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北魏迁移民活动下的“平城体”书法研究

2024-03-22 20:24李培根胡松洋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3期
关键词:魏碑

李培根 胡松洋

摘 要:文章以北魏迁移民活动为视角,结合北魏立国初期积极接纳汉文化这一历史背景,探讨以平城地区为中心的“平城体”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同时,“平城体”魏碑发展中影响最大的河北地区及南朝“投化客”也是文章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平城体;魏碑;北魏汉化;迁移民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3.033

0 引言

北魏作为南北朝时期由拓跋鲜卑所建立的政权,从公元398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到太和十八年(494)北魏统一北方并形成南北朝对立的局面为止,平城(今山西大同)作为北魏都城长达96年。北魏政权从立国之初便不断汲取汉民族文化,形成了融合发展的局面,为日后发展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这一切离不开北魏的迁移民活动。在书法方面,可以说“平城体”风格的形成离不开移民政策,各地区书法风格汇集于平城,为“平城体”书法风格的形成奠定基础。笔者将以北魏统一北方时期移民活动为线索,探寻北魏“平城体”书法的发展脉络。

1 北魏立国与汉文化接纳

关于拓跋鲜卑的源出,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鲜卑为“索头虏姓”,与匈奴同为李陵之后。另一种说法见《魏书》记载,因故地有大鲜卑山故称为“鲜卑”,其号由地名而来可见拓跋氏自认为是鲜卑种,以地名为种名的现象在游牧民族中颇为普遍,较为可信。当时的拓跋氏属于游牧部落,随着势力不断壮大,拓跋氏开始向往先进的汉族文化。曹魏时期,首领力微派遣他的儿子沙漠汗进入曹魏政权作为人质,沙漠汗在魏居留十年,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希望进行汉化改革,但在返回本部时由于卫瓘的离间,卷入拓跋部新旧势力对峙最终被杀,这也使拓跋部封建君主化运动提前夭折,力微死后拓跋鲜卑部落随即“诸部离叛,国内纷乱”。力微之孙昭帝禄官即位之后,重整旧部势力较力微时扩大了一倍,并且继续支持晋朝北方诸将领,晋朝遂以大单于金印紫授,但并未正式封爵位,至猗卢统帅时期被封为“代公”“代王”,以平城为南都政治中心,至此代国已经正式成为中国的附属国,君主专制的雏形已经出现。到什翼犍时代进一步完善政体,设立百官,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君主专制政体,后因前秦势力强大短暂覆灭。

拓跋鲜卑在160年的历史中,实现了从游牧到定居、从部落组织到君主专制的过程,始终与中原势力保持较好的关系,可以看出拓跋鲜卑从发展之初便很愿意接受汉文化,在代国期间任用如卫操、卫雄等河东卫氏汉人为拓跋鲜卑刻石立碑,其书法氛围也被拓跋鲜卑接纳。《猗卢碑》残石拓片便为印证,书体在隶楷之间,隶书成分较重,隶楷书中又略杂装饰性笔画,其线条之恣肆、奔放、洒脱,虽然此类风格和日后“平城体”魏碑风格区别较大,但其书法风格为日后北魏刻石发展奠定了先决条件。直至淝水之战后,北方部族纷纷脱离前秦统治,前秦势力瓦解。登国元年(386)正月,拓跋珪重建代国,称魏王。重建代国之后拓跋珪联合后燕扫清障碍,于天兴元年(398)七月迁都平城,至此北魏开启了平城时代。

2 河北士族与“平城体”书法启蒙

迁都平城后,代北地区得以平定,北魏政权将中原地区作为下一个目标。《魏书·库莫奚传》记载:“今中州大乱,吾先平之。”①太祖认为北魏的主要方针在于先平定中原地区,中原自古便是中国文化中心,拥有崔氏、卢氏这样的门阀士族,同时地处平原地带土地肥沃利于农桑,因此夺取中原地区对北魏意义重大。《魏书·西域传序》也有载:“经营中原,未暇及于四表。”②从史书记载中可以看出,先平定中原地区然后再威服北方及西域是北魏的主要策略,夺取与北魏相邻的河北地区便成为北魏进攻的首要目标。随着北方氏族依附北魏政权,在书法方面也产生影响并萌发了“平城体”书法风格发展的萌芽。

