、夏衍编剧,聂耳作曲,袁牧之、王人美、谈瑛等主演,上海电通影片公司出品的抗战影片《风云儿女》,在上海金城大戏院上演,影片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迅速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9月27日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1949年10月1日,《义勇军进行曲》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上奏响;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2017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从《进行曲》到《义勇军进行曲》,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首歌曲代表着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中华儿女顽强不屈、奋勇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历经近90年的岁月,依然高遏行云,撼人心魄。上海歌剧院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以广角的、历史的镜像,将这首永恒旋律诞生的历程真实再现于舞台。

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是国歌的诞生地,20世纪30年代,对中国现代文化、革命文化起到历史性推动作用的左翼作家联盟发端于上海。

所以,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不仅是展现一个戏剧化的故事,更是记录一段波澜壮阔的真实历史,在高质量的艺术演绎中,将当年勇立潮头的中华好儿女鲜活地重现于舞台。

根据歌剧戏剧结构的需要,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重点聚焦了当年的六位人物,即田汉、聂耳、夏衍、司徒慧敏、许幸之、王人美。这六位,在今天看来都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年龄最大的田汉也不过三十出头,年龄最小的聂耳只有二十出头,他们充满思想和精神的蓬勃朝气与活力,这也要求我们这部歌剧,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重要特征或艺术追求,那就是:“历史的”“青春的”“红色的”“先锋的”。

以左翼文化运动为核心树立戏剧主题的根本目的

在抗日战争之前,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没有“国家”和“民族”的自觉意识的,在绝大多数传统中国人的概念中,只有家没有国,因为国是皇帝的国,与老百姓无关。近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老百姓主动给侵略者带路,劫掠焚烧圆明园。14年时间的抗战,让古老的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团结凝聚在一起,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这场战争,是中华民族未来有可能再次走向昌盛的奠基。中国共产党是在全民族处于混沌之中时率先觉醒的先锋,中华民族的凝聚,革命先进文化所起的作用非常巨大,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就是中国文化觉醒的先锋。

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对左翼文化运动的意义和作用有着至高评价:“我们现在有两支军队,一支是朱总司令率领的拿枪杆子的军队,一支是鲁总司令率领的拿笔杆子的军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正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具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之后,上海的左翼文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核心凝聚力,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宣传与斗争、中国无产阶级的文学运动理论的指导、发展大众化的理论与实际、加紧大众化作品的创作、自我批判的必要”等一系列发展目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党的电影小组,就是左翼文化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在“党的左翼电影小组”领导下,左翼电影人在国民党出台40多条打压先进革命文化反动措施的白色恐怖环境之下,坚持“大众化作品的创作”方向,成功制作了70多部反映政治风云、全民抗战、社会问题、民生疾苦和国家危难的影片。这些影片,不但在当时是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优秀作品,在今天看来仍不乏经典性。这其中,就有我们这部歌剧中重点关注的《风云儿女》。因为,有《风云儿女》才有《义勇军进行曲》。

左翼电影开辟了中国电影民族化、大众化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培养了一大批电影文化新生力量。可以说,中国电影发端于上海,发展于上海,进步于上海,革命于上海。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讲的就是关于中国电影进步和革命之后,对历史和现在的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这也是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以左翼文化运动、左翼电影运动为核心树立主题的最基本观照。

本剧围绕左翼电影小组几位核心成员——田汉、聂耳、夏衍、司徒慧敏、许幸之、王人美等,在上海淞沪抗战爆发后至《义勇军进行曲》在全国唱响这个阶段中的经历、作为、情感,来历史地进行展现。这是同类题材创作的全新视角,它将更全面、集中地展示《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全过程以及诞生于上海的必然。

《义勇军进行曲》的主要内容和创作定位

从题材上来看,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并且以历史真实为镜像,所以在创作中,遵循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所谓大事不虚,指的是本剧中所涉及的事件,全部为真实的历史事件,歌剧中的主要角色田汉、聂耳、夏衍、司徒慧敏、许幸之、王人美、司徒母亲等也都是历史真实人物,绝无虚构。所谓小事不拘,指一些具体的情节、人物的具体情感、某种特定戏剧环境之下人物的语言、个别人物设置,有虚构或重组的成分在其中,但是这种虚构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真实的虚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

从戏剧事件的选择和安排上,主要为了实现两个目的:第一是讲清楚《义勇军进行曲》是如何诞生的;第二是揭示出《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上海的必然。

全剧共两幕六场,有序和尾声,以时间为顺序正向展开。虽然整体看来是正叙的手法,但是本剧的戏剧表现并非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在《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时间轴上,打开立体的空间,将与《义勇军进行曲》关系密切的人物、事件交织在一起。同时,本剧并没有将着眼点放在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物的成长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交集上,而是紧紧围绕一首伟大作品的诞生,通过所有相关人物在其中的作为开展戏剧的叙述,推动戏剧的发展,同时抓住几个特定的时间节点,给予主要人物内心情感的抒发和放大。

因此,作为一部反映历史真实的歌剧作品,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部群像剧,每个人物对于这首永恒旋律的诞生都有其需要完成的使命,剧中几位人物均有在特定环境、特定事件之下的核心唱段。这一点与通常歌剧作品中,侧重于表现一兩个主要角色的做法是不同的。在群像展现的基础上,本剧也相对突出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曲作者聂耳的塑造,并且为体现夏衍作为左联电影小组党的领导人的引领作用,安排了重要段落的重点表现,旨在展现左翼文化运动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历史现实。

