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及解决策略研究

2024-03-20 20:07李彩婷曹灵博
山西青年 2024年1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就业指导毕业生

李彩婷 曹灵博

1.嘉应学院计算机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2.嘉应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的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076 万人,比上一年又增加了167万,高校应届毕业生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就业难的问题会更加突出。调查发现,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没有马上求职应聘,而是选择支教、旅游、兼职、创业、在家陪父母等生活方式,使其毕业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投入到较为正式或相对稳定的职场中,对于这一现象,我们称之为“慢就业”现象。研究显示,“慢就业”现象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慢就业”现象已经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重要因素[1]。本文分析了“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并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提出解决“慢就业”现象的策略。

一、分析“慢就业”现象及成因

“慢就业”现象可以分为积极型和消极型。积极型“慢就业”群体一般包括考研、考公、考编、创业等高校毕业生群体,他们往往具有清晰的目标、主动学习的技能,希望以此方式自我沉淀与积累,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对于另一部分因缺乏就业主动性,缺乏求职就业能力,或是在求职选择时感到迷茫,抑或因为家境优渥而暂缓就业,属于消极型“慢就业”群体[2]。“慢就业”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在此我们把成因归纳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四个方面。

(一)个人因素

导致“慢就业”现象的个人因素在于学生个体本身。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其是否积极主动就业由其个人主观意识决定,而影响学生主观意识的原因,我们称其为内部因素,其包括学生个人的意识观念、就业能力、意志品质等方面。

第一,在意识观念方面。部分大学生求职意识淡薄,缺乏积极的就业观念和就业责任感,不明白就业对个人、家庭、社会的重要意义。部分大学生由于自我角色和定位认同的迷失,没有目标,找不清自身定位和自我认识。

第二,在就业能力方面。部分大学生没有好好利用在校期间这一宝贵时期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与知识技能水平,没有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增长自己的实践能力,导致其在毕业时缺乏就业能力,竞争力不强,最终在求职过程中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第三,在意志品质方面。大学期间是人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部分大学生虽然成长,但不够成熟。其主要表现为缺乏忧患意识和理想主义,自身情绪控制及抗压抗挫折能力较弱。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面对多次投递简历无果、面试失败后,逐渐失去信心,甚至产生自卑、逃避等就业心理。

(二)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港湾,其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根深蒂固的。家庭因素导致“慢就业”的原因可以归纳为生活水平方面、家庭教育方面等。

第一,在生活水平方面。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居民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网络信息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00 后”学生兴趣广泛、个性强烈、见识丰富,在面对选择时,更加注重自身情感需求以及个性化的发展,不愿被常规职场束缚。同时,部分家庭并不急需毕业生分担经济的压力,而是希望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增长见识,他们也能够接受毕业生的“慢就业”,并且为其提供经济支持。

第二,在家庭教育方面。受传统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背景的影响,我国大多家庭的家长往往对子女的成长过程干预过多,当学生面临人生职业选择这一重大决策时,往往会受家庭影响,部分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受父母影响较大,比如部分学生选择考研、考公、考编等,并非出于个人主观意愿,他们对这些选择没有理性的认识,只是遵从家长的决定。

(三)学校因素

高校是大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高校的一些客观因素也是导致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原因。

1.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方面。(1)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理论研究仍需提高,在实践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内容不够深刻,对于这部分教育往往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理论讲解,教学内容往往采用理论知识加实际案例的分析。(2)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专业性不强,力量薄弱。辅导员是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主干力量,但由于其工作性质和岗位职责,大部分辅导员并不能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因此在具体工作中的效果并不理想[3]。

2.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普及,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脱节。(1)部分高等院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标新立异,培养的人才缺乏对应的就业岗位。(2)高校的专业设置调整速度无法跟上新兴职业的需求。(3)目前高校教育普遍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大都是理论课相关的实践,缺乏社会实践。

(四)社会因素

社会作为所有人共同生活的大环境,其本身的一些变化特点也在影响着就业。深入分析这些特点,对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与就业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环境不断变化,我国经济增长也面临着压力。近年来,我国经济速度稳定性增强,传统行业的岗位趋于饱和新兴行业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不稳定性仍然存在,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毕业生就业。

第二,毕业生数量对就业的影响。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因此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大学生在入学时一定程度上会更倾向于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这就导致这些专业培养的人才数量远远多于社会需求。

第三,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增加。随着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对人才的质量也有了更高要求。另外,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不少企业在招聘过程中,相较于本科和专科学历的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具有扎实专业功底和较强动手实践能力的研究生。

