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研究

2024-03-13 09:10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第二小学刘加勒
家长 2024年1期
关键词:教、学、评目标评价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第二小学 刘加勒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关于教学评一体化的研究越来越多,它是关于教师“教”、学生“学”和课堂评价之间的有效配合,且具有评价性质的新型教学理念,对于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目前还有部分教师在数学课上对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落实存在问题,比如教学目标设计不明确、问题提出缺乏时效性等,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笔者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践探索,在本文探讨了以“问题提出”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对策和建议。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应用现状与价值分析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应用现状

1.“教、学、评”脱节的模式。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评”一体化这一理念的落实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教学设计环节缺乏对本班学生学情的整体分析,因没有进行学前检测,对小学生的数学基础、已有经验和实际的认知能力掌握不充足,导致制定的课堂目标与学生的学情难以契合。在教学实施环境未能及时检测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对于学生们的评价也是在教学结束之后,通常以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以及考试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会造成评价不当的问题,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作用,这样的评价方式太过单一。可以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情、评价存在着相互脱节的问题,要试图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把教学、学习、评价三者有机结合。

2.师生问答占主流的课堂教学。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以突出自身的“讲”为主,单向给学生传输本学科的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这种“我讲你听”的机械模式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萌生与强化。在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中,教师通常以“师生问答”为主要方式,教学活动主要在提问上,学习活动体现在回答问题上,这样就造成出现以下问题:第一,回答问题的学生并非全体学生,教师不可能让班里每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一遍问题,所以课堂提问这种评价方式只能检测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难以发挥反馈、指导的作用;第二,教师提问的频率太多,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停留在浅层,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无法获得提升。

3.纸笔测验为主导的评价方式。

目前,数学学业质量评价还是以纸笔测验为主,虽然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准确、客观地掌握学生对本学科基础知识、概念的掌握情况,但是却无法检测到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其他能力的发展情况,只能片面地检测学生在记忆、理解方面的技能。在这种评价方式下,通常教师为了让学生获取更多的分数而“教”,学生也为了考试而“学”,往往只注重刷题。在课上课下教师习惯给学生布置大量的题目练习,这样就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知识的“容器”和“刷题机器”,不利于促进其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研究其他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评”一体化的应用价值

1.检测更广泛的教育结果。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倡导教师在以纸笔测验为主的基础上,融合其他多种的评价方式,在课堂上采取表现性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表现和学习行为进行多方位的评价,确保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均能得到发展。将“教、学、评”一体化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利于检测更为广泛的教育结果。比如,教师在课上经常开展小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空间和机会,并针对每个小组探讨的结果进行评价,除了教师对学生评价之外,还让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这样可以改变过去“师生问答”为主的评价方式,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在课上的参与度,彰显他们在评价环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合作学习能力都能得到检测与发展。

2.帮助学生有方向地学习。

将“教、学、评”一体化落实到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必须把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课堂评价相结合,这一理念的有效应用可以推动学生更好的学习,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第一,可以让学生明确整堂课学习的方向,使他们形成清晰的目标。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教、学、评”一体化的区别在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了解通过某节课的学习需要达成哪些目标,即在学完之后应该得到怎样的学习结果,明白自己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如何达到预期学习目标。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评价,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情况,也可以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第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学情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通过让学生参与评价来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使学生对自己学习中的收获、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评价,从而明确自己真实的学习成果和预期目标,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正和改进,使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二、以“问题提出”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对策

(一)“教”:调整教学方式

1.巧妙提出问题,为教学目标达成做铺垫。

一切“教”和“学”的活动都必须围绕某节课的教学目标来展开,在正式实施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先了解本班学生的学情,并围绕新授课的主要内容来巧妙提出问题,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做好铺垫。通过罗列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使他们明确接下来学习的方向,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比如,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就结合本课内容巧妙地提出了一些问题:“如果我们想要表示谁是谁的几分之几应该怎么办呢?你知道分数都由哪部分组成吗?和我们之前学的数有什么区别呀?请你说一说,谁是分母,谁是分子,中间的那个横线叫什么?”通过提出这些问题可以初步让学生知道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分数”有关,指明接下来的学习方向,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课堂上教师应引领学生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几分之几,使他们会读、会写分数,并掌握分数的大小,这样一来,可以顺利的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所以,通过提出问题可以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做好相应的铺垫。

2.以学生为主体,科学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要想进一步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转变以往以“教”为主的陈旧思想,在教学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理念,围绕学生的数学基础、已有经验和实际的认知水平来科学制定某堂课的教学目标,确保目标在学生们的接受范围内,使他们“蹦一蹦”就可以“摘到桃子”,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习得与掌握。

比如,在学习“100 以内加减法”时,教师认真考虑了“在学完这一单元内容后,学生应获得怎样的知识、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如何让学生形成持久的理解?应该达到怎样的迁移目标?”等问题。并从“思维迁移”“意义理解”和“知识技能”三个层面设定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知识层面的目标: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算法,对算理形成清晰的认识;可以正确计算、解决实际的问题。意义理解层面的目标: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理解加减法的运算道理;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相加减的内涵,掌握算法;在加减法的意义理解下,掌握解题的策略。思维迁移层面的目标:使学生可以把计算2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方法迁移运用到本单元;可以从不进位、不退位逐步迁移到进位、退位的计算上;可以把两位数加减法逐步迁移到多位数的加减上。在设置以上目标时,教师始终围绕本班学生的学情,确保这些目标可以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到。

