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功利化阅读打击孩子的阅读兴趣

2024-03-13 09:16吴梦娇
家长 2024年1期
关键词:功利化名著意义

□吴梦娇

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家长不应将阅读视为一种提高孩子语文成绩的手段,而应将其作为一种陪伴孩子终身的习惯进行培养。只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发挥原本的意义,真正实现“开卷有益”的目的。

随着“大语文时代”的到来,阅读的重要性进一步得以凸显,语文学科的考核也加入了对阅读量的考查,无论是老师还是教育专家,都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一时间,“读书热”在家长群体中风头正盛。

家长们重视孩子的阅读是好事,可是如果方法不得当,只能让开卷有益变成“开卷有害”。越来越多的家长向我反映:“为什么我越强调阅读,孩子对课外书就越抵触?”这是因为很多家长在强调阅读时,过分强调阅读的功利性,恨不得通过阅读尽快提升孩子的语文成绩。实际上,阅读并不是“万能钥匙”,阅读的成效并不是显性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因此,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家长不应将阅读视为一种提高孩子语文成绩的手段,而应将其作为一种陪伴孩子终身的习惯进行培养。只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发挥原本的意义,真正实现“开卷有益”。

名著“快餐化”是重灾区

曾经有一位家长得意洋洋地跟我说,自己的孩子目前已经读完了中国的四大名著。听完这话,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惊喜,而是担忧。担忧家长在引导孩子阅读的过程中陷入了盲目与浮躁的情绪中,只重结果,不在乎过程。于是,我问这位家长:“四大名著字数多、思想深刻,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极高,别说是孩子,就是有些成年人也难以读一遍就深刻领悟,为什么要给孩子推荐这些书呢?”这位家长是这么回答的:“都说读书好,那么读名著肯定更好,我就想让孩子省时间省精力,读最好的书,一次到位。”听完这位家长的话,我只能苦笑连连。

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家长在引导孩子阅读的过程中一上来就是四大名著,难道这些家长真的不了解其中的阅读难度吗?其实他们并不是不了解,而是希望孩子能够读最少的书,收获最大的阅读效果,从而减少花费在阅读上的时间与精力。实际上,阅读的收获并不是立即显现的,不是说孩子读了一本好书就能够立刻汲取其中的写作方法、好词妙句或领悟思想内涵,阅读的深度与思考的角度也会影响孩子的阅读效果。安徒生童话是名著,中国四大名著也是名著,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只要选择积极且有正能量的书籍就没有高下之分,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如果家长一开始给孩子推荐的是安徒生童话,孩子可能会津津有味地沉浸在童话世界中,如果家长一上来就将《红楼梦》摆在孩子面前,孩子很可能被这本大部头的名著吓到,即使硬着头皮读也是读得云里雾里,最终失去阅读的兴趣。

不仅如此,读完一本书从来不是阅读的目的,如何让孩子收获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并且从中感受阅读魅力才是家长应该关注的重点。有的家长想让孩子读四大名著,又意识到孩子的阅读能力有限,于是就让孩子阅读四大名著的少儿版或缩写版。有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跟我说:“老师,我读完了《尤利西斯》。”我听后大为惊讶,忙问这本书讲了什么故事。这个学生得意洋洋地说:“小说讲的是青年诗人斯蒂芬寻找一个精神上象征性的父亲和布卢姆寻找儿子的故事。”可是当我进一步追问读后的感想时,他却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原来,这个学生只读了《尤利西斯》的简介,就认为自己读完了整本书。当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想时,他满不在意地说:“反正这本书就讲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故事不就等于读完了整本书吗?”由此可见,“功利化阅读”以读书的难度与数量作为评判阅读的标准,很难让孩子享受到阅读的真正魅力。这样的阅读就好像吃脱水蔬菜,看似吃的是“绿色食品”,却和吃真正的蔬菜相去甚远。名著之所以是名著,不是因为它讲述了一个好故事,而是因为名著的血肉中蕴藏着无尽的价值与思想,如果抛开这些血肉只看骨架,名著的魅力便会大大削减,孩子看到的也只是没有灵魂的“一副骨架”。

阅读引导切莫追求“见效快”

“老师,阅读是不是不适合我的孩子,他这学期读了很多书,怎么期末的阅读部分还是不理想呢?要不然您就让他‘刷题’吧,阅读对他来说真的没什么作用。”这是一次期末语文测评公布后,一位家长在我办公室里“崩溃”时的“实话实说”。经过询问了解到,这个学生的语文阅读一直是弱项。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家长听从了老师与教育专家的建议,开始猛抓孩子的阅读,要求孩子每天必须阅读优秀课外书籍。可是经过了一学期的“刻苦读书”,孩子的语文成绩还是不理想,于是家长产生了想放弃的念头。我拿过孩子的测评试卷和家长一同分析,发现孩子的理解能力较弱,对文章中心把握不准确,因此造成了失分。但是以前的试卷却显示,孩子做题完全没有思路,是乱写一通的。相比之下,这次测评的阅读部分,孩子有了明显的想法,虽然想法还不够深刻与精准。在我的分析下,家长渐渐恢复了信心。我告诉家长,孩子本身在理解能力上存在短板,阅读收效慢,但是贵在持之以恒,尤其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阅读的难度会逐步加大,到时候孩子再“恶补”阅读就难上加难了。

在如今教育“内卷”的情况下,“见效快”成了家长追求的终极目标:孩子计算差,就让孩子刷数学题;孩子英语口语差,就给孩子请外教……可阅读与这些教育行为不同,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能一段时间的阅读并不能让孩子在语文学习上突飞猛进,但是长期坚持阅读能让孩子受益终生。因为阅读不仅打开了孩子的视野,丰富了孩子的认识,还能够影响孩子以后的人生。

除此之外,家长还要意识到,无论是阅读引导还是亲子阅读,最重要的都不是书,而是孩子本身,要将关注点从阅读文本转移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成为阅读活动的主导者,鼓励孩子在阅读中不断思考产生新的感悟,拥有新的认识与成长。因此,当孩子谈到自己不喜欢某一本书或者对某一作品发表剑走偏锋的读后感时,家长不要批评与否定,而要让孩子说一说原因,引导孩子在阅读中树立个性化认知、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才会让阅读变得有意义、有价值,并让阅读成为陪伴孩子成长的良师益友。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功利化阅读”的出现并不意外,实际上,这是教育焦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体现了当前的教育困境。但“功利化阅读”并不适合学习阶段的孩子,尤其是上小学的孩子,这容易让他们对阅读产生严重的误解与焦虑,让他们对阅读有抵触情绪,难以将阅读视为自己人生路上的“伴侣”。

其实,阅读就和人生一样:不是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就像没有孩子能够读懂每一本书、透彻理解每一句话一样,但是经历人生中的“无意义”时刻也是一种意义,就像阅读一本书本身就意义非凡。

猜你喜欢
功利化名著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解决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的创新机制研究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追求一流大学建设不能功利化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功利化及其主体性失落
对“无功利化阅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