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歌剧舞台上制造“影视感”

2024-03-10 17:19丁丁
歌剧 2024年1期
关键词:义勇军风云歌剧

丁丁

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是讲述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诞生的故事,因此创制意义重大。它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凝聚着中华儿女“不做亡国奴”的怒吼。

初读剧本,第一印象就是,该剧具有很强的影视感,好像在看一个快速切换的电视节目,目不暇接,连贯不停,带着我从一个场景进入另一个场景。

舞美设计的过程,如同解一道多元多次方程式。鉴于镜框式舞台的时空制约,歌剧演剧样式的要求,20多次的舞台场景变换,舞台设计起来困难很大。这些场景,有战争场面、提篮桥左翼小组秘密基地、艺华公司和电通公司的摄影棚、“三友”式录音机试听发布会、左翼人士的家庭空间等等。

起先,我一直苦恼于这部歌剧情景多、变化频繁、多时空并行(现实时空、心理时空、当下时空和未来时空),且迁换需要快速高效,要有那种“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感觉。但是,也正是这种限定,决定了这个戏的与众不同。

本剧以纪实文学《起来——〈风云儿女〉电影摄制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历程纪实》为参照,表现的是电影歌曲的创作过程。“影视感”或许是求解的“关隘”,基于此,我在舞台上创造了一个“镜头”,一个“zoom”。具体来讲,就是在舞台三分之一深处,设置了一组可以开合的硬质灰色边檐幕,在深度上可以分割舞台空间,功能上保证前区演出时后区换景的遮挡需要。再配合地面车台,这样就可以在不打断演出的前提下,完成下一场景的迁换。

通过这个“镜头”的运动,可以形成“全景”“中景”和“特写”,来突出或弱化某个主体或场景,组成空间,同时传递信息和情感。当它移动时,竟产生了影视语言中剪辑和切换镜头的通感,如同影视中以“淡入和淡出”和“闪黑”来表达时间、空间或情节的变化。场景自然而然地迁换,同时增强了艺术感和观赏性,观众则如同观看电影一般,不需要漫长地等待。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一直令我着迷,它是这座城市一个充满矛盾和魅力的时代——崭新闪亮的高楼大厦,装饰艺术和现代主义并置。“海派”,定义了这座城市的时代精神,这体现在艺术、时尚、文化、文学、电影甚至烹饪方面。一方面,“东方巴黎”是当时中国最富裕、最开放、最现代、技术最先进的城市,是远东第一国际大都会,光彩夺目;另一方面,它也是中国最混乱、最危险的地方,还有独容通仄的“下只角”、弄堂、石库门,是被日本作家存松梢风冠名的“魔都”。就在那个波谲云诡的时代,一批有家国情怀的热血文艺青年正齐聚这里,以笔为枪,开展左翼文化运动,号召全国人民同仇敌忾,鼓舞着大家坚持抗战的斗志。通过我们创造的“镜头”,配合布景,运用丰富的视觉元素和手段,对上述背景和特征做了清晰的交代和精心的描绘。

这道开合的“镜头”,还是多媒体影像呈现的重要介质。“风云变化”是这部歌剧的主体视觉意向。多媒体设计师胡天骥,将“风云密布”“风雷激荡”“风起云涌”投射于其上,在舞台上营造、呈现了孕育《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風云时代”。

由于场景多、布景数量大、灯位受限,灯光创作上难度极大。灯光设计任东升老师在创作中非常克制,力求和布景、服装调性一致,浓淡得当,整体呈现出一种老胶片的质感。

上海戏剧学院人物造型设计专家徐家华教授,通过服装、化装和细节调整,来塑造剧中的这一组“风云人物”——既要严格遵循历史真实、生活真实,以人物的思想、性格、职业特征等为依据,同时还要为这些歌剧舞台上的人物,进行造型上的艺术化处理。她在追求鲜明时代特征、地域特征、人物类型特征和个性的同时,也注重岁月的厚重感和精良的做工。

这是中国的波希米亚时代,上海就好像黄浦江边的法国蒙马特,但战乱时代的悲惨景象也随处可见。这是何等对比鲜明、错综迷离的世相。在“光”和“影”的共同作用下,我们在剧场里做“剪辑”,在空间上处理“蒙太奇”,让“田汉”“聂耳”“王人美”在舞台上上演他们的“艺术家生涯”。就像导演廖向红在她的阐述里形容的那样:“风云时代涌现风云人物,风云人物演绎《风云儿女》,《风云儿女》孕生风云歌曲。”

猜你喜欢
义勇军风云歌剧
抗日义勇军英雄
——李海青
风云三号E星初样星
窃听风云(九)
走进歌剧厅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象甲风云
《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
象甲风云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