在太祖道武帝立国之初,就有一些幽并地区的人士为北魏效力,如张衰、上谷侯岌、许谦等人。唐长孺在《拓跋族的汉化过程》一书中写到,拓跋珪占领河北之后阶级与国家形态已经基本形成。拓跋鲜卑逐步从文化较为落后的游牧部落,转变成为封建国家,可以迅速地实现国家政体的建立。在文化方面,早在太武帝时期便设立太学,可见北魏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攻占后燕之后于天兴二年(399)增设国子太学生近千人,也正是这些河北地区士族的迁入使得北魏教育得以普及,书法艺术也随即发展。

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关键就在于人口迁移。在攻占河北地区之后,对平城进行了三次移民:第一次是天兴元年(398)元月,“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余口,以充京师。”③《魏书·食货志》记载:“既定中山,分徙吏民及徒何种人、工伎巧十万余家以充京都。”④第二次则是同年十二月,“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二千家于代都。”⑤第三次是泰常三年(418),“徙冀、定、幽三州徒何于京师。”⑥平城通过河北地區的移民,扩充生产保证了粮食供应,十万“百工伎巧”在北魏初期进行大规模的营建工作,同时河北地区的守宰、豪杰、吏民也为北魏政权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做出了努力。

随着河北进入北魏版图,以崔氏、卢氏为首的北方士族,将汉文化逐渐向平城转移。首先,从河北地区传入大量经典。《魏书》记载,北魏攻陷后燕后获得大量图书、珍宝、皇帝玺绶等。除了后燕所藏典籍之外,北魏政府还进行了书籍的收集,对平城地区的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次,北魏也新增教育部门培养博士与太学生。据《魏书》记载:“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人……太学生员至三千。”⑦三千太学生在平城时期属于极大规模,这些太学生为北魏文化建设做出重要努力并出现了一大批著作,包括记录北魏国史的《国纪》、汇集整理文字的《众文经》以及《兵法孤虚立成图》《燕书》等。对于政治制度及典章方面,北魏召集汉臣崔玄伯、邓渊、贾彝、贾闺、晃崇等人进行建设。由此可以看出,道武帝时期积极从各方面进行汉化,并取得了重要成果,这些都与河北地区的氏族学者入魏有着重要联系,也为后期吸收诸如河西、东晋南朝等文化开启了先河。

在书法方面,由于崔卢等士族迁居平城,使书法活动成为风尚。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中讲到清河崔氏在北方的地位如同琅琊王氏之于南朝。在《魏书》中我们可以找到以下描述:“始玄伯父潜为兄浑诔手笔草本……王遵业买书于市而遇得之,深藏秘之。”⑧王遵业卒于武泰元午(528),为当时著名的书家,他偶遇崔潜真迹将其“藏于秘府”,由此也可以看出崔潜书法的精妙。崔潜之子崔宏“尤善草隶行押之书,为世摹楷。”⑨可知崔宏对于草隶书和行押书都很擅长,草隶应当就是当时日常书写中使用的隶书与章草笔意的过渡书体。崔宏之子便是北魏杰出政治家崔浩,“浩既工书,人多托写急就章……多裁割缀连以为楷模。”⑩《急就章》从西汉一直流传,为当时的习字范本,可见崔浩书风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除崔氏之外,还有范阳(今河北涿州)卢氏的卢志、卢谌、卢邈等人,《魏书》记载:“初,谌父志法钟繇书……渊习家法,代京宫殿多渊所题……魏初工书者,崔卢二门。”k在平城宫殿上的题署大多为卢渊所书,可以看出卢氏在北魏平城时期的书法极为出众。

综上可知,崔氏、卢氏等北方士族具有良好的书法涵养和传承,并在整个北魏社会形成了崇尚书法的社会风气。北魏重视教育,也使得北魏贵族更容易接受到良好的书法教育,遗憾的是留存至今的书法材料极少,我们只能从现有的史料当中加以了解。可以说崔氏、卢氏等北方士族为北魏早期的书法教育奠定了一定基础与环境,并且这些士族的书法都是传承于钟繇、索靖、卫瓘等三国、西晋书家。拓跋鲜卑也在积极汉化的过程中吸收了在西晋末年至十六国期间的书法,对于日后书法风格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3 “投化客”与“平城体”渊流

