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校长的高等教育思想探究
——以郭秉文为例

2024-03-20 20:07何晓越
山西青年 2024年1期
关键词:师资办学大学

何晓越 张 怡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一、中国第一位教育学博士

(一)清心书院的学习

郭秉文出生于1880 年2 月16 日,祖籍江苏江浦,出生于上海。1842 年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为西方文化教育登陆中国的重要区域。[1]郭秉文年幼时,进入上海清心书院进行学习。清心书院的教学内容更多包含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更紧密的教学方式也更符合学术接受知识的心理规律;与旧式书院相比,清心书院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因为郭秉文一开始就接受清心书院的培养,较早受到近代西方科学文化精神的熏陶和影响,为他进一步接受近代西方大学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乌特斯学院的学习

在清心书院毕业后,郭秉文任职海关、邮局,当时正值戊戌变法前后。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民族危机,变革的呼声此起彼伏,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废科举、办学堂、育人才”。郭秉文并不能满足于在清心书院接受的中等教育,他想继续深造从而立志于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郭秉文因“国事败坏”而“思者有之”,“盖以不兴之理,而不救其亡”;而育人,全凭“育”,故游学美利坚。[1]

(三)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习

郭秉文在乌切斯特考取哥大修读理学士学位后,马上到哥伦比亚大学修读教育学,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研究生院是美国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教育学院。当时在学院任教的有一批大师级的人物,如实验主义教育大师杜威、著名教育家孟禄、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等。在哥大学习期间,不仅让郭秉文在学业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在教育思想上也有了许多新认识。从往后的办学实践活动来看,郭秉文的办学思想重要渊源之一是当时哥大注重宽广的知识面与精神相结合的专业知识、注重积极筹措资金谋求学校发展的办学思路、注重教师对学校各方面管理的参与等。

二、高等教育思想付诸实践

(一)“以诚为训、止于至善”的校风建设

从以往历史的办学经验看,管理一所大学没有正确鲜明的治校理念是不行的。郭秉文从接受江谦校长的邀请就开始思考对于学校的校风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所以他在主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期间,协助江谦校长制定了南师大时期的校训“诚”字,他在东南大学再次提出校训“止于至善”。郭秉文建立了“止于至善”的校训,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以及学校实际对学校管理的理论创新,理性反思经验,逻辑论证严密。就大学教育而言,治校要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止于至善”就是要在“四个平衡”上进行努力。持诚至善,贵在天理,遂逐渐形成了以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为核心的、南高东大朴素勤勉的学风和精神风貌。

(二)打造东南大学师资力量——名师荟萃

1.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办一所好大学的关键

一所大学的高质量办学水平是建立在优秀师资队伍的基础之上,真正做到“寓教于大学”,培养出高质量的师范毕业生,这必然要求学校具有优秀的师资力量。郭秉文早年留学美国时,被美国大学强大的师资力量所震撼。当时的哥伦比亚大学云集了一大批既有杰出的科研能力,又创造了优异教学成绩的著名学者,使得哥伦比亚大学声名鹊起。所以郭秉文觉得“大学教育,当然是师资先行”。[2]回国后,郭秉文抓住一切机会,延揽优秀教师,不断促进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和教师质量的提升,继而造就了一支水平过硬、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2.礼贤下士,诚揽人才

郭秉文把延聘优秀师资作为学校办学的首要任务,特别注重从海外留学人员中寻找师资力量,寻找各个学科领域的拔尖人才,这是从当时中国学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的。每当聘请老师时,郭秉文拥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做到礼贤下士,诚揽人才。首先,他以平和的人格魅力广纳贤士,对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一再邀约赴任,甚至亲自登门拜访,以真情实感感化才子。其次,坚持学时优先、兼容并蓄、学以致用的原则。郭秉文遵循学以致用、唯才是举、以治学水平为第一准则,推举英才。最后,抱着只要学有所长,就能在学校拥有一席之地的思想自由原则。

3.稳定师资,用心培养

除竭诚相聘名师外,郭秉文还充分利用本校条件或创造机会用心培养各教员。其有效举措之一,即支持教员考察、游历或出国进修:“教员之养成有派往各地游历者,有派教员至美国留学英教授法者。”[3]他认为,教师教学既要学习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又要学习国内客观实际。他鼓励教师走出中国、放眼世界、融合中西方先进的文化于一身。回国后,这些学贯中西的专门人才都回到了教育领域,帮助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通过创办新学科、开设新课程、编写新教材等方式,重新投身于高等教育,能够在钻研高深学术、挖掘新学科、日常教学中运用国外所学的先进科学知识等方面,贡献自己的实际力量,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国际思维的高水平人才。

