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独秀”之馆藏曲柄铜盉的科学分析与考古初探

2024-03-22 18:20穆浴阳李文欢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3期

穆浴阳 李文欢

摘 要: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及金(矿)相显微镜等研究手段,对江西九江共青城市博物馆馆藏唯一一件曲柄铜盉进行金相组织观察和成分检测分析,并初步进行考古研究。结果表明:此曲柄铜盉的材质为铜-锡-铅(Cu-Sn-Pb)三元合金,制作工艺为铸造而成,其成熟的铜锡铅配比和加工方法佐证了商周青铜器的铸造技术。虽然曲柄铜盉的出土地为江西地区,但是通过形制初步判断其为群舒文化典型青铜盉,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吴、楚、越文化和群舒文化在先秦时期的融合情况。截至目前,此曲柄铜盉在江西地区尚属首次和唯一出现,填补了江西此类型青铜器研究的空白,对于揭示江西先秦青铜器冶金技术内涵及探讨江西与其周边地区的交流传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江西先秦古史;西周春秋时期;吴楚越文化;群舒文化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3.027

0 引言

在人类技术发展过程中,自使用青铜器伊始,称为青铜时代。中国的青铜时代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历经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使用随着商周时期青铜冶铸业的发展达到鼎盛,其产生的青铜艺术亦是亚洲大陆上一颗璀璨的明珠①。江西的考古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发展,商周考古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些大量古文化遗存和丰富的文化遗物作为“无字地书”对于探寻江西先秦古史的意义重大②。随着江西考古的发展,出土青铜器等文物逐步问世,其种类繁多、遍布全境,年代上溯商周下至汉代。

在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城市博物馆中,馆藏的唯一一件青铜器—曲柄铜盉较为特殊,其为截至目前该地区出土青铜器中首次且唯一出现的青铜盉类型,不仅填补了江西地区此类型青铜器的空白,更是对于研究江西先秦古史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拟通过对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城市博物馆馆藏曲柄铜盉进行科学分析,初步揭示其制作工艺及冶金技术内涵,同时为先秦时期江西与其周边地区交流和发展的研究提供实物证据。

1 文物概况

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城市博物馆当中馆藏的曲柄铜盉于2017年2月在共青城市甘露寺出土③,并于同年6月末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完成修复保护。曲柄铜盉通高185mm,口长径131mm,短径129mm,最大腹径144mm,足高60mm,重量1793.3g,该器呈甗形,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盆形,敞口,窄圆唇;下部鬲形,袋足尖稍有实柱;短流,流长27mm,卷曲兽首鋬,于鋬中前段处分成两截,鋬长145mm;流与身、鋬与身连接处各有一周斜壁环带。鋬尾端为一卷曲兽首,两椭圆形耳,两弧眉与竖鼻相连,横椭圆形凸眼④(图1)。

2 材料和方法

2.1 取样信息

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对该曲柄铜盉进行取样,取样部位均来自其残损处。合计所取7个样品,样品编号及相关描述见表1。

2.2 分析检测方法

2.2.1 制备样品

在进行科技分析之前,将所取曲柄铜盉的7个样品在实验室内制样,使用环氧树脂进行包埋冷镶,经不同粒度砂纸打磨、抛光处理以获取光滑截面。

2.2.2 金相组织分析

为揭示该曲柄铜盉的制作工艺,本次实验对所采集7个样品进行金相组织观察。

使用金相显微镜,型号为:ZEISS蔡司AxioImager.M2m,分别观察未浸蚀和3%三氯化铁盐酸酒精溶液浸蚀后的样品,观察浸蚀前后样品的组织,并拍摄金相照片。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半定量成分分析

为探究曲柄铜盉的化学成分和合金技术,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对样品进行半定量成分分析。

扫描电子显微镜型号为:ZEISS蔡司ZeissEVOMA25;能谱分析仪型号为:OxfordInstruments;分析软件为:INCA;实验条件为:测试时的加速电压20Kev,采谱时间60s。