“投化客”指的是投顺归化北魏政权的南人,主要指山东、河南地区在北魏与南朝对峙期间由于种种原因北迁的晋室贵族、青齐士族以及众多民众。本文所讨论的迁移民是以北魏与刘宋对峙这一期间为线索。南朝大将刘裕于公元410年平定南燕,将山东、河南地区纳入版图。之后刘裕代晋自立,史称“刘宋”,决心开始北伐,但于泰常七年(422)不幸病逝,明元帝得知刘裕死讯,遂下令三路出兵攻打刘宋,泰常八年(423)十一月初六日,拓跋嗣去世,同年拓跋焘即位,并亲自指挥攻南。于北魏神?四年(431)二月攻占河南,皇兴三年(469)拔东阳城,攻占山东地区。

由于南北战乱不断与南朝政权更迭,不少南方政权的宗室成员为了自保选择逃亡北上,一批东晋司马氏及刘宋皇家氏族北迁归魏,这些皇室成员到达北魏之后都得到了较高的礼遇,并且大多都通过联姻的方式巩固了地位。

归附北魏的贵族,通常会跟随数量众多的下层民众与流民。这类迁移情况在北归氏族中极为常见,并且拓跋焘在即位之后下诏招抚,这对南方民众必然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在山东地区纳入北魏统治之后,为了充实京畿北魏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政策,将大量士族迁入平城,并被称为“平齐民”或“平齐户”。根据史籍梳理,在北魏朝廷中冀州士族的地位都比较高,而“平齐民”的地位较低一些,多从事农耕、手工业活动与宫殿营建等工作,少数文化水平较高的人以佣书自给,史书中记载有崔光、崔亮、房景伯、刘芳等人。正是因为北魏以门阀取仕,很看重“公私人望”与“相重”,仕途上需要当时的朝廷权贵提拔。“平齐民”与先入北朝的冀州士族关系较远,难以得到重用,所以这些人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才得以登仕,如高聪、蒋少游等人,当然这也与当时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有关。

《鲍纂造像》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该造像刻于太平真君三年(442)据《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片汇编》记载清末出土于山东地区,原石现存日本。这一时期正是北魏与刘宋交战阶段,此刻石的出土地存疑,据造像内容可知鲍纂官至“永昌王常侍”其“单宦在台”。据杨守敬考“台为都城之称”北魏也沿袭其好,可知鲍纂已在平城为官,此造像应该是在都城为远方父母刊刻的造石浮图与《大涅槃经》。此造像书法风格浑朴,字形已有楷书体式,横画雁尾明显,笔画舒展率意,起笔多方笔,结構生动,浑然天成,与造像风格融为一体。从造像所刻人物中可以发现,其形象为身穿胡式上衣,头戴胡帽的胡人形象,由此可见《鲍纂造像》已经融合了胡汉文化。书法风格方面,可以推测是由西晋正体隶书变体而来,保留着方笔与燕尾,波磔不明显,其字体已有楷书势态。由于鲍氏官职较低,其刻工应该是北迁的工匠完成,这种刻法还在力求西晋正体风格,但已不逮古,这种风格成了“平城体”的普遍面目,如洛阳《郑长猷造像记》等题记仍延续此风格。

《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题记》体现的书风北渐更为明显,墓主司马金龙,字荣则,司马楚之子。司马楚之,字德秀,南朝东晋贵族,由于刘宋建立为求自保入魏,迎娶诸王女河内公主。司马氏为晋朝宗室,河内公主为北魏宗室,司马金龙继承其父爵位。金龙共纳两位妻子,“初纳太尉、陇西王源贺女……后娶沮渠氏。”l司马父子与鲜卑上层贵族实行政治联姻,因此备受朝廷宠信,可知北魏皇族对于北渡的晋朝宗室是极为欢迎的,能反映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司马金龙于太和八年(484)去世,其为晋氏后裔,所以南朝汉文化传统悉数保留,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品方面皆有所体现,《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题记》便在其中。从漆画所画内容来看,主要还延续汉代时期烈女、逸士和高人等故事,由于司马氏自南朝而来,必然留存一些南朝风尚。同时,其漆画制作工艺又与同一时期宁夏固原出土的北魏漆棺画极其相似,也反映了文化上的融合,而这种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从公元398年北魏攻占河北地区开始,北魏通过迁移民政策使得平城地区逐步成为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文人、僧录以及工匠云集于平城,同时促使书法与绘画达到了全新的境界。