全剧的六场戏,每场戏都有一或两个核心事件及核心人物,同时这些人物和事件之间又有很高的相关度,因为这些事件和人物对于《义勇军进行曲》的最终诞生,具有必然的推动作用。

序,混声大合唱的方式,展现这部歌剧大的时代背景,“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

一幕一场主要讲述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左联先锋人物们和上海市民义勇军决心誓死抗击日寇,担负起国家兴亡的责任。

一幕二场,两个真实事件,一个是党的左翼电影小组成立,一个是聂耳入党。虽然历史上这两个事件不一定是同时发生的,但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进行合理的缀连是需要的也是可行的,这样的处理可以让戏剧的表现更加紧凑和丰富。

一幕三场,有三个真实事件。前两个事件一个是国民党带领蓝衣社捣毁艺华电影公司,一个是“三友”录音机灌录的唱片正式发布。这两个事件确实只相隔两天,所以这段情节是历史性的真实叙述。但是接下来的一件事,就是《桃李劫》的主题歌《毕业歌》在百代录制,剧本中所采用的手法是跨越时空的“蒙太奇”,从1933年直接递进到了1934年。

二幕一场是春节团圆的戏,这个场景是中国人司空见惯的,是逼真的。这场戏中有一位虚构的人物晓月,她和王人美共同讲述了长城古北口抗战中七勇士的故事。古北口抗战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目的是引出“长城”意向,也为了展现田汉、聂耳、夏衍等有识之士,听闻国破家亡、战士的浴血牺牲时,所受到的触动和激励。同样的手法还在一幕一场出现过,那就是东北流亡学生白山。无论白山还是晓月,这两个人物的虚构只是名字而已,他们代表的是当时受苦受难的全体中国人民,也代表着中国自“九一八”事变开始,从东北、华北到上海,全国所面临的危亡绝境。这种代表性的展现,也是艺术创作中应该具备的。而在剧中这种虚构的真实,恰恰是推动田汉、聂耳等以笔为剑、抗击日寇的最直接的情感动力。

二幕二场,是田汉创作《风云儿女》的文学本,简单交代了田汉被捕、夏衍接力完成《风云儿女》电影剧本创作的过程。在田汉创作剧本的过程中,有几个心理外化的形象,通过女声、男声小合唱来表现。这种形式不仅让舞台表现更加新颖,同时也让内容的表达具有了更加丰富的角度。

二幕三场,首先是许幸之、王人美拍摄电影《风云儿女》片段的场景;然后是聂耳在亭子间创作,与田汉的心灵感应;接着是聂耳离开上海,夏衍等于浦江悄悄送别;随后是聂耳在日本完成《义勇军进行曲》之际,田汉尚在狱中,聂耳与田汉再一次在不同的时空遥相思念,相互鼓励;最后《义勇军进行曲》在百代唱响,传遍全中国。这场戏的内容比较多,均是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展现真实的历史和人物真实的情感。

两幕戏分上下半场,从内容上来看,上半场写实为主,下半场是写实和写意相互交融。这部歌剧中的人物,都是当年那些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文化艺术精英,他们都是中国文化的“义勇军”,所以在创作中,既要体现历史的厚重和深远,也要充分发挥艺术创作的想象,让舞台呈现出一种革命的浪漫气质,与本剧所表现的人物故事相吻合。

另外,根据情节需要,本剧合理安排了两次不同的戏中戏的场面,一是可以更经济地将希望表达的内容呈现出来,二来也可以增加观众观剧的趣味。在唱词写作上,兼顾戏剧性、叙述性,同时重点关注音乐性,无论是大抒情的咏叹、合唱、重唱,还是带有叙事性的宣叙,都会遵循中国语言四声的特点,注意合辙押韵,注重语感的音乐化;另外,剧本还对演唱形式进行精心设计,比如聂耳在亭子间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时,与田汉吟诵唱词的对唱、重唱,聂耳即将完成《义勇军进行曲》时在日本与远在国内狱中的田汉遥相呼应的重唱等等,都为作曲家的音乐写作和未来导演舞台的二度呈现提供了充分的想象基底。

历史是丰厚的,舞台是局限的,对于一部只有两个小时的歌剧而言,无法实现面面俱到。那么,就要在大量的素材中取舍,选择最适于歌剧艺术表现、最能够突出体现创作主题的人物、事件,来结构剧本,力求在凸显思想内涵和时代意义的同时,塑造出具有个性的鲜活人物、有冲击力的动人事件,让历史以生动的面貌展现给今天的观众。

立足于历史,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并牢记那段历史。只有不忘本来,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今天,才能更明确地走好未来之路。创作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是我们这一代文艺工作者应当自觉肩负并努力完成好的重大使命。

猜你喜欢
聂耳田汉义勇军
抗日义勇军英雄
——李海青
化险为夷靠淡定
聂耳,你是中华民族的英灵
简论田汉抗战期间的诗词
第32届田汉戏剧奖获奖名单
“五四”回望:论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田汉的戏剧批评
永远的进行曲——田汉和聂耳
1934年是我的音乐年——聂耳的歌曲创作
《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
回顾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朝鲜义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