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现实困境和实施路径

2024-03-20 20:07
山西青年 2024年1期
关键词:生涯职业生涯育人

李 想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8

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一般会对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出规划,这一规划过程往往带有目的性和系统性。高校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对在校期间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更是可以帮助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使大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分析学习专业所在行业今后的发展前景,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在这一目标引领下,挖掘自身潜能。由此可见,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期间依然面临一些困境,需要学校方面加以重视,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

一、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职业生涯规划正式传入到我国,而且逐渐在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就业教育中得到融合与应用[1]。通常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将其理解为大学生个人的生涯发展各个阶段,结合个人特质、教育环境等展开生涯的深入探索,从而获取职业环境资源,建立个人生涯认同感,最终确立生涯目标,通过生涯评估选择今后的就业方向,实现自我价值。基于此,可确定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不同的生涯角色和生涯形态,二是生涯角色与生涯目标。一方面可以从生涯形态角度思考,在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下,实现不同角色的组合;另一方面可以从生涯目标角度思考,即对于不同角色,大学生需要获取的职位以及实现的目标。以上两个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彼此之间相互联系,无论是教师还是大学生,针对这个维度的问题进行思考,制定规划,能够满足大学生生涯需求,并且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

实际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诸多影响因素。比如,大学生对于今后职业生涯的规划、家庭成员的建议和支持、社会组织的用人需求和人事计划、社会环境等。所以立足于某一角度,职业生涯规划也可理解为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这就为职业生涯规划赋予了如下特点:(一)可行性。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否则便会失去机会;(二)适时性。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是预测未来,明确即将要实现的目标,所以各项活动的实施与完成时间,都必须对时间、顺序等进行合理安排,为今后检查行动提供参考;(三)适应性。对大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目标进行规划,涉及一些随机因素,这就需要保证规划的弹性,以期能够适应各种突发情况。

此外,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务必要包括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这五个要素。知己与知彼对于其他三项因素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基础[2]。大学生在人生各个阶段从事的职业,如果以先后顺序排列,可分为早期生涯阶段、中期生涯阶段、晚期生涯阶段。那么在上述三个发展阶段中,还可细分为探索、创立、维持、衰退这四个阶段,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具可行性。

二、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价值意义

(一)大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知自我

高校重点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其必要条件便是大学生应做好自我分析,清晰了解个人成长历程、家庭环境与性格特征,并形成全面且客观认知,只有如此才能够确定更加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3]。制定职业规划阶段,联系学习专业的发展前景、就业情况、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等,评估当前自己综合实力与标准要求的差距,使大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整合学习资源,为今后即将步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工作。

(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当前社会环境下知识经济占据基础位置,人才更是核心竞争力。人才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关于知识的竞争,知识则是在教育中产生。因此,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是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其间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实现接受教育到进入社会的顺利过渡,达成设定的职业发展目标。

(三)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

高校大学生始终面临就业问题,这也与国家、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提升,涉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规划、确定职业目标、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等诸多内容,可以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完成在校大学生向就业人士的过渡。

三、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面临的困境

(一)高校缺少职业生涯规划的育人环境

要想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需要高校大力开展相关教育工作,除了教育教学工作以外,育人环境也必不可少[4]。但是其实个别高校并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很少会集中精力创建育人环境,这便会对大学生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造成影响。例如,高校只是开设面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指导大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却并未体现出高校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教育后,便没有其他的机会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不利于自身能力的提升。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制比较片面

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离不开教育体制的约束与管理。构建面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制,可以更加系统地布置教育任务,解决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突发性问题,从而指导大学生可以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制定今后职业发展方向。实际上,很多高校中并没有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制,或者是教育体制的内容不够全面,很难体现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性、约束性作用。长此以往,必然会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以及规划能力的提升带来影响。

