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谭宗《草书卷》及《赏花格》册页赏析

2024-03-22 21:18马晓红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3期
关键词:草书

马晓红

摘 要: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藏有明末清初余姚籍书画家谭宗的两件书法作品。文章通过对这两件作品文字的释读介绍,历代题跋、题签、钤印的考证、研究,初步梳理出作品的流程经历。

关键词:梨洲文献馆;姜枝先;谭宗;草书;赏花格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3.001

谭宗(?—1687),初名立卿,字九子,又字公子,晚号曼方野老,明末清初浙江余姚人①。好诗古文辞,精于六书,又好填词,善歌及鼓琴,工篆刻②。《全浙诗话》载:“公子曾客扬州,饮李寅家。值俗客至,徙坐面壁,待其人去,方入座。善书,不如其意,虽厚币亦却,则其品高而性高可概见云。”③可见其性格清高孤傲,不羁于世俗。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藏有他的两件手迹,一件为草书,一件为楷书。据其跋语、题签可知,两件藏品分别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入藏梨洲文献馆。

梨洲文献馆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承担着当时余姚地区征集、收藏、保护及展示各类文物的重要责任。姜枝先先生在梨洲文献馆的创建及藏品的征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姜枝先(1902—1993),字凤书,号昌后,晚年称息存老人,浙江余姚通德乡姜家渡(今属梨洲街道)人,著名爱国进步人士,对余姚的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先祖相传于600年前自奉化江口姜村迁姚定居,后逐渐成为姚江望族。他14岁辍学后在余姚“万生堂”中药铺当学徒,开启了从商生涯,曾先后担任余姚普文明书局经理、余姚商会常务理事、梨洲乡乡长等职。抗战爆发后,他积极组织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协助余姚抗日自卫委员会创办《浙东日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连续担任了余姚政协第一至七届副主席。

梨洲文献馆的创建则要追溯到1951年,余姚农村土地改革时期,有些逃亡地主把家藏的图书丢弃,被有心人收拾起来送至当时的余姚县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姜枝先先生及时任常务委员会副主席的杜天縻等人倡议:把这些图书整理归纳,成立一图书馆,并借重明末唯物主义者、史学家黄梨洲先生之名,命名为“梨洲文献馆”。1954年2月,经浙江省文化局批示,梨洲文献馆正式成立,并选定已废置的龙山书院作为馆址。当时的梨洲文献馆不仅收藏古籍,还承担着收藏当地地下出土文物和陈列展示的使命。

梨洲文献馆成立后,为进一步丰富陈列内容,姜枝先等人奔波于各地,博采广搜,先后从著名哑子画家严子鸿、名宦朱兰、黄宗羲等后人处征集了不少书画,又从名医魏长春等处搜罗不少古籍。他通过联系和工作,还从邑外征集到一些姚籍人士或与余姚相关的藏品。在姜枝先的带动下,当时一批有识之士杜天縻、阮伯康、马元佐、毛契农、黄云眉等人纷纷将家藏捐献,助力家乡文博事业的发展。更有洪佐尧、杨瑞森等旅沪商贾通过或购买或交换等方式获得余姚相关的名人墨迹,转赠给梨洲文献馆。谭宗的两件手迹,正是在此背景下,来到了梨洲文献馆。

1 谭公子先生《草书卷》(图1~图4)

纸本,横批。纵24厘米,横227厘米。行草书就,共27行,全诗共计100余字。卷前有王望霖题“谭公子先生草书”,卷后有作者款署、印鉴及多方收藏印。

1.1 诗文内容

全诗文如下:

珍珠(宴)(络)金(豆)罗,霓裳妙舞云(停)影。

丈夫适意能(哉)何,九达衢路多岩坷。

春风弥淼千百里,晓月蛮湾石磊磊。

平生何处议不□,(疏)篱黄蝶蓬莱东。

太行山,吕梁水,日淡天昏梦魂残。

几回携杖□洞□,几回挂帆沧溟涘。

捻指扶桑欲下来,回头尚隔帘栊残。

行路难,当何以?

