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瞻园的保护与未来发展的探讨

2024-03-22 16:49吕子辰李玲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3期

吕子辰 李玲

摘 要:南京曾建有大量的皇家苑囿和私家园林,由于朝代更迭、兵伐战乱,现仅存两组明、清园林建筑群,瞻园便为其一。文章通过总结瞻园以往的保护经验,对瞻园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从完善保护法律、合理科学规划、培养专业人才和提高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现代技术与历史文化内容紧密结合,保持住文化遗产地的主体地位,对今后瞻园的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瞻园;古典园林保护;文化遗产地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3.015

1 瞻园的历史地位与历代保护工作

文化遗产地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印记。瞻园是南京地区仅存的两座明、清古典园林历史遗产地之一,久负盛名。《明史:徐达传》记载,朱元璋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徐达以君臣有秩,坚决不就。朱元璋为表彰其功绩,将旧邸对面东抵秦淮河畔、西至中华路(明为古御道)的土地赐给徐达建魏国公府①。瞻园真正始建于明嘉靖时期,在原徐达官邸“西圃”基础上建起。到了清代,原徐氏府邸改为行省衙司,先为江南备道、安徽布政使等衙署,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为江宁藩台官廨,瞻园由私家园圃改为官家花园。袁江的《瞻园图》(图1)将清代瞻园景观尽收眼底,高大的院墙内重楼亭台,回廊曲折,古木奇卉,叠石峰峦。黄建芫《瞻园记》(图2)、成世喧《瞻园雅集记》(图3)有记之。乾隆皇帝二次下江南时曾驻跸于此,赠藩署斋匾“瞻园”,返京后乾隆皇帝钦命御匠仿照瞻园于京师长春园中建“如园”②。当时江南园林众多,瞻园能获此殊荣,足可见其地位重要,瞻园在清康乾盛世期间达到其辉煌的顶点,并得到了应有的保护。

嘉庆年间,瞻园逐步衰败,虽然道光二十年(1840)再修瞻园,但园内松石、池沼、木香廊、梅花坞等十八景“已不能复指”③。后又经历了太平天国时期清军攻陷后的劫掠、焚毁,被破坏得面目全非。不过在清末李宗羲、梅启照、黄建芫三位老前辈的努力下,经过三次重建,“纵未能恢复,而胜迹犹赖以存”④,直至20世纪50年代,一直保持当时修复后的原貌。之后刘敦桢教授对瞻园的建设又做出了重要贡献,对瞻园进行了改造庭院、叠造假山、恢复地坪、补植名木、整修水池等修复工作。同时,在瞻园三期北扩工程中,他的学生叶菊华女士也继承了刘敦桢教授的造园创作思路,以袁江的《瞻园图》为蓝本⑤,对瞻园实施了北扩,基本重现了瞻园鼎盛时期样貌(图4)。从瞻园辉煌而又曲折的历史来看,其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2 瞻园的现状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瞻园作为南京文化旅游主要景点之一,它不仅仅是明、清古典名园,同时也是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的所在地,虽然近20年来瞻园的发展非常迅速,但“馆园合璧”的特性和处在秦淮风光带的重要位置使其面临的安全风险也在逐步增大。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历史古典园林超出了其实际承受的范围,难以对参观者进行科学有效的管控,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破坏,从长远看,不利于瞻园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使历史文化遗产遗迹的保护面临着严峻的问题。

2.1 古典园林保护法律制度不完善

一方面是法律保护存在盲点,虽然地方政府从多个方面对古典园林进行了保护,但是并没有针对瞻园这类南京范围内的明、清园林建筑制定针对性法律法规。目前国内针对园林建筑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是《苏州园林保护管理条例》,初步形成了对古典园林保护的法律保障体系。另一方面是执法主体不明确,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人数日益增多,但是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执法主体的不明确,对于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和损害遗产本体的行为存在执法困难的现象。

