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探究

2024-03-28 05:58刘玲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生活化法治

刘玲

摘 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校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忽视了理论与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实践应用能力低,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无法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标》理念,融合生活化教学思维,通过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情境创设法等方式,有效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思维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1.054

生活化思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融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道德素养培养、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及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入生活化思维,从学生实际年龄、性格特点、身心发展特点等方面出发,结合课程内容搜集恰当的生活素材,并有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以更好地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思维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性格大多都比较活泼,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教师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教材上的理论知识,那么大部分学生会感到无聊、枯燥,虽然在课堂开展初期能够保持一定的学习热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學生的注意力便越来越不集中,不利于道德与法治课堂质量的提升。

教师引入生活化思维,能够通过生活案例、学生现实中看到的事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理论知识直观化、简单化地呈现出来,学生也能够更容易地了解、理解课程教学内容,在学生产生较高的自信后,自然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也能够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

2.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促进知识的内化,引导学生将其牢牢记忆在脑海中,并时刻用相关知识提醒自己,在特殊时候运用相关知识保护自己。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只知道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并没有将其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导致很多学生空有“一脑袋”的理论,却不知道有什么“用”、为什么“用”、怎么“用”。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引入生活化思维,能够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教师在“讲”案例的过程中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层地去理解、掌握课程内容,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应该怎么“用”道德与法治知识,促进应用水平的提升。

二、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1.采用现代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理解思考

在初中阶段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到课程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思考如何将学生快速带入课程学习中,让学生“聚精凝神”地学。初中生爱玩、好动,比起课本上生硬的文字,学生更愿意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来接收、学习、掌握知识,教师就要从学生的这一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有效利用现代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法、微课教学法等,整合互联网图片、视频教学资源,通过直观化、具象化的画面,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提高课程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以依托生活化思维,利用现代教学方式多展示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并根据此进行针对性、具体化的讲解,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生活敏感度,以生活中学生能够遇到的事物、事件,有效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理解,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索生活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关心国家发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播放我国在航天领域、交通领域等方面获得的成就,如载人飞船发射视频、便捷快速的高铁等,通过这些具有冲击力、震撼力的画面,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当前我国的强大。教师还可以有效结合十几年前学校周围的图片、和现在学校周围的图片,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冲击感,引导学生通过与实际生活的对比,感受国家的发展。然后,教师可以播放一些革命先辈们抗击侵略者、劳动人民建设祖国的图片,向学生讲解我国是如何一步步变得如此强大的,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直观化、生动化,使得学生受到课程内容的吸引,积极、主动地进入接下来的课程学习、探索中,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2.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讨论探究

教师为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将理论、实践二者更好地结合起来,就可以有效地创设生活教学情境,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去理解、感受理论知识,并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掌握及应用。另外,初中生的心智发育不成熟,表现欲强,难以长时间保持较高的专注力,因此,教师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开展教学,注重情境教学的互动性、引导性、趣味性。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一些事情和视频内容创设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表现欲强这一特点,通过情景剧表演来创设情境,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同时增加课堂活跃度,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促进情境教学法优势的有效发挥,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应用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我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结合课程内容要求,创设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情境出发,进行思考、讨论。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接受程度设置问题:“大家对社会的了解有多少?人与社会的关系又是什么的?”先利用这一问题引出本节课程主题“我与社会”,然后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先了解当前学生的想法,以及时调整后面的教学指导策略。然后,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应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小华的一天”的视频,在视频结束后,教师先结合视频内容,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视频中小华干了哪些事?”引导学生回想、回答,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导入问题:“你了解社会的方式是什么?”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回答,然后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补充和总结:“我们能够通过观察、亲身实践、交流、上网等方式了解社会。”在进行完本段课程内容的总结之后,教师再利用视频内容进行引导,引出新课程的知识点,如:“在小华这一天的生活中,他都遇到了哪些人,这些人在他人生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然后针对“主要社会关系”这一课程知识点进行有效总结。

