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态多姿 朴茂天成

2024-03-15 00:12叶文
阳光 2024年2期
关键词:刻工结字书家

叶文

陕西耀县药王山,因唐代药王孙思邈隐居于此地而得名。药王山博物馆现存石刻、石碑及摩崖造像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计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诸朝佛教、道教、佛道混合造像百余通;佛、道教圆雕石造像及石塔五十余座;北周、宋、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石碑一百三十余通;隋、唐、金、明摩崖造像四十三尊;金代古建一座;道教宫观壁画两幅;明清建筑群两处和大量明清石牌坊、石雕等。

佛教于东汉由印度传入中国后,到南北朝时期已经在民间普及开来,在中国北方地区雕刻佛像已蔚然成风。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及地理环境下,人们常以家族或结邑组织方式集资,采用在中国产生已久的石碑形式、雕刻出供奉佛教的宗教石刻——造像碑。在关中地区道教信徒也采用了这种形式,雕刻了一批道教造像碑刻。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的《姚伯多兄弟造像记》即为此处最著名的道教刻石。因南北朝时期,道教碑刻存世较少,此刻石就显得尤为珍贵。

《姚伯多兄弟造像记》亦称《姚伯多兄弟造文石像》。正书,二十三行,每行二十八九字不等。石刻。碑阳、碑阴、碑侧均刻有造像和文字。自清代中期书家重新认识了汉魏六朝碑版的价值后,在书法界掀起了向民间书风学习的热潮,此风至今依然盛行,已形成与“二王”帖派書法相对应的碑派书法。此类书家崇尚粗头乱服式的荒率之美。正因如此,《姚伯多兄弟造像记》一经面世,就引来了书家的普遍关注。康南海评此类碑刻“拙厚中皆有异态”,评者说:“变化不可端倪,字形大小参差,笔画巧拙相生,极富自然活泼的意趣。”然而此异趣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却要做一番分析。一般说来,北魏造像分雅逸和粗犷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雅逸者由书家书丹后由名刻工刻成,此类作品书者和刻工均为高手,故还原作者笔意较为充分。点画细腻、结字规整、章法完美。如北魏皇家墓志中的《元桢墓志》《元怀墓志》等。另一类是未经书丹而直接由刻工信手刊刻,因而具有粗犷、草率、任意布置、面貌多变的特点,如《杨安族造像》《惠荣造像》等。那么是否还有第三种情况,民间书手书就后,由普通刻工刻成,则产生了另外一种审美形式。章法上相对均匀,结字上却生发出许多荒率之意。细读《姚伯多兄弟造像记》应为此类作品的代表。从用笔上看,《姚伯多兄弟造像记》书丹者以圆笔为主,保留着许多隶书笔意,如走之捺,心钩隶意明显。但由于刻工误刻,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更多的是方笔和以方笔为主的线条。刻工大概是先用切刀,然后直接冲出,收刀时不十分讲究,故而产生一种异状线。从结字上看,字形趋于扁方或不规则形状。横画主线伸长,倚侧之姿颇多,如:“穷”“会”“畅”等字。此类恣意无度,形无常态的字形在该造像中大量出现。也正因这类字形的出现,给今天的书学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一般人的眼中,汉字是方正的,点画、结字应以唐楷为标准。自清中叶以来,书家已不满足规规矩矩写字这一书写模式,他们把眼光投向汉、魏、六朝,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更加美妙的世界:“原来字还可以这样写”。从章法上看该造像基本上横成行,竖成列,但由于字形大小的差异,并未使观者有“状若算子”之感,由于它是民间造像,逸笔草草,更增添了它的野逸之气,由于此石刻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其风化等自然因素更产生了浑厚、朴茂之感,平添了几许苍茫、神秘。

综上所述《姚伯多兄弟造像记》虽为民间书手、刻工完成,不是十分精细。但其字态多拙趣,含妙理,天真浪漫,用笔浑厚、苍劲、以方带圆,理隶相融,通篇体势宽博流畅,气满神足,拙朴苍浑。这是书丹者书法的拙朴和刻工粗犷的刀法“合二为一”的妙作。对于当代已具有相当创作能力且需要打破自己的贯有思维,提炼出自己个人风格的书家无疑是一剂良药,如果提炼的好,在此类碑版的基础上形成自我的创造风格就不远了 。

叶 文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平顶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艺术展,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展览,全国首届大字书法展,全国首届行书展览等十余次。

猜你喜欢
刻工结字书家
文人匪事
回到中国古代书法现场的书法理论再探索——刘兆彬《秦汉简牍笔法与结字研究》序
杂说书家之性灵
《石门铭》技法探微(二十)
书法“结字意识”的训练和培养(课堂实录)
楼兰简纸文书书法解析(十)
泰山石刻刻工述略
大美不言 大朴不雕——记青年书家郭汉亮
《汉张迁碑》的刻工与拙朴美
明清徽州刻工发展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