2.2 瞻园预防性保护不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的古典园林采取了现代化科学监测手段进行保护。瞻园虽然在古建、假山、花木亭楼、水体、安消防维护方面进行了整体加强,但整体环境的监测方面还处于空白,无历史记录。园林维护中使用的专业设备较少,主要还是采取目测,并依靠传统经验来判断建筑本体是否存在问题及隐患,有些细小方面的安全隐患难以及时发现。

2.3 对瞻园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瞻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价值。在瞻园整体保护过程中,对于其建造历史和文化艺术价值的认知还存在不足,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瞻园是研究我国明、清园林的载体,保护瞻园就是保护南京这座城市曲折而又辉煌的历史。然而现实是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对瞻园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价值并没有进行很好的发挥和利用。

2.4 缺乏良好的专业人才培养环境

瞻园内古建筑、石雕、木雕、假山、名贵花木等的保护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而原本从事园林维护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有很多已经退休或接近退休年龄,年轻的从业人员在专业知识和经验上存在不足。承接维保瞻园古建、花木、奇石假山的公司,职工大多为非专业人员,因文化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对古典园林的造园的历史、工艺了解甚少。瞻园的预防性保护需要掌握古典园林知识、熟练各种高新技術的多学科人才,但目前科技人才缺乏且专业性不足。近几年来,工作在园林保护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专岗专职的技术人员更少,人员流动性大,很多都是“救急式”培训,需要人才时才临时招聘新人,其根本无法接受系统专业的训练,人员的潜能难以得到有效开发,工作人员缺乏成就感,职业生涯发展受挫,优秀人才频繁大量流失。此外,年轻人多怕苦、怕脏、怕累,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钻研,难以熟练掌握技艺,古建园林保护技术需要常年日积月累的磨炼,因此瞻园缺乏传统技术人员对其进行维护。

2.5 公众参与渠道受限制

自瞻园开放以来,地方政府为其保护主体,公众参与不足,作用发挥有限。一是宣传力度不够。瞻园虽然拍摄过相关纪录片以及开展过“瞻园杯”小小书画家青少年文化教育活动等相关宣传工作,实现了一定的宣传效果,但内容深度不够,效果不明显,难以激发民众的保护主动性。在普通参观者认知当中,这里只是徐达官邸“西圃”和太平天国时期杨秀清的东王府,而不知其背后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二是信息公开不足。保护工作专业性强,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参与者,与大众隔绝,限制了公众参与遗产保护的行动。三是公众参与渠道窄。民间团体为公众参与保护提供了很好平台,但民间团体的准入门槛较高,程序烦琐且缺乏监督机制,没有一个合法的身份参与到保护工作中去。

3 历史园林保护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3.1 完善法律,重视历史园林保护和人才培养

法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主要师承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虽然法国经历了历史上多次战争以及面临当今全球化、多元化的冲击,但法国悠久的历史保护传统和文化魅力影响着每一代法国人,也为其成为最早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国家提供了坚实的环境基础。其代表性法律是分别于1913年和1930年颁布的《历史纪念物法》《法兰西共和国关于保护具有艺术、历史、科学、传奇与风景名胜特征的自然遗址和历史遗址的法律》。正因为有了这两项法律,法国对历史园林采取了归类和历史文物补充清单的双重保护体系。其中,归类是一项严格的保存措施,历史园林一旦归类就不可以摧毁,任何改变景点状态的重要工程都必须得到部级准许才可进行,特殊情况只能由部长在征询了景点高级委员会意见之后才能准许⑥。

法国除了有完善的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外,还有关于遗产保护的专业教育制度和专业培训机构。例如,夏约学院,它作为国家级培训机构的代表,为法国的建筑、城市和景观遗产保护培养了具备很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建筑师和管理者,在中国设有观察站,与同济大学保持着多年的合作关系⑦。另外,法国民间还有很多公私合办或私立的遗产保护培训学校或教育机构,主要教学内容是结合所在城市的历史、建筑、古典园林特征,对当地的修复技师、园林工匠等技术人才进行培训。

