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写景类文章的教学实践

2024-03-28 00:14蔡远婷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写景山水文章

蔡远婷

摘 要:写景的文章往往语言优美,值得细细品鉴,能够展现出栩栩如生、令人心驰神往的画面。学习写景类文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能力,还能够获得很多美的享受,陶冶自己的情操。统观初中部编版六本语文教材,写景类的文章总共有4个单元。除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现代文,其余三个单元皆为文言文单元,这无疑为学生的学习设置了阅读和理解障碍。因此,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要根据文体特点,帮助学生赏词析句,引领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积累美言美文,欣赏美,发现美,习得语言能力,进而感受作者的情怀,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写景文章 陶冶情操 语文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1.015

作为教师,都知道学习写景类文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能力,还能够让学生获得很多美的享受,这类文章同时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统观初中部编版的六本语文教材,写景类文章占据了足足4个单元,分别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八上的第三单元、八下的第三单元、九上的第三单元。除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现代文,其余三个单元皆为文言文单元,这无疑为学生的学习设置了阅读和理解障碍。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欣赏美,发现美,进而感受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怀。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分析初中语文写景类文章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相对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写景文属于记叙文的一种,作者往往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对景物和大自然的热爱以及赞美之情。这类文章主要描述的内容为景物的特征。若学生对文本中描绘的景物没有清晰明朗的印象,就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就感受不到文本中描绘的情景。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适当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风光图或风景视频,通过这样的手段创设相应的富有美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直观、生动的画面能够惟妙惟肖地呈现课文描绘的意境,学生通过视频或图片能够跟随一众作者的视角共同欣赏大自然的美。

比如,在学习八上第三单元时,我们可以立足新《课标》,紧扣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文本内容及文体特征,结合单元的要求和单元的详细说明,选取“航拍中国”作为切入点来导入新课。学生跟随视频可以从空中的视角俯瞰大地美景,并且了解祖国的历史人文景观、自然地理风貌,还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因此,视频“航拍中国”达到了快速吸引學生眼球的目的,视频中的景色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山川之美。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此时教师再播放一段柔美的音乐,师生伴着音乐朗诵课文,就会把学生的心全都引入作者营造的美景之中,学生就能迅速了解文本的内容了。

再如,教师在教学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句的时候,学生对课下注释“晚上,江面平静的时候,低头看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白天,抬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的景象很陌生。因为学生生活经历有限,对海市蜃楼这一现象缺乏了解。这时教师可以借助网上的图片或播放海市蜃楼的视频,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到海市蜃楼的具体景象,从而了解到这是一种因光的全反射和折射而形成的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一种虚像。教师借助网上的图片或播放海市蜃楼的视频,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画面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理解文意当中所呈现的云彩变幻多姿的景观,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海市蜃楼的美丽。

教师充分利用创设情境这一教学手段,可以成功将学生的视线快速集中到课文所描写的景色之中,学生就会对所学的内容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从而快速走进文本。

二、通读全文,梳理脉络,理清顺序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写景的文章大致是游记,或者是描写生活中的自然景象,或者是写人们生活中的景,往往透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凸显景物自身的鲜明特征,以及借助景物来表达情感。在描写或记叙的时候,作者会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几个方面进行描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通读全文,梳理写作的脉络,理清写作的顺序。

以七年级上册《春》为例,朱自清凭借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合理丰富的想象,将春写得富有朝气,富有生命力。学生在课堂上欣赏春天的美景之后,就可以自由朗读全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紧接着教师再让学生畅所欲言,具体说说每个自然段描绘的场景。一番合作探究后,学生便能很快归纳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第一段总领整篇文章,并且很好地开启了下文;第二段概括了春天;第三段描绘春草;第四段描绘春花;第五段描绘春风;第六段描绘春雨;第七段描绘迎春;第八段到第十段分别赞颂春天的崭新、充满力量以及美丽无限。在梳理后,文章的写作思路就十分清晰明朗地凸显出来,这篇课文共分为三个部分,按照“盼春—绘春—颂春”的顺序刻画春天,着重描写了春草图景、春花图景、春风图景、春雨图景这四幅图画,从四个角度描绘了春天的美不胜收。

语文教材是教学的重要素材来源,也是教学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朗读的功效。或齐读、或单独读、或教师示范读,在反复诵读中活跃课堂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他们直观感受山川景物的钟灵毓秀。

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答谢中书书》一文中,教师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划分句读,注意骈散结合,进而借助想象和联想,走进山水小品文的意境,领悟山川的美,体会感受作者寄寓在文字间的情怀——与古今贤人共赏美景的得意自豪之情,还有热爱自然,归隐林泉之趣。

教师依托文本的结构特点,注重朗读的功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这样学生便对景物特征有了总体的印象,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感受到作者的情怀。

三、仔细品析词句,认真赏玩语言

写景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景美文美。教师选取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进行仔细品味,对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进行赏析,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景色的美,而且能在这个过程中领悟作者用词造句的匠心,并且学习遣词造句的技巧。

