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表现性评价探究*

2024-04-08 12:16胡英青
教书育人 2024年1期
关键词:表现性创作情境

胡英青

(江苏省连云市徐山中心小学)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等是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想了解学生的过程表现、学业成就,就必须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是艺术学科评价的重要方法。它注重观察、记录学生艺术学习、实践、创作等活动中的典型行为和态度特征,运用作品展示、技艺展演等形式,对学生艺术学习情况进行质性分析。表现性评价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在欣赏、表现和创意实践等过程中的学习态度、行为表现、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师可以根据达成情况调整后续教学策略,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他们的核心素养。

一、基于审美感知,挖掘表现性评价的元素

(一)表演能力,流露思想情感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审美感知是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的特征及其意义与作用的发现、感受、认识和反应能力。”它是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学评价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在表现性评价中,教师要基于审美感知素养,挖掘表演能力、创作能力、理解能力等评价元素,并围绕它们展开评价,借此了解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表演能力主要考查的是学生是否能感受到作品中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并通过表情、声音、动作等呈现出来。

表演能力元素主要涉及表情、声音和动作这三个方面。“表情”的评价重点在于观察学生在表演时流露出怎样的面部表情,能否结合旋律、歌词的变化调整面部表情,呈现出细腻的情感变化。“声音”的评价重点在于观察学生的音调、节奏是否准确,能否通过声音表达情感基调。“动作”的评价重点是观察学生能否结合歌词内容做出对应的动作,能否借助动作表达思想情感,能否结合节奏快慢调整动作幅度。如在演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时,教师的评价要放在情感的变化性上。不管是表情、声音还是动作,学生都要呈现出从悠闲到激愤的变化。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具体表演,可以评价他们是否真正体会了音乐作品中蕴藏的思想情感,能否通过表演将其呈现出来。如果发现学生的表现力不足,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感受,深挖作品的思想情感。

(二)创作能力,凸显风格意蕴

创作能力也是重要的评价元素之一。教师要观察学生能否结合创作主题,确定作品的风格基调,能否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还要观察学生能否将自己的审美感悟转化成音符表现出来。

在评价创作能力时,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互动讨论,看看他们对主题的分析是否具有深刻性。然后观察评价他们的创作过程,看看学生在设定节奏、调整旋律和编写歌词等方面是否有独到之处。例如在学习《鸟儿多美丽》后,教师组织学生创编简单的乐句,展现小鸟飞翔、捉虫、筑巢等不同的生活状态。在评价中,要了解学生对创作主题的理解是否深刻,让他们明白不仅要展现小鸟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体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教师还要评价学生在旋律的选择方面是否能体现出小鸟的生活状态。如果学生的创作效果不好,教师可以让他们先模拟做出小鸟的动作,并伴随律动哼唱,这样有助于他们调整创作风格,编创出符合自然意蕴的作品。

审美感知能力包括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蕴藏的美,并用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展现出“美”,进而提升审美情趣。

(三)理解能力,领悟文化内涵

理解能力指的是透过曲调、歌词理解其中蕴藏的深刻内涵的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动交流,并倾听他们的表述,借此机会评价他们的理解能力,并调整教学策略。

理解能力由浅到深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是表层理解,包括整体体验旋律的基调,理解歌词的字面意思等。教师可以着重评价学生的理解是否准确,并提问引导他们进入下一层次的审美感知。第二层是深层理解,要求学生透过词曲表面意思,深入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主题思想。如果在评价中发现学生的理解不深刻,教师可以通过推送背景信息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第三层是整合领悟,要求学生整合同类型的作品,分析此类作品蕴藏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如在赏析《欢乐歌》《姑苏风光》时,要评价学生能否体会欢乐的情感,感受到作者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之情,理解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文化特征。

在审美感知中,学生不仅要体会词曲之美,更要深挖下去,理解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教师要围绕这方面展开评价,让学生的理解更深刻。

二、指向艺术表现,秉持表现性评价的原则

(一)多元性,发展艺术美感

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是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因此,教师要指向艺术表现,确立表现性评价的原则。表现性评价要注意体现出多元性、相容性、真实性的原则,这样才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多元性指的是评价的形式要多元化,要引导学生运用各种音乐技能,全方面展现自己对艺术美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加歌舞表演、乐器演奏,通过他们的表现状态评价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也可以安排他们参加编曲、作词、创编舞蹈等活动,考察他们的作品创作水平。还可以组织他们参加艺术评论、辩论类活动,考察他们的审美表述水平。以上方法都体现了过程性评价的多元性。例如在学习《吉祥三宝》时,教师可以观察学生歌舞表演的情况,重点评价他们能否体现出蒙古族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可以组织学生编创舞蹈,看看他们能否通过动作体现出《吉祥三宝》中父亲、母亲、孩子这几个不同的形象。还可以让他们说说《吉祥三宝》和其他蒙古族歌谣的异同点。

学生通过技艺表演、作品展示、审美表述等多元化的方式,可以全面展现自己对美的理解。教师也可以酌情调整教学策略,帮助他们发展艺术美感。

(二)相容性,塑造艺术形象

相容性原则指的是在音乐课程的评价中,教师不要仅仅关注学生音乐水平是否提升,还要将美术、舞蹈等其他艺术的元素融入其中,构筑具有融合性的课堂。这样的评价能看到学生是否可以将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整合在一起,能否塑造出更丰满的艺术形象。

