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及引导策略

2024-03-20 20:07
山西青年 2024年1期
关键词:慢就业就业指导现象

冯 至

海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目前,“慢就业”现象已成为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困境和难题。“慢就业”是指大学生受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暂时不就业或选择延迟就业的现象。当前,“慢就业”现象在数量上呈现不断增长、类型上呈现多样化、增长趋势上呈现不均衡等特点。“慢就业”现象不仅会延缓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的进程、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就业态度,以及高校就业工作开展的成效,甚至对高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一、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表征

(一)“慢就业”学生数量不断增加

当前,“慢就业”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一方面,当前社会招聘中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深造,部分学生或进行考研“二战”甚至“三战”。另一方面,不少学生仅将就业目标锁定在竞争激烈的公务员、事业单位上,加剧了“慢就业”现象的形成。此外,不少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较好,加上父母的支持,产生不急于找工作的就业心态。以上原因造成“慢就业”学生数量不断增多,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慢就业”类型多样化

当前,“慢就业”类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一些高校毕业生为了追求理想的职业而花费较长的时间进行备考,选择暂不就业或“灵活就业”。一些高校毕业生由于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求职面试技能欠佳,导致“难就业”,随着“单日打工、直播、微营销、代购”等各类新的工作业态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他们逐渐加入“慢就业”大军中来[1]。此外,社会外界及学生家庭对“慢就业”现象持有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间接加剧了“慢就业”现象的形成。

(三)“慢就业”呈现不均衡的增长趋势

当前,“慢就业”现象呈现出不均衡的增长趋势。一是“双一流”及省部级重点院校的毕业生相较地方类普通院校的毕业生来说选择“慢就业”的比例较低。本科类院校的毕业生相较专科类院校的毕业生选择“慢就业”的数量较少,比例较低。二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毕业生选择“慢就业”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三是就业观念不合理、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自我评价较高的毕业生选择“慢就业”的可能性相对较高[2]。

二、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弊端与消极作用

(一)社会方面

“慢就业”现象可能会导致就业市场人才资源的浪费。当前,面对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加剧了“慢就业”现象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岗位选择与专业认知上出现偏差,从而导致难就业。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毕业生自身的求职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无法匹配就业岗位的要求,导致就业市场难以找到符合岗位的优秀人才,无法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

(二)家庭方面

“慢就业”可能会增加高校毕业生家庭方面的经济压力。一些学生受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为了寻求安稳,只将就业目标锁定在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所谓的“铁饭碗”上,在考公、考编上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最后也未能达到理想的目标。高校毕业生选择“慢就业”可能导致自身无法完全实现经济上的独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经济方面的压力,由于“慢就业”带来的经济压力甚至可能会影响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学校方面

一方面,“慢就业”现象影响着高校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一些毕业生由于就业期望过高,自身能力无法匹配岗位的要求,从而选择“慢就业”。一部分毕业生没有清晰的就业目标与规划,导致在求职就业中屡屡受挫,甚至逃避就业。另一方面,“慢就业”现象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实现。由于高校毕业生的“慢就业”甚至“不就业”,导致高校不能充分向社会外界输送优质的行业人才,无法有效得到就业市场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反馈,不利于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学生个人方面

一方面,“慢就业”不利于高校毕业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一些高校毕业生由于就业期望过高,自身能力不足,无法与岗位相匹配,因而持着消极的就业态度,选择“慢就业”,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造成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脱节,导致自身核心竞争力不足。另一方面,“慢就业”不利于高校毕业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消极的就业态度可能会阻碍毕业生自身求职就业能力的发展,导致毕业生在求职面试中遭遇挫折,从而导致心态失衡,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

三、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

(一)社会方面

一方面,国内社会在人才供需结构以及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着不平衡问题。近两年,国内就业机会增长缓慢,就业市场需求不足,无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岗位支持。另一方面,就业市场的要求不断提高。当前,就业市场上存在“学历歧视”等现象,造成很多普通高校毕业生群体被迫“慢就业”,很多高校毕业生为了更好地就业和发展选择考研深造,一些考研失败的学生选择考研“二战”,逐渐形成了“慢就业”群体[4]。此外,“互联网+”“5G+”技术的广泛应用拓宽了就业领域,社会新兴经济业态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和机会的同时,也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增加了“慢就业”的可能性。