款署:丙辰年皋月,书稿于卫河港口似,季方年翁道席正之。曼方野老明姚谭宗。

卷后钤“谭宗之印”白文方印、“公子”朱文方印。观其行草,苍劲有力,气韵流畅,笔意古拙,于散漫中见奇意,风格鲜明。

1.2 题签及印鉴

此卷共有两处题签,无跋文。一为手卷画签题“谭宗手卷,旅沪乡友杨瑞森赠余姚梨洲文献馆作本县文献宝藏。一九六三年,姜枝先志”(图5);二为卷前题签“谭公子先生草书,天香楼王氏家藏”(图6)。题签上钤三方收藏章:“王望霖印”白文方印、“石友”朱文方印、“天香楼”朱文方印。

卷前钤有两方收藏章:“王□”朱文椭圆印、“稽山孟埰珍藏”白文方印。卷后钤有六方收藏章(图7):“石友山人后裔”白文椭圆形印、“□天珍秘”白文方印、“□宇宰守”朱文方印、“静得收藏记”白文方印、“天香楼王氏家藏印”朱文长方印、“石友鉴定书画之印”白文长方印。

王望霖(1774—1836):字济苍,号石友,浙江上虞(今上虞区梁湖镇)人。清光绪《上虞县志校序》载其“博涉群籍,尤好吟咏”,“工书法,画兰竹岩石,有奇趣。藏书数万卷,精鉴名人墨迹,择尤钩摹镌石,号天香楼藏帖”④。

王望霖家族因聚居梁湖西山,又称西山王氏,为上虞望族。王望霖祖上以务农为生,至其曾祖时因经商致富,开始收藏名人墨迹。至王望霖时已家境殷实,家中收藏颇丰。王望霖更是自幼喜好翰墨,大肆收罗名家墨迹,古籍珍玩。他在《天香楼藏帖》自跋中写道:“余幼耽书法,每见名人墨迹,辄沉玩不置,可購者谨贮之,其或什袭于友人,非我所得晨夕欣赏者,则借以双钩。第僻处乡隅,不能远搜博览,耽慕虽奢,珍贮未富,自明至清仅得数十家,既乃欲历久常新,兼可公诸同好也。惟是耽书之心,摹作书之法,而寝馈其中,纵未能遽臻其妙,亦无负纸田墨稼矣乎。”从中可见其对书法的喜爱已到痴迷的程度。经数十年积累,王望霖先后搜罗的历代名家墨迹达百余件,书籍数万卷,另有各类古玩珍藏,林林总总,特地建造了天香楼专门收藏。

王望霖死后,天香楼中文玩珍藏交由六房子嗣继承,并妥善保管,至其孙辈时,随着家道中落,天香楼“藏珍”开始逐渐散佚,被顾文彬、罗振玉、潘承厚、张珩、周作民、朱屺瞻等大家递藏。

从题签及收藏章看,此件草书手卷曾辗转于两处:一是上虞王氏天香楼,待王望霖死后,又为王氏后人“石友山人后裔”收藏;二是稽山孟埰,稽山当为会稽山简称,位于今绍兴市东南部,跨越柯桥区、越城区、上虞区等地。因笔者能力所限,未查到孟埰此人相关资料,故无法判断两者收藏先后顺序。直至20世纪60年代,该卷手卷最终流落至余姚乡贤杨瑞森处,正值余姚百废待兴之际,遂于1963年将其赠予梨洲文献馆宝藏。

2 《赏花格》册页(图8~图12)

纸本,册页。纵22.3厘米,横13.0厘米。《赏花格》全文共计11页,每页8行,每行9至11字不等,共計800余字。正文后有清人张廷枚跋文两篇。浙江省文史馆馆员阮伯康先生附跋文一篇,交代了此件藏品的来源经过。

2.1 册页内容

《赏花格》全文录如下:唯菊不可不侑以酒,宜错综几席,参差肴核,地随其宜,人无拘束,期扵聊浪尽醉,以畅厥高寒之意,然必不可杂以妇人。桂,天上香,缥缈如群仙杂珮,苾茀而来,亦应对以醴醆。然须蹲循雅坐,清整有余,乃为当理。又海棠西府,艳绝垂丝,及秋草娇绝,辟如女童杂产,顾盼翦拂,皆有(可)材,亦可曲蘗命之。然究竟以色事人取发酣兴而已,即佗无复事酒矣。桃杏淫靡,李琐而芜,总不足言。梨花在雨中颇有可怜,然不可引以为乐。辛夷、木兰、石榴、紫薇辈,木兰可酒,然无意趣,石榴、紫(薇)当得一酒,而石榴人不敢紫薇花不与焉。独朱槿一种,它槿种皆标枝丈余,惟朱槿盆产,无逾三尺者。岭南人误呼台白槿为扶桑,然亦高丈余,与樊落种无异。扶桑之名应属朱槿,层台数寸,承以深绿叶,扶疏摇曳,蔚乎异哉!菊于此不得独擅千古美矣?菊花几备五采,独少此正赤品。庶几得朱槿补其穷,而独丹极可笑,无如赏牡丹。牡丹花如蠢胖妇人涂脂粉,但当面已不堪矣,况可令把盏以进邪?世人偏好赏牡丹,每限缓不可已之杯斝,以须牡丹之开花何幸,看花人何不幸也。(三行材上有一可字,四行当上有一薇字。)