在学生参加音乐表演时,教师要观察他们能否运用语文知识,解析人物形象,解读艺术作品。教师还要观察他们能否运用舞蹈技巧,展现人物动作,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还要观察学生能否运用美术技巧,优化服装设计和舞台背景,借此衬托人物形象。例如在评价歌舞剧《小白菜》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体现出相容性,考查学生是否深刻剖析了“小白菜”的形象,并认识到怎样的社会造成了这样的悲剧;还要考察他们在舞蹈合计上能否体现出主人公悲苦无依的特点;在舞台设计上能否衬托呈现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之情。

通过教学评价,教师能看到学生对不同艺术形式的理解程度。教师要引导他们将不同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提升塑造艺术形象的能力。

(三)真实性,涵养艺术态度

真实性原则指的是表现性评价要创设一个真实或者拟真的情境。情境越是真实,越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真实表现,所得到的结论自然也更加真实。教师可以在评价中看到学生对艺术的真实态度是什么,并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引导。

教师可以通过三种方法创设真实的情境,以便展开表现性评价。方法一: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情境,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让他们沉浸在特定情境中。方法二:组织学生互动交流,回忆曾经的真实体验,并绘声绘色地表述给同伴听,将同伴也引入到情境中。方法三:安排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借此让他们获得真实体验。例如在组织学生参加《丰收歌》编创活动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田间地头,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农业劳动中,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然后引导他们参与编创。在评价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艺术创造要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在真实的劳动中获得体验,这才是良好的创作态度。

如果教师能秉持上面的评价原则,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运用各种艺术语言,提升艺术表现方面的核心素养。

三、聚焦创意实践,拓展表现性评价的形式

(一)情景模拟,融入生活体验

《标准》认为要“重视表现性评价。围绕学生艺术学习实践性、体验性、创造性等特点,注重观察、记录学生艺术学习、实践、创作等活动中的典型行为和态度特征。”由此可见,教师要聚焦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拓展表现性评价的形式。用“情境模拟”体现出“体验性”特点;用“辩论演讲”体现出“实践性”特点;用“作品展示”体现出“创造性”特点。运用“情境模拟”形式,教师要创设真实或拟真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的真实体验,让他们完成音乐赏析、创造等活动。教师则根据学生的体验情况进行评价,并调整教学策略。

在“情境模拟”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扮演音乐会听众、歌手、演奏者、新闻记者、音乐评论员等不同的角色,在他们欣赏音乐后提出问题,引导他们互动讨论。教师则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判断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认知是否深刻,并做出相应指导。如在音乐剧展演《乌鸦与狐狸》中,教师让学生回忆生活体验,想一下是否有欣赏音乐剧或观看音乐类综艺的经验。学生要回忆看过的幕后花絮,了解歌手、演奏者在准备表演的时候会如何调整情绪、控制发音、强化配合,并模仿演绎。他们还要回忆记者会采访什么,评论员会如何点评,并参与活动。教师则要关注他们的表现,评价他们的生活体验是否真切,能否完整还原表演过程。

在情景模拟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可以展现出他们真实的音乐水平。教师要设计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此考验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二)辩论演讲,展示个性灵感

辩论演讲也是拓展表现性评价的形式之一。教师要组织学生围绕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辩论,大胆地说出自己的个性化看法。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辩论过程,重点评价学生是否能阐述个性灵感,能否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个主题,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然后观察他们的表现,看看有哪些同学的发言与众不同,让人眼前一亮。如果有这样的发言,则要鼓励其他同学加入其中探讨。如果缺乏此类发言,教师则可以抛砖引玉,用问题引发学生的个性灵感。这样能在表现性评价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创造能力。如在《敲起我的小木鼓》创编设计中,有学生提出可以在敲击打击乐的时候加入说唱,但是也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按照原词曲来表演,不要画蛇添足。教师在观察到他们的分歧后,可以顺势引导他们辩论演讲,从节奏性、表现力、创造性等角度详细说说是否可以加入说唱。教师则可以评价他们的辩论过程,看看他们是否能将不同的音乐形式融合起来,展现出新意。

在表现性评价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辩论演讲中是否有独到的观点,并用问题引导其他学生关注这些个性化发言,进而让其他的同学也生成独特的想法。

(三)作品展示,呈现审美观念

为了拓展表现性评价的形式,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作品展示”。教师可以组织线上或线下的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用歌舞表演、乐器演奏、创意改编等形式展现自己的创作思路,呈现自己的审美观念。

在学生开始设计前,教师要引导他们互动讨论,说说创作理念是什么,并借此机会进行评价。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观察他们的创作过程,看看他们能否将审美创造的思路贯彻运用到其中。在完成创作后,教师鼓励学生展示作品,并交流讨论各自的审美观念,借此机会评价他们的审美观念是否有所提升。例如在集体舞《七色光之歌》的作品展示中,教师让学生说说创作理念,要让他们认识到不仅要展现艺术美,更要展现作品的思想性,歌颂美好的生活。在学生编演的过程中,教师要观察他们的表现,看看他们能否自觉加入舞蹈,团队配合能力是否好,能否合理运用道具。如果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则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提醒他们注意。在展示阶段,可以让学生对比自己和他人的作品,看看在美的展现形式上自己有什么不足,借鉴他人的优点,改进自己的作品。

通过评价,教师可以看到学生能否将自己的审美观念转化成艺术成果;在评价中,教师能看到学生是否提升了创意实践素养。

利用表现性评价,教师可以创设真实或模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运用先前获得的知识解决某个新问题或创造某种东西。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分析他们的学习情况,判断他们还有哪些没有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调整教学策略。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能深入研究表现性评价的元素、原则、形式,则能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表现性创作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浅谈中国画的表现性
《一墙之隔》创作谈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