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视角下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分析

2024-03-28 05:58房瑾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德育班级班主任

房瑾

摘 要: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单位,是学校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场所。不同的管理理念、模式和方法所产生的效果不同。因此,教师要加强对班级管理的重视,将德育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营造温馨和谐的德育氛围,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教育 班级文化 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1.060

班级文化是影响班级管理、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而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直接影响着对班级风貌的建设。因此,在小学教育中,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不断探索和创新管理模式,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管理,将德育渗透到班级教育和管理中,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

1.教育作用

在班级管理和教育中,教师要以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滋润学生的内心。班级文化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的影响是悄无声息又不可忽视的,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与行为方式,对学生有着教育、引导和平衡的作用,具有较强的渗透力与感染力。

2.导向作用

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推动学生健康成长。一方面,小学生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班级氛围不好,班风不健康,就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而良好的班风学风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班级中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引导学生正向发展。

3.制约作用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制定合理的规则,事物才能够健康运行与发展。基于德育视角构建班级文化,利用文化影响学生的心理,让学生明辨是非,明白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规范自身的行为,自觉遵守班规校纪,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约束力,使班级管理更加井然有序,班级氛围更加和谐,为学生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4.调节作用

班级文化体现在班级活动、班级制度、班级管理等多方面,在德育视角下,班级文化被赋予更多的内涵,文化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都能够体现班级文化,这些活动不但能够营造学习氛围,还能够丰富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活动中放松心理,舒缓心情,从而发挥班级文化的调节作用。

二、德育视角下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1.融入德育元素,完善班级文化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要基于德育视角开展班级管理,将德育元素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从生活中的小事着手,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遵守规则,既要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进步,也要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为此,教师必须根据民主的原则制定班级制度,让学生明确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在学习中自觉遵守班级制度,制定班級制度,这是建设优秀班级文化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基于民主原则制定班级制度,体现了以人文本的文化思想。教师要将校规校纪、小学生守则、公民规范中蕴含的思想理念都融入班级制度中,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从班级管理、行为规范、学习纪律、文明礼貌等方面设计具体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规则的含义,树立学生的规则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民主推荐、相互讨论、投票表决等方式,明确班级规章制度的具体细则,制定学习、卫生、纪律、礼仪、活动等方面的规则,从细节着手,让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让学生理解制度内容,形成优秀班级文化。

2.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建设班级精神文化

在传统的小学教育中,教师只重视知识的教育,认为教育只需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学科知识就可以了,忽视班级管理,也没有意识到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使得学校教育只重视知识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班主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环境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活,学生大概率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创建美好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有着重要的价值。

在小学教育中,班主任既要负责学科教学,又要兼顾班级管理,无法顾及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管理中,师生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建设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培养“领导者”,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协助教师管理班级事务,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班级管理,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明白规则的意义,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班主任要基于德育视角建设班级文化,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教师可以从班级布置着手,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例如,班主任可以将名人名言挂在墙壁上,将班级获得的奖状贴在墙上,提高学生的班级荣誉感,也可以让每个学生在奖状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让学生明白奖状的意义,意识到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提高班级凝聚力。

3.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增强学生归属感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是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主要指教育环境建设,包括标语口号的制定、教室墙壁的布置、环境卫生的保持等。加强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有利于良好班风学风的建设,能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

教室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阵地,构建温馨的教室环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可以从布置教室环境、建立图书角、营造轻松学习氛围几方面着手建设班级文化。

首先,教师要建立图书角。许多学校在班级中规划了图书角,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图书角成为摆设。同时,图书角中缺少学生感兴趣的书籍,许多书籍都是学生已经看过的、淘汰的书籍,或是较为深奥的文学作品,学生难以读懂,对阅读不感兴趣。为此,教师要加强对图书角的管理,根据课程的需要与学生的兴趣特点放置书籍,并定期更换,保障图书的质量。教师还可以制定图书借阅制度,由专门的学生负责管理书籍,规定借书、还书的时间和频率,保证学生能够按时归还图书,提高图书角的利用率。

其次,教师要加强教室环境布置,在教室中悬挂标语,并在教室墙中设计不同的功能板块,规划不同区域的功能,建设和谐、温馨的教室环境。教师可以设计文化宣传栏、班级群星会等专栏,在文化宣传栏中展示传统文化,为学生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节日中介绍相关的诗词与知识,让学生了解节日的来源和意义;在班级群星会专栏中展示学生优秀的作品,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4.加强班级管理,提高班级凝聚力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从兴趣的角度切入成立学习和生活小组,并在小组中布置具体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明确自身的职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互助,再逐渐由小组向班集体扩散,让学生在合作中体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自己在小组和班级中的重要性,以积极的态度和愉悦的心情投入班级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提高班级凝聚力,从而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合作竞争能力。