(二)家庭方面

一方面,当前越来越多的家庭对“慢就业”现象持着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充足的家庭经济支撑使大学生没有了生存上的经济压力,加上父母开放包容的观念,加剧了“慢就业”现象的形成。另一方面,家庭就业指导教育的缺失。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家庭在学生教育引导方面的缺失,导致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产生消极懈怠的思想,缺乏就业紧迫感和明确的就业目标。此外,受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鼓励孩子通过“考研”或“考编”进入体制内单位工作,使得就业选择空间缩小,造成就业难的局面,加剧了“慢就业”现象的形成。

(三)学校方面

首先,部分高校在就业指导教育方面不到位。一是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和健全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二是缺乏健全的就业工作帮扶机制。三是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方面投入不足,缺少系统化、精准化的就业指导[5]。其次,部分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服务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脱节。一些高校在就业指导中缺乏对学生就业实践技能的锻炼,一些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服务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合,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成效不好。此外,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学科专业设置与就业岗位适配之间存在结构性的供需矛盾,导致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无法匹配就业市场的要求[6]。

(四)学生个人方面

一方面,当前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期望值过高、职业理想固化以及功利化的价值观念。一是在求职过程中过于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对薪酬待遇、未来发展前景等方面抱有过高的期望[4],导致在求职面试中屡屡受挫。二是部分毕业生职业目标固化,加剧了“慢就业”现象的产生。另一方面,一些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模糊,就业竞争力不足。一是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导致在求职就业中准备不足。二是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综合素质能力,导致就业竞争力不足。三是缺乏良好的就业心态。一些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就业中受到挫折打击时,不能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产生畏惧就业的心理,甚至逃避就业。

四、破解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引导策略

(一)社会方面

一方面,社会应完善就业保障制度与政策。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一些组织应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完善的基层劳动保障体系,保障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过程中的权益。二是政府要强化对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为社会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三是政府要规范就业市场的秩序和就业服务平台[6],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管,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竞争环境。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和机会。一是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给予其政策支持,通过拓展就业岗位,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二是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减轻企业负担、落实人才补贴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边远地区、基层一线地区就业[7]。

(二)家庭方面

一方面,家长要加强对子女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积极引导和培育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家长要在教育孩子学会自立自强的同时,加强对孩子独立人格和责任感的培养,引导孩子选择“先就业再择业”。另一方面,帮助孩子疏解就业心理压力,使其维持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当孩子在就业中出现问题时,家长要及时与其进行沟通交流,耐心疏解心理压力,帮助孩子克服就业中的困难和心理障碍。此外,要强化家校联动。家长要主动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专业能力及就业意愿,做好家校就业信息的双向反馈与共享,通过构建家校联动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共同解决“慢就业”问题。

(三)学校方面

一方面,高校要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一是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培育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二是锻炼与提升学生的求职面试技能,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三是结合区域特色,挖掘学生的特点,分类引导毕业生精准就业。另一方面,高校要适应市场需求,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实践能力。一是要切实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制定符合毕业生实际的就业工作方案,精准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二是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求职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此外,高校要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与企业、用人单位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学生个人方面

一方面,高校毕业生要树立科学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一是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主动出击寻求就业机会。二是将个人的择业、就业选择与自我价值实现相结合,理性认知自身能力是否符合岗位的需求[3]。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结合专业特点、自身实际以及个人兴趣爱好,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此外,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求职面试技能、综合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一是通过积极参加求职招聘和就业专题培训等实践活动,锻炼提升求职实践能力。二是坚持全面发展,努力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抗挫折能力、心理调节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实现在求职过程中脱颖而出,顺利就业。

五、结语

当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日益严峻,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的挑战越来越大。“慢就业”现象的产生是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个人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想要破解高校毕业生的“慢就业”瓶颈,必须在就业工作过程中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通过构建长效协作联动机制,努力帮助高校毕业生摆脱“慢就业”困境,尽早实现高质量就业。

猜你喜欢
慢就业就业指导现象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警惕“慢就业”变身“懒就业”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