二、“三全育人”理念下“慢就业”解决策略

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4]。全国高校着力构建“三全育人”育人体系。就业作为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要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充分结合就业形势、学校特征、专业特色、学生特点,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指导、全方位保障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一)全员育人就业

全员育人就业理念,即对就业育人的人员范围进行明确。全员育人就业应包含但不限于全校教职员工、学生家长以及全体学生。

首先,处于就业育人工作一线的是辅导员。辅导员是学生联系最多最密切的老师,他们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本职工作,同时承担着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等相关课程教学工作。辅导员应该积极参加就业相关课程培训,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课程教学能力。同时,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要了然于胸,熟悉就业相关流程如协议签订、档案派遣等。同时,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将就业观、择业观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和择业观念,增强就业竞争力。

其次,在就业育人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是专业课老师。专业课老师对专业认识深刻,对行业充分了解,很多专业课老师拥有大量的企业资源。充分发挥专业课老师在就业育人中的作用,不断提升专业课老师的教学能力,增加更多的实践内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在就业育人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育的积极性和能力。改变学生就业观念,增强忧患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为就业做准备。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专业技能竞赛等,积极邀请校友或者用人单位来指导,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二)全过程就业育人

全过程就业育人是对学生整个成长过程进行就业相关的育人教育。其包含就业准备期育人、择业期间育人和就业后育人。要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确定指导内容,从而达到就业前有充分规划和准备,择业期有精准指导和帮扶,就业后能反哺在校生,帮助毕业生完成角色和环境过渡,顺利进入社会。

就业准备阶段,是学生为就业储备专业知识、技能和就业技能的时期。在此过程中的教育,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树立目标到培养能力再到不断实践。大一是适应期,要抓住契机,利用入学教育开展专业认知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通过校友和知名人物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培养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大二是学生专业知识积累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要充分发挥专业课老师的作用,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就业教育,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培养专业技能。大三是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时期,要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积极解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岗位和了解行业。

择业阶段,也是学生人生抉择的重要时期。学生在这个时期内会面临多重选择,例如考研、考公、就业、创业等。在此期间,要指导学生充分认识每种选择,从自身意愿、家庭情况等实际出发,充分思考,避免盲目和从众心理。学校要深入开展考研、考公、就业等教育,邀请优秀毕业生开展求职经验与技巧讲座,帮助学生解决求职过程中的问题。同时,要开展精准帮扶,推送就业岗位,提供就业心理疏导,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就业后阶段,是学生顺利找到工作后的时期。这段时期,要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不能毕业就“失联”。将他们的经历经验总结成文字材料,利用多媒体对在校生进行宣传教育,将他们的所见所思通过线上或线下的形式同在校生分享,促进在校生认识职场、认识行业。毕业生是优质的资源,他们在就业育人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全方位就业育人

“三全育人”理念中,全方位育人一种是空间上的要素,涉及学校教育活动中的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以及学校之外的家庭、社会等多个领域。因此,全方位就业育人也需要以学校为根本,深入发展校内教育力量,拓展家校、校企、校友等平台,进而给学生提供线下结合线上的教育资源,从课内理论到课外实践,最终到社会中开展实践的平台。高校作为组织机构,在就业育人中要充分发挥统筹和组织作用。

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完善就业指导组织机构,促进就业指导队伍素质全方位提升。当前部分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广泛,例如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提供就业信息、解答就业疑问、组织招聘会、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及模拟面试等第二课堂活动,但总体来说,就业指导中心工作广而不精,繁而不细,很难满足就业指导一线工作人员成长需求以及学生需求。高校要扩充就业指导中心力量,完善就业指导中心职能,积极引进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创业指导专业研究人员,并以点带面,定期为就业指导工作一线人员开展培训,进而提升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总体素质,促进就业育人工作质量全方位提高。同时,就业指导中心要为学生提供优质就业信息,定期解答学生的就业疑问,对消极就业情绪进行疏导,加强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解读,结合学校特征进而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开展校企合作,加强访企拓岗等工作。高校作为高级人才的培养场所,其本身拥有大量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高校要统筹各二级学院,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友资源,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开展职业认知、生涯规划、就业能力、创业指导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更早更多地接触社会。同时要积极开展访企拓岗,努力构建与企业沟通的桥梁,牢固与用人单位的关系纽带,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实习与就业机会。

三、结语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是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就业在一方面影响学生实现个人价值、获得幸福感,另一方面对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经济进步以及“中国梦”的实现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慢就业”成因,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提出解决“慢就业”问题的一些策略,为高校就业育人工作提供有益参考意见。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就业指导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