3.2 重整体保护,法规健全且可操作性强,充分发挥民间力量

“庭院”是日本古典园林的别称,源于中国文化,最后形成了符合本民族特征的风格。日本的庭院保护意识比较超前,早在19世纪末日本就有相关保护法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推出国内首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法律《文化财保护法》,之后又进行了修订,明确了将文化财产分为六大类,有形文化财、无形文化财、民俗文化财、纪念物、文化景观以及传统建造物群,庭院归属于纪念物,与传统建造物群形成保护区域⑧。之后,日本政府又推行了《古都保护法》《奈良真实性文件》,明确了传统古典园林必须得到保护,尊重其历史,可作为历史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整体保护。最重要的是,日本的国家法律、地方法不仅相对健全,而且相互之间能进行衔接,整体操作性较强,其中《文化财保护法》具有独立的惩罚量刑条例,对于各种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无需参考其他法律,可直接依据该法进行判刑。在保护资金的来源上,除了有国家财政支持外,普通民众、民间团体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日本政府在1998年出台的《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中赋予从事特定非营利活动组织特别法人资格,鼓励全体大众参与遗产保护的各类志愿者活动、市民自发活动以及非营利组织工作⑨。

4 加强瞻园保护的若干对策思考

4.1 加强古典园林法律体系建设

古典园林保护首先要完善立法,只有在完善的法制保障下遗产保护才能有效开展。除了要从国家层面对古典园林进行立法,各级政府还要在相应的法律层面下制定详细的保护条例。虽然目前我国已有《文物保护法》作为保障,但比较笼统,并无细化,对古典园林保护不能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因此,针对古典园林与社会发展现状,应进一步制定详细的保护制度。各级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国家层面的专门立法制定相关的操作实施细则,明确执法主体,对保护管理的程序、利益相关方的职责和相互关系、保护资金渠道及违法处罚等做出详细规定,使法律真正落到实处。

4.2 科学制定瞻园古典园林保护规划

4.2.1 统筹瞻园与周边景区的规划

瞻园周围良好的人文环境为瞻园的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位于夫子庙风景区内,又与中华门城堡、大报恩寺、甘熙故居、大成殿、科举博物馆、秦淮河同处于人文风景带上。瞻园的保护规划必须与周边景区保护规划相衔接,避免矛盾。

保护规划前需开展前期调研,可以史料记载及瞻园三期整修和保护扩建工程为依据,对本体周边环境包括与之相邻的建筑、街道、道路水网、商业区域等进行调查研究,在现有的保护基础上,保存和发现历史景观,将古典园林尽可能地放入历史环境中,凸显地域特色,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4.2.2 加强保护规划的多学科认证

古典园林保护涉及建筑学、人文历史、造园艺术、生态环境、安消防等多个专业领域。制定保护规划时可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或者科研院校共同参与,在专业指导下开展规划的研究制定,为瞻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2.3 增强保护规划的社区参与,加强社会监督

保护规划虽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但群众参与可提高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一方面,可以通过调研走访收集相关史料,开展社区瞻园历史文化知识竞赛,鼓励更多群众参与瞻园保护。另一方面,可以让周边社区参与保护规划的制定,让群众了解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瞻园的规划保护献计献策。同时,還可以鼓励群众对遗产保护规划进行监督,及时纠正不合理行为,进一步增强瞻园的保护。

4.3 加强瞻园保护专业人才培养

4.3.1 注重古典园林保护的高等教育,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合作

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决定着保护的水平和历史文化传承的质量。我国近现代公认的“中国建筑四杰”之一的南京工程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先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卓越贡献,尤其是他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和测绘,带出了一批杰出的古典园林保护队伍,在后续瞻园一期整修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负责测绘、设计、绘图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得到了当时南京市委书记彭冲同志的大力支持⑩,让中国古典园林的保护事业后继有人。同时,他也将多年来自己对苏州园林的研究成果编写成了《苏州古典园林》稿,后收录于《刘敦桢全集》第八卷,为后人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现在我们的教育环境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好,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对古典园林专业人才加大了培养力度,国内很多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都有对古典园林保护的研究,未来瞻园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方式,从保护实践出发,共同参与瞻园保护工作,培养瞻园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

