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提高平凉市农村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实践与创新路径探究

2024-03-28 05:58马新民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平凉市服务质量双减

马新民

摘 要:“双减”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旨在使教育回归学校、回归本真。本文围绕减负增效进行一系列有效探索,推动良好教育生态的构建,亦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层次发展提供明确可行的行动指南。对于农村学校而言,要积极响应政策要求,不断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减学业之负,增育人之效。本文结合平凉市农村学校课后服务现状,着重探究提升农村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创新实践路径。基于加强宣传引导,增强教师素养,创新服务内容形式等几个方面,促进“双减”政策在农村学校的落地实施,特别是为农村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 农村学校 课后服务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1.058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办发〔2022〕40号),简称“双减”政策。2021年11月,甘肃省委办公厅与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若干措施》(甘办发〔2021〕43号)。依据政策要求,平凉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平凉市贯彻落实“双减”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从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拓展课后服务资源、做强免费线上服务几个方面做出了指示要求。“双减”政策的实施,旨在推动教学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而如何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则是一个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平凉市农村学校课后服务现状

平凉市地处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为不足,相对于东南沿海,经济与人文环境均较为落后。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教育教学资源又较为薄弱,农村学校发展过程中面临较大阻碍。在全面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背景之下,平凉市农村学校(初中和小学)课后服务虽然也逐步走向“全覆盖”,但是难以达到“高质量”。在客观条件及主观认知不足的双重挤压下,平凉市农村学校课后服务发展滞后,存在较大困难。

1.政策认知不清

第一,权责主体不明确。现阶段,农村初中及小学的课后服务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相关研究及实践较为欠缺,而权责主体不明确是突出问题之一。通常,农村学校多为课后服务的唯一主体且承担无限责任,权责较为模糊,缺乏家、校、社协同,虽负重前行但总归势单力薄。

第二,课后服务定位不准确。课后服务从设计到实施,都需要充足的人力、物力、智力和精力投入。然而,当前农村学校条件相对不足,课后服务创新实施也面临诸多困难,很多时候只具有“辅导作业”的单一功能,严重影响课后服务功能价值的实现。农村学校也并不能够结合实际去挖掘和拓展,开发特色服务项目,致使课后服务定位发生偏差。

2.资源条件之困

第一,经费不足。课后服务落地实施,需要经费支撑。而农村学校经费短缺,有限的经费多用于设施设备改善及校舍维修,而又不能因课后服务向学生家长收费,使得农村学校课后服务的启动和实施陷入踌躇不前的尴尬境地。

第二,设施不足。课后服务应能够满足学生德、智、美、劳等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而相应的基础设施条件自然必不可少。然而,当前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不足,难以满足课后服务的多样化需要,受现实掣肘而多流于形式,甚至根本无法落地。

3.人事发展之忧

第一,师资总水平较低。农村学校待遇条件、发展机会相对极少,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师资总水平偏低。如此,也就无法行之有效地组织开展课后服务,很容易走上学科知识教育的老路、歧路,背离课后服务的初衷。

第二,家庭人员较分散。课后服务需要家校联动协同,然而,当前农村初中和小学的学生家长多外出务工,“祖辈育儿”依旧是农村教育的常态,由此导致家校间缺乏双向信息交流与沟通,家长参与教学的主体意识意愿不足,甚至对于课后服务存在误解,严重影响农村课后服务的顺利有效实施。另外,当前农村地区以乡镇寄宿或小规模学校为主,生源较分散,学生的安全和管理问题,也成为课后服务的难题。

二、“双减”政策下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重要性

1.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教育备受关注和期待。然而,在资本的介入渗透、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衡等作用下,教育开始内卷化,学生早已不堪重负。“双减”政策下,教师通过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在正确理解农村学校学生学业负担逻辑的基础上,立足课后服务来减负增效,使学生“乐学”“善学”的同时,助力其身心健康发展,关注学生本体,强化学生综合素养。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关乎自身职业成长与发展,更关乎农村学生及农村教育的未来发展。“双减”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旨在引领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在政策引领下,学校可有效帮助农村学校教师实现专业成长。为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认知视野及文化底蕴,不断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和教学资源整合能力,这正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必备素养。