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活动,让每位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绘制社会关系网。在学生绘制完毕后,教师还可以有效开展小组“展示交流会”,引导每个小组成员结合网络图进行介绍,其他小组学生则要认真观看,指出错误之处并进行解释,然后教师再进行评价。通过这样创设生活化情境的方式,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更真切、更深入地掌握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认知、了解社会,并明白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明白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

例如,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我们与法律同行》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法治素养,引导学生学会用“法”,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活创设情境,通过情景剧表演的方法,带领学生深入情境中,并探讨出正确的解决方法。如:“在周五放学回家的路上,小明突然被几个高年级的学生堵在了人行道上,他们凶狠地对小明说: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小明说自己没钱,但是这些高年级的学生并没有打算放弃,仍然挡着路,并且从小明的书包中、口袋中搜出了钱,并将钱占为己有,在离开时他们在小明的头上拍了一巴掌,威胁地说道:你要是敢告诉别人,以后没你好果子吃。”在组织学生表演完这一情景剧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果你是小明,你接下来会怎么做?”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程内容思考应对不法侵害、感知法律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体会、感受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喜爱程度,也能够降低学生对学科内容的理解难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主动、踊跃地加入课程讨论中,能够促进良好课堂氛围的构建,使得课堂教学质量获得大幅度提升。

3.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不能够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教师还应该积极地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真实感受,增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在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因此,教师可以融合生活化思维,深入挖掘课程内容,开展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符合素质教育培养的生活实践活动,以促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另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始终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将学生放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主体性、自主性的发挥,在设计各项教学活动、制定各项教学方案时,也应该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当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实践活动过程中提出质疑、发现问题时,教师也要积极、耐心、认真地予以回复,打消学生的疑虑,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做到尊重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差异。

例如,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法律保障生活》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仅仅是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讲述法律的相关内容、重要性,无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法律的严谨性和神圣。因此,教师可以有效地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法庭旁听,通过旁听,真切地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认同感,使得学生在今后更加敬畏法律、了解法律,这种方法比传统的课堂讲解更深入人心、更具有说服力。

又如,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服务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有效开展“参观敬老院”“清扫公园卫生”等社会服务活动,带领学生到敬老院帮助老人,为老人打扫卫生,为老人表演节目,或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公园清扫,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有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的体验中真切地感知、感受理论知识,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4.引入社会时事新闻,助力学生不断提升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想有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就要有效地激發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好奇心、探索欲,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入手,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教材中涉及的课程内容,以生活案例集中学生注意力,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有效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多观察、多发现,并养成关注国家大事、观看新闻联播的好习惯,使得学生在不断积累中获得提升。

例如,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情绪的管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有效地引入相关时事新闻,如“某学校的两位学生,因为玩具的归置问题发生了矛盾,一名学生在情绪失控下,用篮球打了另一名学生的头部,导致学生脑震荡”。这种时事新闻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得学生充分地意识到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会造成的危害,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意识到“控制情绪”的重要性。在看完这一新闻后,教师还可以有效结合学生的生活拓展问题:“在生活中,你们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吗?你们那时候会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也会进行自主反思,教师再在这一“情绪正浓”的时刻,有效渗透相关理念,以深化学生的记忆、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上的新闻时事,引导学生在平常生活中积极观察生活,关注社会,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醒学生应该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融入生活化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当前教育背景下涌现出的新理念、新方法,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可以有效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以视频、图片等形式集中学生注意力;创设生活教学情境,以情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开展生活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引入社会时事新闻,促进学生自主反思,从而有效促进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雪峰《生活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当代家庭教育》2022年第31期。

[2] 陈明海《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讨》,《试题与研究》2022年第35期。

[3] 付怀慧《生活化思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思考》,《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年第11期。

[4] 马俊仓《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讨》,《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年第10期。

[5] 陈婉玲《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研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8期。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生活化法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