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24-03-28 05:58张红霞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意识探究课堂

摘 要:历史学科是一门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学科。在初中阶段,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师需要更加注重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技能,同时也需要帮助他们提高思维能力。问题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这在当今的课堂中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尝试。它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探究,从而促进他们个人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历史 问题意识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1.050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能力,并且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们普遍对教师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模式比较枯燥,留给学生们独立思考的时间较少,并没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更有动力去探究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会提问学生,往往只是进行知识点讲解,师生之间很少会有沟通。学生们不愿与教师进行互动,更不用说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是构建良好提问氛围的基础。学生要主动和教师进行沟通,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需要注重自身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措施,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主动思考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优化问题教学策略,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和好奇心,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问题意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它要求学生不拘泥于教材和已有的结论,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和不同意见。这就需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尝试和总结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法。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更能够帮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为将来适应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教育方式容易讓学生形成被动学习的习惯,缺乏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大胆地进行讨论和研究。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还能够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由于对知识点理解不够透彻而产生的困惑,也可能是因为对某些事件或人物的评价存在争议而感到苦恼。但无论面对哪种情况,学生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气。因此,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同时还能够增强其自信心以及自我认同感。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主动提问的意识

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教师是课堂上的主体。因此,许多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信息,而不是积极地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这种现象导致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下降以及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也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从而忽略了这一环节的教学工作。此外,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往往只是走个过场或者草草地进行讲解,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初中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不会质疑、不敢提问等。

2.学生缺乏质疑问难的勇气

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观念导致了很多学生不敢提问题、不会提出问题,甚至对于教师所提的问题也会选择沉默或者直接忽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心和创造力。因此,教师要想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问题意识,首先需要改变他们自身的学习态度。

3.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愿意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由于历史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而且容易混淆相似概念,因此也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历史课程枯燥乏味,难以激发自己的兴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学生普遍存在着对历史知识理解不深刻、掌握程度不高的情况,更不用说去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了。

4.教师对于问题意识的理解不够透彻

教师对于问题意识的理解不够透彻,往往将其与“提问”混为一谈;还有一些教师虽然能够准确把握“问题”的含义和作用,但是却缺乏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这些都导致了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进而影响到他们学习历史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许多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授课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此外,学校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投入不足,缺少相应的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培养方案。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1.通过历史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历史小故事来引入新课。例如,在讲到“百家争鸣”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给同学们讲述思想家辩论的故事,既能够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同学派学说存在的原因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又能够引导学生对于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进而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同时,这样一个生动形象的例子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听课效率。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历史故事来导入课程内容,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是课堂上的主体。而新课改则要求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注重发挥他们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其自主进行知识探索。教师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开展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就某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对相关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等。这些探究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其创新思维。

此外,在探究活动中,也应该注意到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优势,尽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并发挥自己的潜力。这样一来,教师既可以保证探究活动的效果,又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特长,使得整个班级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氛围。

3.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且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例如,在学习“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然后针对其中存在的疑惑处展开讨论。有些学生认为周朝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形成,还有一些学生则会对封建等级观念产生困惑。这些问题都是很好的研究方向,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其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的课外材料或者网络资源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意义以及影响。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更能够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4.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疑惑。这时候就需要同学之间相互帮助、互相探讨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是集体探究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例如,在学习“明朝的科技与文化”这一单元时,由于本课内容较为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笔者采用了分组探究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首先,笔者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给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有的小组负责查找相关资料,有的小组则负责整理材料并制作PPT,还有的小组则负责讲解。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而且也有利于锻炼其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此外,在这种互动性较强的氛围下,学生更能主动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找答案,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求知态度和探索精神。

5.通过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进行讲解。例如,教师可以选取林则徐、岳飞等人物来让学生了解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这些历史人物是鲜活的教材,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自信心,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历史名人资源,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6.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想让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自主提出问题,首先需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将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并通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其感受到所学内容的实用价值。

例如,在教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现当时的一些社会场景,如都城遗址、青铜器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蕴含着哪些制度?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度。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的习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简单粗暴地打断学生的发言或者批评他们提出了不切实际的问题,而应该耐心倾听并给予适当指导。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分组汇报等方式来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7.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很多教师都是以自己为课堂主体进行知识点讲解和传授。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却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想要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来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转变自身的观念,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探究精神,进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是课堂上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因此,教师要想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问题意识就需要先从自身出发,提高自己对于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例如,在进行“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如“你知道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吗?”“你认为周朝时期的社会形态属于哪一种类型呢?”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涉及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如果仅仅依靠教材上的文字描述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学生也无法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含义。这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将课本上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出来,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又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寻找答案,以此锻煉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必须不断提升自我素养,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成长。

综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转变现有的传统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和实际出发合理设计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设计,构建行之有效的提问氛围,引导学生们大胆说出自己想到的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验证问题,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梁保国、吴艺仪《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例》,《林区教学》2020年第6期。

[2] 严立明《陶行知问题观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统治〉教学为例》,《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3] 胡捷《问题意识,创新培养——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才智》2020年第9期。

(张红霞,1975年生,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初中历史)

猜你喜欢
意识探究课堂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