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应达到的四重效果

2024-04-08 12:16刘佳佳
教书育人 2024年1期
关键词:笔画生字写字

刘佳佳

(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

儿童自从有了咿呀学语的表现,就说明已经到了“听”和“说”的开蒙阶段。但人类真正有意识地接收语言信息,表达出求知的欲望,是从识字开始。可以说,识字是人们开始步入学习阶段的第一个关隘。尤其到了小学阶段,各种知识一拥而来,更需要学好文字这关。而小学语文学科是识字的主要学科,一些教师因重任在身,每堂识字课都逼着学生反复写、反复记,又因为学生在汉字考核中屡犯错误,丧失教学信心。其实,汉字是智慧和想象的宝库,教师张弛有度,轻松自如地教学,使学生看到汉字中包含的思想、文化,才能一改课堂枯燥、沉闷的氛围,让学生产生识字兴趣,愿意沉浸在识字课堂,倾听从古老中国文化中传来的回声。当然,教学并不是一时的兴起,教师还要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因势利导,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为孩子们提供多条识字的途径;还要提供写字、练字的机会,让学生用绘画的思维感受汉字的结构,了解中国汉字的底蕴。另外,语文学习讲究“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所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活动,感受汉字的字义、读音、应用方法等。

一、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汉字产生于6000 多年前,从产生之时起,我们的祖先就用汉字记录历史,所以汉字本身承载的文化更不容小觑。在这里,教师可以利用汉字本身的内涵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让学生将汉字看作是文化展示的回廊,在欣赏中逐渐撬动汉字的“门锁”。

(一)教学生汉字文化,带领学生回溯汉字的历史

汉字的魅力源于自身蕴含的悠久历史,所以,教师如果想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可结合汉字的演变过程,为学生讲解文字背后的故事。这不仅可以为汉字增添一种神秘的色彩,还可以吸引学生,慢慢步入汉字的殿堂。但教师毕竟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理解能力有限,不能在第一时间消化掉太多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删繁就简,提取学生感兴趣的文化部分,不必详细讲述汉字从诞生期到楷化期的流变。如,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之初,可以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有关汉字的故事和历史,小学生富有好奇心,常常对“故事”等字眼充满向往。当他们露出期待的目光时,教师再为学生讲解仓颉造字的神话故事,进而为汉字注入生命力和浪漫的气息,吸引学生的关注。当然,汉字文化悠久厚重,一个故事不足以体现汉字的魅力,需要教师在课堂引入一些关于汉字文化的内容,给予学生持续性的吸引。如,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目前为止考古工作者发现的最早的文字遗迹。在6000 多年前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甘青一带的马家窑文化、山东一代的龙山文化、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中发现陶器上存在刻画符号。还在距今约5000 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发现刻画的象形符号。学生观看考古工作者图片的同时,也感到文字穿越千年的力量。不过,教师要始终记得这是一堂识字课,所以,在讲述故事之后,教师要继续追问学生:“想不想欣赏中国早期的文字?”在得道回答后,教师继续介绍汉字诞生期的主要字体——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通行于3000 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那个时期,人们使用龟甲和兽骨来记事,因为甲骨的质地坚硬,字体的大小不统一,结构也不统一。后来人们发现可以用青铜器来刻文字,这些文字统称为“钟鼎文”。为了让学生继续了解金文,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周大盂鼎上的文字。这时候,关于汉字的文化在课堂上缓缓流淌,学生都沉浸在汉字的悠久文化中,感慨万千。学生因为了解了汉字悠久的历史,在识字过程中更多了一份敬畏之情。

