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生学校”项目区域本土化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

2024-03-26 08:35张忠彦傅艳艳
求知导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理论建构项目实践探索

张忠彦 傅艳艳

摘 要:随着国际学校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如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实现教育的本土化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爱生学校”项目区域本土化实践对于推动国际学校项目的本土化,满足当地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质量与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爱生学校”项目的四个维度进行了解析,并探究了“爱生学校”项目区域本土化的理論建构、实施模型,总结了“爱生学校”项目区域本土化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爱生学校”项目;区域本土化;理论建构;实践探索

作者简介:张忠彦(1973—),女,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教育和体育局。

傅艳艳(1987—),女,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教育和体育局。

“爱生学校”以全纳教育的理念为基础,指导基础教育学校的管理和课堂教学,进而达到促进学校发展的目的[1]。该项目最早在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实施,指导基础教育学校的管理和课堂教学,让孩子们获得高质量发展。

“爱生学校”项目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试点阶段(2001—2005年),作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和早期关爱”项目的一个方面,在我国的4000多所学校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二是制定标准阶段(2006—2009年),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研制《中国爱生学校标准(试行)》,让每一所项目校的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依据标准共同创建“爱生学校”。三是扩大推广阶段(2010—2017年),“爱生学校”项目从中国西部向中东部扩大推广,2011年济南市天桥区成为“爱生学校”项目实验区[2]。2017年,随着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出台,该项目试验工作在全国圆满结束。“爱生学校”项目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和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符合天桥区教育实际,故天桥区依然以“爱生学校”项目为引领,不断深化区域教育教学改革[3]。

一、“爱生学校”项目的维度解析

中国“爱生学校管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校管理进行改进和创新,即全纳与平等,有效的教与学,安全、健康与保护,参与与和谐[4]。

“全纳与平等”是我国教育立法的基本精神,是实现儿童受教育权的根本保证,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其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确保儿童平等上学权利、尊重儿童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建设性别平等的教育教学环境。

“有效的教与学”是增强学校吸引力的主要手段,是促进学生平等发展的根本路径。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使教师获得专业成长,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变成一种轻松快乐并能促进自身成长的活动。

“安全、健康与保护”是实现人文关怀的需要,是学校育人工作的前提。学校要建立安全、健康与保护的责任制度、协调制度和评价制度,建立相关方面的预防和保护机制,对学生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和青春期教育。

“参与与和谐”是保障儿童权利、提升学校管理效能、打造学校良好组织文化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完成组织目标,家庭、学校和社区要密切合作,履行相应职责,在校内外形成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的积极氛围[5]。

二、“爱生学校”项目区域本土化的理论建构

推动“爱生学校”项目落地的关键在于形成区域本土化的逻辑建构和认知表达,立足区域教育发展实际是前提[6]。天桥区是济南市的中心城区,黄河穿区而过,城乡二元结构分明。2010年前后,天桥区城乡和校际教育发展不均衡,生源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学生综合素养有待提升,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完善,制约区域教育优质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

基于此,天桥区对中国“爱生学校管理”的四大维度进行本土化修订,形成“中国爱生学校标准”的天桥版本,将“爱生学校”项目的终极目标解读为“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7]。全面发展是指全体学生在公平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适性发展;个性发展是指学生的个体独特性受到尊重和保护,在安全的心理环境下个性特长得以张扬,学业质量不再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尺。

天桥区在准确把握中国“爱生学校”项目内涵的基础上,对四个维度进行了区域本土化的逻辑建构,变并列逻辑为递进逻辑。其中,“全纳与平等”体现了教育的底线要求,即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保障机会平等、过程平等、结果平等;“有效的教与学”是“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终极目标的实现路径,要建设区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升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高育人质量;“安全、健康与保护”是教育实施的基础条件,因此要基于儿童视角建设学校物理和心理环境,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参与与和谐”为教育提供了管理保障,要使家长、教师、学生广泛参与学校管理,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育人格局。

三、“爱生学校”项目区域本土化的实施模型

基于对中国“爱生学校”项目区域本土化的理解,天桥区建构了“理念先行、行政推动、科研赋能、评价引领”的“四轮驱动”实施模型,保障“爱生学校”项目本土化落地见效。

理念先行:2011年6月,召开项目启动会,邀请“爱生学校”项目组、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团队进行理论指导和通识培训,学习爱生理念和科研方法,研究管理标准,考察项目实验学校,组织论坛交流研讨,凝聚创建共识。

行政推动:2011年,天桥区把“爱生学校”项目写入《济南市天桥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实施“爱生学校”创建“一把手”工程,将“爱生学校”项目列为学校全力推进的核心工作,作为学校年度科学发展目标考核、评优选先的主要依据。

科研赋能:天桥区运用科研思维推进“爱生学校”建设,2011年12月起,利用教育部专家组提供的问卷作为诊断工具,对全区学校开展实验研究,形成诊断报告,制订改进计划,为项目推进提供决策依据。

评价引领:2014年起,天桥区将“爱生学校”建设标准升级为“爱生学校”评估标准,研制了学前、小学、初中、特教、职教5套区域“爱生学校”评估指标,对学校进行分类评价,同时为适应区域教育发展要求,适时调整评估指标,实现评价体系的迭代升级。

