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性视角下的文物修复与保护

2024-03-22 16:49薛宏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3期
关键词:实践对策可持续存在问题

薛宏涛

摘 要:我国文物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可持续的问题,如保护修复技术和材料对文物造成新的破坏,修复过程中大量消耗能源及产生废弃物,公众参与和监督不足等。这些问题日益凸显,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违背。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探讨文物保护修复,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文物,实现文化传承,也是实践绿色发展、推进文明生态建设的应有之义。本研究拟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当前文物保护修复存在的不可持续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文物保护修复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基于此,本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于文物保护修复领域,通过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对策,为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推动文物保护修复在材料技术使用、资源利用等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更好保护文物、传承文化,也将促进文化生态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可持续;文物修复与保护;存在问题;实践对策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3.014

0 引言

我国文物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存在材料技术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这不仅无法为文物提供科学合理的保护,也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格格不入。因此,在可持续性视角下开展文物修复与保护刻不容緩。可持续发展强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公平共享,对完善当前保护修复模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运用可持续性理论可以找出现行模式中的不可持续因素,提出改进策略。可持续修复使文物获得科学合理的修复,也更环保。此外,可持续保护还倡导公众广泛参与,这将大幅提升社会各界的文物保护意识。综上,在可持续性视角下开展文物修复与保护是实现文化遗产科学保护、推动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文物保护修复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1.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在文物修复保护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文物是人类文化的珍贵遗产,因此其保护和修复必须以可持续的方式进行,以确保它们的长期保存和传承。首先,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文物修复是一项精密而复杂的工作,需要精心计划和执行。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尊重文物的历史价值,尽可能保留其原始面貌特征,不仅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还能够延长文物的寿命。这样,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文物资源,确保它们的传承。其次,文物的保存环境至关重要。光照、温度、湿度等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巨大。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采取措施,以确保文物处于科学合理的保护状态。通过有效的环境监测和控制,我们可以减少文物受到的损害,延长它们的寿命。再次,选择可降解、无公害的材料和技术对于文物修复至关重要。传统的修复材料可能对文物本体和环境造成二次损害。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寻找更环保的替代材料和技术,以减少负面影响。这样,我们可以实现环保和文物保护的双赢。另外,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原则之一。文物保护不仅是专业机构的责任,也需要公众、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的积极参与。通过鼓励他们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和人才帮助,我们可以建立广泛的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文物的可持续保护。平等对待各类文化遗产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不同文物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多元文化内涵,不偏袒某一种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承。最后,广泛开展文物教育和宣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我们可以提高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文物的认知和关爱,培养他们自觉承担文物保护责任的意识。这样,我们可以为文物的可持续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可持续发展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的意义在于,它为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原则,使文物的保护修复能够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个方面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利用文物资源时要合理利用,控制利用强度,不能破坏文物原真性;要注重文物的存放环境控制,防止光、温、湿等自然因素破坏文物;要选择可降解、环保的材料和技术来修复文物,不能采用会损害文物和环境的材料;要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为文物事业提供帮助与支持;要充分尊重各类文物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内涵,平等对待每一种文化遗产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运用,将促使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更科学合理、资源利用更合理、社会基础更广泛,从而推动文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工作真正实现人与自然、文化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文物保护修复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必由之路。其核心在于文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文物环境的长效保护,修复材料的环保应用,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多元文化的平等传承。要实现这一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完善法规体系,发展绿色科技,提升公众意识,建立广泛参与的社会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文物事业的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发展,使之真正造福当代,酬报未来。我们应为文物保护修复的可持续发展而共同努力。

2 当前文物修复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文物本体问题:物质与技术的脆弱性

从文物本体来看,历史文物由于自身的材料和技术限制,多存在着物质基础脆弱、抗震防坏能力差等问题。许多文物所采用的传统材料,如木材、石材、陶瓷、漆器等,在长期自然过程中,会产生机理性变化、衰老剥落、开裂变形等问题。同时,历史文物的制作技术相对简陋、结构不够科学合理,一旦遭遇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就容易出现严重的裂痕、开裂、剥落、坍塌等问题,难以承受外来破坏。另外,存放环境、移动转移、修复过程中的不当操作也可能导致文物本体受创。因此,文物本质上具有明显的物质脆弱性和技术防护能力弱等问题。这需要我们采取温度、湿度控制、加固加支、修复补救等科学手段,保护文物本体,降低其脆弱性,提高其抗灾防坏能力,从而促进文物的可持续发展。

