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实践路径

2024-04-08 12:16陈燕贞
教书育人 2024年1期
关键词:跨学科书包劳动

陈燕贞

(广州市番禺区钟村中心小学)

在教育实践中,劳动教育还存在“碎片化”“浅表化”“孤立化”等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象,走向“课程融合”,实现整体育人,是落实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价值

(一)五育融合有载体

通过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的融合,将不同领域或学科内容整合,以大单元设计实施或项目式推进,解决了学科内部以及学科之间存在的知识碎片化、逻辑断裂化以及理论与实践脱节等“五育”内容割裂的问题,打通育人边界,扩大“五育融合”的实践场域。

(二)打破学科育人壁垒

开展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打破学科界限,帮助学生更好地将他知变成我知,由外部转向内化,更好地吸收各科知识的营养,触类旁通,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学科实践育人能落地

通过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打通学科壁垒,加强课程综合,强化学科知识的整合,统筹设计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课程,通过全学科实践育人(单学科融合;多学科融合;跨学科融合),让学科知识真正落实到学科育人上来,达到转知为智、化识为能。

二、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原则

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并不是在其他学科中添加“劳动教育”,而是需要走向“有机融合”。

(一)统整性

要在学科内容中找到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找到结合点,让劳动教育随机融合。寻找融合点,可以从劳动素养的构成出发,将劳动素养分解成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等方面。语文、道德与法治、英语等文科类学科,侧重从劳动教育的观念、习惯培养等方面进行融合和统整,数学、科学等偏理科学科可以从劳动技能等方面进行融合。

(二)实践性

劳动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因此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时,应把握“实践”这一根本,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劳动素养。如,在劳动教育与数学融合时,可以让学生自行制作“七巧板”,通过玩“七巧板”,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三)情境性

在不同情境中,劳动的形态各不相同。创设不同的劳动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情境中,学生分析真实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时,为了让学生具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创设这样的真实情境:“放学了,作为值日生你要倒垃圾,可是怎么进行垃圾分类呢?快了试试看。”通过这一真实情境,设计了真实性的任务,学生就会进入问题情境,以解决真实的问题。

三、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路径

(一)目标融合,确定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方向

目标是进行课程融合的价值取向,涉及“走向何处”的方向性问题。确定合适的融合目标,需要结合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学科教学课程标准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笔者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总目标要求,对学校地域文化、已有资源、学生劳动实践现状进行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围绕学校教育“四敢四善”时代真人的培养目标,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支撑,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为融合理念,确定本校的劳动教育目标。

1.劳动价值观方面,要努力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价值观:

一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态度,拒绝“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等错误观念。

二是形成热爱劳动过程、珍惜劳动成果和尊重劳动人民的价值态度。

2.在养成良好劳动素养方面,要努力促进学生具备以下能力和习惯:

一是具备劳动知识与技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是发展学习者创造性劳动的潜质,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创造性劳动者。

三是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成为“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有尊严、有教养的现代公民。

这两方面的内容既有观念形态,也有具体技能,两者相得益彰,并注意引导学生的劳动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实现劳动综合育人价值。

(二)内容融合,确定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基础

要达成这一基础,就需要对学科内容进行梳理,找到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在结合的方式上,以内容侧重点为依据,可以明确两类融合点。一类是以学科课程为主要依据,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寻找劳动教育内容,另一类是以劳动教育为主要依据,选择合适的学科内容作为融合点。

1.以学科为主,找准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的融合点

以“学科+劳动”,在学科教学中,找准劳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融合点,如以基础知识为融合,以问题导向为融合点,以情景体验为融合点等。系统梳理了各个学科中涉及劳动教育的内容,并与劳动教育目标进行对应。各学科骨干教师每学期精心挑选与劳动教育内容切实相关的1—2 课时内容重点实施,让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生根发芽。

在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中,笔者结合文本特点,从中找到相应的融合点。一年级上册,《小书包》一课,找到的融合点是“爱护文具,学着自己摆放文具,整理书包”,给劳动教学提出的建议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尝试整理书包”,然后设计“每天在家自己整理书包”这一作业;《快乐读书吧》的融合点是“和家人共读一本好书”,让学生制作小书签,包书皮;一年级下册,《操场上》一课,让学生画一幅操场运动图;《端午粽》一课,在课堂上让学生试试用手做做包粽子的动作,回到家动手学一学包粽子。

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等学科要有重点地渗透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数学、科学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

在“科学+劳动”学科融合中,笔者根据《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的项目指南要求,结合科学教版科学教材各年级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找到以下融合点:

通过探究式学习,以动手实验为主和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前提下,渗透劳动教育,并运用科学知识,在生活中学生通过劳动教育中的动手实践能够制作或创作出自己想要的、喜欢的、有趣的作品和解决生活的问题,也让科学课堂教学得到补充和延续。

笔者曾以《做一顶帽子》一课引导学生围绕帽子不同的功能,探索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帽子,并根据自己的设计图进行制作。让学生从生活中探究,用科学知识解决劳动实践问题,达到知行合一。