四季景色,各有其态。朱自清盼望喜爱着春天,老舍无比眷恋济南的冬天,刘湛秋极度爱恋四季的雨,作者就这样在季节的轮回中体会自然的无限魅力,感悟生命的意义,并且用手中的笔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诗篇。学生细细品读这些文章,可以发现字里行间皆是山水,万水千山总有情。郦道元的《三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中,一个“襄”字,让我们如临其境,感受到水的湍急,水的汹涌,水的雄起豪迈。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一个“随”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山人的情思,同时化静为动,山的位置仿佛逐渐在变化,逐渐在推移,给人带来一种明显的空间感和流动感;另外,“入”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写了江水脱离群山的束缚,向着更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这般奔流的江水,如此磅礴的气势,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诗人的广阔胸襟,还有开朗喜悦的心境,也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奔腾的江流一下子好像打开了诗人的眼界,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就如同这江水一般滔滔不绝。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争”与“啄”两个动词描绘了早莺争向暖树、春燕衔着泥巴的生动景象,显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体现了诗人欣喜之情。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更是描绘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路上看到的神奇壮美的塞外风光。一个“孤”字既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也映射了此时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一个“直”字,表现了塞外烽烟的刚劲、坚毅之美;“长”字给人黄河绵延不绝、横贯其间的感觉;“圆”字亲切温暖。细细品味,我们发现诗人描绘的是广阔的自然景象,同时也在宣泄自己的情绪。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写景文章中的很多词语和句子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反复玩味,我们能从中感受到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巨大的魅力。如能在课堂上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语句加以鉴赏,然后让学生积累一些优美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并且及时进行迁移运用,比如举办仿写,续写等活动,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设置任务驱动,进入文本意境

鉴于教材是大单元教学,每个单元有自己的目标与要求。因此对于整个单元都是写景文章的单元,教师可以设置任务,帮助学生进入文本意境,感受其中的情感。

比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时,本单元的文章都是写山水的古诗和古文,教师可以发布这样一个核心任务:解读人生看山水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指向欣赏山水的特点;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指向体会山水中的情感、思想、哲理;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指向建立人和山水的互融关系。具体可以如下这样操作:

山川之美,今朝共赏。锦绣山河,风景如画,美不胜收,美丽的景色总能带给我们无限的情思,让我们心生艳羡,心驰神往。江山如此多娇,江山如此美好,引无数文人竞折腰。现在我们将穿越时空来一场云旅游,感受文字带来的“旅拍”新体验。

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是啊,文章是书案上的山水,跌宕起伏,姿态万千,山水则是大地上的文章,山川奇美,钟灵毓秀,孕育出古今才人。我们学习的第三单元主题是“歌咏山水”,因此,我们可以进行单元整合学习,先是鉴赏诗文的各美其美,然后再打通诗文,品味内涵,发现美美与共。

首先,让我们聚焦不同诗文中对同一事物的描绘,赏山水之色。

任务一:聚焦不同诗文中对同-一种事物的描绘。例如:《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三篇文章同样都写到猿鸣。但《三峡》中“每至晴初霜旦,林家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这一猿猴的叫声中蕴含了四季循环,蕴含了天气转凉的凄凉。《答谢中书书》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猿鸟的叫声伴随着朝阳升起,一整天都充满了生机。《与朱元思书》中“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则与众不同,传达给人的更多的是远离闹市的幽静。

再如《三峡》《与朱元思书》两篇文章同样都写到山。吴均笔下的山仿佛是意气风发、青春飞扬的少年,凭借着各自的地势,一个个争着向天空向远方伸展,那笔直的主峰,似乎要插进云朵里去了;那庞大的身形,好像要无限扩展疆域,进而又形成成百上千个大大小小的山峰。郦道元笔下的山却极富夸张,山高到遮挡天空,遮挡日月。这些作者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进行了描绘。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山有山形,水有水态。书本的山或高俊或连绵或秀美或活泼,水或清澈或湍急。山水文章各美其美,但又美美与共。细心研读这些诗文,学生能够发现它们在写景方法上有一些相同或共通的地方。比如很多山水文章都运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接下来让我们聚焦不同诗文中的写景方法,学绘景之法。

任务二:山水比喻寻规律。“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句运用比喻,将倒映在江水中的月亮比作从天上飞下来的一面明镜,突出了江水平缓、明月皎洁、互相辉映、清幽美丽的特点。将飘浮的云彩比喻成海市蜃楼,突出了云彩变幻多姿生动神奇的特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假设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比喻,将满院月光比作积蓄的水,将竹子和柏树在月光下的影子比作水草,突出了月光的皎洁,给人空灵明澈之感。“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运用比喻,先将湍急的江水比成离弦的箭,又将汹涌的波浪比作飞奔的骏马,突出了江水流速快,水势澎湃的特点。作者不仅把山水比作人们的常见常用之物,也会反过来把人比喻成山水风物,人于是成了行走的山水。用人或者其他生命种类来比喻山水,用自然界山水来写人喻人,是诗人们惯用的文学手法,山水和生命世界互为映襯,让文字比图画更多彩。

写景古诗文有三美,一是画面美,意境美;二是形式美,写法美;三是情感美!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聚焦不同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悟山水之道。

任务三:为山水诗文取一字归类。学生可以通过抓文眼诗眼解读诗文内涵,让学生洞悉山水诗文的情感。例如:《与朱元思书》中的息,因为作者见了这样美丽的山水,就熄灭了所有功名利禄的念头,心灵拥有了栖息地,获得了宁静和快乐。《三峡》中的趣,因为三峡四季各有各的趣味,夏有江水襄陵,沿溯阻绝之趣,春冬有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之趣,秋天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之趣。

万水千山总是情。文章不是无情物,千字万字吐衷肠。学生欣赏诗文,除了体会意境,了解景物特征之外,最重要的是感受作者的感情。根据人们对山水之爱的不同,笔者对本单元诗文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现了对纯粹的自然山水的热爱和欣赏,另一类更多表达的是自己内心的志向、情怀、期冀、忧思。因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在文学作品里,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看穿了山水,就看清了人生。看清了人生,我们就能看懂山水。看懂了山水,我们才能更懂人生。

总而言之,写景类文章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各有特色,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还应用心钻研教材,在深入解析教材的基础上,抓住写景文的特点,采用更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陈于达《提升初中古诗文鉴赏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新课程(中学)》2017年第4期。

[2] 陶小春《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性》,《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7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写景山水文章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爱在一湖山水间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山水之间
写景的妙招
一处山水一首诗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