庚戌秋七月,当意妾倚栏而立,细语无禁,以尽吸清芬之气于坠露之中。他如兰花,无草木春秋,三叶五叶,珍珠诸本兹宜于密室,水仙宜于研池笔山间外。此则有美人芭蕉一种,于重绿郁荫中开出如赤莲花数十瓣,经数月不败,此花能白醉人。予尝当此花于南海,惊喜失度,为移时留茗,归而已酩酊矣!尝百计携种家发一叶矣而,竟槁安得置此花于玄亭复阁,侈天地之奇观哉!赏花之格,略尽此矣。极可厌无如牡标其胜,对此花纵不能酒,愿委命而甘心焉。然不生于内地可奈何?亦空为是言尔无已。则篱头罂粟五采杂出,倏欻变幻,必多至数百千本,乃移樽席,倚一切以散乱从事,其庶几虖甫不得已,或墅田菜花连陌带陇,如焚如锦,蝶翻粉乱,香风弗弗,携不冠不履一二人,布毛毯一张,于盘车水会芾柳斜阳下,望草篷布帘,沽茆柴酒一壶,遇田翁竖子,随意分饮,拍手高叫,此亦有兴焉。若梅花则位尊品高,秖许燕居独对,或最投契一人相与会心静理,煮天水,泡阳羡霜茗,啜之。梅惟取绿鄂一种,以老干疏花为最,得危石清潭之间为奇。无已亦隈墙扑窗,若正院繁花,栏干罗列,即常调矣。荷花宜落炤半竿时,更十五六清光。递上携极十有八日书稿。时行李将发,匆匆搦琯,愧不称意,奈何?

款署:曼方野老谭宗并跋。

卷后钤“公子”朱文方印、“谭宗之印”白文方印。《赏花格》实为一篇对各类花卉外观、种类及品性进行品评之作。赏花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关于花卉类的著作,最早可追溯至西晋时期嵇含编写的《南方草木状》,至唐宋时期,有唐人王方庆《园林草木疏》、宋人陈景沂《全芳备祖》。明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赏玩之风大兴,赏花文化亦随之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出现了大量综合性的著作,如王世懋《学圃杂疏》、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等。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赏花不仅仅是观其形,更是赏其神,通过对花的形、色、味及脾性的鉴赏,赋予其不同的品格和气质,通过臧否花卉,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往往会因赏花者的人生经历、性格、好恶而带有鲜明的个人情感色彩。

谭宗在此《赏花格》中对海棠、桃花、杏花、李花等娇艳妩媚的花朵多有批判,如“海棠西府,艳绝垂丝……究竟以色侍人”“桃李淫靡”,至世人偏好的牡丹则显厌恶之情,评论其“如蠢胖妇人涂脂粉”,对菊、桂、兰、梅等品性高洁之花则倍加赞美。这一审美情趣亦体现出谭宗“落拓不羁”、清高孤傲的性格特点。

2.2 题跋及印鉴

此册共有两人题跋,跋文三篇,其中两篇为张廷枚所撰(图13),与正文裱成一册,阮伯康所撰跋文(图14)则书写在其他纸上,黏在最后一张册页的背面。卷首钤“□□”朱文方印、“张廷枚印”白文方印、“惟吉”朱文方印、“张罗山收藏印”朱文长方印四枚。另有“浙江省文史研究馆收藏”朱文方印、“文史安富”白文方印两枚钤于单独的白色小纸条上,夹在册页中。

张廷枚跋文如下:

一:书法至熟后还生始臻高妙,火候到自能□不可强也。文衡山祝京兆尚至晚年方得斯意,余可知矣。□芳老人此书深会其趣,用笔古淡在魏晋间,虽似小伤枯沉而超尘绝,岂俗手所能耶?

