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元素的策略探究

2024-03-28 05:58冯怡婷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双减语文课堂德育

摘 要:“双减”的实施给新时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工作提出了全新考验,语文教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双减”的基础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工作要符合多元化要求,致力于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结合部编版教材相关案例,对“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元素的渗透价值和实践思路提出了个人的思考与建议,希望对上述工作的有序推进带来积极影响和启发。

关键词:“双减” 小学语文 德育元素 渗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1.031

2021年7月,“双减”政策正式对外发布。“双减”以降低中小学生的学业、课业负担为主要内容,力求引导广大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思路和方法,提升教学综合品质。在“双减”的背景下,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提质增效、减负减压的思维成为主流,这给语文教师开展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依照“双减”的基本精神和实践导向,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融入关联性元素,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发育和提升。为此,教师将德育元素有机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学生语文知识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元素的价值

小学语文教学以传授语言文字知识、文化性内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为主,在小学生健康成长、良性发育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在“双减”背景下,提质增效减负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更好地改进课堂教学工作,则会对语文教学产生全面的积极影响。从语文教师角度来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对小学生的成长也会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教师将德育元素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契合提质增效的“双减”要求,对于课堂教学是一种增强与促进。众所周知,德育课程的元素十分丰富,许多与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存在契合,这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素材开发的重要切入点。教师将德育元素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可以搭建更具趣味性和知识性的课堂情境与场景,对于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大有好处。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挖掘德育素材与资源,充实语文课堂,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其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元素的融入,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厚度”。比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提取“团结互助”“众志成城”“集体主义”等德育元素和关键词,然后使之与课文中的重要词句进行对照,打造德育化的语文课堂。通过德育元素的提取和分解,教师从另一个维度塑造了语文知识情境,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厚度,使得语文课堂教学的素材更为丰富,学生的知识学习体验也可以得到优化。

再者,德育元素和素材的渗透、融入,使得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学生的道德素养、学科能力与人文素养可以得到有效培育。小学生是“双减”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德育元素的有效渗透和运用也将对学生的身心发育带来积极影响。如教师通过整合古诗词课堂教学中的“爱国主义元素”,一方面教会学生阅读、理解古诗词的方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和家园意识,让学生们的道德素养、知识能力得到同步提升。由此来看,德育元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的成长。

总之,在“双减”深入实施的背景下,教师把德育元素与小學语文课堂教学密切融合,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利于对学生语文素养与道德素质的培养,对于教学工作大有裨益。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元素的思路

从“双减”实施的现实背景入手,将德育元素有机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拓宽思路,提升认知水平,合理挖掘、利用德育素材和相关资源,丰富语文课堂形式与内涵,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一)锚定课文核心内容,渗透德育教学元素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元素的融入已然成为大趋势。语文教师要在此方面付出更大努力,围绕课文的中心内容进行德育元素和素材的挖掘、整合,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内容,确保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在增强语文学科能力的同时提升道德素养。教师要以教材中的课文为主体内容,带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文本分析,充分感受课文的细节处蕴含的德育内容和元素,从不同维度对德育思想进行认知、评点和解读。如此一来,通过对课文核心内容的重新解构,学生可以充分感知语文知识中的道德情怀与价值导向,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的课文《小英雄雨来》时,教师可以先带学生尝试阅读作品中的环境描写片段,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入手进行细致分析。学生首先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很美的村庄,从“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等词句中就能看出这一点,按理说,此地的人们应该生活得很幸福,但是结合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学生就能发现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处于困苦之中。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雨来只是一个孩子,在这样困苦的社会环境中,他为何敢于向敌人挑战?”此时,教师再鼓励学生对比自己现在的生活,学生就能感受到当今社会的安定团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此类似,教师通过研读课文内容,提取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教化和引导,就能够将德育元素巧妙渗透到语文课堂中,这对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十分有益。

(二)开展师生定向互动,提升德育解读能力

教师与学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参与对象,师生关系的构建也是决定语文教学走向的核心要素。在“双减”的背景下,师生的定向互动、沟通必不可少。语文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们进入课堂情境,感受语文知识中蕴含的道德情操、理想情怀与家国意识,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语文的魅力和现实价值。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的有效激励、引导和鼓舞十分重要。语文教师要传递正确的价值模式,让低年级学生感受到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文观,在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价值取向。

如在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这首诗的内容进行分解式教学。首先要求学生熟读全诗,对诗的意思、重点词句形成全面掌握。由于这首诗赞颂了小朋友心目中的“雷锋叔叔”,对于学生道德素养的培育具有突出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取重要的句子,挖掘其中的德育内容,向孩子们讲述雷锋做好事、献爱心,为民牺牲的高尚品格与无私情怀。比如,教师可以围绕“抱着迷路的孩子”“背着年迈的大娘”“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等重点的语句进行互动,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进行思考。比如,为什么雷锋叔叔要抱孩子、背大娘?为什么说“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雷锋叔叔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通过师生的互动,可以对雷锋的爱心与奉献精神形成充分了解,从而在内心深处生出“向雷锋叔叔学习”的想法。总之,以师生的言语互动为抓手,语文课本中的故事可以转变为道德教育的范本,学生也能够形成道德素养,增强综合认知能力。

