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中寻找永恒的亮光

2024-04-10 06:07吴冠青
音乐爱好者 2024年3期
关键词:丽亚弦乐交响曲

吴冠青

和比奇夫人相比,同样出生于美国的女性作曲家格洛丽亚·科茨(Gloria Coates,1933—2023)的声名与影响力虽远不如前者,却代表了二十世纪美国女性作曲家的某些共同特质:鲜明的个人风格、国际化的作品演出机会以及日趋成熟的职业作曲家生涯。格洛丽亚·科茨一生共创作了十六部交响曲、十部弦乐四重奏以及多部声乐作品、室内乐及电子音乐作品。她于2023年6月检查出胰腺癌,短短几个月后便匆匆离世,享年九十岁。

双城记

格洛丽亚·科茨生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她的母亲是一位意大利歌手,父亲是一位德裔美国政治家。她在孩童时期便在母亲的引导下学习即兴演奏和作曲。七岁那年,她开始学习钢琴与声乐。十四岁那年,由她作词和作曲的声乐作品获得了国家音乐俱乐部的作曲比赛大奖。

格洛丽亚曾在多个不同大学攻读戏剧、绘画、作曲以及声乐演唱,这些都助力她成为一位集演员、舞台导演、歌手、作家、作曲家以及画家于一身的多栖艺术家。后来她选择了作曲,并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作曲专业的硕士学位。

1959年,格洛丽亚与律师科茨先生结婚,但这一段婚姻仅维持了十年。1969年,结束婚姻的她带着小女儿前往斯图加特学习德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她在慕尼黑滑雪时发生了意外,伤及脊柱,之后便定居德国,全身心投入作曲。

格洛丽亚·科茨说:“当我在欧洲的时候,我把自己视为局外者。在德国,他们认为我十分‘美国化,而美国人又认为我十分‘德国化。甚至还有其他人认为我来自大西洋,我不懂如何分析自己的音乐,我只是单纯想着如何表达我自己。”在慕尼黑,格洛丽亚·科茨制作了一个音乐系列专题“1971—1983年的德国与美国的当代音乐”,这一节目得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以及慕尼黑文化部的资金支持。此外,她还在科隆广播电台制作了一栏关于美国音乐的系列节目,在德国推广美国的音乐。

“我是一个真正以艺术为生的工作者。我不依赖教学,自1983年起,就以我的音乐为生。这是十分罕见的,即便是在德国,这也是颇为奇怪的谋生方式。”

关于创意

关于创作,格洛丽亚·科茨曾说:“作曲是一种很神奇的职业,你永远不知道你是否还会创作下一部作品,这就是为什么我总向上帝祈祷,请再让我写一首交响曲。创意和想法是简单的,但我认为电脑会让一切变得复杂,甚至让演奏也变得复杂。”曾有一位音乐学家说:“原创的音乐作品是十分简单的,那些复制或抄袭的作品总是要比原著复杂。”格洛丽亚非常同意这样的观点。“创作如同数学一样,你可以有自己的解题思路,你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在你的脑海里,而我的解决方案便是找出对演奏者来说最为简单的记谱方法。我的乐谱十分简洁,一点也不华丽。但即便是学生乐团,都可以通过我的乐谱十分精确地演奏我的作品,我想这是最重要的。”格洛丽亚·科茨的音乐中充斥着大量的微分音、音簇以及形态各异的滑音。她的这些技术十分具有辨析度,但也因为太引人注目,其音乐中更深层的和声、节奏、织体与音色往往被忽略,极少被音乐学者挖掘和分析。

在创作以外,格洛丽亚·科茨还十分擅长抽象的表现主义绘画,她认为绘画比作曲要快多了。她常常为自己的专辑封面作画。她的画作笔触有劲,色彩鲜明,红与绿、黄与蓝等互补色相互作用,总让人联想到梵高的风格。她的《第九交响曲》便是题献给梵高的,以示对这位画家的敬仰。关于色彩,作曲家说:“我常常会选择有限的色彩,因为这样会让你的想象更加自由。当然前提是你得有创造力。”

关于交响曲

即便格洛丽亚·科茨的作品受到的关注度与其艺术高度始终不成正比,但她交响乐的艺术水平之高、数量之多,足以令她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交响乐作曲家之一。不过,格洛丽亚·科茨对此却十分谦卑:“当我创作到第七部交响曲时,我才意识到什么是交响曲。这之前的六部交响曲,我居然把它们称为交响曲,实在是太有勇气了。”

她的第一部交响曲《空弦上的音乐》创作于1973年,于1978年在“华沙之秋”音乐节首演后获得极大的成功。正如格洛丽亚·科茨自己所描述的那样,“《空弦上的音乐》不仅利用了空弦及其特有的音色,还表现了关于色彩变化、复杂度、系统与音乐结构的音乐美学。”在这首作品中,弦乐被赋予了全新的调律,在各种五声调式中追寻特定的方向游走、发展。在第三乐章中,弦乐通过滑奏恢复到正常的调弦,并出现了G - A - C - D - E这样的五声徵调式。末乐章是一个由十四个声部线条构成的逆行倒影卡农,它形成了一个由各独立线条在多节奏和微分音程中运动的声音整体。此外,该交响曲还包含了许多值得分析的音色、织体和节奏特征。例如弦乐演奏者使用的用指关节敲击乐器的打击乐技巧以及强烈的拨奏等,格洛丽亚·科茨认为这些都来自巴托克的风格。