四、“爱生学校”项目区域本土化的实践经验

(一)推进基于全纳教育理念的机制创新与教育实践

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其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均衡,更体现在师资队伍、教育质量等软实力的均衡。2013年,天桥区启动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工作,黄河以南的城区小学与黄河以北的农村小学结为紧密共同体,独创城区总校和农村分校“一校两区”的人财物统一管理、一体发展运行模式和捆绑评价方式,城乡教育得以均衡发展。此外,天桥区还着力破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为其提供大量学位,尤其是2015年创新建设的4所“潮汐校”,提供了平等的软硬件条件,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应上尽上,成为山东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的首创之举。

(二)实施标准理念下的有效课堂研究与实践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爱生学校”项目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路径,指向更深层次的教育公平。2012年,在构建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取得显著成效的前提下,天桥区重点实施了基于标准理念的有效课堂研究,凸显了“爱生学校”有效教与学维度的要求。教师基于学生视角设计教学目标,由“让学生……”变为“学生能……”,用学习目标替代教学目标,彰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基于过程思维设计教学评价,从教学目标中提炼评价目标,关注对核心教学目标的评价,强化表现性评价,引导教师既关注结果性目标,又关注过程性目标,采用论述、写作、操作、作品展示、表演等开放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三)构建基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情感学习教育体系

安全、健康与保护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工作得以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2013年,天桥区以“社会情感学习”理论为指导推进区域教育实践,在朱小蔓等教育专家的指导下,探索形成了“四个维度、两个主体”的情感教育框架,营造了有情感的教育生态。聚焦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深化体育教学改革,2016年,天桥区依托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试验区项目,推进阳光体育全覆盖,带动学校“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四)建立基于云端学习的“天桥e家”全国首个资源型区域性家长学校

2019年,天桥区成立“天桥e家”全国首个区域性家长学校。一是突出机制引领,构建总校、分校两级网络,形成局长任总校校长、校长任分校校长的管理格局。二是突出课程建设,遴选、培育本土家庭教育指导师,首创办学目标明确、课程设计系统、教学研讨精进、课堂教学成熟、配套作业跟进、参与层面广泛、技术支撑先进、学习评价完善的“八有”家长课程。三是突出学生地位,践行陶行知“小先生制”思想,聘请在校生担任家庭教育中的小先生,对父母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让家长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五)形成“爱生学校”理念下学校建设的五种范型

一是理念融通式。聚焦学校办学理念研究,使“爱生学校”理念融入学校教育教学。行知小学和鹤琴英华幼儿园分别以陶行知和陈鹤琴的名字命名,有明确的学校核心价值取向,以“生活教育”和“活教育”为指导,深入挖掘办学理念,进行创新性的教育实践。行知小学基于学生立场,倡导“小先生制”学导课堂。鹤琴英华幼儿园深入分析“活教育”的主要观点和主张,创设全纳、开放的教育环境,开发“活教育”下的混龄体验课程及走班主题课程。

二是文化内生式。聚焦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使“爱生学校”理念成为学校文化底色。宝华小学基于儿童视角,确立了“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教育观,推进适性课程与教学研究,实现了从“培养适合教育的儿童”到“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的转变。明湖中学以省级课题“‘211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为载体,将合作精神、合作理念、合作习惯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组织体系、管理领域,实现全员合作育人、学生和谐发展的目标。

三是特色引领式。聚焦学校特色发展策略研究,使“爱生学校”理念成为学校特色。博文小学以40年传承的书法教育为特色,秉持“书道育人”理念,丰富书法基础课程,构建了“书法+”课程体系,实现了学校内涵式发展。作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堤口路小学挖掘国防教育红色精神,丰富德育课程,创新育人途径,为学生生命成长赋能。泉星小学创新开展劳动教育,建构食育课程,使学生了解多元的饮食文化,树立健康的饮食观念,养成劳动的意识和习惯。

四是创新驱动式。聚焦学校管理模式研究,以“爱生学校”理念驱动学校发展。十三中建设“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学业质量保障体系五系统”,推进扁平化管理,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实验小学倡导“悦生教育”,破解学生评价难题,以“线上+线下”构建多维评价体系,创新评价手段,学校治理实现新突破。实验幼儿园创新实施了“一体三链”家园社共育模式,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五是跨越提升式。聚焦学校发展规划,以“爱生学校”理念促进学校办学品质提升。天桥区推进“四轮驱动”机制,制定基于校情的“爱生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促进“爱生学校”理念内化为学校的思维模式,使区域各学校实现发展规划精准、办学目标清晰、实施路径明确。在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发展机制的带动下,鹊华小学、桑梓小学等一批学校由总校“输血”实现自我“造血”,学校办学品质整体实现跨越提升。

总之,天桥区以“爱生学校”项目全面引领教育发展,精心规划学校课程,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学生综合素养不断提升,“爱生学校”在全国范围内品牌效应凸显,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毛亚庆.学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5-42.

张忠彦.着力创建“爱生学校”推动教育内涵发展[J].基础教育论坛,2012(21):12-16.

吴颍惠,宋世云,孔伟.践行“爱生学校”理念  促进发达地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来自北京市海淀区“愛生学校”项目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管理,2013(7):33-36.

李湘.解读爱生学校[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3):61-62.

朱益明.有效的教与学:爱生学校的核心[J].中小学校长,2009(1):19-21.

李炳泽,陈静.全纳教育在民族教育发展中的促进价值:以云南“爱生学校”建设项目的实施为经验[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0(5):131-137.

李雯.爱生学校标准与我国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政策[J].中小学校长,2009(2):10-12.

猜你喜欢
理论建构项目实践探索
文化视角、辩证思维与新学科理论建构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房地产开发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
加强公路工程成本管理的措施分析
简述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形成
高职院校班级规范的理论建构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