总之,山东、河南地区迁入平城地区的迁移民为北魏扩充了京畿的人口,保证了粮食供应,营建了宫殿、石窟等工程,使平城从一个偏远荒芜的北方小城逐步成为北方最大的城市。在书法方面,由于大量南朝宗室北迁,使得南朝书风北渐,现存北魏《鲍纂造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题记》便为印证。除此之外,“平齐民”在迁入之初由于没有入仕的机会,一些饱学之士大多以佣书为业使得北魏社会整体具备较高的书法水平,因此平城作为融合南北朝、多氏族、多文化交融的超级都城,开始酝酿一场书法变革。

4 结語

周一良在《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一文中讲道:“北魏建国之始,用人即采取兼容并包之方针。”m可见北魏统治者对于各地区归附的汉人态度相当开明,这种政策也吸引了大量人才,使得平城地区积聚了一批书法家,成为“平城体”书法风格的开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冲突与融合的时期,南北朝前后北魏作为鲜卑建立的政权,在其立国之初便向往汉文化,虽然期间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但其发展方向终究是以吸纳汉文化为主。而这些改变的基本条件就是以“人”为媒介的交流,河北、山东、河南以及秦凉地区的移民便显得至关重要。这些皇室、士族、僧侣、平民在北魏前期迁入平城,随之而来的改变体现在方方面面。不仅为北魏带来了汉文化先进的典章文物、先进文化以及优秀的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而且从宏观来说,各种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增加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在书法方面,太武帝拓跋焘对文字与书法极为注重。《魏书》记载:“初造新字千余……今制定文字,世所用者,颁下远近,永为楷式。”n可以看出,当时各种的俗体字、异体字千差万别、并行于世,这种现象必然与各地迁移民汇聚有关,由于各地区书体风格的汇入产生了混淆。太武帝为了解决“文体错谬,会义不惬”的时弊,便造新字千余作为楷模规范。“平城体”书法便是在这样的规范之下逐步形成并走向统一的。

平城作为北魏都城,汇集了为数众多的迁移民,不同的文化习俗必然产生冲突与融合,从而聚合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使文化与文化之间相互包容、共同发展,经过这些激烈冲突以达到更高层次的兼容并包。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必将在此种环境下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从此诞生的“平城体”便是最好的证明。

注释

①魏收.魏书:卷100:库莫奚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7:2407.

②魏收.魏书:卷102:西域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7:2449-2450.

③魏收.魏书:卷2:太祖纪[M].北京:中华书局,2017:35.

④魏收.魏书:卷110: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7:3104.

⑤魏收.魏书:卷2:太祖纪[M].北京:中华书局,2017:38.

⑥魏收.魏书:卷3:太宗纪[M].北京:中华书局,2017:68.

⑦魏收.魏书:卷2:太祖纪[M].北京:中华书局,2017:1989.

⑧⑨魏收.魏书:卷24:崔玄伯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7:698.

⑩魏收.魏书:卷24:崔浩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7:915.

k魏收.魏书:卷47:卢玄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315.

l魏收.魏书:卷37:司马楚之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7:35.

m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351-353.

n魏收.魏书:卷4上:世祖纪[M].北京:中华书局,2017:82.

参考文献

[1]徐世庆.试析隶书到魏碑体的演变过程[J].中国民族博览,2019(2):103-105.

[2]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7.

[3]俞丰.经典碑帖释文译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

[4]殷宪.北魏平城书迹二十品[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5]许雅娟.魏碑书风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6]宫大中.魏碑书艺形成阶段的里程碑:从《平城魏碑十二品》看“魏碑故里”[J].中国书法,2019(8):42-57.

猜你喜欢
魏碑
小学生魏碑书写技法与结构审美的教学初探
魏碑行书对联:文生于情有春气,兴致所至无古人
魏碑对当代书法的影响
魏碑书法的特点和艺术成就
寄妙理于“十美”之外
近代碑派行书的母体
康有为“十美”审美观新解
从《始平公造像记》看魏碑的风格
魏碑的特质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打铁老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