2.以劳动为主,开发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系列项目

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劳动课程内容设置的任务群,整合各个学科中涉及劳动教育内容的相关内容,进行分类,开发劳动项目,让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劳动问题。如在一年级上册找出关于认识书包、整理书包的相关内容:语文学科《小书包》一课可让学生学习整理书包,道德与法治第一课《开开心心上学去》“爱新书,爱书包”可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整理书包,英语课Unit2 I have a new bag,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摆放及整理文具,数学课“比多少”,可以让学生比较书包里的东西谁多谁少;数学课中的“分类与整理”,可以让学生学习分类整理的方法,统计每个文件袋的东西,分类整理书包。

在此基础上,开发“整理与收纳”任务群下的“整理书包”劳动项目,并提出实施建议:一是分类整理与收纳书包物品;二是有序地摆放书包内的物品;三是书包物品摆放整洁、美观。

根据“课程标准”顶层设计,将劳动教育课程与各学科、综合活动、主题教育、岗位服务等校内课程整合,联合家庭、社区共同系统性开发相关课程,形成项目任务群体系,共设置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板块。“日常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劳动、工艺劳动与志愿服务。

以三年级为例,“日常生活劳动”有清洗鞋袜、内衣裤、洗餐具、收拾碗筷、整理餐桌、整理鞋柜、用电饭煲煮饭、做水果拼盘、学看煤气表和水表等内容;“生产劳动”包括种西红柿、种西瓜、串珠首饰、剪纸、编织花篮等内容;“服务性劳动”包括收快递、在餐厅点餐、担任学校小向导、担任学校志愿者等内容。

四、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策略

(一)学科渗透

学科渗透,指的是在学科教学中,结合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机渗透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构建“三环节、五步骤、四评价”劳动课堂教学模式。

“三环节”指教学设计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课前指导学生在家庭或社会的真实情境中学会观察、发现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劳动活动;在必修课上,学习劳动知识、劳动技能;最后,再回到问题发生的情境中更好地解决问题。

“五步骤”包括:一是情境再现、发现和聚焦问题,尝试通过劳动解决问题;二是讲解劳动知识技能和淬炼操作;三是分工合作、设计方案、实践体验,提升劳动能力;四是成果分享、展示评价、交流反思,形成劳动体系;五是拓展延伸、创新应用,养成劳动品格。

“四评价”:过程评价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四评价”以自我评价为主,辅以教师、同伴、家长等他评方式。

实践中,根据劳动课程标准,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结合广州市劳动教材,开发一至六年级劳动实践项目,形成课程内容结构。制定《钟村中小学学子“十八项生活技能”学习指南》。

(二)大单元教学

在“融乐”课堂理念指导下,笔者尝试整合学科知识,推进大概念引领的大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特征,在于将劳动教育作为结构化任务群中的一个项目实施。

教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以语文融合劳动的跨学科大单元设计,以“争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为单元活动总目标,分设三个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结合劳动实践从传统节日、科技文明、建筑文化、艺术文化等几方面创设情景。其中,《纸的发明》一课为学生探究纸的发展创设了情景,以劳动实践“广彩纸碟”的制作,到了解纸的发展历史和改进,再到为纸代言,拓展到古代科技文化,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三)项目式学习

劳动教育的项目式学习,指的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劳动成果的产出为结果,促五育融合。

通过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展初步的筹划思维,学会创造劳动。如“织绣醒狮抱枕”文创项目。项目初期:围绕驱动性问题,共制项目式学习路线;项目中期:多学科融合推进任务;项目后期:成果物化评价展示。

在此基础上,又完成了“笔袋项目”“小书包项目”“狮涵信箱项目”。在狮涵信箱项目中,不仅跨学科,还跨地域,与佛山市铁军小学共同探索云课堂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各展所长,她们教我们扎狮头,我们教她们织狮被,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织绣醒狮”项目成为学校劳动特色课程,参加省市劳动教育现场会展示,多次被媒体报道。

(四)主题研学活动

知行合一,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劳动教育一直的追求。

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春节、春分、端午、中秋、国庆、冬至”等系列跨学科劳动研学活动。利用寒暑假,结合生态文明教育,以项目式设计跨学科作业。其中在中秋国庆节,组织“明月系深情,祖国在我心”主题活动,以项目推进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收集中秋美丽传说、诵读中秋古诗词、歌唱祖国、整理中秋节诗句制作书签,巧做灯笼,自制月饼,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增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和喜爱,使学生文化自信。

利用寒暑假,开展劳动研学活动。笔者已连续3 年组织此活动,引导学生持续劳动,熟能生巧,灵活运用所学劳动技能,为自己、为家人服务。寒假围绕“传承·浓浓的年味”等主题,开展学生一起过年活动,与家人贴春联、制作年夜饭等;暑假为传承湾区粤语、粤菜文化,增强大湾区少年儿童民族认同感,围绕“粤韵风味”主题,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开展系列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跨学科书包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的书包
减负书包
我的书包
藏在书包里的回忆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