3.提升农村教学质量

日益严重的教育“内卷化”,不仅会引起各方的“教育焦虑”,对农村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也会造成损害。“双减”政策的颁发与实施,旨在让教育教学回归学校、回归课堂,特别是课后服务的实施,有助于维护教育公平,通过重构育人时空,满足农村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需求,真正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真。

三、提升农村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创新实践路径

1.加强宣传引导,明确目的要求

农村地区信息相对较为闭塞,人们对于新事物往往难以理解与接受,而这也正是政策落实的现实阻力之一。对此,农村学校在落实课后服务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強宣传引导工作,提升广大教师和学生家长们的认知能力,理解“双减”政策及其现实意义,能够充分认可并大力支持政策中的各项规范要求。

具体来讲,教师可以结合“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办法来实施教学。在线下,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家长会、教研会,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引导大家转变思维观念。在线上,教师可以在微信群上传相关文件的电子版材料,同时讲解相关的视频短片,引导和帮助师生家长理解“双减”政策及课后服务。

另外,学生也要充分明确课后服务的目的与要求。课后服务并不是简单地辅导学生作业,而是要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条件并寻求更多的可能性,尤其是学生视野的开阔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

所以说,农村初中及小学要充分明确课后服务的目标追求,将课后服务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更好地引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除了大力宣传引导之外,教师更要通过不断努力和有效实践,以实际行动和成效去改变家长们的认知,让家长支持孩子们积极参与学校组织实施的各项课后服务活动。基于此,教师能够有效减少盲目落实以及被动落实等情况的发生,增强课后服务的实效性。

2.拓展资金来源,鼓励多方参与

在农村学校课后服务的开展过程中,相关活动场地和器材器具必不可少,这就需要有充足的经费保障。各级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学校的财政经费支持,以改善课后服务条件,以充分资金确保课后服务研发与实践的深层次推进。农村学校也要尽量与学生家长做好交流沟通,征得其认可接受,酌情收取一定的课后服务费用。同时,本地企业、优秀校友、爱心人士的支持与赞助,也能解决学校当前面临的经费短缺问题。将各渠道资金来源,专项用于课后服务,包括购入器具、雇佣校车并整体顺延发车时间、为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提供一定补助等。

另外,课后服务的实施不仅需要物力条件支持,也要有充足的人力条件。农村学校教师虽然是课后服务的主导力量,但是并不是唯一力量。农村学校教师数量较少,加上日常教学任务繁重,在课后服务中可能会面临精力与时间不足的问题。对此,教师要鼓励多方参与,联合校内外力量,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形态。具体来讲,学校可吸纳本地区的退休教师、退伍军人及老干部、民间艺人、能工巧匠等,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后服务中来,在建言献策的同时,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挖掘并利用区域资源,因地制宜地探索和实施极具乡土气息和民俗文化意味的特色服务模式。

3.增强教师素养,发挥主导作用

为确保农村学校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学校就必须要按照课后服务活动的系统性、多样化、趣味化需求来配备教师。然而,农村學校师资力量水平不足是明显短板,也是影响课后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只有增强教师素养,才能够落实“双减”政策。对此,有关部门除了积极推进城乡教师轮岗,引领和推动农村学校有效开展课后服务工作之外,还需要加大培训力度,创新培训实践,围绕课后服务实施专题学习,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不断增强课后服务意识与素养。学校要为农村学校教师创造和提供外出培训和参加各类竞赛活动的机会,打造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另外,为进一步调动和发挥教师在课后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学校就必须要关注并提升教师课后服务的自我效能感。对于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从绩效工资增加、评奖评优倾斜、子女家人关照等方面进行照顾,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实施弹性上下班与增补调休等手段,保障教师休闲、娱乐的时间。对于有特殊情况的教师,学校不应做过多要求,要多理解和支持。在进入农忙时期后,要酌情开展课后服务,既要保障正常教学秩序,但也不能扰乱生活秩序,甚至给师生带来诸多困扰。