(二)教学生汉字理念,带领学生找寻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每个人写出的汉字都表现出不同的气息,所以,很多人认为可以通过汉字书写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有的字挺拔舒展,写字之人必定正直洒脱;有的字隽秀平整,写字之人必定安静气定;有的字春蚓秋蛇,写字之人必定急性焦躁,无有例外。古人又说:“人如其字”,大概将写字与做人联系起来,要写好字,必须先做人,只有做好人,才能写好字。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标语:“写好方块字,做好中国人”。汉字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每一笔画都书写着中国人的气质。因此,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之前,有必要先教学生汉字中包含的思想,让学生通过写好方块字,传递中华民族的文明和尊严。如小学三年级学生开始学习使用钢笔写字,钢笔比较有助于学生练字,是小学识字、写字的必经阶段。为了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扎实的笔法基础,教师可从执笔、坐姿、笔画书写等教学角度着手,时刻督促学生端正写字态度。首先是执笔,执笔是钢笔学习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手指发力、手的运行轨迹。学生在使用钢笔时要三指执笔,即用大拇指指尖,食指指尖,中指第一关节前处执笔,笔尖应露出2~3 厘米,避免阻挡视线,影响发力,掌心要虚空,利于书写时灵活运笔。执笔时各手指要自然放松,写字时,手指运行要流畅有力。其次是坐姿,要求书写者头要端正,胸口离桌10 厘米远,双脚要放平。最后是笔画书写,唐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汉字的每一笔画都决定最终所写汉字的样子,而每一写成的汉字又决定一篇汉字的美观与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笔画的轻重、弧度变化,熟知各个笔画的名称、形态、书写要领,避免稍不留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在这里,不论是执笔、坐姿,还是笔画要求,都与做人之法息息相关,教师可带领学生从中找寻中国的精神气质,做一个守规矩,端正态度,张弛有度,严谨求实,戒骄戒躁的好少年。

二、引导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

古代有专门的儿童启蒙识字课本,其中被公认使用时间最长的是《千字文》。但时过境迁,现代儿童很少借用《千字文》来识字,他们一般借助语文教材来完成识字积累。语文教材知识内容丰富,不仅涉及多种体裁的阅读文章,还配有对应的课后练习,作者介绍,此外,还明确对涉及的汉字进行了识记、书写分类,其中标拼音部分的汉字需要学生认识,田字格中汉字则需要学生会读、会写、会组词。一般而言,教师比较注重对田字格中汉字的教学,识记教学也多倾向于此。但这部分生字没有标注拼音,需要学生借助一些办法掌握其读音。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没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常常对此束手无策。因此,教师要设计教学情境,为其指出多条识字途径,并引导学生逐一尝试,掌握识字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如在涉及状、狐、狸、腰、零、巧、克、肠、继、续等十二个生字的写字部分时,面对这十二个生字,中年级的孩子一时不知道要从什么途径了解这些字的读音,虽然有些孩子对这些字产生了一些印象,但又不知道借助什么方法去核实。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在黑板上画一棵树,将这些字按照笔顺由少到多的顺序排列在树枝上,让学生思考,如何帮助它们找到在字典中的家?有学生想到按偏旁部首查字典,有学生借助识字印象想到要按照音序查字典,同学各自忙碌起来,分别在每个汉字上标上拼音、笔顺、页码。小学生借助字典的帮忙,完成了任务。然而一节识字课并没有这样结束,教师还要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的身边没有字典,该怎么认识这些字呢?”学生思考片刻回答:“询问大人”“用智能手机上的百度搜索”“查找其他工具书”。这时候,教师要做出正面的回答:“你们很聪明,解决事情的方式有很多种,识字的途径也有很多,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效利用身边的条件,不断充盈自己的学问!”“假如,我们身边没有字典、没有大人、没有智能手机,更没有工具书,我们应该借助什么办法知道生字读音呢?”学生陷入疑惑中,这个时候,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狸、腰、零、抬”这四个字,并向学生提问这四个字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这些字的偏旁表示意义,这些字的身旁表示声音。”“完全正确,这些字都是形声字,我们可以依靠这些字的偏旁,猜测他们的读音。”在这里,教师循序渐进,为学生指出多种识字的途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识字习惯。

