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灵泉寺石窟价值阐释与保护利用研究

2024-03-22 20:24孙丽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3期
关键词:石窟寺保护利用

孙丽娟

摘 要:安阳灵泉寺石窟是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原地区佛教活动的重要文物遗存,是这段时期安阳作为古相州文化的代表产物,素有“河朔第一古刹”之美称。根据《河南省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方案》的要求,灵泉寺石窟保护利用研究及项目的实施旨在进一步推动安阳龙安区文化旅游市场的深度融合,对安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强的带动作用。

关键词:灵泉寺;石窟寺;价值阐释;保护利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3.035

石窟寺是佛教建筑中的特殊形式,是佛教中国化的见证。中国石窟寺最早开凿于3世纪的新疆地区,之后随佛教沿丝绸之路向东发展,4世纪开凿了甘肃敦煌莫高窟,至5—6世纪在北方和中原地区达到鼎盛时期①。河南石窟寺多分布在政治中心和佛教中心周边,分为豫西、豫北、豫南三大区,主要集中于豫西和豫北。豫西地区石窟的分布与军事、交通及地形地貌有较大关系,豫北地区的石窟寺受交通和地貌影响,主要沿太行山东麓一线分布,营造时间集中在南北朝至隋唐。北魏分裂后,东魏都城由洛阳迁邺城,佛事兴盛,至北齐时,佛教继后赵之后再度繁荣。安阳西部的太行山区当时是东魏、北齐和隋、唐以來的佛教圣地,灵泉寺石窟见证了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原地区佛教活动的兴盛发展,是这段时期安阳作为古相州文化的代表产物,素有“河朔第一古刹”之美称。

1 概述

河南的石窟营造自公元5至6世纪,随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河南地区石窟寺的营造开始了第一个高潮期。这个时期以洛阳龙门为中心,形成河南省开凿最早的石窟群,其中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安阳灵泉寺石窟、渑池鸿庆寺石窟等,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6至8世纪以安阳为中心,形成第二次造像盛期,著名的有灵泉寺石窟摩崖塔林、鹤壁大伾山摩崖大佛等。唐代以后,河南中小型石窟的开凿走向衰落,仅个别地区有少数的营造活动,并以摩崖雕刻为主。河南省石窟寺(含摩崖造像)开凿时间早,延续时间长,类型丰富,内涵深厚,具有很高的价值,是河南省地上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曹魏都邺以后,邺城遂成为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②,与此同时,分布于邺城周围的石窟寺,如响堂山石窟、灵泉寺与小南海石窟、洪谷寺塔与千佛洞石窟、卫辉香泉寺石窟、鹤壁五岩寺石窟以其独特的文化面貌,被考古界称为“邺城模式”。

2 灵泉寺石窟现状

灵泉寺石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善应镇宝山东南麓,距离安阳市区约30km,主要文物包括大留圣窟、大住圣窟、塔林和摩崖造像群等。灵泉寺石窟创建于东魏武定四年(546),原名宝山寺,隋文帝赐名灵泉寺,现存东魏至宋石窟造像、摩崖石塔共二百多处,素有“万佛沟”之称,并有北齐双石塔和唐代双石塔。其中大留圣窟开凿于东魏武定四年(546),大住圣窟凿于隋开皇九年(589),灵泉寺摩崖石塔始于东魏,止于宋代。其数量之多、年代之早、延续时间之久及雕刻之精为国内仅有。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类型石窟寺及石刻。

2.1 已开展的考古工作

民国初期,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和关野贞对灵泉寺石窟进行过初步调查。中国有组织的考古调查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原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于1983年至1984年组织了灵泉寺考古勘察队,对整个寺院遗址及附近的摩崖造像、石刻等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及发掘清理工作。经过这次考察编号共有大小窟龛209处,同时发掘清理了灵泉寺内唐代双石塔。至此灵泉寺石窟历史格局基本清晰,历史道路及相关环境要素待下一步考古工作确定。

2.2 历史格局研究

宝山属太行山余脉,灵泉寺因坐落于宝山之阴,最初名为宝山寺,后隋文帝杨坚改宝山寺为灵泉寺。据寺内现存的明弘治七年(1494)《重建宝山灵泉禅寺并观音阁碑记》载:“魏武定四年道凭法师创建宝山寺、造朱砂洞、各山岩造石佛百余处……”清乾隆六十年(1795)碑刻《重修地藏王菩萨殿碑记》载:“郡城之西、宝山之座,有名寺焉,曰灵泉寺。创始于大魏武定四年。中历唐宋以来,屡经修葺,迨我朝数百载。”另据《隋书》卷三五《经籍志》载,在隋文帝即位的当年(开皇元年),“即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而京师及并州、相州、洛州诸大都邑,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又别藏于秘阁。天下之人,从风敬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灵泉寺虽为道凭法师创建,但寺院大规模的营建应为灵裕法师在隋开皇十一年(591)被诏至京师长安后,大力兴修并扩建灵泉寺,大住圣窟就是在隋文帝的直接支持下开凿的。《续高僧传卷第九·隋相州演空寺释灵裕传》记载:“宝山一寺,裕之经始,睿为施主,倾撒金具,其潜德感人。”隋代时名僧灵裕被文帝封为“国统”,隋唐时期香火繁盛,直至唐末宋初逐渐败落。安阳灵泉寺石窟完美地将佛教寺院、石窟寺、僧俗墓地结合在一起。

