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会心理学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基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有机结合的思考

2024-03-20 20:07魏玉桂
山西青年 2024年1期
关键词:讲授法学科院校

魏玉桂

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天津 300382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研究的学科[1]。其研究领域除了涉及大学生自身心理认知和行为管理的内容之外,还是将来大学生从事各类管理工作,提高其科学管理、创新管理能力必需的一项专业技能。社会心理学课程是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其在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有的高校已经在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借鉴其他院校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所在职业院校的社会心理学开设的具体情况,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浅谈一些体会。

一、当前高职院校社会心理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管理类专业中开设社会心理学课程,仍然是作为必修基础课来进行的,授课对象大部分是没有心理学基础的学生,针对这种情况,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过程存在重视理论传授,忽视学生实践活动体验的现象

传统的社会心理学教学内容,一般按照四大模块内容来讲解:个体社会心理,社会行为、社会交往心理,行为、群体心理,应用心理学[2]。当然,理论知识的建构对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安排这些理论内容的同时,我们要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水平。高职院校的生源存在多种情况,有的学生是普高基础,有的学生是职高、中专、技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校生”,他们的受教育经历、知识储备情况和学习能力都有一定的差异,学生基础较薄弱,理论知识较匮乏,如果单纯对学生进行填鸭式输出,教学效果未必理想。

(二)重视西方经典实验的传授,忽视本土化教学改革的问题

在社会心理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进程中,许多西方的经典实验为其学科建立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数据支撑,但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交叉的边缘学科,甚至它的发展也和诸如教育学、管理学等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更有效发挥其服务中国社会发展的功能,使得高职院校管理类学生可以应用社会心理学的内容和规律,有效开展社会工作,那么高职类院校的社会心理学教学必然面临着一个回归“本土化”教学改革的历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指导实践、服务实践的教学目标。

(三)重视教师指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社会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讲授法仍然是很多教师一直采用的方法。在相关教法的研究中,讲授法有其独特之处,通过讲授法可以更充分地将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展示给学生。但是,如果运用不当,也易形成学生被动接受、填鸭式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这一作用的发挥,而活动课程论的指导思想却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四)课程评价指标单一、缺乏科学指导

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主要还是依靠普通的期末考试形式。虽然有些学校也采取平时加期末的组合形式,但平时成绩只占到综合成绩的20%~30%,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平时不重视学习、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只等接近期末考试时,才临时抱佛脚,机械记忆,突击背诵死知识,应付考试。这些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有机融合的指导思想

活动课程的提出有其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思想基础。最早的相关研究开始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活动学校”,将活动设计参与到课程设计当中去,这与杜威当时提倡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从做中学”有着必然的联系。虽然国内外关于“活动课程”有着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甚至在名称上也有些许不同。比如,有的称之为“经验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等,但其实他们都坚持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必须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关注学生在完成教学活动过程中对知识领悟和运用能力水平的提高。[3]

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有机融合的具体实施措施

(一)充分发挥活动课程优势,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

作为一名授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了解授课对象的基础水平和知识储备情况。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其心理学理论基础薄弱,对社会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更是了解甚少,针对社会心理现象,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仍需要有步骤、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而通过活动课程的设计,可以很好地弥补学生在这方面的欠缺。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论思维相对薄弱,但其动手能力强,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课程设计,可以充分调动个体的各种感官功能,运用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能够更快、更直观地获取直接经验,实现“做中学”“做中思考”,将在理论学习中学到的观点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使其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升华。例如,在讲授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时,大部分同学没有科研经历和经验,对研究方法的设计和实施完全没有概念,传统的讲授法,也只是在理论层面给学生讲解每种研究方法的概念、分类、优、缺点等内容,学生对方法的认知也仅仅是停留在字面含义。那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将活动课程的思想融合进来。像讲到调查法时,可以通过学生团队形式,充分发挥团队成员力量,根据学到的问卷调查的制定和实施内容,针对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学生食堂就餐情况),设计问卷并实地进行调查活动。这样的教学安排,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改革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自然融入社会心理中国化教学元素