三、引导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

汉字数量庞大,符号系统复杂,人们要牢牢掌握它们,并非易事。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000 个左右常用字,写字要达到2500 字。虽然在庞大的汉字体系中,小学阶段要掌握的生字杯水车薪,但对小学生而言仍然很吃力。在有限的课时中,小学生需要识记10 多个生字,这些生字笔画复杂,学生很容易记混书写顺序,这样一来,写出的生字必定会潦草。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练字机会,引导其规范汉字书写。如在写字过程中,很多学生记混反犬旁的笔顺,先写“弯钩”,再写“两撇”,这样一来,“狐狸”二字的书写便不规范,缺少美观性。还有学生在写“续”的时候,将角丝旁最后一笔的“提”写成“横”,将部首“卖”的最后一笔“点”写成“捺”,在多数情况下,是由学生不规范书写导致,需要教师反复督促,避免学生因长时间得不到纠正养成错误的书写习惯。

小学生一般运用临摹的方式学写字,所以多出现照葫画瓢的问题。对此,教师还需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学生认识汉字的字形结构,了解汉字的构成方式。如,现代汉字基本是由笔画构成,笔画组成部件,部件再构成汉字,那么,教师首先规范学生基本笔画的书写,让学生了解这些基本笔画因在汉字中所处位置不同,常常会发生长短变形、直弯变形、方向变形,以求汉字整体的匀称、美观。当然,为了将笔画有效组合起来,教师还要让学生了解掌握笔顺的意义,即按笔顺书写,便于提高书写速度,写出的字结构更匀称,布局更合理。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笔顺的基本原则,在书写过程中注意“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线外后内”“先外后内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等顺序,进而遵守汉字使用规范,保证文字充分发挥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汉字

王筠在《教童子法》中强调,儿童在启蒙之时,要以识字为主,不必马上读书,当儿童能识得2000字,方可读书。这是古人的教育方法,并不适用现代识字教育。纵观语文教材,语文篇章在前,识字在后,这便暗示教师可将阅读与汉字识记联系起来,不必集中精力解决识字问题。另外,汉字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发挥交际作用,它自身附带的工具性特点,也准许教师结合阅读活动进行识字教学。可以说,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阅读内容,多数与生活实际相连,小学生通过阅读掌握生字,便意味着学生沉浸言语环境中,边品味实际生活,边习得汉字。因为将识字与感受字义结合起来,将汉字学习融入情感感受,学生识字活动变得更加轻松自在,更能学以致用,源源不断地积累运用生活的新词汇。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我变成一棵树》为例,这篇小课文很有趣,也道出每个小朋友的烦恼和心事,当“我”玩得好好的时候,“妈妈”突然没完没了地叫我吃饭,这时候,“我”想变成一棵树,树上结满各种形状的鸟窝。当学生读到这里,发现本课第一个需掌握的生字——“状”,结合课文,学生又知道“状”可以组词“形状”。学生们因为对课文内容感兴趣,多次阅读时,有意无意地多次注意了这个“状”字,也在无形中记住了“状”字所在位置。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很难将“形状”的“状”写错。当学生读到第九自然段,看到“丁零丁零”四个字,形容“清凉的铃声或金属撞击清凉的声音”,这时候他们比较兴奋,认为下课铃声响,就会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这时候,教师再进行知识延伸,引出同样读音的“叮铃叮铃”。结合阅读活动,进行汉字识记教学,更能帮助学生记住字形,理解字义,也能激发学生运用汉字的热情和欲望。因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多多运用这种识记教学方法,充分展现汉字的魅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陪伴,学生才能够主动求知、探索、实践。但教师需要了解的是,自己面对的是一群小学生,即便他们处在中高年级,也无法凭借兴趣的指引完成自主学习,因此,教师仍然要完善汉字教学方法,根据不同教学情境,为学生指出多条识字途径;为学生提供写字、练字的机会,让学生规范汉字的书写;结合阅读活动,了解汉字的字义、读音,应用方法。教师只有亲自抚摸汉字的纹理,感受汉字的魅力,才能带给学生一堂有意义的识字课;教师只有认真对待每一堂识字课,学生才能奠定学习语文的基础。

猜你喜欢
笔画生字写字
读儿歌识生字
笔画相同 长短各异
——识记“己”“已”“巳”
有趣的一笔画
生字辨识大闯关
我学写字
学写字
写字好看,需从小“练”起
我学写字
找不同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