(三)打造德育式探究项目,丰富语文课堂形态

随着“双减”的影响逐渐提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元素无疑能够产生积极效果。语文教师要合理设计德育探究项目,运用项目切分的方式对语文课堂进行细化,丰富课堂教学的形态和内容,着力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与语文知识能力。所谓的探究项目,即围绕某个知识点、某一块内容专门打造的思考、探索的学习项目。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刻意打造探究项目,让学生开展综合分析、思索与研判,感受语文知识中的道德情操、思想情感、家国情怀,从而形成更为多元的知识体验。德育式的探究项目能够更好地丰富语文教学形式,也可以帮助教师增强语文课堂的活力,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研究具有积极作用。

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文言文《司马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带着学生们反复阅读文章,对重要的字词句进行解析,让学生们充分理解这篇文章的大意和主题。之后,教师从德育角度设计探究项目,比如以“众皆弃去,儿得活”体现了司马光什么样的品质?为探究项目,教师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解读,然后分析一下为什么“一儿落水”后“众皆弃去”,为什么司马光可以镇定自若,想到救人的办法。教师可以预留8—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充分思考、探究,对项目内容进行解析。之后,教师从司马光特有的思想品格和素质入手,解读司马光具备的“临危不惧、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品格,并号召学生们向司马光学习,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设计德育式的探究项目,学生可以回归文本,进行思考和探寻,提升思维的深度,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

(四)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增强学生道德领悟力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性阶段,其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也处于初始阶段。正因如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围绕小学生特点打造德育学习任务,让学生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拓宽思维,提升德育认知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任务的设计和落实,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将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小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互动与探究中,这对于培育学生的道德领悟力大有好处。语文教师要认识到,语文知识中的内容都是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深度契合的。教师开展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合理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们三三两两地参与到小组互动学习中,可以确保德育元素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的深化。

如中国悠久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一批又一批英雄豪杰,他们身上体现出高尚的品德,足以引发学生的共鸣。因此,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本时,可以鼓励他们抓住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促使他们感受到人物身上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品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比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情境展示五壮士跳崖的壮烈场景,让学生充分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形成良好的思想认知,更加珍惜当前的美好生活与学习环境,自觉地提升文化自信与学习的主动性。

(五)密切联系日常生活,有效开发德育素材

日常生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外延,也是语文课堂教学走向深化的重要依托。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要与课外教学形成有效融通,在降低学生负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入生活、感受现实,参与到语文的实践活动中。同样,在将德育元素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忽视生活化场景与素材的功能。换言之,德育元素存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而生活化的德育素材是极为重要的。通过密切联系生活,小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语文知识中蕴藏的德育元素及其应用价值,能够从内心深处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也可以在验证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向的学习思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都是小学生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要素”。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的课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时,教师可以进行对比讲述,从“父母大爱”的主题切入,引导学生们阅读全文、感受作者的情绪,形成个人的感受与理解。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布置课外任务:

1.回家之后观察父母的神情与状态,看看父母是不是老了?

2.与父母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情况。

3.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分享与父母在一起的感受。

通过课外任务的导入,学生可以从孝悌之义、感恩父母之情的维度对两篇文章进行“回头看”式的思考和理解。学生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刻地感受父母的大爱,从而产生“感恩之情”“回报父母之意”,形成有效的课内外联系,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随着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在“双减”背景下发生多维度变化,语文教师的工作也面临着考验和压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挖掘、利用德育元素,丰富语文课堂形式和内涵,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工作任务。为此,语文教师要锚定教材文本内容,合理解构知识点中的道德元素与人文素材,联系日常生活,鼓励学生进行多层面的互动、探究与思考,使之在增长语文知识能力的同时,提升道德意识、认知能力和思想水平,为其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霍秀娟《以生为本德智双升——浅析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吉林教育》2022年第30期。

[2] 马海宝《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文库》2022年第7期。

[3] 李红英《让德育之花在合作小组中绚丽绽放——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德育的渗透刍议》,《新课程(小学)》2018年第5期。

[4] 劉晓汾、黄贞枝《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渗透德育的微探》,《考试周刊》2021年第3期。

[5] 杨金玲《拓展小学德育网络新阵地之我见》,《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年第1期。

[6] 孙晨曦《德育为首,润物无声——谈小学语文课堂融入德育的有效策略》,《教育界》2022年第28期。

〔冯怡婷,1993年生,女,汉族,江苏昆山人,大学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师范)〕

猜你喜欢
双减语文课堂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