(三)“三育并举”的办学宗旨

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是办学者首先面对的问题。在郭秉文担任教务主任期间,他协助江谦校长制定了“三育并举”的办学宗旨和由其领导的“三育并举”的办学思路。所谓三育并举,即坚强的体魄,充实的精神,道德、学术与才识,培养学生完善人格。

(四)高等教育的“四个平衡”

1.通才与专才的平衡

郭秉文强调,不仅要使学生在广泛的领域内获得自由的教育,即所谓的通才或博雅教育,而且要求学生的学习相对于集中在一个专业领域内,即强调专才。他认为,大学不能把学科设置得太窄,要把所有的学科都设置起来,这样才能培养出很多类型的人才。他主张大学,特别是综合类大学应该设置偏科和应用类,学理和应用类相互结合才能发挥最好的作用。

2.人文与科学平衡

人文与科学之争自始至终都存在,但是在郭秉文看来应该兼顾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要办综合大学需要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并重,需要两大类学科交叉融合,才能培养出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相对较高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才能应对复杂的社会情况。第二,大学在吸收科技新知识的同时,既要弘扬民族精神,强调民族文化,把吸收到的西方高等教育思想根植于中国大地的土壤;通过合作与交流,使大学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基地、开展科学研究的基地、人文精神与科学知识碰撞的自由之地;进而培养出文、理兼修的高素质人才,既有人文情怀,又有科学思维,既有琴棋书画之乐,又有声光电之乐。

3.师资与设备均衡

对于大学教育的实施,郭秉文认为,在保持适当“均衡”的同时,不能忽视的物质条件,师资是第一要素。主政期间,郭秉文还想方设法筹措改善办学条件、改善教学环境的资金,如向美国洛氏基金会筹资20 万元,筹建国内最早的大学科学馆;利用民间捐款兴建东大图书馆;学生宿舍建设的筹措经费采取银行出资合作的方式进行;以北极阁为气象站,以玄武湖为水草鱼类实验池,在成贤街、三牌楼、大胜关附近设有农场。这所有的计划无非就是围绕着考试来进行,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理想状态。

4.国内与国际均衡

国内与国际均衡体现在高等教育目标上,即要求大学在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中,既要为本国利益服务,也要体现中国与西方的高等教育兼收并蓄。郭秉文非常重视学术研究,因此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学术研究上,郭秉文在国立东南大学表现得十分活跃。与此同时,他立志于把东南大学变成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高地,每年都会邀请许多国内外著名学者来东大开讲座与学生交流,目的是让老师和学生放眼世界开拓思维,加强中国与世界的沟通与联系。

(五)立足于社会需要办大学

从南高和东大办学实践中来看,郭秉文强调大学必须以国家需要为宗旨,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将社会服务贯彻于其“四个平衡”教育实践过程中,使社会服务演变为中国大学的一项重要功能。其中,暑期学校是社会服务功能最突出的体现,郭秉文早在其博士论文《中国教育体制沿革史》中就认为,暑期学校有利于教师的培养。于是他在主持南高后,适时推行了这一制度,郭秉文的博士论文《中国教育体制沿革史》:“本大学为了推广教育,特在各地开设夏季学校和专门的课程。”[4]南高在开办第一所暑期学校时,因为是全国首创,报名人数众多规模达到1000 多人,社会上一片赞誉之声,让相关人士相信,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暑期学校弥足珍贵。南高暑期班的办学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有很多学校都是有用的。在此影响下暑期教育在全国十余省陆续展开,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三、基于郭秉文大学办学的实践思考

(一)大学应坚持国际化本土化的改革趋势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观上,郭秉文认为,要以适不适合世界潮流、适不适合国家社会需求为目标和依据,善于把握世界潮流,适应国家社会需求。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发展差距的缩小,使中国教育不断进步,通过教育改革促进中国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他强调,教育改革要适应非唯西论,应适应国家社会的需要,立足于自我发展的需要。中国高等教育从近代开始就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国际化和本土化结合起来。这个问题的实质是高等教育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在建设世界一流的进程中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二)大学应重视师资的引进与培养

郭秉文的高等教育理念得以顺利贯彻的前提是他聘请了大量一流学者,这是他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国立东南大学最成功之处。现代社会的高等学府更多是知识的中心,更多的是人才的密集,更多的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第一,实现高等教育职能,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需要一流的师资,离开了高水平的师资,也就谈不上科研水平的提高。第二,在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今天,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而对高等教育质量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队伍的质量问题。第三,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不断壮大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普及化阶段,高质量的发展必然要求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三)大学要营造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氛围

郭秉文主持的南大、东大,实行学者治校、学术自由、学生自治,这些做法对我们今天的高等学府的发展,都有一定启发作用。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始终是高等教育职能的最基本职能,无论高等教育职能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培养人才为根本,营造一个民主、自由、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只有在思想不断摩擦、碰撞的环境中,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才能产生创新的理念,才能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

猜你喜欢
师资办学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