倍数下选取3~5个微区进行能谱成分分析,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3 实验结果

3.1 金相显微分析

经过观察曲柄铜盉的7个样品金相组织特征,显示为典型的铜锡铅合金铸造组织,未见热锻或冷加工组织(图2~图3)。

根据金相组织观察可判断该曲柄铜盉的制作工艺为铸造成型。

曲柄铜盉7个样品的具体金相组织描述见表2。

4 相关问题讨论

4.1 九江共青城出土曲柄铜盉的材质与工艺特征

中国商周时代青铜古称金或吉金,其合金成分是锡青铜和铅锡青铜。在青铜器冶铸过程中,锡和铅的加入可以降低熔点,提高硬度,改善机械性能。适量铅的加入还能增加铜液的流动性,利于铸造精美的纹饰⑤。在商周晚期,随礼乐制度的发展,青铜器铸造水平更进一步,青铜艺术的发展也再次提升⑥。从该时期礼制看,青铜器的使用是奴隶主贵族的标志,代表其等级制度上下尊卑,在反映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同时,也显示出相应的科学技术⑦。《周礼·考工记》提到:“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此“六齐”规律即古人对铜锡合金配比与器物类型之间一一对应的表述,由于青铜礼乐器需呈现出金黄颜色,以使其具有富丽堂皇的气质并保持良好的铸造性能,而锡含量在14.3%~16.7%范围当中的青铜合金则能够满足该要求。“六齐”配方是古代工匠自夏商周时期以来长期配制青铜合金的经验总结,是世界上最早记载青铜合金配比的文献⑧。

经过对此曲柄铜盉进行取样分析,所取的7个样品当中锡含量范围在15.73%~22.59%,说明此器物锡含量较高,此外可知其铅含量范围在5.81%~20.95%,故可判断其材质为铜锡铅三元合金。在金相观察中,可知曲柄铜盉样品的组织主要表现为α相呈针状、两端尖锐的条状和斑块状分布在(α+δ)共析组织基体上,由于锡含量较高,使α相更加细小,而铅颗粒密集分布,部分鉛颗粒尺寸较大,综合可判断其为典型的高锡含铅青铜铸造组织⑨。故此,该曲柄铜盉合金配比合理,显示出成熟的青铜合金技术,印证了古代青铜器铸造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器物类型按照相应的使用性能而采取的不同合金配比,说明其符合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工艺特征。

4.2 曲柄铜盉的名称由来及年代初判

盉是青铜礼器的一种,自商代延续至战国,尤为盛行于商晚和西周时期。根据王国维《观堂集林》的《说盉》、《说文》中指出:“盉见于宋人书中为最早”“盉,调味也……不云器名,自宋以后知其为器名。”可知盉作为器名最早始于宋代⑩。

针对盉的形制,容庚在《商周彝器通考》中描述:“前为流,后为鋬,有盖,三足或四足”k;张临生在《说盉与匜—青铜彝器中的水器》中形容为“器身一侧有一管状流嘴,另侧有一鋬手”l;朱凤瀚在《中国青铜器综论》里认为,“硕腹,腹部一侧斜生长管状流,另一侧有一鋬,三足(或作四足)”m。

根据上述学者对盉的描述,可综合得知盉的形制特征主要表现为有流和鋬,三足或四足。

曲柄铜盉隶属于青铜盉,其名称最早出自安徽舒城。殷涤非统称其为“盉”n;尔后马承源、李国梁等称其为“异形盉”“甗形盉”“鬲形盉”o;《中国青铜器全集》称“兽鋬盉”“卷鋬盉”p;杜廼松则根据盉柄的形态将其划分为“龙柄盉”“凤柄盉”“卷曲柄盉”等q;最终其定名为“曲柄盉”是在《皖南商周青铜器》中r。

本次研究的曲柄铜盉由于出土环境受施工影响而遭到破坏,且截至目前尚未发现其他文物以及年代信息,故虽有唐突,但根据目前信息仅能初步从形制方面辨析和推测。基于张爱冰,彭裕商、韩文博、田国励学者的研究,可知与此曲柄铜盉类型接近的出土器物数量较少,统计仅有24件,主要出土于皖南沿长江地区和江淮地区,为群舒文化遗存的典型青铜器,年代属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战国早期s。由此可初步判定江西九江共青城市出土的这件曲柄铜盉年代上限至西周,下限不迟于春秋战国时期。

4.3 交织于江西地区的吴、楚、越与群舒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江西自古被称为“吴头楚尾,粤户闽庭”,是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十字路口”,其作為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出土青铜器较多的地区之一,通过从考古资料的观察,在商周时期的江西赣北地区—南方的百越民族之一古杨越民族代表的青铜文化,存在其根本的土著文化性质,其冶金术同样具有自身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也当属于我国冶金术最早起源地之一t。

群舒,并非是一个国家的名称,而是由西周春秋时期江淮偃姓小国组成的族群。《世本·姓氏篇》记载:“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偃姓。”u群舒在春秋时期因地处南北地理要冲,被吴、楚先后争夺,最终被灭于楚而消亡。直至20世纪50年代,群舒故地舒城凤凰咀首次出土了地域特征显著的成组青铜器,从而引起了学界对群舒的关注,其异于吴越文化、楚文化的青铜器,被定义为“群舒青铜器”,虽然群舒的历史仅在《左传》等史书中寥寥记载,但群舒文化在推进江淮地区文明进程中地位无可替代v。