2.2 保护修复模式问题:资源消耗与环境破坏

从当前的文物保护修复模式来看,仍存在一些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一定的环境破坏。具体来说,现有文物环境控制系统往往采用高耗能的空调及光源设施来调节温湿度、光照等,这会消耗大量电力资源。同时,一些文物在修复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有机溶剂等化学用品,不仅消耗自然资源,还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此外,修复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材料废弃,如改性材料、试剂瓶等,若处理不当也会污染环境。当前文物修复制度还存在修复周期不合理、重复修复等问题,也增大了资源消耗。为实现文物保护修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开发高效环保的设施设备,选用可降解材料,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并对文物进行适度的防护修复,降低修复强度与频率,这样才能在保护文物的同时,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2.3 社会问题:公众参与不足

从社会层面来看,当前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公众参与和监督仍然不够,这也是导致一些问题发生的原因之一。具体来说,社会公众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的认识,保护文物的意识和行动比较缺乏。同时,公众参与文物修复决策和监督修复质量的途径和渠道非常有限。部分单位在修复文物时,也没有向社会充分公开修复方案以征求意见。这导致一些修复单位在修复过程中仅考虑修复效果,而忽视保护文物的原真性,或使用了不科学的方法和材料,而不能被公众及时发现和制止。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建立广泛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使文物的修复计划、过程、结果都接受公众监督,促进文物修复工作的透明化和规范化,从而使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当前文物保护修复存在的不可持续问题主要集中在:文物本体脆弱,抗灾防坏能力差,需要加强监测和保护;保护修复过程中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需要优化技术手段,实现绿色环保;公众参与和监督意识淡薄,不能有效制止失范行为,需要建立广泛的社会监管机制。这些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不符,亟须通过完善法规、改进技术、转变理念等途径加以解决。

3 推进文物保护修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对文物本体的监测与防护

加强对文物本体的监测与防护,是因为历史文物多存在自身材料脆弱、制作技术落后等问题,这导致许多文物存在结构不稳定、抗灾能力差、易发生病害等问题。如果不对文物本体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我们无法充分了解不同类型文物的材料组成、结构特征、自然衰败规律及脆弱性,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护措施。同时,没有监测也就无法及时发现文物上出现的病害等进行修补和加固。因此,必须对文物本体进行长期、动态的监测,以保证文物处于安全可控的状态。充分的监测与防护既是文物修复的科学依据,也是保证文物长期安全的必要手段。它可以找出文物的薄弱环节,使防护措施更精准,从源头上减少和避免文物损坏,使文物得以长期地、可持续地为人类所利用和鉴赏。

为加强对文物本体的监测和防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全面加强对文物本体的结构、材料组成、物理化学性质等方面的监测,充分了解不同类型文物的结构特征、病害情况及脆弱性,提供制定防护措施的科学依据。二是要严格控制文物的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防止不适宜的存放环境导致文物损坏。三是要对存在结构性病害或抗灾能力差的文物进行适度加固、修补,增强其抗震、防火等能力。四是要合理安排文物的展示与搬运,避免频繁移动对文物造成损坏,并制定文物遭遇灾害的应急预案与保护措施。五是要加强文物的标识与信息化管理,提高监测和防护的针对性。六是要定期组织文保人员进行检查与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通过这些综合性的监测与防护措施,有效保护文物本体安全。

3.2 优化保护修复材料与技术

需要优化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的材料和技术,主要是因为现有一些材料和技术对文物本体会造成二次损坏,也不符合可持續发展的要求。例如,高功率照明设备、不合适的空调会损坏文物,大量有机溶剂等化学试剂也可能侵蚀文物材料。这些都与可持续利用理念相违背。此外,许多材料如合成树脂也不易降解,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必须优化材料和技术,开发高效节能的环境控制系统,研发无毒无害的固化材料,推广可降解材料的使用,采用数字化非接触检测技术,建立完善的文物数据库和文献资料,以选择最优方案最小化对文物的干预。材料和技术的优化,不仅能保证修复质量,还能从源头上实现文物的可持续利用。

