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五原书院碑记》所见清末固原教育

2024-03-22 21:01丁姮元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3期
关键词:义学碑记

丁姮元

摘 要:书院和义学是古代的一种重要教育组织形式。《固原五原书院碑记》记载了光绪年间五原书院和义学的信息,从中可以分析经营状况、经费使用问题。文章以碑记为核心,结合相关史料分析碑记,窥探清末固原的文教事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五原书院;义学;碑记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3.034

1 五原书院及碑记概况

五原书院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是今固原一中的前身。方志记载其位置“在本城王字街,今倾圮擬改修”①。光绪十七年(1891),提督雷维堂②两次出资并在地方官员支持下创办新书院,碑记中载“雷维堂少保复两次捐廉助之”,方志中记载“光绪十七年提督雷公正绾捐赀创修名曰五原书院”。清末,随着教育界的新学堂兴起,光绪三十二年(1906),该书院改为固原直隶州中学堂。

书院经费、管理条规等记于《固原五原书院碑记》。《固原五原书院碑记》,计1件,红砂岩石质,长方形。碑记高184厘米,宽77厘米,厚18厘米。碑记边缘四周雕刻花卉、几何纹。阴刻楷书碑文20行,行满56字。该碑记由《整顿书院义学记》和书院经费、考课、义学等内容组成。学记为书院山长安维峻③撰,亦载于方志中。此碑年代为光绪十八年(1892),1983年征集于固原原州区,国家三级文物,藏于固原博物馆。

2 碑记所见书院创办背景

五原书院位于西北军事重镇—固原,《嘉靖固原州志》中载“唐为故原州”,“故”与“固”同音异字。宋代也有“古原州”的说法,以示与镇原境内的原州区别。北魏以此置原州,以其地险固因名,是为“固原”。固原是古代中原王朝与西北游牧民族对抗的地区,人们习武自卫,自幼“攀弓击兽”,武功发达而文学蹇滞,学校教育起步较晚④。顺治初年,固原属陕西省平凉府辖。康熙初年,图海奏迁陕西提督驻固原。雍正年间,石文焯疏请裁固原卫,同治年间,升州为直隶州。清廷多次对西北用兵,战事不断,“城为社墟,戡定后复设有书院”⑤,可见书院是战后重新设立的。同治年间“官兵进剿需时……到处焚掠、掳捉惨杀,百姓望风而逃窜”,而这种动荡局势存在已久,致使文教人才稀少。顺治至康熙年间文武贡生、廪生仅10人,至光绪年间已274人,清代固原州人进入仕途者,文职有87人。⑥

清政府最初对书院持抑制态度。“清初统治者抑制书院是从巩固统治的角度出发,担心明末书院清议之风再起,成為聚众闹事、蛊惑人心的反清之地。”⑦顺治年间学规“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他方游食之徒,空谈废业”。而黄宗羲认为书院讲求学术,他并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禁书院,不许别创书院的专制措施⑧。为了巩固统治和笼络士大夫,雍正年间采取提倡政策,光绪时转为控制和整顿。五原书院创办之前,固原虽有书院和义学却未能延续,可见当时教育发展实属不易。⑨

3 书院管理与经费使用

碑记对五原书院的教学、经费管理等有所记录。书院第一任山长为安维峻。山长是书院教学兼领院务的负责人,由大儒担任。明清时或地方官延请,或士绅公举,实行聘任制。该书院先后有十位山长,如表1所示。

碑记中载“从来人才之盛衰,视乎学校之兴废。无以培植之,犹不耕而欲其获,五米而使之炊也”“以科第起家者,落落如晨星。岂山川形胜,宜武不宜文欸”。可以看出当地官员开始重视人才培养。选拔教师方面,“义学塾师,岁由地方官考定,方准充当,并随时考察勤惰,以定去留,免至虚靡馆资”。教师由地方官考察选取,不论籍贯,但不许怠惰,以免尸位素餐。教学上“堂课每月两次,外加课经、策、杂艺一次,均逢八日应考”。闔郡生童按月应试,提督知州官课各一次,堂课随时酌定。学生按月应试以检测学习效果,提督和知州分别官课一次,地方官出题和评阅,其余的堂课每月两次。学习内容较为繁杂,设经学、史学、掌故之学、兴地之学、算学、洋学等课程。⑩

书院的经费管理是保证书院存在和基本教学的重要基础,经费来源主要有官方资助、民间捐输和自筹。部分书院经费来自官方拨补,其他书院多由地方官、士绅捐赠设施、田地、银两等。这种捐赠出于官员士绅长期受儒家文化熏陶之下的身份认同感,追求人生理想和价值,目的在于培养人才的同时推行教化。五原书院经费管理条款和出入钱项如碑记中记载:

书院入款每年约八百余千文,内监局称用每年二百余千文,车骡货物担头钱,每年五百余千文,文社旧有发商生息膏火本钱五百千文,每年息钱六十千文。书院膏火,面觔、薪工等项出款,每年八百余文。内山长每年修金二百四十千文,伙食钱六十千文,聘金八两,节敬银十二两,共钱三十二千文。监院每年薪水钱六十千文。斋长一名,每年津贴钱二十千文;院夫每年工食钱三十千文,看守文昌庙工食在内。生贡正课六分,每名每月膏火钱一千六百文,岁需□十六千文;副课八分,每名每月膏火钱八百文,岁需钱六十四千文。童生上卷四名,每名每月膏火钱八百文,岁需钱三十二千文;中卷六名,每名每月膏火钱四百文,岁需钱二十四千文。肄业生贡面觔二十分,童生面觔四分,每名每月钱八百文,岁需钱一百九十二千文。官课每月用红格卷六柒十本,每本工料钱十六文,岁需钱十千之谱。

如碑记所示,五原书院年入款约800千文,大部分经费当来源于捐赠和息钱收入。将钱款交由当铺、商铺以获取利息,通过发商生息获得利息以增加入款是书院经费来源之一。由土地转向以土地为主、货币经营为辅,或土地收入与货币生息混合经营,甚至以货币发商生息为主,这一现象不但表现在清代中晚期的位于城市中心书院群体中,在其他地方书院中也屡见不鲜。k以息银代替地租的发商生息收入较高,兰州五泉书院给生徒的膏火钱源于发商生息可收入6000余两。

五原书院经费支出主要用于教学及管理人员、后勤者薪金和膏火。山长是书院领导,年薪金约240千文,包括伙食费在内的杂项约32千文。监院一名,掌财务、行政、学生膏火等事项,薪水60千文。斋长一名,年津贴20千文,该职务由品学兼优者充当,督促诸生课读,沟通诸生与山长联系,协助管理书院财务。l此外还有伙夫、院夫、门夫等院夫薪金合计约30千文,薪金少于管理者。膏火是经费中的主要支出,原指膏油灯火,后成为书院给学生的津贴费用。自然环境差且经济落后地区往往教育资源贫乏,书院膏火可助贫寒子弟读书,有时也可用作奖励。书院碑记中的童生中分上卷、中卷。上卷、中卷是书院举人参加考课,按照成绩等级划分上上卷、上卷、中卷,童生分上取、中取、次取。m成绩不同,膏火多寡不同,膏火占据约半数经费,408千文左右。“生贡正课六分,每名每月膏火钱一千六百文,岁需□十六千文”,正课通常指成绩优秀者,生徒入学后参加月课,官府按照成绩优劣决定给予奖赏的多寡,正课之下分内、外、副等名目,以激励学生。此碑记中正课得1600文,六名96千,□处或为“九”。由此可见,教师薪资和生徒膏火占比重多。

五原书院管理人员较少,除了必设的山长、监院外,其他职位的人员各有增减。严格的收支规定,一方面规范了师风,不许怠惰,以免需占其位并浪费资金;另一方面按时清点钱款,严禁私挪用余款。“前项收发银钱,概行责成经理首士、地方官但可稽查,按月经理首士具条呈报,年终归算总账,造具一岁出入总数清擢,呈州查阅存案,以杜弊端。”该书院经费与周边地区书院相比存在差距,道光十一年(1831)的陕西嘉陵书院年入租息约830千文,山长一年可得160千文左右薪资。雍正十三年(1735),兰州的兰山书院正课每年膏火银三两,复课一两五钱。嘉庆二十四年(1819)兰州五泉书院发商生息可得6000余两,教师212两,所有生徒可得420两左右n,五原书院入款虽逊于这些地区的书院,但投给教学的经费占比不低。

4 义学管理与经费使用

义学也称义塾,是面向贫寒子弟的一种初级教育形式,甘宁青地区较为常见。“义学初由京师五城各一所,后各省府、州、县多设立,教孤寒生童,或苗、蛮、黎、瑶子弟优异者。”o清代的义学是从八旗义学发展至其他地区,它从为宗族子弟设立的学校,转化为面向城乡贫寒子弟,并提供免费蒙学教育的学校。义学经费由租息、官拨、捐助和没收充公所得。清初固原的义学积弱,中后期有所发展。嘉庆年间提督杨遇春在城内设义学5所。19世纪固原周边义学愈多,海城县(宁夏海原)义学6所,化平县(宁夏泾原)义学12所,平远县(固原直隶州平远县)5所。p五原书院碑记中对义学的记载如下:

共支义学入款每年一千三十千文,内杂货□酒称用钱,每年约八百文,文社地租杂粮籴钱每年约二十五六千文,文社地基租钱每年约三十四五千文,七□每年交十称,用钱□十千文。提寭雷捐给学校铺店三□许,成本银一千两,后续银二百三十两,岁得赁租钱一百一十千文。前项若有余剩,仍存公所,以备不敷之处,不得挪移滥用,致干未便。供支义学并公局薪工等项出款,每年一千一十千文。内本城义学四处,每年每处束修钱六十千文,岁需钱二百四十千文。四乡义学十处,每年每处束修钱四十千文,岁需钱四百千文。经理文社绅士一名,岁给钱六千文,伙食在内。称夫一名,伙夫一名,每名岁给工食钱三十千文,共钱九十千文。每年杂费钱四十千文,又赁房钱四十千文。各坛庙祠宇及文武衙署香烛纸油等项,每岁需钱八十千文。每年正月城乡各绅汇算上年出入账项,准酒饭钱六千文。管社仓绅士一名。年借支钱六十千文,俟放有息粮,此钱仍归文社,不得视为定例。

由此可见,宣统年间固原地区的義学收入来源主要为租息。文社地租杂粮籴钱每年约二十五六千文,文社地基租钱每年约三十四五千文。雷维堂捐给学校铺店三□许,岁得赁租钱110千文。租息可分为地租和房租,地租通过承招人租佃义学田所得的租金或租粮,房租为出租房屋、商铺或地基所得的租金收入,这些房屋、商铺或地基大都是地方官员或者绅、民为筹措义学经费捐献或自置的。q

义学经费支出主要用在基建和维持教学运行的各项事务,除了分给教师的薪资和粮食之外,较多经费要用于后勤和基建。从文中可以看出,用于后勤和基建的经费多,特别是基建方面,房屋修缮、设施采购到位能保障义学的运营。义学数量随生徒数而定,城内四处,周边十处,束修总经费约540千文。在后勤方面,后勤人员薪金少,约100千文,伙食和其他开销约200千文。此外,为资助学生参加科举考试的宾兴费平均80千文,与后勤者的相比,占据经费较多。虽然宾兴费总额数不多,但能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赴考,最终余款也规定了不得私用。

通过上述内容可知,清末固原地区的书院和义学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创办的,从碑记中可以看出,固原虽然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和军事重镇,但是清末各级官员并未重武轻文,而是积极捐资创办书院和义学、兴文教。笔者将相关信息绘为表2,可以看出经费来源主要为捐资和发商生息,分给教职人员和学生的资助经费较多,反映出清末固原社会重视人才培养,也体现出尊师重教的思想。

5 结语

清末五原书院和义学是在武强文弱的社会环境下创办,振兴文教成为要务。从资料中能看出:一是教育资源虽然不足,但地方官重视人才培养,积极捐款并聘用外乡学者任教;二是规范师风,严查收发和资金使用;三是经费来源为捐资和发商生息,钱款用于生徒资助较多。这些都体现出当地重视人才培养且尊师重教。可以认为,这些机构推进了文化普及,为固原培养了优秀人才,也促进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程度。即使清末传统教育遭受西方理论冲击,但书院也改制为中学堂后,进一步迈向近代化,为后来的教育提供借鉴。

注释

①王学伊.宣统新修固原州志:卷四[M].台北:成文出版社,1991:382.

②雷维堂,字(维)纬堂,四川中江人,清将领,陕西提督,1897年罢官,卒于家。参见王学伊.宣统新修固原州志:卷三[M].台北:成文出版社,1991;惠登甲.《庆防记略》校释[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24.

③安维峻,字晓峰,自号柏崖,甘肃秦安人,秦安翰林官御史。生于1854年,卒于1926年,曾任教于五原书院。参见王学伊.宣统新修固原州志:卷四.台北:成文出版社:1991:383;内阁侍读原任福建道监察御史翰林院编修安公晓峰墓志铭[M]//陈尚敏.甘肃清代进士传记资料辑录.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100.

④固原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固原地区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52.

⑤王学伊.宣统新修固原州志:艺文志三[M].台北:成文出版,1991:995.

⑥徐兴亚.西海固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351.

⑦张淦.明清时期宁夏书院研究[D].北京:北京联合大学,2022.

⑧伊桑阿.(康熙)大清会典:卷五十一[M].关志国,刘宸缨,校.南京:凤凰出版社,2016:581.

⑨李国钧.中国书院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776.

⑩固原县志编纂委员会.固原县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749.

k张劲松.教养相资:书院经费研究[M].深圳:海天出版社,2021:69.

l甘肃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甘肃省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125.

m季啸风.中国书院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678.

n邓洪波.中国书院章程[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o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3119.

p朱解琳.甘宁青民族教育史简编[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199.

q管世献.清代甘肃义学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9:130-132.

猜你喜欢
义学碑记
乾隆《翼宿神祠碑记》与戏神信仰的正名
恩乐县创建学宫碑记初考
天津白衣寺历史略考
《重修建立玉皇庙记》碑
晚清兰州府义学初探
重修龙泉寺碑记所见明代寺院经济
慈善公益视野下的清代山西义学运营实态
清代中越边境地区义学教育探析
明《建文昌神祠记》残碑考
漳南书院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