依据雍正《河南通志》、清嘉庆《安阳县志》、清乾隆《安阳县志》及历史文献研究,灵泉寺位于漳河以南,洹水源头自善应山、宝山一带流出向东经内黄汇入卫河(图1、图2)。灵泉寺石窟周边历史水系丰富,景色宜人。结合1921年常盘大定、关野贞拍摄的灵泉寺石窟全景图(图3),灵泉寺原有格局包括阎王殿、山门、钟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及藏经阁等,西侧为塔林。现寺院建筑无存,仅留存北齐双塔、唐代双石塔、建筑遗址及碑刻等。

2.3 文物构成

根据原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宝山灵泉寺》和第四批国保档案研究,确定灵泉寺石窟文物构成包括石窟寺(含摩崖造像)、文物建筑、附属文物三大类,附属文物包括碑刻、石狮及石构件等(图4)。

3 价值研究

3.1 文物价值

①安阳灵泉寺石窟历史悠久,最早开凿的为道凭石窟—即大留圣窟,开凿时间为东魏武定四年(546);有题刻的最晚纪录为宋咸平四年(1003)。时间跨度接近五百年,石窟的雕刻建造集中于隋、唐两代,尤其是多集中于隋代至唐代早期。依照雕琢形象不同分为四类:塔形龛、屋形龛、碑形龛、造像龛。其中数量最多的为塔形墓龛(图5),这种浮雕形式的摩崖墓龛是中国境内现存唯一的③。

②灵泉寺石窟是南北朝、隋、唐我国佛教大发展时期的产物,佛教活动兴盛,高僧云集。如东魏由名僧道凭开创的大留圣窟、隋文帝所封国统的灵裕法师开凿的大住圣窟(也称那罗延窟),两侧石壁刻有多部佛经,主要有《叹三宝偈言》《法华经》《胜鬘经》《大集经》《妙法华经偈言》等,这些对研究隋唐石窟发展史、佛教史及书法艺术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并且石窟的开凿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它们的相关建造者—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高僧道凭、僧稠、灵裕的事迹,并填补了佛教及雕刻艺术从北朝后期转入隋唐的过渡阶段的史事,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③北齐双石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亭阁式双石塔。目前确定现存的北朝寺塔仅存两座,一是山西朔州崇福寺的北魏千佛石塔;二是登封嵩岳寺塔。北齐双石塔是北朝石塔非常珍贵的实物遗存。北齐双塔对整个灵泉寺石窟的雕刻艺术起到了引导作用,对研究北齐及其以后时代中原地区的雕刻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也为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新资料。

④灵泉寺旧址内的唐代双石塔,为方形九级密檐式石塔,塔体通高5.5米,造型优美舒展,外檐轮廓呈流畅的抛物线状,具有诸多典型的唐塔特征。尤其雕刻在须弥座束腰内的伎乐人物和塔门周围的龙兽、金刚等表现出典型的华丽唐代风格,艺术价值很高。

3.2 社会价值

①靈泉寺与善应寺仍然在当地民众的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当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信徒仍对其十分笃信,灵泉寺内的整修和重建基本上完全依靠善男信女的捐助,庙宇也将捐赠者及捐助金额刻在石碑上立于寺庙周边。传统的庙会仍在灵泉寺内不时举行,依然维持着传统民俗生活中心的地位。时至今日,善应寺石窟、大留圣窟、大住圣窟及小南海石窟仍是善男信女们的参拜场所。

②灵泉寺石窟是安阳市重要的文化名片之一,是中国南北朝邺城石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宝山大住圣窟窟门两侧的“那罗延神王”与“迦毗罗神王”浮雕图像,造型精美,刻画精细,无论尺度和样式,均为国内石窟中罕见(图6)。其保护利用工作是安阳市“十四五”期间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历史文脉有重要意义。

③灵泉寺岚峰山石窟群其显著特点是此山石窟塔林多为比丘尼灰身塔,即为得道女僧人的塔林,如此集中的大量的比丘尼灰身塔林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4 保护利用及主要问题