本次研究的曲柄铜盉虽出土于江西地区,但其形制与安徽铜陵谢垅出土Ab型管状套结两段式曲柄铜盉完全相符,具有群舒地域特征w。与此同时,该形制曲柄盉在湖北汉川县发现的春秋时期青铜盉以及湖南衡阳春秋墓葬中发现的青铜盉也均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x。对于安徽铜陵等地出土的曲柄盉,张敏学者认为其可能是徐、舒影响的产物y。而胡嘉麟学者通过文化因素分析,发现吴越徐舒青铜器的形制并未同中原同步,而是一定程度上具有其自身发展趋势z。张爱冰学者表明曲柄盉的盛行与弃用可作为研究群舒文化的一把钥匙,此外,在郑小炉学者研究中认为从商发展至春秋时期,群舒文化一路从江淮地区向南迁播至皖南,尔后与吴越文化、楚文化相互交流融合。故此,基于群舒青铜器本土文化传承的清晰脉络,结合本研究的曲柄铜盉,可初步推测出西周春秋时期的江西与其周边地区存在一定的交流和传播。

5 结语

对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城市博物馆馆藏的唯一一件曲柄铜盉进行初步科学分析及考古研究,得知此曲柄铜盉的成形工艺为铸造而成,材质为铜锡铅三元合金,其成熟的青铜铸造技术可一定程度上揭示中国商周时期冶金技术内涵;通过形制进行初步判断,其为典型的群舒青铜盉,年代上溯西周下至春秋,印证了商周时期江西与安徽、湖南、湖北等周边地区的文化融合现象。

江西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制作工艺、探索江西先秦文明进程和文化交流等均具有重要价值。截至目前,本研究的曲柄铜盉为江西地区首次且唯一出现的青铜盉类型,填补了江西地区先秦时期青铜器的空白,佐证了商周青铜器高超的冶铸技术,同时对探讨江西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但因考虑此曲柄铜盉出土情况不详,故有待后续进一步的研究。

注释

①⑦马承源.国家文物局文博教材中国青铜器(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②彭适凡.江西先秦考古[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

③熊凯.九江出土青铜盉鉴赏[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4):48-49.

④注明:以上数据均为曲柄铜盉修复后数据。

⑤《北京文物鉴赏》编委会.商周青铜器[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5.

⑥张福宇,黄丹蕾,张桃.关于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分析与研究[J].长江丛刊,2016(9):36.

⑧李仲达,华觉明,张宏礼.商周青铜容器合金成份的考察:兼论钟鼎之齐的形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2):25-43;吴来明.“六齐”、商周青铜器化学成分及其演变的研究[J].文物,1986(11):76-84;韩汝玢,柯俊.中国科学技术史矿冶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⑨孙淑云,韩汝玢,李秀辉.中国古代金属材料显微组织图谱:有色金属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⑩王国维.观堂集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k容庚.商周彝器通考(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l张临生.说盉与匜:青铜彝器中的水器[M]//国立故宫博物院,故宫季刊编辑委员会.故宫季刊.[出版信息不详],1982.

m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n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安徽舒城出土的铜器[J].考古,1964(10):498-503,3,8.

o马承源.国家文物局文博教材中国青铜器(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李国梁.群舒故地出土的青銅器[M]//文物研究编辑部.文物研究:第六辑.合肥:黄山书社,1990.

p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q杜廼松.在皖鉴定所见铜器考[M]//中国青铜文化研究会筹备会.青铜文化研究:第一辑.合肥:黄山书社,1999.

r安徽大学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皖南商周青铜器[J].文物,2007(8):92.

s张爱冰.也谈曲柄盉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J].文物,2014(3):57-64;彭裕,商韩,文博,等.商周青铜盉研究[J].考古学报,2018(4):433-456.

t彭适凡.论扬越、干越和于越族对我国青铜文化的杰出贡献[J].东南文化,1991(5):33-41;彭适凡.江西先秦考古[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

u胡嘏.释“群舒”[J].历史地理,1986(1):137.

v徐大珍.江淮遗珍国之瑰宝:馆藏群舒青铜器及其文化因素分析[J].文物天地,2017(4):8-10;卫佳欣.两周青铜盉及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20.

w张爱冰.铜陵谢垅出土青铜器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J].东南文化,2009(6):68-74,129.

x沈银华.湖北省汉川县发现一批春秋时期青铜器[J].文物,1974(6):85;湖南省博物馆.湖南衡南、湘潭发现春秋墓葬[J].考古,1978(5):297-300,364-365.

y张敏.读《皖南商周青铜器》有感[N].中国文物报,2007-04-11(004).

z胡嘉麟.吴越徐舒青铜器的非均衡性特征及断代刍议[J].南方文物,2018(3):138-149.

郑小炉.试论徐和群舒青铜器:兼论徐、舒与吴越的融合[J].文物春秋,2003(5):6-14,50;张爱冰.也谈曲柄盉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J].文物,2014(3):5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