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经典气自华

2024-03-28 03:45刘元雪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传统语文文化

摘 要:传统文化是国家的精神财富,也是树立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时期,而语文教学则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學存在着课程内容与学习情境脱节、教材的单一化和缺乏创新、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建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多样化和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如通过文化讲座、展览、剧场、歌舞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展示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文化学习兴趣;同时,教师需要加强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家庭游学、亲子阅读等活动,推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最后,教师要营造创造性的教学环境,如鼓励学生开展文化作品的创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只有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学生,才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1.036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对小学生来说,传统文化是其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精神食粮,同时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使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培养学生传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2022版语文新《课标》中关于文化自信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成就,以扎实的文化基础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培养自己的文化自信。

(二)提出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见识、情怀、能力”的“新时代好青年”,具体要求学生要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渊源和特色,明确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三)要求教育者在语文课程中要注重传递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让他们在情感上接受中华传统文化。

(四)强调要注重发挥中华文化对现代文明的积极影响,让学生在了解中华文化的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当今多元化的世界文化。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意识到传统文化自信对于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教师通过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结合,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和风格的优秀文化,这些优秀文化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能够了解到许多优秀的人物事迹,他们不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诗词文章,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故事,比如在《论语》《史记》等书籍中都能够找到很多关于古人的故事和人物事迹的记载。从当前的教育角度来看,我们国家对于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希望能够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语文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课程之一,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同时也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学生缺乏传统文化自信的原因

(一)教学模式单一,缺少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课本为基础,没有将课本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没有充分发挥课本的功能。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给他们的知识,而没有自己独立思考、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他们对传统文化就会产生一种陌生感,从而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传统文化自信心的关键时期。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缺乏足够的文化自信心。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模式单一,缺少创新。目前,许多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注重应试成绩,忽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深入探究和理解。课堂教学往往强调题海战术,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当前的教育体制、评估机制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缺少更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

(二)文化积淀不够,缺乏深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学生一定的知识,还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引导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要让学生真正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教授他们相关的知识。教师应多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理解,从而真正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但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讲解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去背诵相关古诗、成语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是缺乏深度的。不仅如此,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刻理解,他们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比较浅显易懂,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甚至有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因此,教师要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和价值观念。

(三)传统文化教育不被重视

目前,在很多学校中,教师们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学习不多,更没有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当前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没有专职的传统文化教师,大多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缺少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传统文化知识。虽然大部分学校都设有相关的课程和活动,但很多教师都是被动地接受和学习相关知识,并没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深奥的话题,要想真正学好并不容易。

除此之外,虽然目前大部分学校都会在校内开设一些相关课程或者讲座来普及相关知识,但这些课程不是面向所有学生的,而是针对成绩比较优秀、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有意愿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所以,大部分學生对于这些课程都不感兴趣,也没有兴趣参与其中。而且很多学校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来指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知识。因此,当前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还是存在一定缺陷和不足之处的。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传统文化自信的路径

(一)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传统文化教学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有效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在对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白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渗透传统文化。其中一种方式是通过文本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来体现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白桦》中,讲述了一棵白桦树的生命历程,其中不乏描写白桦树日出而作、日落而歇、怒放而死等内容,这些描写不仅体现了白桦树的命运与生命力,更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文本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事件,来体现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白桦》中,有一位森林守护者耐心地守护着白桦树和森林里的其他生命,这个人物形象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更涵盖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通过以上这些方式,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和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二)结合传统节日,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教师应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节日的魅力。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欢庆的节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探究春节的由来和历史文化背景,了解春节与民俗、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关系,以及春节中的传统活动和习俗等,从而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民族自豪感。

在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牛郎织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故事中出现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七夕节,也叫“牛郎织女节”或“七姐诞”,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之一,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中,七夕节是牛郎织女最终能够在人间相聚的日子,这一节日不仅代表了爱情和美好祝愿,更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河鹊桥”“相对穿针线”等传说故事和文化元素。通过介绍《牛郎织女》这篇故事中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七夕节的渊源和历史,感受七夕节的浪漫和神秘感,从中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爱情、缘分、幸福等方面相关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浓郁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和文化底蕴,结合学科知识,创设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体验性教学,如制作传统手工艺品、体验传统民俗舞蹈、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等,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民族自豪感。

(三)创设教学情境,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图片、视频、音乐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中有一篇《方帽子店》的文章。文章向学生介绍了古代帽子的制作手艺,并通过描述主人公徐圆舞的独门裁剪技艺,向学生展现了传统手工艺人的聪明才智。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来加强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比如:

1.图片展示:在介绍帽子制作工艺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帽子、制作工具、纺织材料等资源,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情景模拟: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制作帽子的过程,在模拟制作帽子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帽子制作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艺术欣赏: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相关的艺术作品,如宋代的山水画、元代的书法艺术等,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引出文章的主题,还可以通过呈现传统文化符号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艺术,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得到更好激发,打下坚实的文化自信基础。

(四)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无法通过抽象的文字形式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因此,教师需要采取实践教学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

在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和亲身参与来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亲情和孝道观念。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收集一些自然界中蝌蚪的生活习性,引导他们用简单的语言记录下来,并与《小蝌蚪找妈妈》故事中的内容进行对比,进一步理解小蝌蚪身上的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和孝顺之心。

通过实践教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会和领悟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不再是遥远而模糊的概念,而是一个真实、生动、具体的存在。这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也会得到有效提高,从而更加愿意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使小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将语文课堂打造成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小学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学生真正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参考文献:

[1] 林雪《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新课程导学》2022年第35期。

[2] 张艳超《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化自信的渗透之道》,《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年第23期。

[3] 李宁波《渗透传统文化  提升文化自信——以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学为例》,《试题与研究》2022年第15期。

[4] 王明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及策略》,《新课程导学》2021年第15期。

[5] 黄明芳《增强文化自信——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教育界》2021年第2期。

[6] 朱丽萍《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探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年第1期。

[7] 陈伟君《弘扬、传承: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阅读的路径》,《第二课堂》2023年第5期。

(刘元雪,1979年生,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大学本科,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传统语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