具体来说,为实现文物保护修复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材料和技术:一是研发高效节能的环境控制系统,采用新能源和智能控制技术,减少能源消耗。二是开发无毒无害的文物固化材料和技术,选用可降解、无公害的天然材料,减少化学试剂的使用。三是广泛推广使用可降解材料和技术,选用能够降解的材料对文物进行防护和修复。四是采用非接触的数字化检测技术,如红外线、X射线等进行文物检测,减少接触对文物的损害。五是建立完善的文物数据库和文献信息资料,为科学修复提供参考。六是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最优方案以最小化对文物原真性的干预。材料技术的全面优化和升级,不仅可以保证修复质量,还可以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实现文物修复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3.3 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倡导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非常必要。目前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仍然存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如高能耗的环境控制系统、大量使用有机溶剂等化学试剂,这些都耗费资源,也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污染。如果不改变这些做法,文物保护修复就很难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强力倡导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采取具体措施,如加强法规约束,提高全社会节约和环保意识,推广使用环保型技术和材料等。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护文物的同时,实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文物事业可持续发展。

为倡导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强相关法规建设,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要求充分纳入文物保护修复标准与规范制度中,形成强制约束力。二是要广泛开展教育宣传,提高全社会尤其是文物保护从业者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三是要大力推广使用环保型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和材料,研发和应用各种新能源等。四是建立文物修复的环境影响评估机制,全过程控制污染排放。五是在保护文物的同时统筹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六是积极倡导文物保护单位主动公开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这些措施的共同推进可以助力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保护。

3.4 提高公众保护意识,拓宽社会参与渠道

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拓宽社会各界参与文物保护的渠道,是实现文物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当前公众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提高认识可以增强公众主动保护文物的自觉性。第二,现有的公众参与渠道有限,导致一些文物保护单位的失范行为发生在公众视野之外,缺乏监督。因此急需拓宽途径,以加大公众的监督力度。第三,发挥公众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积极作用,可以广泛汇集社会各界的智慧和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文物事业。第四,公众的广泛参与也将促使文物保护修复决策更加科学合理,修复方案选择更加精准,获得公众理解和支持。第五,公众的监督也是约束文物保护工作者自律的重要方法。因此,充分提高公众意识和拓宽参与渠道,将有力推动文物保护修复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使之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最终实现文物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拥有丰富的文物遗产,但长期以来,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可持续的问题,如缺乏科学的修复理念、修复技术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社会监管不力等。因此,必须从可持续性的视角來审视文物保护修复事业,改进传统模式,实施绿色、精准、高效的修复方案,推动修复过程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文化多样性,使之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展望未来,可持续性将成为指导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出发点。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法规体系,发展前瞻性技术,广泛社会参与,以切实维护文化遗产安全,使其永续传承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冯向伟.博物馆文物修复档案的管理[J].东南文化,2022(5):183-189.

[2]张媛.改性陶瓷环保胶粘剂在陶瓷类文物修复中的应用[J].化学与粘合,2023(1):93-96.

[3]吴鑫宇.计算机辅助文物修复中的若干问题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6):162-164.

[4]傲特海.初探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馆藏文物修复与保护中的有效性[J].电脑爱好者(普及版),2023(8):361-363.

[5]王茜.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标准化建设探究[J].中国标准化,2022(12):27-30,35.

[6]徐树强,马清林.文物建筑修复用天然水硬性石灰基砂浆的研究进展[J].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2022(2):81-92.

[7]武发思,张永,苏敏,等.生物技术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1):133-143.

[8]吴忠.浅析前沿科技对传统文物修复的提升与影响[J].中外交流,2021(12):1044.

猜你喜欢
实践对策可持续存在问题
中职院校教育学实践教学探究
浅谈高中美术教学现状及其实践对策
高校人事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探索与尝试
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现状及社区实践分析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