格洛丽亚·科茨另一部值得一提的交响乐作品是《第八交响曲:印第安之声》。“我在威斯康星州的印第安文化中长大,目睹了他们的孤立无援以及争取权利的斗争,这些都发生在我创作这部作品期间。我以此纪念美洲大陆的发现,并向美洲原住民致敬。英国号和双簧管在这部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两件乐器在弦乐排山倒海的织体中,以清澈的音色传递着纯朴的音调。”音乐中若隐若现的来自印第安人的吟唱,以及短笛的微分音所营造的类似于骨哨的声响和击鼓声,让人仿佛置身于印第安部落之中,全然忘却这是需要正襟危坐以待的西方古典交响曲。而之后出现在极低音区的滑音则像是殖民者以及代表工业革命的带有侵略性的引擎噪音,与原始的曲调以及印第安鼓的节奏不断交错、争战。

生态、宇宙和星空

在《空弦上的音乐》首演之后,格洛丽亚·科茨接受了东德的委托,创作了电子音乐作品《生态学II》。这是一部电子音乐作品,使用了两盘磁带、五位打击乐手和人声。她采集的声源包括来自鲸鱼、桶里的水、拨浪鼓、气球以及水管的声音录音。格洛丽亚·科茨模仿美国和英国的童谣来写作,并将其重新命名为《中间》,献给儿童,寓意对未来的向往和希望。

除了生态以外,格洛丽亚·科茨对宇宙、科学及天文同样充满好奇与热爱。她的弦乐四重奏《在小行星中》,以及为小提琴和乐队而作的《全息宇宙》都是十分出色的作品。《全息宇宙》的音乐极为深刻且充满激情。第一乐章的标题为“暗能量”,在开篇便营造了宇宙的混沌与喧闹的感觉,音乐不间断的运动映射了作曲家对暗能量的想象。神奇的是,这一作品创作于1975年,而NASA关于暗能量以及暗物质作为“难以解释的、影响地球内部扩张的能量和物质”的定义在当时尚未成型,可见作曲家对这一天文理论的非凡敏感度及超前认知。而在第二乐章“鏡像流体”中,弦乐以极高音如警报器般出现,随后是弦乐从音区跨度极大的长音往中音区绵延不断的滑奏,直至以最强大的音量重新扩张至如宇宙般浩瀚的极至音域。

第三乐章“全息宇宙”以娓娓道来的小提琴独奏开始,紧接着是乐队通过敲打琴弦以及管乐敲打乐器按键等非乐音的延伸演奏技巧来营造类似于飞快奔走的脚步声。

致敬来自命运的一切馈赠

在2001年的美国911事件发生之后,格洛丽亚·科茨花费了一年时间创作了《第八弦乐四重奏》,以悼念在恐怖袭击中的受害者。其中第二乐章的标题为“埋葬于落下的木头”,乐曲借用了她此前创作的十五首《艾米莉·狄金森》系列声乐作品中的同名作品的主题,科茨把在911事件中的丧生者视作诗中被活埋的人,在外面的人们即便用尽全力也无法营救被埋葬在沙堆里的鲜活生命,这便是我们人类面对灾难的无力:

在落下的木头里

有一个被埋葬的人在呼吸

外面的铁锹

在翻腾里面的肺

他是否知道他们在找他

他们是否知道

他正在呼吸

可怕的泥土隔绝了一切

他的声音没人听到

挖土的人从未休息

但当铁锹的工作完成时

痛苦的奖赏

便是死亡

世间万事皆是徒劳

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世界

没有什么比死亡的恩典更值得感激

(本文作者译)

科茨对世界的一切充满了热切的关注与感怀,她创作的音乐题材涉及生命、死亡、人类的灾难、殖民主义、宇宙、生态、诗歌及绘画等多个方面。她虽出生于美国,但其音乐在欧洲似乎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共鸣。她通过音乐,在人类和平、命运无常、生态及社会发展等问题上表达了自己深刻的观点:

我本可以接受黑暗

若我不曾见过太阳

然而当我经历过阳光的照拂

我的荒凉便成了更新的荒凉

愿这位在经历黑暗后依然不断寻求光亮和希望的作曲家,可以如她所钟爱的诗人狄金森那般,“在她死后,世界开始知道她”。

猜你喜欢
丽亚弦乐交响曲
春之交响曲:听春天的声音
集市交响曲
How to Use th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n English Teaching of Ethnic Group Students
我的莫丽亚
走西口弦乐四重奏
周末交响曲
色彩交响曲
肖斯塔科维奇密码(八)——第八弦乐四重奏oP. 110
肖斯塔科维奇密码(七)—— 第七弦乐四重奏 op.108
Method of military software security and vulnerability testing based on process mutation*