3.优化教学方式,确保“教学评”一体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采取多样的、有效的且新颖的教法来吸引学生的目光和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和课堂评价环节中,对新的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客观对自己的表现和课堂收获进行评价等,从而确保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课堂评价趋于“一体化”。

比如,在学习“负数”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负数,教师借助了多媒体来实施教学,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张夏天游泳的图片,并问:“夏天的气温会高到多少度呢?”接着展示了冬天穿羽绒服的图片,问:“冬天为何穿这么厚呢?气温变成多少度了?”通过这样的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有的学生认为夏天最高能到32℃,冬天则低至-10℃。这样教师抓住时机给学生讲解“零下”的符号表示,继而引出负数的存在,如电梯的-1层、-2层,家庭的支出180元可以记为-180元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负数”的学习兴趣,确保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

(二)“学”:促进主动学习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引导主动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让教学“生活化”的理念,所以在提出问题时必须考虑本班学生的实际生活,尤其是在学习过于抽象、过于复杂的数学知识时,教师联系生活中的事件或现象来提出问题更容易唤醒小学生以往有关的经历或经验。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来探究数学、学习新知,一方面可以拉近数学课程与生活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主动思考,使他们主动地“学”。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数除法”的知识时,教师结合日常生活中“买菜”来提出问题:“今天爸爸下班买了4颗娃娃菜,一共花了12.8元,请问每颗娃娃菜是多少钱?”教师把小数除法计算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学生列出相应算式:12.8÷4,然后进行运算,如此一来有利于提高其计算能力。再比如,教师还可以融入如今火热的“微信发红包”来设计提问“过年时亲戚喜欢在群里发红包,妈妈零钱有21.6 元,想发给三个人,使三个人的金额一样,你觉得每个人应该发多少?”通过生活化的提问促进学生对小数除法的主动思考。

2.依托情境提出问题,促进主动探究。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某个具体的情境为依托来提出问题,将数学问题置于具体的情境中有利于把小学生的思维力、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在问题上,激活他们的个体思维,便于学生体会数学的乐趣,提升他们对问题的主动探究、分析和解决能力。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机械的提问形式,给学生创设独具一格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学”的主动性。

比如,在学习“鸡兔同笼”时,教师给学生展示了鸡和兔子关在笼子里的图片,看完图片之后有个别学生产生了疑惑,问老师:“为什么要把小鸡和兔子关在一起?为什么不是小鸭子、小乌龟或其他的动物呢?”教师进行了评价:“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是一个很善于思考的同学呢!老师现在来告诉你为什么。”接着,教师又出示了《孙子算经》当中的一句话,让学生阅读,以此来解答他们的疑惑。看完“今有雉……雉兔各几何?”这句话后,学生又出现新的疑问,大胆地提问:“老师,‘雉’是指的什么呀?是小鸡吗?”在丰富的图片情境中学生们纷纷针对本节课的主题来展开探究,提高学的主动性。

(三)“评”:完善评价方式

1.以合理提问为载体,进行客观评价。

数学学科是与我们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一个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真实的提问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还有利于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展开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用合理的问题作为评价载体为数学课堂提供服务,同时也便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教师应以合理提问为载体,多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反馈和指导作用,对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首先在黑板上画出圆,然后组织学生标出它的半径、直径。教师及时反馈:“这位同学半径画得真认真。画半径先要找什么呢?”讲台下的学生回答说:“圆心”。教师说:“对,先找圆心。那现在谁来画直径呢?”教师点名让一位学生上台画,但是他说:“老师,我不太会画。”教师对他进行了激励性的评价:“我们刚才已经成功地画出了一条半径,你想一想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到黑板上试试,也许就成功了呢!”在教师的评价下,这位学生大胆尝试,缓慢地画出了一条直径。在此过程中教师没有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更没有批评,而是鼓励他,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充满自信。

2.以学生自评为引领,优化评价实效。

在以往的课堂评价中通常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缺少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这样不利于提高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要让评价主体多元化,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环节当中,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和表现自评,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互评,这样一来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沟通、磨合,使他们在课上积累更多评价经验,锻炼学生的自评能力。通过以学生自评为引领,还有利于优化评价的实效,让学生的学习和评价融为一体。

比如,在组织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有位学生在计算6×24+4×24 这个算式时竟然计算两个算式相加的结果。这时教师邀请他的同桌对这一计算过程进行评价,同桌说:“老师,我觉得他的计算过程过于繁琐了,我们刚学过分配律,可以变成(6+4)×24这个式子来计算,用10 乘以24 更为简单、快速!”教师邀请学生参与到评价中,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一方面锻炼互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互评中找到自己计算过程中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优化了评价的实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应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整体质量,促进数学教学的变革。因此,教师应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合理应用该模式,不断优化教学的形式与方法,确保数学课程“教、学、评”的高度一致,以“问题的提出”为核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教、学、评目标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中化学“教、学、评 ”一致性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研究的总体路径与思考
探寻构建“教、学、评”和谐有效的语文课堂
从“教、学、评”三个步骤出发浅谈如何搞好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