社会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为什么要融入本土化因素呢?作为一门学科来讲,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渊源久远,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哲学思辨阶段,但直到20 世纪初期,在大西洋的两岸英、美两国的心理学家同时出版带有“社会心理学”名称的书籍,从此,社会心理学开始走向独立。相比而言,我国的社会心理学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学科来讲,历史短暂。因此,从目前社会心理学的授课内容来看,很多经典实验、案例分析、理论流派还是以国外观点为主,但是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如果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内容不能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脱离中国的社会现实、无法指导中国的社会生活,那么,这样的社会心理学必须以扬弃的科学方法来接受。因此,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势必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是实现这一教改内容的有效途径之一。比如,在讲授“自我与社会化和社会角色”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将中国人社会化的目标、社会化的内容,中国人角色的观念、角色冲突作为重点讲授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这一部分内容,可以通过采取心理训练的活动方式,以6 ~8 人的心理团队为单位,用20 个“我是谁”这样的自评方式来了解自我,通过组内成员相互分享的方式来更全面、更深入地认知自己。通过将活动课程有机融入学科教学中,选取具有特色的社会心理教学元素,最终实现社会心理学本土化教学目的。通过活动课程,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最直观、最及时的信息,而且更能够帮助学生个体去验证、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三)通过多样化教学形式的发掘,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为了达到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对于活动课程的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其中也包括教学方法的设计。活动课程的设计不仅要依据教育目的来规划其目标、内容和程序,还要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作为出发点。社会心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已经有很多院校总结了丰富的经验。结合活动课程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改革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讲授法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传统讲授法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传授方面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使传统讲授法避免出现“满堂灌”现象,就要注意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知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运用启发式教学法[4],要求授课教师要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将学习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

2.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相结合。对于学生而言,接受学习就是把直接呈现给自己的、现成的、定论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内化到已有认知图式中。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实现省时、省力、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这种学习方法在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方面尚有欠缺。而发现学习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点。发现学习体现的是“做中学”,学生通过老师创设的情境,在对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可以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但发现学习往往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近几年,“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为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这方面若想深入研究,还要与教改实验紧密结合,有待我们进一步去发掘。

3.心理测验和心理影视教学相结合。在学科教学和活动教学相互结合的过程中,社会心理学的教学也可将心理测验和心理影视教学完美结合起来。心理测验和心理影视教学可以作为活动课程中的心理训练内容来进行。例如,讲到社会动机内容时,可以使用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通过此心理测验,使学生较快认知自己的人格特征和需求特点,帮助学生在某一阶段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据此调整自己学习、生活的方向。同样,心理影视教学是一种更直观、更形象的教学方式。它通过逼真的、形象的、音画结合的、动作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现象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可以通过影视教学来感悟生命、发现自己、认知自己。例如,通过观看心理电影《心灵捕手》,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任何人都有成为天才的可能性,关键是要学会了解自己、发现自己。这种教学设计的重点是,每一次心理影视和心理测验活动结束之后,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做好心理理论和心理知识的提炼和总结。

(四)改革教学考核方式,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传统的非心理学专业的社会心理学教学考核,往往只是注重学期末的最后一次期末考试。这种考评方式最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临时抱佛脚”的心态。在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有机结合思想的指导下,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也要进行改革,除了期末考试,我们要把在活动课程设计中涉及的内容扩充到整个考核评价中去,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可适当增加到40%左右,除了考勤,其他像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调研报告、小组讨论汇报、心理剧展演、影视资料分析报告等都可以作为考核内容。活动内容的评分,除了教师的评价以外,也可以通过同学之间、小组之间进行互评。通过这样的教学评价改革,不仅可以使教学评价体系更为完整、科学,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远景性学习动机,改变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的简单想法,进一步实现“评价即学习”的教学理念[5]。

四、结语

不论从学生的“学法”,还是从教师的“教法”,社会心理学的教学改革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去发掘。在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充分融合的前提下,为了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我们应本着课程的设计,不能单纯为了活动而活动,在设计过程中不能形成完全的对立关系,二者应该互为补充,有机结合。

猜你喜欢
讲授法学科院校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浅析讲授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超学科”来啦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运用讲授法的辩证认识
讲授法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应用研究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