4.3.2 重视传统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古典园林专业技术人才是瞻园保护的重要基础。就拿为瞻园工作多年的花匠李迅亚师傅来讲,自20世纪60年代起至21世纪初,瞻园的花草名木都由他来负责,数十年如一日,将瞻园视为自己的家,对园内一草一木及其历史了如指掌,用精湛的技艺爱护着这里。可是在他过世后,并没有人能继承他的衣钵,令人遗憾。所以在传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上,一是要培养接班人,积极落实相关人才激励政策,传承和发扬传统技艺;二是要加强对传统技艺的研究,形成一套系统理论,便于应用和推广,同时也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三是要依靠社会教育的支持,光靠用人單位培养是无法满足保护需求的,可以鼓励高校、职业学校或社会培训机构培养传统专业技术人才。

4.4 提高瞻园古典园林保护的公众参与度

4.4.1 加强社会宣传,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一方面要将保护宣传作为常态化、系统化的工作去开展。在宣传方式上,除在文化遗产日开展宣传外,还可开展全年有系统的宣传,举办针对古典园林保护的宣传周、宣传月活动,普及古典园林知识。日常可借助新媒体传播的力量,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直播等进行宣传,促进古典园林文化知识的传播。另一方面要发挥园林保护专家、学者的引领作用,开展园林科普宣传。他们具有丰富的保护知识和经验,能从专业的角度向大众普及和推广古典园林的保护知识,让群众认识到保护园林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有着积极作用。

4.4.2 积极发展民间保护组织,吸引民间资金

根据国内外的保护经验,政府要重视民间资本对古典园林的保护作用,减轻政府财政的负担,可通过降低准入门槛、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古典园林保护相关社会团体参与古典园林保护。通过这些民间保护组织,广大普通大众可以有序合法地对文化遗产地进行监督,同时也可以反映自身的诉求,积极发挥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4.4.3 加强保护信息公开,鼓励公众参与

古典园林是整个社会的公共文化资源,在保护过程中,一方面要确保保护信息的公开、透明,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认真听取社会各方面的建议,妥善解决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让广大群众了解造园历史和艺术文化底蕴,拉近古典园林与广大群众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切实了解古典园林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保护的热情k。

5 结论

瞻园地处金陵秦淮河畔,由私家宅园发展成为官家花园,再到开放式园林,传承近500载,虽然经历了兵燹战乱、疆界日削、花石凋零,但经过几代人的共同保护、经营筹划,瞻园恢复了“堂阁毗连,亭轩接引”“平矶步石与巉崖危峦争奇,拂柳垂杨共虬柏修篁竞茂”的样貌l,尽现江南古典园林的精致秀丽,是广大人民群众休息、游览和娱乐的胜地。本文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从现状分析入手,查找问题和原因,探讨保护对策,为未来瞻园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古典园林发展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注释

①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三:徐达 常遇春[M].北京:中华书局,1974:3729.

②童寯.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③参见成世喧《瞻园雅集记》碑拓片,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藏。

④参见黄建芫《瞻园记》碑,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藏。

⑤叶菊华.刘敦桢:瞻园[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⑥吴祥艳.法国历史园林保护理念和实践浅析[J].中国园林,2003(7):48-52.

⑦江嘉玮.夏约院史:法国遗产保护的过去与当下[J].时代建筑,2016(5):28

⑧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办公室.日本文化财保护制度简编[M].[内部资料],2016:18.

⑨曹心童.日本传统园林保护利用策略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6.

⑩刘敦桢.刘敦桢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69.

k蒋叶琴.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D].苏州:苏州大学,2018.

l刘叙杰.南京瞻园考[C]//刘先觉.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