(三)高校教育力度不足

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的课程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创新创业等。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真正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并且能够具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但是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教育力度不足,大学生并不能在课程中学习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也无法提升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5]。例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没有与当前就业形势充分结合、教育评估不到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评估不到位

大学生在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最重要的是进行自我评估,只有客观、真实地评估自身情况,才能够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可行性以及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很多大学生并不是非常看重自我评估,只是根据课堂上学习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进行简单的评估,制定规划内容、方向等大体相同,与自身实际情况并不贴合,这也很难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性与指导性,也会直接影响到今后大学生的就业。

四、提升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路径

(一)优化高校育人环境

对于大学生而言,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是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当然这主要与高校创建的育人环境有直接关系。通常育人环境是指高校中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教学理念框架等,这就需要高校综合分析以上环境因素,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增加资金投入,以此来改善学校中的育人环境,助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首先,结合不同专业当前的就业形势,制定可行性高的人才培养计划,尤其要强调育人环境的针对性,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支持。其次,增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投入,调整高校现有教育投入结构,提高育人环境建设的投入占比,如果资金条件允许,还可以设立专项资金,进一步提升高校育人环境质量[6]。最后,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大力应用信息技术,打造互联网育人环境。结合高校大学生信息咨询的采集习惯,选择微信、微博等在大学生群体中深受青睐的社交软件,将其作为育人载体,设计教育宣传文案和视频时也需要插入一些大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拉近大学生和高校之间的距离,创建优质育人环境,显著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水平。

(二)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制

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课程务必要统筹学生发展,确定教学方向,重点关注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此外,高校在选择授课方式时,应注重创新性,不再采用单一且实践性差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在理论教育基础上加入实践活动,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今后发展的重要作用。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建设期间,需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逐步导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组建高素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指导大学生学习更加专业且具有指向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实现专业学科、就业形势、职业生涯规划的整合。

为了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制,高校还可以定期组织交流会,邀请职业生涯规划领域的专家、企业负责人等,到学校中参与研讨会和就业交流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就业方面的专业指导。例如,可以开设职业咨询、职业测评课程,解答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疑惑。职业生涯教学课程方面,建议增加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有关的课程。要求职业规划课程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基础上展开,指导大学生建立正确就业观,掌握自己所在专业的就业发展前景,从而针对性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7]。开设就业指导课程,需要教师向大学生讲解当前就业形势以及就业政策,能够充分发挥出专业优势,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合理运用,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在教育体制中同样至关重要,其目标是指导大学生建立创新创业思维,逐步提升自主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这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而言同样非常重要。

(三)加大学校教育力度

高校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大教育力度。建议在高校中设立专门的教育中心,开辟多元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路径,强调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大学教育体系以及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通过高强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可以使大学生学习到有应用价值的知识、技能,逐步建立正确择业认知观念[8]。

高校在开展教育工作中,务必要以现行政策为指导,同时与专业就业形势相结合,建立全方位、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体系。教师合理设置课程,向大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与技能,帮助大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制定职业规划,真正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在高校设立的教育中心当中,需要有分别负责制定教育活动规划、编制课程、理论整理等工作的部门,显著提高教育任务执行力。

(四)指导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评估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清晰认识个人在就业市场中的优势与劣势。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应指导大学生重点开展自我评估[9]。其中关于自身优势的评估,可从知识与专业的掌握情况、就业经历、总结成功经验这三个方面展开,为编制职业规划提供支持。关于自身劣势的评估,建议从性格弱点、经历与经验的不足两个方面展开。只有大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够在今后加以改善,提高就业竞争力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成功。

五、结束语

高校培养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具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大学生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能够结合就业形势与专业发展方向,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确立今后的职业目标,便可以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下,完成高校人才培养任务,并且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加强教育指导性,使大学生具备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激烈的就业形势下能够脱颖而出,成为社会与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

猜你喜欢
生涯职业生涯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吐槽退役生涯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及实施
生涯教育:未来已至,未来可期
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
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促进就业的研究
走近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中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