4.1 保护利用现状

①周边建筑环境。保护区环境杂乱,无序建设活动突出。灵泉寺院内现存建筑大都为20世纪80年代之后新增的,建筑主要分布在原灵泉寺院内,部分庙宇建筑并未按照原有格局重建,严重影响原有寺院格局,并对现有文物的保护及展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灵泉寺院落西侧建筑形式大部分为砖混结构、红砖灰瓦顶或者红机瓦屋面,建筑质量较差且部分残损状况较严重,对整体环境风貌有不良影响。

②灵泉寺水系现状。善应山、宝山一带属洹河的源头,灵泉寺周边曾经有丰富的泉水,原寺内有古井四口,水质清冽,可满足灵泉寺日常生活供水。灵泉寺原有灵泉水系萎缩严重,灵泉寺至岚峰山段水系处于淤堵状态,仅留下岚峰山脚下水塘一处,面积约2500平方米。宝山至灵泉寺段水系雨季时有少量水,冬季和春秋季现状调查为枯水状态。

③利用现状。由于灵泉寺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加之长期遭受山洪泥沙的冲击,许多寺院建筑遗存淹埋地下,附近山崖窟龛也大量被淤积堵塞。因此长期以来,灵泉寺石窟及石刻本来面貌很少为外人所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文物部门逐步开展全面的石窟调查和保护工作。

目前展示利用现状主要作为当地居民祭拜和进行庙会的场所,专程探寻文化而来的外地游客数量很少,展示配套及服务设施不完善。年门票销售额仅有5万元左右。灵泉寺文物资源类型丰富,分布较广,但展示方式单一,且缺少有组织性的游线和文物说明标识,管理及游览线路混杂,既不利于管理又影响了旅游体验。灵泉寺石窟新建的宝山文物陈列室为一座仿古建筑大殿,殿内佛像与展品并存,不能满足灵泉寺石窟文物的展示需要。

4.2 主要问题

首先是石窟寺文物本体病害,灵泉寺石窟普遍存在造像及龛体表层劣化以及受温差、雨水、阳光作用产生的风化剥蚀。其次是石窟寺赋存环境与工程地质病害,石窟赋存的岩体为碳酸盐岩,其构造节理、卸荷裂隙等组成结构面网络,使岩体表层破坏较严重,造成壁体结构失稳、溶蚀隙壁、风化和表面水碱现象等各种病害,已严重威胁到艺术珍品的保存,保护工作迫在眉睫④。岚峰山石质多为变质大理岩,石质致密细腻,表面残损比较轻;而宝山石质多为灰岩,石质较粗,窟岩表面受水及风化影响相对更加严重。

灵泉寺石窟区域整体基础设施不完善,展示利用系统滞后,周边产业结构较复杂,且基础设施老化,存在较多安全隐患。灵泉寺院内及周边路面铺装形式杂乱,且存在不同程度残损,未来需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维护工作,保护区道路系统需根据展示、利用要求及龙安区整个道路系统规划进一步调整。居民区环境卫生设施亟待进一步完善。灵泉寺石窟作为安阳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有效的展示利用系统和展示设施,未来需加大宣传及活化利用,为进一步推动安阳市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5 结语

灵泉寺石窟是中原晋、豫地区南北朝至隋唐宋各时代石窟雕刻艺术及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洞窟、摩崖造像、摩崖题刻和寺庙建筑等重要遗存,也是邺城地区最重要的石窟寺之一。2021年3月,根据国家文物局开展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的整体部署,灵泉寺石窟寺专项调查评估报告完成并提交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河南省文物局提出要加大文物展示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力度,系统性谋划全省石窟寺保护利用措施;“十四五”时期灵泉寺石窟保护利用工作主要任务为提升石窟寺综合展示水平,实施石窟寺展示陈列提质工程。在确保灵泉寺石窟文物本体完整、真实与安全的条件下,对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所有不和谐因素,制定环境整治工程,确保石窟赋存岩体的稳定和文物环境的整体和谐。建成文化内涵丰富、主题明确的石窟寺开放利用场所,科学、适度、合理利用文化遗产,使之在国家振兴、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注释

①王金华,陈嘉琦.我国石窟寺保护现状及发展探析[J].东南文化,2018(1):6-14.

②李裕群.邺城地区石窟与刻经[J].考古学报,1997(4):443-473.

③高歌.宝山灵泉寺石窟调查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7.

④何燕,李智毅.关于河南灵泉寺石窟地质病害及整治方法的研究[J].岩土力学,2000(1):56-59.

猜你喜欢
石窟寺保护利用
气候变化背景下石窟寺保护大足宣言
石窟寺文化需要基于保护的“新开发”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启动 “数字重生——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数字化保护项目”
甘肃武威亥母洞石窟寺的几件西夏汉文文献考释
实景漫游在巩义《石窟寺虚拟现实项目》的应用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三杨庄遗址保护现状及发展前景
武威西夏亥母洞石窟寺与金刚亥母鎏金铜造像
关于博物馆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推进保定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