同时,教师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教师要合理分配任务,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职责,意识到自己是班级中的一员,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建班级文化,在班级中表达自身的想法,锻炼学生的能力,使教学质量更加高效。

学生是构成班集体的主要成员,如果学生不敢说出自身的想法,则不利于良好班级环境的建设,教师要构建团结、合作、竞争的班级文化,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凝聚力,在组内相互合作,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教师还要加强纪律管理,班级纪律分为课堂纪律、课间纪律、仪容仪表等方面,教师要在班规中对课堂纪律进行规定,以班规为参考进行纪律评价,为遵守纪律、表现良好的学生加分。

教师要以成绩为参考,让学生在小组之间相互帮助,创建良好的竞争机制,如对于学习表现较好、学习水平进步的小组进行加分。同时,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家庭、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要从学习、生活等方面制定不同的目标和评价细则,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教师要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竞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师不仅要制定评价细则,还要引导学生制定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在今后的学习中朝着目标不断努力。教师要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不再将评价局限于成绩中,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制定目标,在合作竞争的氛围中朝着目标不断努力。

5.创建多元活动,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小学班主任可以开展多样化的集体活动,集体活动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能够启发学生,感染学生,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班主任要利用多样化的活动创建班级文化。班主任可以开展学生感兴趣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在集体活动中渗透文化教育。在班级中,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自卑等原因,不愿意融入班集体中,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活动吸引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敞开心扉,参与到集体活动中。

班主任还可以将德育渗透到主题班会中,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班会中对德育内容进行探讨。例如,学生之间产生了矛盾,班主任就可以借助这个机会,结合德育内容开展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教育,让学生对这个事件进行思考,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团结友爱、和谐相处、相互谦让的良好品质,建设文明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

此外,班主任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手抄报比赛、主题辩论赛、课文表演等,让班干部主持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在愉快的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班级的活力。

此外,教师要注重家校合作,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法治内容讲座、文明礼仪报告等活动,组织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规范学生的言谈举止。通过长期开展班级文化互动,让学生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规则秩序,约束自身的行为,从而提高综合素养。

家庭和学校是影响学生的主要因素,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长也要提高教育意识,配合教师共同进行教育。教师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家长明确学校和班级中的规章制度,提高家长的思想觉悟,减少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开展家校合作,将教育落实到实践中,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提高教师道德素养,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在小学教育中,班主任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班主任既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开展德育工作,从自身的言行着手,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用自身的魅力影响学生,切实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在学习和生活中,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特点,正确引导学生,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重视教育细节,为学生指明方向。首先,班主任要重视外在形象,保持衣着整洁、谈吐优雅,提高个人魅力,树立良好的形象,学生受班主任影响,自然也会懂文明、讲礼貌。

其次,班主任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尤其是在小学生面前,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在日常工作中认真负责,在管理学生的同时,加强对自己的约束,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培养学生守时、文明、懂礼的良好习惯,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同时,班主任要基于公平公正原则,不能差异化对待学生,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例如,在日常学习中,学生要严格遵守规定,按时到校,既不能够迟到,也不能早退,而班主任要比学生早来,比学生晚走,既能够监督学生,又能够树立榜样。在课前,班主任要充分做好准备,用积极的情绪面对学生,重视教学中的细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教育。

小学生处于发展的黄金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德育工作,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判断事物的好坏,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对班主任较为依赖,在学习中,班主任扮演着“家长”的角色,班主任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约束自身的行为,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渗透德育,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帮助学生樹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将学生培养为高素质的人才,使其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

总而言之,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要加强对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视,从多方面着手,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融入德育元素,完善班级制度文化;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创建多元活动,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加强管理监督,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以此建设班级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九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德育的渗透》,《新课程研究》2021年第13期。

[2] 叶小微《生态德育视域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求知导刊》2022年第24期。

[3] 曾文婕、谢少菲《具身德育视角下的班级文化墙建设》,《中小学德育》2020年第8期。

猜你喜欢
德育班级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班级“四小怪”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夸夸我的班主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班主任
不称心的新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