款署:乾隆辛亥五月罗山张廷枚阅毕题。钤印:“惟吉”朱白文方印。

二:老人书多行草,学争坐位帖合若极佳,然往往有率意处,楷字寥寥仅见一二,此为最胜,即刻入不宾堂帖者亦不能遇之。

款署:罗山同日又识。钤印:“芮戎生”朱文方印、“罗山”白文方印。

张廷枚(1736—1820),字唯吉,号罗山,著《弃余诗钞》。其诗品在梅都官、贾长沙之间。勤于採葺,以姚江文献自任。因郡人选刻《越风》,而葺《姚江诗存》,搜访遗逸,历四载而成书⑤。

阮伯康跋文如下:此?芳老人谭公子先辈所书赏花格遗墨,笔意古拙,与欧阳率更为近,方诸、颜平原似不相侔。张罗山氏对此墨题识以老人书多行草,学争坐位帖极佳,是则老人出入平原、率更,能会其通意,□不宜有其卓越成就不可及处。媿予见之,不广安得,搜其众妙,聚而观摩,恣我眼福乎。此册在癸甲之间,当敌伪压境,烽烟弥漫,文物扫地之际,为予友黄宗正君得之街巷间旧货担贩,视同拱璧,珍藏已久。今举以贡献梨洲文献馆用,供众览,其振庆拾坠,化私为公之盛心两有足多,爰为纪实如此。

款署:阮思斋识于余姚南城绣字牌轩下寓所。一九五五年三月。

阮伯康(1887—1960),初名恺,字思斋,原籍绍兴,后迁居余姚北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浙江省文史馆馆员、余姚县政协委员。工书法,行、楷尤胜,意缓字舒,不激不厉,深得山阴遗意。亦善钟鼎文、石鼓文,兼工篆刻,亦能画兰竹小景。

黄宗正(1900-1990),字本端、绳墨,号漂自,今浙江余姚人。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堂,与丰子恺、潘天寿等为同窗学友。五四运动时曾在校刊发表进步文章,毕业后回姚,先后在宪元小学、县立高等小学等校任教。北伐军进余姚后,任国民党县党部执委。1941年余姚沦陷,与族兄黄云眉一同寄住上海,期间向黄云眉岳父徐铁珊学习古董鉴赏,日益精深。抗战胜利后继续回姚任教。

据阮伯康跋文推断,此卷在张廷枚收藏后不知何时流落他处,后于1943—1944年间(阮伯康跋文“癸甲之间,当敌伪压境,烽烟弥漫,文物扫地之际”)由黄宗正于“街巷旧货担贩”得之,视为拱璧。1954年,在姜枝先、杜天縻、邵之炳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正式成立梨洲文献馆,作为余姚地区收藏古籍、字画及各类文物的官方机构。为进一步丰富馆藏,姜枝先等人博采广搜,寻求精品,亦有不少乡贤名士纷纷将家藏慷慨捐献。黄宗正遂将所藏谭宗《赏花格》册页捐献给梨洲文献馆,收藏至今。

注释

①按《国朝姚江诗存》载,谭宗“丁卯卒于扬州”。清卓尔堪(1653—1705)所著《遗民诗》有录其诗文,谭宗应为明末清初人,结合此册正文中“玄”字避讳,据此推断“丁卯”当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

②张廷枚.国朝姚江诗存:卷二[M].刻本.1773(清乾隆三十八年).

③陶元藻.全浙诗话:卷四十一[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④徐致靖.上虞县志校续:卷十二:人物[M].储家藻,修.刊本.1899(清光绪二十五年).

⑤阮元,杨秉初.两浙輶轩录:卷三十七[M].刻本.清嘉庆仁和朱氏碧溪草堂,钱塘陈氏种榆仙馆.

猜你喜欢
草书
清 华罍 行草书羊士谔诗轴
汉 蔡琰 草书我生帖
鲜于枢 草书论张旭怀素高闲草书帖
宋 陈襄 草书帖
古诗集句(草书)
康里巎巎草书谪龙说卷
录清·孙枝芳诗(草书)
自作诗(草书)
《阳泉 草书赋》
录明?杨士奇诗(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