4.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

对于农村学校而言,要立足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去开展课后服务,尤其要注重对地方特色、乡土资源的挖掘利用,为学生开展个性化、多样化的课后服务,接地气、专业化的课后服务。首先,教师要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可设置个性化以及素质化两类课后服务课程。其中,个性化课后服务课程更侧重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兴趣爱好培养,比如,教师可设置《益智手工》《地方戏曲》以及《民间艺术》等课程。素质化课后服务课程更侧重于学生专项能力素养的培养和加强,比如,可设置《校园大合唱》《农家书屋 快乐阅读》以及《创意绘画》等课程。当然,教师也可以制定并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兴趣偏好,组织建立各类社团。所有学生均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参加以上课程和社团,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能力特长。教师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和学困生,加强谈心谈话工作,了解他们在生活及学习中面临的困难,成长中的烦恼等,在课后服务期间要为其提供指导和帮扶。

另外,教师也要创新课后服务的形式。为切实提高农村学校的课后服务质量,教师就必须要合理编排课后服务的活动形式,高质量落实教书育人。总的来讲,农村学校课后服务应当划分为两个基本形式,可以按时间去划分,前半段时间组织开展“作业或心理辅导”,主要是围绕学生作业问题、生活问题答疑解惑,促使学生高效学习和健康成长。后半段时间组织开展“兴趣或自主活动”,主要是依托各类特色课程、兴趣活动小组及社团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5.明确权责主体,跟进教学管理

正如上文所述,课后服务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故而不应由农村学校一方独自承担。各方力量应整合优质资源,打造协同推进、合力育人的课后服务发展局面。对此,学校要明确权责主体,既要注重沟通协调,也要划分好“责任田”。明确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等主体责任,避免互相推诿以及责任错配等情况发生。有关部门要允许并鼓励社会相关主体参与到农村学校课后服务中,但也要明确其责任区域,以保障课后服务的安全有效实施。比如,农村学校课后服务活动是联合本地企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及实践,推进劳动教育,那么企业方不仅要提供相应的条件,配合好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更要及时全面排除风险因素,保障活动安全高效。

另外,教师也要构建并完善课后服务评价指标,在课后服务实施的过程中,定期组织学生、家长及其他参与课后服务的主体,就学校课后服务进行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考察课后服务的成效及不足,同时汲取各方意见,不断改建和完善课后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学校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下,平凉市农村学校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积极探究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创新发展路径,精准审视和有效克服现实发展中的不足,整合与利用各方资源条件,共同推动农促学校课后服务的现代化、特色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兴峰、王英、侯深燕《“双减”政策解读:提出、原因及定位》,《德州学院学报》2023年第39期。

[2] 杨维坤、邱小健《“双减”背景下家长的教育焦虑及其化解策略》,《教学与管理》2023年第9期。

[3] 张显婷、李存生《“双减”政策背景下乡村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价值意蕴及实施路径》,《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39期。

[4] 苗驰、丁恒星、丁亚东《从“阵痛”到“镇痛”——“双减”政策实施的困境与纾解路径分析》,《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34期。

[5] 张丹丹、张超民《“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策略完善研究》,《现代中小学教育》2023年第39期。

[6] 冯丽《“双减”背景下地方课后服务政策的调适与实施》,《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3年第12期。

[7] 王红《“双减”政策下“一二三四五”课后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辽宁教育》2022年第22期。

猜你喜欢
平凉市服务质量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平凉市出台生态护林员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平凉市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
平凉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研究
倾听患者心声 提高服务质量
坚持履职尽责 提升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